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言文作为我国优秀的古代文化遗产,是我们培养当代青少年学生文学素养的良好载体。我们可以从加强诵读与背诵等方面进行有效的文言文教学,促使青少年学生的文学素养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得到进一步的培养。
关键词:文学素养 诵读与背诵 整体阅读感悟 课外拓展和比较阅读
文言文作为我国优秀的古代文化遗产,其博大精深与丰富多彩使其成为培养青少年学生文学素养的良好载体。但目前的初中文言文教学中,部分地区因为存在应试的影响,老师在带领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比较注重本地中考中常见题型的设计与训练,往往忽视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
那么,如何在初中文言文的学习中去培养青少年学生的文学素养呢?
一、 加强诵读与名篇的背诵。
文言文中有很多的经典名篇,一定要让青少年学生加强诵读与背诵。
"書读百遍,其义自现"。文言文虽然与我们相隔的年代久远,不符现代人的语言习惯,但是与现代汉语毕竟一脉相传,之间有着许多相通的地方,只要我们多读几遍就一定会从中读出一点东西,再调动自己平时的积累,借助于一定的外界帮助,就一定能够读通、读懂,悟出文学作品的精髓。
"腹有诗书气自华","气"其实就是素养。一个人肚子里的货多了,"气"自然就能浮现出来。"货"多的途径就是多读,多涉猎。当然能把那些经典的名著背下来则更好。背的东西越多,肚里的货越多,素养当然越高。
博学汉学、精通多国语言的"清末怪杰"辜鸿铭先生,十四岁时被他父亲的一位德国朋友带到德国跟随他学习德文,开始学德文字母的那天,那位老师就拿出一本书,对他说:"我们西方有神人,没有圣人,神人生而知之,圣人学而知之。只有歌德是文圣,毛奇是武圣。这本书就是歌德的名著--《浮士德》。要想把德文学好,非把这本书背熟不成。"半年后,辜鸿铭把整篇的《浮士德》背出来了,得到了老师的称赞,后来顾先生终成一代大师。其实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及鲁迅的其他一些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鲁迅也有类似的启蒙经历。从这些著名人物的启蒙经历来看,他们都共同经历了背书的这一个阶段。
由此可见,加强诵读与背诵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有效手段之一。
二、 不能放弃一定语法知识和一些文言现象的学习。
掌握了一定的语法知识和文言现象是学生能够充分读懂一篇文言作品的前提之一,只有先读懂,才能慢慢从其中吸取精华,提升自我的文学素养。
目前,大纲对语法知识及一些特殊文言现象的要求降低了,但不代表不学,不介绍。我们有的老师一遇到这一方面的问题就会避而不谈或一带而过,其实有的东西是可以讲的,学生也是能接受的。所以,作为教师要适时尽量让学生多学一点,多懂一点,能讲的一定要讲。毕竟,语法作为一门工具,学生多掌握一些会给自己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帮助。
比如,《陋室铭》中,"何陋之有?"这一句,教师最好讲清如何倒装的,这样对于学生以后自己阅读其他文言作品将会有帮助,下次遇到类似的他很可能就会前后联系,融会贯通。如果学生在这篇文章中就搞得稀里糊涂,那又怎么指望他以后的举一反三呢?
三、 不能过分弱化文学、文化常识的积累。
曾几何时,这类问题的学习一度重要,但现在已很少听说了。各地中考中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考查要求也降低了,但依个人之见,文学、文化常识是文言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掌握了较多的文学文化常识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探究古代文学的兴趣,让学生在古代文学的学习中游刃有余,从而在不知不觉中让他变得有底蕴,有才气。积累的多少,是文学素养高低的直观的表现形式。所以,我们不能过分弱化文学、文化常识的积累。
四、 注重整体阅读感悟
受学生阅读习惯的影响,大部分学生不喜欢学习文言文,老师们在带领孩子学习的时候,大都也只是把自己对于文章的理解传递于学生,让学生的学习效果朝着自己预设的方向发展,最终达到基本一致或根本一致。这种学习的结果必然会让老师在传授时把文章割裂开来,这对于大部分文言文的学习实在是一种灾难。一旦割裂开来理解,那么他就会失去他本来具有的独特的美学价值了,对于学生的文学素养的提高也就大有不利影响了。
学习《岳阳楼记》一文时,三、四两段你就不能把它们单独割裂出来欣赏,因为它们与二、五两段的关系十分密切。你可以设计一两个问题,比如:请同学阅读2-5自然段回答:○1第二自然段和第三、四自然段的关系如何?○2第二、三、四自然段所描述的人与第五自然段所讲到的"古仁人"有什么不同?从而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感悟出第二、三、四自然段其实都是在写迁客骚人们"物暗则悲,景明则喜"(即,以物喜,以己悲)的胸怀,而第五段则是在借古仁人之名抒写自己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怀,以及在此基础上而产生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政治抱负。这样,通过阅读感悟,就能让学生很自然,也很轻松地明白、理解"迁客骚人"与"古仁人"(含作者本人)思想境界到底谁高谁低,也就会进一步理解作者这样安排文章内容到底有何独特的妙处了。
五、注意相关联的课外拓展与适当的比较阅读。
适当的课外拓展阅读,能够有效地检测学生对课堂所授知识的掌握水平,更能有助于拓宽学生的阅读面,促使其文学素养不断地提高。学习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时,教师可以顺便引出《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篇及《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篇,让学生在品读的基础上感受三首词中主人公的内心情感,既能完成教学任务,又让学生多接触了古诗词,岂不更好!
拓展是有限制的,这部分内容毕竟是在进行主要教学任务后进行的,所以不能影响当堂课的主体内容。
比较阅读的内容则可以是课内相互比较,也可以是课内外相互比较。课内的,如《与朱元思书》和三峡的比较阅读,课内外的如上面所提到的李煜的几首词及《陈涉世家》和《过秦论》等。
课内的比较阅读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的课本内容,课内外的比较阅读其实也是一种拓展,两种均能达到加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达到培养其文学素养的目的。
有效的拓展与比较阅读,能够为学生实现由书本走向课外作好良好的铺垫。而对于课外文言文的独立欣赏水平,更能反应一个同学的文学素养情况,所以,拓展延伸与比较阅读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十分重要。
文言文的学习,确实是我们汲取文学精华,提高文学素养的一个良好途径,虽然,目前有些东西的学习被淡化、被弱化了,但我们应该呼唤那些能够对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确有帮助的东西回归,并真切地希望文言文的教学中,融入现代文教学的成功之处,使我们的文言文教学为培养青少年学生的文学素养作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文学素养 诵读与背诵 整体阅读感悟 课外拓展和比较阅读
文言文作为我国优秀的古代文化遗产,其博大精深与丰富多彩使其成为培养青少年学生文学素养的良好载体。但目前的初中文言文教学中,部分地区因为存在应试的影响,老师在带领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比较注重本地中考中常见题型的设计与训练,往往忽视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
那么,如何在初中文言文的学习中去培养青少年学生的文学素养呢?
一、 加强诵读与名篇的背诵。
文言文中有很多的经典名篇,一定要让青少年学生加强诵读与背诵。
"書读百遍,其义自现"。文言文虽然与我们相隔的年代久远,不符现代人的语言习惯,但是与现代汉语毕竟一脉相传,之间有着许多相通的地方,只要我们多读几遍就一定会从中读出一点东西,再调动自己平时的积累,借助于一定的外界帮助,就一定能够读通、读懂,悟出文学作品的精髓。
"腹有诗书气自华","气"其实就是素养。一个人肚子里的货多了,"气"自然就能浮现出来。"货"多的途径就是多读,多涉猎。当然能把那些经典的名著背下来则更好。背的东西越多,肚里的货越多,素养当然越高。
博学汉学、精通多国语言的"清末怪杰"辜鸿铭先生,十四岁时被他父亲的一位德国朋友带到德国跟随他学习德文,开始学德文字母的那天,那位老师就拿出一本书,对他说:"我们西方有神人,没有圣人,神人生而知之,圣人学而知之。只有歌德是文圣,毛奇是武圣。这本书就是歌德的名著--《浮士德》。要想把德文学好,非把这本书背熟不成。"半年后,辜鸿铭把整篇的《浮士德》背出来了,得到了老师的称赞,后来顾先生终成一代大师。其实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及鲁迅的其他一些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鲁迅也有类似的启蒙经历。从这些著名人物的启蒙经历来看,他们都共同经历了背书的这一个阶段。
由此可见,加强诵读与背诵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有效手段之一。
二、 不能放弃一定语法知识和一些文言现象的学习。
掌握了一定的语法知识和文言现象是学生能够充分读懂一篇文言作品的前提之一,只有先读懂,才能慢慢从其中吸取精华,提升自我的文学素养。
目前,大纲对语法知识及一些特殊文言现象的要求降低了,但不代表不学,不介绍。我们有的老师一遇到这一方面的问题就会避而不谈或一带而过,其实有的东西是可以讲的,学生也是能接受的。所以,作为教师要适时尽量让学生多学一点,多懂一点,能讲的一定要讲。毕竟,语法作为一门工具,学生多掌握一些会给自己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帮助。
比如,《陋室铭》中,"何陋之有?"这一句,教师最好讲清如何倒装的,这样对于学生以后自己阅读其他文言作品将会有帮助,下次遇到类似的他很可能就会前后联系,融会贯通。如果学生在这篇文章中就搞得稀里糊涂,那又怎么指望他以后的举一反三呢?
三、 不能过分弱化文学、文化常识的积累。
曾几何时,这类问题的学习一度重要,但现在已很少听说了。各地中考中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考查要求也降低了,但依个人之见,文学、文化常识是文言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掌握了较多的文学文化常识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探究古代文学的兴趣,让学生在古代文学的学习中游刃有余,从而在不知不觉中让他变得有底蕴,有才气。积累的多少,是文学素养高低的直观的表现形式。所以,我们不能过分弱化文学、文化常识的积累。
四、 注重整体阅读感悟
受学生阅读习惯的影响,大部分学生不喜欢学习文言文,老师们在带领孩子学习的时候,大都也只是把自己对于文章的理解传递于学生,让学生的学习效果朝着自己预设的方向发展,最终达到基本一致或根本一致。这种学习的结果必然会让老师在传授时把文章割裂开来,这对于大部分文言文的学习实在是一种灾难。一旦割裂开来理解,那么他就会失去他本来具有的独特的美学价值了,对于学生的文学素养的提高也就大有不利影响了。
学习《岳阳楼记》一文时,三、四两段你就不能把它们单独割裂出来欣赏,因为它们与二、五两段的关系十分密切。你可以设计一两个问题,比如:请同学阅读2-5自然段回答:○1第二自然段和第三、四自然段的关系如何?○2第二、三、四自然段所描述的人与第五自然段所讲到的"古仁人"有什么不同?从而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感悟出第二、三、四自然段其实都是在写迁客骚人们"物暗则悲,景明则喜"(即,以物喜,以己悲)的胸怀,而第五段则是在借古仁人之名抒写自己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怀,以及在此基础上而产生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政治抱负。这样,通过阅读感悟,就能让学生很自然,也很轻松地明白、理解"迁客骚人"与"古仁人"(含作者本人)思想境界到底谁高谁低,也就会进一步理解作者这样安排文章内容到底有何独特的妙处了。
五、注意相关联的课外拓展与适当的比较阅读。
适当的课外拓展阅读,能够有效地检测学生对课堂所授知识的掌握水平,更能有助于拓宽学生的阅读面,促使其文学素养不断地提高。学习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时,教师可以顺便引出《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篇及《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篇,让学生在品读的基础上感受三首词中主人公的内心情感,既能完成教学任务,又让学生多接触了古诗词,岂不更好!
拓展是有限制的,这部分内容毕竟是在进行主要教学任务后进行的,所以不能影响当堂课的主体内容。
比较阅读的内容则可以是课内相互比较,也可以是课内外相互比较。课内的,如《与朱元思书》和三峡的比较阅读,课内外的如上面所提到的李煜的几首词及《陈涉世家》和《过秦论》等。
课内的比较阅读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的课本内容,课内外的比较阅读其实也是一种拓展,两种均能达到加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达到培养其文学素养的目的。
有效的拓展与比较阅读,能够为学生实现由书本走向课外作好良好的铺垫。而对于课外文言文的独立欣赏水平,更能反应一个同学的文学素养情况,所以,拓展延伸与比较阅读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十分重要。
文言文的学习,确实是我们汲取文学精华,提高文学素养的一个良好途径,虽然,目前有些东西的学习被淡化、被弱化了,但我们应该呼唤那些能够对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确有帮助的东西回归,并真切地希望文言文的教学中,融入现代文教学的成功之处,使我们的文言文教学为培养青少年学生的文学素养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