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初中阶段的学习是其最易受到外界影响,进而逐步养成世界观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其情感认知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应重视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与品德修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将情感教育法应用于初中语文教学中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通过对情感教育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方法进行论述。
关键词:情感教育法 初中语文教学 应用
为满足新课改后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应合理融入情感教育法,从而使学生的审美情趣与品德修养得到提升,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与良好的个性,全面促进德、体、智、美的发展。语文教师应将课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充分发掘出来,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充分体会到课文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从而使学生在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促进自身的全面和谐发展。
一、教师应着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丰富知识面
在开始教授课程内容之前,语文教师应结合课文内容,从课文的具体内容入手,深刻、透彻地对作者的写作背景、思想历程、人生经历等内容进行全面了解,进而在讲课时能够对作品进行深入剖析,进入角色,深刻挖掘出作者在创作时的心路历程,尽量将作者想要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释放出来。使学生能够在领悟作者在字、语、词、修辞手法中留下的情感之外,还能受到来自于作品的熏陶与感染。
比如,在教授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中,如果教师对作者的探索精神、爱国热情以及坎坷经历不甚了解,那么也就无法引导学生去理解郭沫若向往幸福生活、自由、光明的愿望。照本宣科,谈不上情感的投入,无法打动学生,产生共鸣,也就不能将课文中所蕴含的情感表达给学生。
二、用创设情境的方式去向学生传递情感
只有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了情感,才能真正引起学生在心灵上的共鸣与感应。要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就应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先将自己的角色完全融入在课文中,从内心对课文中的艺术感染力进行深刻领悟,再以发自肺腑的强烈感情将意境传递到学生的情感思想中,在课堂教学中形成有机的立体关系,即教师、学生、作者、课文形成一种和谐的关系,从而有效引起学生的共鳴,使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三、利用颂读技巧,引导学生情感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颂读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之一,同时也是学生对教材进行感知、作品情感获取的重要方式与基本渠道。富有情感的颂读,能够将学生视觉所看到的文字向听觉语言转化,将单纯的储存信息的符号有效还原为作者真正要表达的情感,使作品中的场景与人物跃然纸上。学生在朗读时,教师应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够明确情理、品味情调。
比如在教授《最后一课》时,朗读到课文结尾部分时,应注意语速与音量的掌握,充分表现出韩麦尔先生在下课铃响起的瞬间,他心中的痛楚与震撼,朗读到韩麦尔先生哽咽的语调时,应根据破折号的引导,将间断的感觉体现出来,从而表达出其悲恸的情感。而在韩麦尔先生写出"法兰西万岁"时,则应增强朗读力量,加快语速,充分表达出爱国热情。通过这样的颂读方法,使学生能够融入角色的内心世界,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悲壮情感与爱国主义情操。
四、分析语言意境,品味语言情感
初中语文课文中的作品语言往往相较于形象更富有感染力,这就需要对课文语言的意境与情感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展开丰富多彩的想像,并进一步将这种表象与情感深化、扩展,从而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在对课文进行深入分析后,起到引导者的作用,带领学生分析、品味作品中优美的语言情感,透彻感悟语言意境。
比如,在教授朱自清所著散文《春》时,通过作者笔下对于春天的描述,活灵活现地描绘出一副春天的景象,恰如一副多姿多彩的水彩画面,其中有野花、有蝴蝶、有蜜蜂、有花色。此时,教师可以对学生加以引导,结合现实生活中学生所亲身经历的春天的景象,回想生机勃勃、大地回春的景色,从而与作品中所描绘的美丽景色形成心灵上的共鸣。而在鲁迅所著《故乡》中,则应紧抓文中的一些关键词语,"断茎"、"枯草"等,使学生联系到故乡景色破败、衰落的意境,从而进一步品味出作者在回到故乡时的悲凉情绪。
五、因材施教,营造激情的教学氛围
根据语文课文的不同,其中所蕴含的情感也是各不相同的。有凄凉的、欢喜的、低沉的,也有激昂的。语文教师应根据课文所想要表达的情感,利用自身的动作、语言、表情、神态等将其充分表现出来,并在课堂教学中默默地影响学生。
比如在教授《最后一次讲演》时,可以先向学生介绍作者的创作背景,使学生能够激发出因爱国民主运动受到镇压的愤慨之情,再进行课文颂读,在对课文内容进行熟悉后,组织学生在课堂中开展人物代入式的模拟演讲,让学生能够以作者的身份,体会到作者的愤怒之情,营造出激情的课堂教学氛围。又比如《中国石拱桥》的教学时,则应巧妙地将文中原先枯燥的数字作为激情触发点,通过介绍卢沟桥、赵州桥的历史、结构、外形等,通过数字让学生体会到建造这些经典石拱桥是通过我国古代人民的艰辛劳动与顽强毅力而成的,从而使学生能够在自豪、骄傲的课堂氛围中,了解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勤劳,引发学生报国、爱国的情感。
结语: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应用情感教育法不仅是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而且是培养学生品德修养、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从而使初中学生能够在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实现全面、和谐地发展。另一方面,情感教育法还能使原本枯燥的语文教学以更为直观、激情、有效的方法跃然纸上,使学生能够体会到作者创作时的心情、背景,进而更好地理解作者创作的意图,在潜移默化中体会语文作品的魅力,引发学生与课文的共鸣,使初中语文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田俊芳,张丽芹,裴文丽.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途径.[J].课外阅读:中旬
[2]刘经兵.浅谈初中语文教学情感教育的方法与过程.[J].快乐阅读:下旬刊
[3]朱英.浅析新课程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科教文汇
关键词:情感教育法 初中语文教学 应用
为满足新课改后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应合理融入情感教育法,从而使学生的审美情趣与品德修养得到提升,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与良好的个性,全面促进德、体、智、美的发展。语文教师应将课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充分发掘出来,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充分体会到课文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从而使学生在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促进自身的全面和谐发展。
一、教师应着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丰富知识面
在开始教授课程内容之前,语文教师应结合课文内容,从课文的具体内容入手,深刻、透彻地对作者的写作背景、思想历程、人生经历等内容进行全面了解,进而在讲课时能够对作品进行深入剖析,进入角色,深刻挖掘出作者在创作时的心路历程,尽量将作者想要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释放出来。使学生能够在领悟作者在字、语、词、修辞手法中留下的情感之外,还能受到来自于作品的熏陶与感染。
比如,在教授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中,如果教师对作者的探索精神、爱国热情以及坎坷经历不甚了解,那么也就无法引导学生去理解郭沫若向往幸福生活、自由、光明的愿望。照本宣科,谈不上情感的投入,无法打动学生,产生共鸣,也就不能将课文中所蕴含的情感表达给学生。
二、用创设情境的方式去向学生传递情感
只有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了情感,才能真正引起学生在心灵上的共鸣与感应。要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就应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先将自己的角色完全融入在课文中,从内心对课文中的艺术感染力进行深刻领悟,再以发自肺腑的强烈感情将意境传递到学生的情感思想中,在课堂教学中形成有机的立体关系,即教师、学生、作者、课文形成一种和谐的关系,从而有效引起学生的共鳴,使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三、利用颂读技巧,引导学生情感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颂读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之一,同时也是学生对教材进行感知、作品情感获取的重要方式与基本渠道。富有情感的颂读,能够将学生视觉所看到的文字向听觉语言转化,将单纯的储存信息的符号有效还原为作者真正要表达的情感,使作品中的场景与人物跃然纸上。学生在朗读时,教师应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够明确情理、品味情调。
比如在教授《最后一课》时,朗读到课文结尾部分时,应注意语速与音量的掌握,充分表现出韩麦尔先生在下课铃响起的瞬间,他心中的痛楚与震撼,朗读到韩麦尔先生哽咽的语调时,应根据破折号的引导,将间断的感觉体现出来,从而表达出其悲恸的情感。而在韩麦尔先生写出"法兰西万岁"时,则应增强朗读力量,加快语速,充分表达出爱国热情。通过这样的颂读方法,使学生能够融入角色的内心世界,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悲壮情感与爱国主义情操。
四、分析语言意境,品味语言情感
初中语文课文中的作品语言往往相较于形象更富有感染力,这就需要对课文语言的意境与情感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展开丰富多彩的想像,并进一步将这种表象与情感深化、扩展,从而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在对课文进行深入分析后,起到引导者的作用,带领学生分析、品味作品中优美的语言情感,透彻感悟语言意境。
比如,在教授朱自清所著散文《春》时,通过作者笔下对于春天的描述,活灵活现地描绘出一副春天的景象,恰如一副多姿多彩的水彩画面,其中有野花、有蝴蝶、有蜜蜂、有花色。此时,教师可以对学生加以引导,结合现实生活中学生所亲身经历的春天的景象,回想生机勃勃、大地回春的景色,从而与作品中所描绘的美丽景色形成心灵上的共鸣。而在鲁迅所著《故乡》中,则应紧抓文中的一些关键词语,"断茎"、"枯草"等,使学生联系到故乡景色破败、衰落的意境,从而进一步品味出作者在回到故乡时的悲凉情绪。
五、因材施教,营造激情的教学氛围
根据语文课文的不同,其中所蕴含的情感也是各不相同的。有凄凉的、欢喜的、低沉的,也有激昂的。语文教师应根据课文所想要表达的情感,利用自身的动作、语言、表情、神态等将其充分表现出来,并在课堂教学中默默地影响学生。
比如在教授《最后一次讲演》时,可以先向学生介绍作者的创作背景,使学生能够激发出因爱国民主运动受到镇压的愤慨之情,再进行课文颂读,在对课文内容进行熟悉后,组织学生在课堂中开展人物代入式的模拟演讲,让学生能够以作者的身份,体会到作者的愤怒之情,营造出激情的课堂教学氛围。又比如《中国石拱桥》的教学时,则应巧妙地将文中原先枯燥的数字作为激情触发点,通过介绍卢沟桥、赵州桥的历史、结构、外形等,通过数字让学生体会到建造这些经典石拱桥是通过我国古代人民的艰辛劳动与顽强毅力而成的,从而使学生能够在自豪、骄傲的课堂氛围中,了解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勤劳,引发学生报国、爱国的情感。
结语: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应用情感教育法不仅是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而且是培养学生品德修养、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从而使初中学生能够在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实现全面、和谐地发展。另一方面,情感教育法还能使原本枯燥的语文教学以更为直观、激情、有效的方法跃然纸上,使学生能够体会到作者创作时的心情、背景,进而更好地理解作者创作的意图,在潜移默化中体会语文作品的魅力,引发学生与课文的共鸣,使初中语文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田俊芳,张丽芹,裴文丽.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途径.[J].课外阅读:中旬
[2]刘经兵.浅谈初中语文教学情感教育的方法与过程.[J].快乐阅读:下旬刊
[3]朱英.浅析新课程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科教文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