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育核心素养、发展关键能力是深化课程改革、落實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任务,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得到教育工作者的广泛认同。但是,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现象依然存在,应试教育的倾向还留存于不少教师心中。践行基于学科能力提升的小学数学深度教学,旨在改变小学数学教学仅仅停留在知识表层的教学现状,致力于从知识导向教学走向能力导向教学,实现“授之以鱼”向“授之以渔”的转变,使学生通过数学学习获得终身发展的能力。
数学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然而,数学思维的严谨性、抽象性,使得学生害怕学习数学,学习兴趣也越来越差,这就为实现高效的数学课堂形成了阻碍。因此,教师若想真正实现高效的数学课堂,首先,就要消除恐惧,产生兴趣,进而使学生慢慢走近数学,感受数学的乐趣。
一、设置自学情境,发挥主体作用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的正确引导将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也指出,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因此,在授课的时候,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创设自学课堂,展示学生的主体,进而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
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促进师生互动交流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要达到这个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观念,转变角色,由教导者转变为合作者,力争营造平等、合作、民主的课堂氛围,和学生一起学习、合作交流,甚至让学生上台做老师,使数学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过程。在“辩论赛”和学生“有多种解法或想法”时,教师可让学生上台当老师,讲解解题思路,教师自己则可坐在学生的座位上适时进行组织和引导。如:“××老师,你能将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吗?”“××老师讲的话,大家听明白了吗?”“如果不明白,谁愿意再当老师到台上讲解?”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俨然一位有经验的小老师,讲得头头是道,甚至用学具演示,到黑板上板演,让台下的学生更理解自己说的意思。通过和学生换角色,课堂气氛更融洽,学生学习更投入,学习效果也更好。
二、挖掘生活资源,提高课堂学习活力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生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生活。所以,我们要更新以往教育观念,挖掘生活资源,将数学与生活和谐地结合起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愿望,使他们亲近数学、理解数学,提高数学学习的能力。
1.利用生活经验,激发主动思维。小学生往往是凭借着感性经验来体会、理解的。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挖掘学生认知中的原有资源,借助他们积累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学会思考数学问题,强化数学意识,培养数学能力,从而为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如在教学“百分数”时,教师在课前我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然后将其抽象成数学模型加以解释,借助于“生活经验”使学生对于“百分数”这一个相对而言比较抽象的概念。有了一个形象的认识,抽象的概念有了形象的依托,抽象不再抽象,并变得丰满起来。
2.参与实践活动,发展应用能力。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的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应用与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数学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联系实际的教学,学生摸得着、看得见,理解透彻、记忆深刻,既学会了数学知识,又解决了实际问题,同时还提高了实践能力。
三、加强练习,注重巩固
所学知识要想牢固掌握,光靠一节课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课后的联系与巩固才能检验出来。我在练习巩固时注重个别辅导,寻找特定群体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的开展练习。布置的作业不求多、杂,而力求精、细,要求学生能按质按量的完成,对于没有很好掌握的同学及时辅导,找出不足与疏漏,及时补救。注意布置分层作业,针对不同的学生布置难易不同的作业。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我给学生收集了一些口算训练的题目,要求学生每天读上一遍,只读不写,直到他们能够把那些口算题目算得跟大人们一样快了,就不用再读了。
总之,我的数学教育教学工作还有不够完善之处,教学经验还很不足,需要不断向同行们请教学习。对于自己,我还需不断丰富自我,努力提高自我综合素质,将我所学渗透课堂教学,为学生造福,让孩子们成为真正的受益者,这也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数学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然而,数学思维的严谨性、抽象性,使得学生害怕学习数学,学习兴趣也越来越差,这就为实现高效的数学课堂形成了阻碍。因此,教师若想真正实现高效的数学课堂,首先,就要消除恐惧,产生兴趣,进而使学生慢慢走近数学,感受数学的乐趣。
一、设置自学情境,发挥主体作用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的正确引导将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也指出,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因此,在授课的时候,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创设自学课堂,展示学生的主体,进而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
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促进师生互动交流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要达到这个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观念,转变角色,由教导者转变为合作者,力争营造平等、合作、民主的课堂氛围,和学生一起学习、合作交流,甚至让学生上台做老师,使数学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过程。在“辩论赛”和学生“有多种解法或想法”时,教师可让学生上台当老师,讲解解题思路,教师自己则可坐在学生的座位上适时进行组织和引导。如:“××老师,你能将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吗?”“××老师讲的话,大家听明白了吗?”“如果不明白,谁愿意再当老师到台上讲解?”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俨然一位有经验的小老师,讲得头头是道,甚至用学具演示,到黑板上板演,让台下的学生更理解自己说的意思。通过和学生换角色,课堂气氛更融洽,学生学习更投入,学习效果也更好。
二、挖掘生活资源,提高课堂学习活力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生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生活。所以,我们要更新以往教育观念,挖掘生活资源,将数学与生活和谐地结合起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愿望,使他们亲近数学、理解数学,提高数学学习的能力。
1.利用生活经验,激发主动思维。小学生往往是凭借着感性经验来体会、理解的。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挖掘学生认知中的原有资源,借助他们积累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学会思考数学问题,强化数学意识,培养数学能力,从而为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如在教学“百分数”时,教师在课前我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然后将其抽象成数学模型加以解释,借助于“生活经验”使学生对于“百分数”这一个相对而言比较抽象的概念。有了一个形象的认识,抽象的概念有了形象的依托,抽象不再抽象,并变得丰满起来。
2.参与实践活动,发展应用能力。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的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应用与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数学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联系实际的教学,学生摸得着、看得见,理解透彻、记忆深刻,既学会了数学知识,又解决了实际问题,同时还提高了实践能力。
三、加强练习,注重巩固
所学知识要想牢固掌握,光靠一节课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课后的联系与巩固才能检验出来。我在练习巩固时注重个别辅导,寻找特定群体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的开展练习。布置的作业不求多、杂,而力求精、细,要求学生能按质按量的完成,对于没有很好掌握的同学及时辅导,找出不足与疏漏,及时补救。注意布置分层作业,针对不同的学生布置难易不同的作业。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我给学生收集了一些口算训练的题目,要求学生每天读上一遍,只读不写,直到他们能够把那些口算题目算得跟大人们一样快了,就不用再读了。
总之,我的数学教育教学工作还有不够完善之处,教学经验还很不足,需要不断向同行们请教学习。对于自己,我还需不断丰富自我,努力提高自我综合素质,将我所学渗透课堂教学,为学生造福,让孩子们成为真正的受益者,这也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