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形势下我国中小银行的生存与发展研究

来源 :北京金融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guo4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形势发生了许多变化。伴随着全球金融一体化、自由化和利率市场化浪潮的不断高涨,金融业务综合化、全能化,金融活动全球化及金融混业经营已成为国际金融业发展的主导趋向。其中,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相继放弃已实施半个世纪之久的分业经营模式,跨入了混业经营的新纪元。面对此种国际大环境和世界贸易组织后时代的现实挑战,我国金融业随着国内市场经济体系的全面发展,从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将成为金融体制改革的必然,也是我们哲学理论中提到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然而,在目前混业经营的发展和利率、汇率市场化趋势下,银行业务的全能化及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对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和生存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中小银行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明显加大:一是受全能型金融集团业务垄断的影响;二是利率市场化将深刻改变银行业竞争格局,影响银行传统盈利模式,对中小银行带来致命冲击;三是金融“脱媒”不断挑战银行传统融资中介地位,削弱中小银行的客户资源;四是经济转型期的潜在风险,增加了中小银行发展的不确定性。人们更多地为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生存空间担心和忧虑。笔者欲在此背景和趋势下,探讨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生存与发展问题。
  一、中小银行发展面临金融业混业经营发展和利率市场化趋势挑战
  (一)金融业经营制度在国际上的发展历程及我国现状
  国际银行业混业经营起源于19世纪,当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包括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国都实行了混业经营。但在20世纪30年代发生的一场波及全球的经济和金融危机后,结束了银行业的此种经营的模式。当时经济学界认为:发生危机的根源是全能银行和混业经营模式。为了稳定经济金融秩序,美国国会于1933年通过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开始确立银行分业经营的管理制度。此后,英国、日本等国也纷纷效仿,均实行了严格的分业经营制度。从此以后的50年间,国际银行业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模式占主导地位,全能银行制度只有为数不多的欧洲国家继续实行。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自由化进程的加快,各国开始放松了对金融业的管制,混业经营的全能银行制度又成为国际金融业的发展趋向。最早恢复的是英国,它在80年代中期就对金融体制进行改革,全面实行了混业经营制度。到90年代以后,美国银行业掀起一轮并购浪潮,使得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证券经纪和保险公司之间的界限日趋模糊,美国金融监管当局也随之放松对金融的管制,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美国国会分别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和《金融服务现代化法〈实施细则〉》,废除了实施半个世纪之久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从法律上确立了混业经营模式。日本也于1998年4月实施了金融改革,开始启动银行混业经营模式。在利率市场化方面,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各国和地区经济金融不断发展及特定历史事件的影响,利率管制的弊端不断显现,各国经济金融运行先后遭遇困境。如美国的“金融脱媒”和“滞胀”,日本的“滞胀”与升值压力,韩国的高通胀和企业危机,中国台湾的高通胀和升值压力,拉美三国的经济危机等。放松利率管制、建立有效的利率传导机制和资金市场化定价机制于是成为各国的必然选择,也是其应对经济结构转型、转变金融资源动员方式的重大举措。
  我国金融业的分业经营始于1994年的金融整顿时代,以前曾实行过近10年的混业经营模式。但随着国际大环境和世界贸易组织后时代的发展变化,也由于我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完善,我国目前在政策层面逐步打破了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之间的分业壁垒。1998年8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基金管理公司进入银行同业拆借市场管理规定》和《证券公司进入银行同业拆借市场管理规定》,允许证券商和基金管理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1999年10月,中国证监会和中国保监会同意保险资金通过基金投资间接进入股票市场;2000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了《证券公司股票质押贷款管理办法》,允许证券公司以自营的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作为抵押,向商业银行借款;2001年10月8日开始实行的《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试点办法》中规定,商业银行可以接受基金管理人委托,办理开放式基金单位的认购、申购和赎回业务,可以受理开放式基金单位的注册登记业务;2004年修改的《保险法》允许保险资金直接进入股票市场;2005年10月27日通过的新《证券法》放松了对国企资金和银行资金进入股票市场的限制。2010年8月5日中国保监会正式颁布《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保险资金可运用于:银行存款;买卖债券、股票、证券投资基金份额等方面。2013年5月,又出台了《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及登记结算业务办法(试行)》等。这些政策的出台,使得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得以相互融通,使得银行、证券、保险三类资金可以直接流动、渗透和补充,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我国分业经营的金融框架将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银行、证券、保险之间的合作与业务交叉有了明显进展,为下一步规范的混业经营奠定了基础。同时,在当前,我国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时机已日趋成熟。我国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初步考虑是:确立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目标利率,通过逐步扩大贷款利率下浮幅度和存款利率上浮幅度,寻找中国的均衡利率水平,逐步实现政策利率由存贷款基准利率向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利率转化;通过中央银行目标利率调节市场利率,引导存贷款利率,调节货币信贷总量,理顺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二)金融银行业混业经营的动因及实行利率市场化的意义
  1金融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是推动金融业向混业经营转变的内在动因
  20世纪50年代以后,金融创新工具和创新组织形式得到极大发展,使得许多原有的分业监管措施部分失去意义,不利于金融市场的高效发展,因此,金融自由化迫使法律对这一发展趋势给予确认,以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和要求。同时,金融创新也为突破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和证券业务提供了可能,商业银行在负债和资产配置方面越来越多地依靠资本市场工具、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拉动。另外,全能银行制和混业经营可以使多种金融业务相互促进,相互支持,做到优势互补。   2市场、客户对金融商(产)品的综合性需求
  客户需要存贷款、结算等金融商品,也需要买保险、基金、债券和股票投资及申领使用信用卡,还希望获得“一站式”的金融服务,而分业经营模式使商业银行业务范围受到限制,不利于满足客户的多层次需求及业务拓展。此外,通过几十年的发展,非银行金融业务得到巨大发展,他们向银行业的渗透使银行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银行业不得不采取兼并收购等手段,扩大自身规模,以提高竞争力。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之间的相互控股和兼并收购,也促使了混业经营局面的形成。
  3混业经营可实现规模经济的快速增长
  混业经营条件下的商业银行从事多种经营,可广泛地向客户推销多种金融产品,可充分有效地利用其经营资源,在多个行业、多种金融工具中进行广泛的资产负债组合,选用最富生命力的金融工具和从事最有利的金融业务,并在各种业务之间进行固定成本分摊。这既降低了单位金融产品的成本,也降低了商业银行的筹资成本。同时,商业银行在与客户业务往来中积累了大量信息,这些信息可由金融机构整体内的任何部门共享,从而降低经营成本。实行混业经营,大的金融机构都可以兼营商业银行与证券及保险公司业务,这样便加强了银行业的竞争,促进优胜劣汰,提高效益和社会总效用的提升。
  4混业经营能分散风险,使银行和整个金融体系趋于稳定
  全能化的业务经营使银行内部形成了一种损益互补机制,即银行业某一领域金融业务的亏损可由其他金融业务的盈利来弥补。这种内部补偿作用不仅使银行利润收入稳定,而且使银行业的风险得以分散和减小。当金融环境发生变化时,银行业具有很强的应变能力,能根据自身经营发展战略和市场环境变化的需要,随时调整经营方针和业务拓展重点。此外,全能化经营不仅使资产风险分化,而且资产更富有流动性,更容易实现金融机构的整体稳定性并切实降低银行自身的风险。但是,值得指出的是:混业经营容易形成对金融市场的垄断,产生不公平竞争,特别对中小银行影响极大。
  5实行利率市场化意义深远
  第一,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实施利率市场化,分段放开存、贷款利率由市场确定,可通过此利率机制来稳定银行体系的存款,从而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的相对稳定。第二,实施利率市场化还有利于增加金融宏观调控的灵活性、适时性和有效性。从2013年7月20日起我国已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这些对缓解当前的经济金融形势,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平衡行业间利润结构均有所帮助。
  二、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多集中形成于两个阶段。一是以成立于20世纪50年代为代表的各地农村信用合作社;二是以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为代表的各地城市信用合作社。我国目前的中小商业银行则主要是以各地(市)的地方性商业银行为主。而其演变过程又是以其上述的原城市信用合作社和农村信用合作社重组整合而成。据统计:截至2012年末,我国包括城商行、农商行、农合行、村镇银行在内的中小银行合计法人机构有1 400多家,但其资产规模占比仅为15%。同时,这些中小商业银行都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一)股权结构不够合理,内部治理机制存在明显缺陷
  由于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产生发展的固有基础,其股权主要集中在包括地方政府在内的少数法人大股东之手,地方政府对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等中小银行拥有绝对控制权,股权结构的不合理必然会导致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缺陷。由于地方政府在城市商业银行中处于控股地位,在决定董事长和行长人选方面有很大的影响力,基本上是由地方政府直接委派,在人员选派的原则上,较多考虑相应的行政级别,对专业知识和经营才能重视不够,无法保证最优秀的专业管理人员进入管理层。
  (二)金融业竞争日趋激烈,固有经营体制难以适应市场的发展和客户的需求,行业管理水平普遍低下
  尽管我国各中小商业银行普遍采用股份制的组织形式,并且按照公司法规定建立了法人治理结构,但在实际运作中,由于占控股地位的国有资本和集体资本的所有人缺位,委托代理关系不明确,因此,中小商业银行实际被控制在少数政府资本代理人手中,董事会(或理事会)、监事会等权力部门形同虚设,无法对银行代理人形成有效的监督,银行激励机制的设计并没有完全体现商业化原则,仍带有很强的行政性激励色彩。
  (三)资本充足率低,资产质量较差
  据统计,目前,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不足2%,很大一部分中小银行还处于零资本状况,与资本充足率8%的监管要求相比有较大差距,扩充资本金是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急需解决的问题。同时,由于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是在合并城市(农村)信用社基础上组建而成的,从成立起就承接了大量信用社时期在不规范经营时期所形成的不良资产,尽管不良资产比例正逐年降低,但数量仍然偏高。此外,由于旧的管理模式的延续,内部分工、职责划分大都属于粗放式管理,缺乏具有硬约束的监控机制,导致中小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高,资产质量差,管理水平低,难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四)市场定位不明晰,缺乏相应的政策扶持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目标定位应是“民众银行”、“中小企业的银行”,即主要面向城乡居民和中小企业提供零售和小额金融服务。目前我国中小银行市场定位不明晰,盲目地与国有商业银行及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争地盘争客户求扩张,贷款对象普遍偏重于大企业,对中小企业和居民的贷款比例很低,并且银行业务单一,经营范围狭窄,缺乏经营特色。同时,作为金融体系中相对弱势的群体,国家也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这些均不利于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
  三、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在当前经济金融趋势下,在求生存、求发展中应注重的几个问题
  在混业经营和利率市场化趋势下,银行业激烈的竞争对中小商业银行生存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影响;而中小银行本身的痼疾则为其未来的发展蒙上阴影。其内忧外患对中小银行来说是严峻的挑战。笔者认为:中小商业银行应从以下方面入手来赢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一)明确经营方向,选择正确的市场定位
  在新的市场形势下的银行业务将不断全能化,同时会产生一批超大规模的银行,它们无论在资金实力、网点设置、竞争能力上都有着中小银行无法比拟的优势,但小银行仍有其存在的必要和发展的空间。按“小银行优势”理论,小银行与大银行相比,小银行由于其服务对象的地域性和社区性特点,可以通过与中小企业保持长期密切关系而获得各种非公开关联信息,在向信息不透明的中小企业发放关系型贷款方面具有比较优势。我国中小企业众多,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由于资金实力强,往往担负着服务大型央企、国企和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项目的金融业务,而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业务服务的力度不大。故中小企业客户市场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另外,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和消费方式的改变,城乡居民对住房贷款、汽车贷款及其他消费贷款的需求也将不断上升。中小商业银行由于业务区域集中,对本地情况比较熟悉,能够为中小企业和城乡居民提供量身定做的金融服务,在对中小企业和城市居民服务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如果中小商业银行能够获得并巩固这个市场,就能为其生存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中小商业银行应调整市场定位,把业务范围锁定在本土,客户对象定位为中小企业金融及城乡居民的社区、零售金融服务方面上,并不断提高自身服务水平,积极创新服务产品,根据市场需要及自身状况开发新的市场资源和新的投融资渠道,以满足客户的不同需要,提高市场竞争力,降低信用风险。切实“安分守小”,抑制盲目扩张冲动,做好做深做透本地业务,适当控制增长速度,寻求差异化发展,这样才能在竞争中防范风险,求得生存空间。
  (二)改善股权结构,建立健全公司治理机制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内部治理结构的弊端主要源于它们的产权安排,由于地方财政一股独大,行政干预是不可避免的,使得城市商业银行无法真正做到以盈利为最终目标;高管人员的职位和任免均由行政权力决定,这种人事制度无法与现代股份制商业银行运营模式相匹配,也不利于引进、培养高质量的银行管理人才。因此,改善股权结构,健全内部治理机制是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改革的重点。
  第一,我们可考虑鼓励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民间资本或适度的外资战略合作者入股中小商业银行,这些资本的进入一是会为获取利益而认真行使自己的股权,二是有利于引进先进的管理。而其中政府持股比例的下降也有助于改善产权结构,建立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通过充分引进民间资本和引进可控的外资也可增强我国中小商业银行资本实力,提高资本充足率,规范市场运作,降低经营风险。
  第二,可采取“股权渗透”方式进行行际之间的相互持股,这意味着对单体银行的经营决策引入智力支持并起到“抱团取暖”的作用,发挥合作金融服务优势,与大行抗衡。同时,可防止体系外银行,特别是外资银行实施控股并取得话语权。由于我国金融市场运行尚未完善,境外的一些经营模式和理念在国内极易导致风险,外资控股中小商业银行显然不是管理层愿意看到的事情。
  第三,中小银行必须加快战略转型。当前,战略转型是中小银行实现永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小商业银行坚持服务基层、服务小微、服务社区居民的市场定位,做到立足本地,防止求“大”;立足简单,防止求“全”;立足稳健,防止求“快”。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创新导向,利用创新推动发展转型。也可借鉴美国金融业曾实行的连锁银行制模式,发展巩固本土金融业务,做强社区银行,同时利用网络技术,发展电商业务模式,探索无机构扩张之路。
  第四,要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科学、高效的决策系统和执行系统,明确股东大会和董事会的职权,发挥监事会等机构的监督和控制作用,保证经营决策准确无误地贯彻到业务经营的各部门及各个环节,有效控制信贷风险,不断提高信贷资产的质量,降低不良资产占比,以确保银行经营目标的实现。
  (三)创新金融工具,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中小商业银行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就是市场差异化,而要在差异化市场上寻求竞争优势,关键就在于根据市场的变化,不断创新,以新的产品、新的服务满足客户的需求变化,要发现新的市场空间,形成自己的特色,方能与国内外大银行相抗衡。我们的中小商业银行也可以探索创新不同形式的同业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如业务合作、结算代理、外汇代理、股权参与等,以此拓展业务范围和经营空间,还要利用好贷款利率放开机制,吸引优质中小企业客户,不断增加市场竞争能力。
  (四)积极探索资本市场,向市场要规模、要空间
  我们的中小商业银行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探索创新不同形式的发展路径,如在条件和政策允许的情况下设立基金管理公司;借鉴发展较好的地方商业银行经验,积极探索资本市场,走上市扩容之路等,积极拓展规模和经营空间,切实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总之,发展中小商业银行一定要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中小商业银行只要明确方向、正确定位、优化股权、健全治理、坚持创新,走差异化服务之路;坚持“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秉承诚信敬业,合规高效,融合创新的经营理念;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思想,积极拓展业务,为本地百姓与中小企业提供全面优质的金融服务,必将迎来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杨再平:《中小银行九大生存法则》,中国金融网。
  [2]叶望春:《中小银行的市场定位战略》,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3]郑先炳:《西方商业银行最新发展趋势》,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4]夏 斌:《金融控股公司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其他文献
一、新一轮改革正式开启  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随着异地高考新政、深化收入分配改革意见等重大改革措施的陆续出台,特别是今年“两会”中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顺利通过并迅速实施,我国新一轮改革正式拉开帷幕。不同于以往的是,新一轮改革不仅需要继续突破思想观念上仍存在的禁锢和障碍,需要切实解决此前发展所忽视的环境保护、  科技创新等问题,还需要合理调整不同社会阶层或集体之间的利益分配格局。然而,“触动利益比触及
期刊
摘要:安倍晋三当选日本首相以来,提出了三大经济改革政策,包括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以及成长战略,这一政策称为“安倍经济学”。“安倍经济学”对日本国内外经济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对“安倍经济学”的背景、主要内容及效果进行简要介绍和分析。  关键词:日本经济 “安倍经济学” 量化宽松  2012年12月26日安倍晋三成功当选日本首相。他上台伊始,为推动日本经济走出长期停滞的泥沼,致力于经济
期刊
摘要:在信息技术与银行业务深度融合的今天,商业银行防范信息科技风险的重要性与迫切性日渐突出。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有两个重要目标:一是保证银行业务的稳定和连续;二是保护客户信息安全。本文通过分析影响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目标实现的因素来探索引致信息科技风险的原因,提出管理到位是防范信息科技风险的关键。商业银行可以从完善风险治理架构、健全管理制度体系、合理规划系统资源、密切监测系统运行、落实业务连续计划、推进科
期刊
摘要:近年来,融资方式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金融创新活跃,潜在风险聚集,商业银行如何趋利避害,积极应对,已经成为必须高度关注和认真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就融资方式多元化趋势对商业银行的影响进行了充分论证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快业务结构调整、丰富风险管理手段等意见建议。  关键词:融资方式 商业银行 转型  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金融改革的深入、市场规模的扩大,债券、信托、融资租赁等多元化融资方式
期刊
摘要: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将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在新的历史时期,金融机构在支持新型城镇化发展中大有可为,也应当大有作为。但是在对接新型城镇化金融需求的过程中面临农村土地担保功能缺失、农村金融基础薄弱等障碍。本文以北京市大兴区为例进行研究,并提出破解障碍的建议。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金融机构 集体土地流转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实现全面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必由之路,
期刊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支付体系发展正面临着产品和服务创新层出不穷、支付服务主体日趋多元、支付风险复杂性增强等新形势,特别是非金融机构纳入人民银行监管体系后,强化支付体系监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显得更加突出。本文通过描述、分析我国支付体系监督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我国支付体系监督管理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支付体系 监督管理 政策建议  一、我国支付体系监督管理现状  近几年,我
期刊
摘要:本文运用两个地级市小银行的经营指标对比,对小银行发展的内外部因素进行了深入剖析,旨在解开小银行生存方程的密码,并为广大小银行提供一种有价值的标杆做法。  关键词:地级市 小银行 中间业务 产品创新  我国随着利率市场化加剧,息差空间进入2%时代,小银行因高息揽存抬高成本,远达不到2%。为探讨小银行如何生存与发展,本文以景德镇市商业银行与达州市商业银行两家地级市小银行作为样本进行对比,发现小银
期刊
〔摘要〕文章以组织社会学为分析视角,探讨了疫情防控背景下经济法宏观调控的组织原理和实施策略。经济法宏观调控遵循“计划-经济政策-调节手段”的调控范式,体现了一种典型的组织运行过程。在疫情防控的背景下,经济法宏观调控实行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复产复工政策与行政体制环境和市场技术环境进行互动,从而获得制度环境的“合法性”认可。行政组织和企业组织构成了经济法宏观调控的组织基础。针对疫情防控的特点,经济法
期刊
摘要:在后次贷危机的背景下,“金融稳定”已经成为时代核心名词。如何理解,并促使央行有效履行维护金融稳定职责成为一项重要课题。问题金融机构救助是央行维护金融稳定职责的核心内容之一。通过对问题金融机构救助制度理论的解读,反思实践操作中的得失,有针对性地就如何完善我国该项制度提出具体建议,进而充实人民银行维护金融稳定职责的内涵,力争将该职责落在实处。  关键词:金融稳定 问题金融机构 救助 最后贷款人 
期刊
〔摘要〕以事后救济为主的环境公益诉讼并不能完全实现原环境的恢复,环境议题从事后救济到事前预防的转捩,促就了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因应。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本质是通过诉讼程序落实风险管控的公法责任以发挥法院的环境规制作用,并弥补行政规制的不足。但既有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规则过于模糊,存在适用盲点,亟需梳理内在规范构造。具体而言,以重大风险为启动前提,但应从“质”与“量”二维标准加以界定;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