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来源 :第一财经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beilj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问题就到这里,你还有什么问题吗?”在面试的最后,面试官总是以这个问题来结尾。但这个似乎是客套为主的最后一问,其实并非看起来那么简单。
  面对这个问题,面试者该问还是不问?来自资深人力资源经理的建议是,尽管这不是必答题,但“没问题”绝对不是个好答案。
  在面试过程中,多数时间是面试官提问,而“最后一问”则是应聘者化被动为主动的绝佳机会。一句 “没问题”,不仅等于主动放弃了机会,同时还可能由此让面试官对你的印象打折扣—在他们看来,对目标职位和公司没有一点好奇心的求职者,日后恐怕也很难成为好员工。而假如抓住这个机会并且更问到点子上的话,那么毫无疑问会为你的求职面试加分。
  而对于面试官来说,这最后一问也并不总是漫不经心的例行提问,他们当然也会对求职者有所期待,这一问就是最直接的了解方式。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看,通过最后一问,公司还可以考察求职者的反应能力和思维方式,以及对公司和目标职位的理解。除此之外,在最后发问也能传达求职者的一种态度,表明你对这个工作机会的重视和诚意。
  至于求职者该做的准备,除了任何场合都需要解决的心态问题和要随机应变之外,就是应该在面试之前尽量充分了解应聘的公司和目标职位,问对的问题。
  当然,最后一问并不是最终决定面试结果的绝对依据,所以不必过于紧张。而且面试本身就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我们也不要一开始在思想上就处于被动和弱势。不管求职心态有多迫切,不卑不亢的态度总是首要的,其次如果能客观全面地了解你所应聘的公司,明确这个目标职位对人才的需求,也能帮助你更准确地为自己做职业定位。
  还有一种情况是,有时这最后一问并非以问题的形式出现,而是变成求职者和面试官的一次深入交流,对公司业务的认识,对自己未来的发展规划都可以探讨。
  好问题可以是这样的
  “通常来说问得比较好的问题,往往涉及到应聘者将来合作的团队的情况、公司的工作环境等。”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浦剑平认为,这些问题是适用性比较高的,可以体现出应聘者对于公司的了解程度。从公司角度来说,面试官是否能确定求职者对公司和目标职位都熟悉,这方面的信息也是和应聘者日后的工作相关性比较大的。
  同时,如果求职者对职位本身非常了解,能问到目前公司正在进行的一些项目,就能取得比较出彩的效果。在浦剑平看来,这往往说明求职者非常清楚公司现在运营的脉络,这可以一下子拉近他和面试官之间的距离。在面试官眼里,他就不再单单是外来的应聘者,而是很关心公司,知道公司在做什么,同时还有比较强的参与意向。
  如果公司对应聘者来说是完全陌生的,很可能在面试的过程中让面试官觉得他可能不是很慎重认真地在考虑这份工作。“一般来说,应聘者对这个职位真的感兴趣的话,必然也会带着问题来。但是关键还是看应聘者是不是真的有问题,也不见得一定要问得很细,问题很多。”
  这些还是别问了吧
  “你觉得我表现好吗?”
  一般来说,这是在新人中比较常见的问题,但这样的最后一问不如不问。因为这样的问题很容易反映出面试者信心不足。而且在这种情况下,面试官通常也不会给求职者相应的答复。
  有挑战性或攻击性的问题
  求职者通常分为主动求职者和被动求职者两种,其中被动求职者往往会在面试中提一些有挑战性的问题,比较极端的还会提一些要求。浦剑平认为,这两种求职者在心态上存在明显区别,但对面试官来说,他们在面试环节对两种求职者其实是一视同仁的,如果被动求职者在最后一问中提这样的问题,自然会被减分。
  薪酬问题
  除非在面试过程中面试官主动跟你谈薪酬,否则这个问题还是等到通过面试之后再谈吧。在求职过程中,到了合适的阶段,公司自然会跟求职者谈薪酬问题,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哪怕再关心也不用着急。如果由应聘者主动提及薪酬问题,往往会给面试官造成不好的印象。
  最后一问的SMART原则
  关于好问题的特点,我们可以借用目标管理中常被提到的SMART原则,即我们应该尽量在在面试的最后一问中遵循SMART原则。
  S-specific:具体的问题。在提问时,要尽量确切而实际,而不是问出比如“公司的愿景?”这类空洞的问题,空洞的问题会让面试官感觉你缺乏准备,只是在应付 /他。
  M-meaningful:求职者在最后一问中要提有意义的问题,而不是漫无边际的提问。
  A-answerable:可应答的问题。在提问的时候要考虑到面试官的角色,问题要在面试官能够掌握的信息范围之内。
  R-relevant:相关的问题,求职者的问题应该和应聘的职位和工作职能有较强的相关性,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要问到点子上。
  T-tactful:圆通、有策略地提问,比如求职者对企业竞争实力的担忧这种问题,要特别注意提问角度。
其他文献
年过四十的李电森曾在联想的超级计算机项目服务,创业之前在新东方在线从事着一份安稳的工作,但是在注意到移动互联网的“20号”现象后,他觉得应该将自己的特长发挥出来,让用户不那么在乎流量。  2012年春节期间,李电森跟做移动互联网的朋友聊天的时候听人提起所谓的“20号”现象:每月20号左右,用户的访问量就掉得特别多,至少会有10%的减少,厉害的时候甚至能达到60%。原因很简单,手机上网流量包月用户在
期刊
知名医药及营养品企业雅培陷入了一场风波。  3月22日,雅培被一家香港调研机构CER Research曝出,在送检的6个品牌的婴幼儿配方奶粉中,雅培的样品质量最差。  CER Research在官网发布的报告认为,2011年12月16日,公司从香港购买了雅培Similac Advance婴儿奶粉,送往德国食品检测研究所Muva Kempten进行检测。检测报告表明,雅培最终检测结果为41%,属于“
期刊
CBN: 投资人和创业者的关系应当是怎样的?  C: 投资人的钱、资源和影响力,创业者冲劲、热情和创造力,当你把这些因素都放在一起,才可以创造一个伟大的公司。投资人可以充当合作者、拍档或者导师的角色。事实是,通常情况下,投资人和创业者的关系可能未必处得那么好,比我们想象中有更多问题。  创业者会认为,投资人只是放钱进去,所以他不与投资人沟通,也不提坏消息。更糟糕的是往往创业者觉得投资者就是资金的主
期刊
下面的故事跟一群不甘心只待在实验室的Geek们有关。  如果不是这群Geek的努力,我们现在或许只有到科技馆里才能看到IMAX电影。对于很多影迷而言,这会丧失不少乐趣。  IMAX也是这家公司的名字。最近它有个新动向,与业界最知名的投影机技术公司巴可签订了一份7年协议,共同为IMAX影院开发新一代的激光投影技术。  几乎所有看过3D电影的人都会有一个同感:戴上3D眼镜之后,尽管那些炫目的特效逼真震
期刊
2004年,一个失败的美国总统竞选人找到Nancy Duarte,希望她能够为自己的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制作一个PPT。后来,这部影片不仅拿下了奥斯卡奖,主演戈尔还获得了2007年的诺贝尔和平奖,而另一个难以忽视的事实是:在纪录片里配合戈尔演讲的PPT亮了。  这个PPT的制作公司叫Duarte,名字取自它的创始人Nancy Duarte。作为一家位于硅谷的设计公司,现在它们的客户包括苹果、F
期刊
美国西部时间2月27日,49岁的王澍得知自己获得了2012年普立兹克建筑奖(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这件事情的戏剧性其实并不在于这个被称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奖项第一次发给中国建筑师,而是随着消息的传播,大家陆续知道这是一个没有注册建筑师资格的建筑师,硕士论文还没有通过。  当然,关于王澍和他的种种周边信息已经是后来的事情了。消息传开的时候,所有的焦点都放在“中国”和
期刊
现在在审查创业投资项目的时候,第一个要问的问题已经变了,由原先的“你的盈利模式是什么”变成了现在的“你觉得你的生意的风险是什么”。这是“据说”的—因为我没和VC直接谈过这类问题,为数不多的几次聊天也是我质问他们,“你打算花多少钱请我吃饭”。  应该说,这个变化是VC们正在变聪明的标志,原先在互联网泡沫时代的VC们就像文化大革命中的革委会主任,他们对生意的考察思路常常匪夷所思,而且流毒深远。  不过
期刊
水逆,这个词眼瞅着多了起来。尤其近一段时间,哪哪都有人在使用着它。  简洁点的只伴个叹号,一般不超过五个字,如:水逆了!果然水逆!太狠了,水逆!  看不懂的人觉得莫名其妙,看得懂的知道这是人家正大剂量宽慰自己这段时间已经发生或即将开始的所有不顺利之事都冤有头债有主?呢。  而一些啰嗦的水逆受害者,还会碎碎絮絮将事态严重化,弄出一副沸反盈天的景象。不宜事项比比皆是,不宜剪头不宜郊游,不宜做职业规划、
期刊
我接手这个团队快半年了,感觉很多事理不顺,人员也不好管理,我对他们的评价私下里都不高,你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  一个专业知识很强,但管理能力不足的主管,常常抱怨他的团队能力很差。他告诉我,他的部门中有些主管都已做了很久,但面对外在变化多端的环境,这些主管要么太消极,要么抱残守缺,不肯更新做法。我问他:“如果真是如此,那为什么不换人?”他回答:“一起工作这么久了,狠不下心来换人。”可是他自己也承认,
期刊
刘笑对生活的要求是,生活应该充满冒险,“居无定所,食无定时,自由自在,是我喜欢的状态”—这也同样适用于他对工作的态度。  刘笑现在是汤森路透集团路透中文网的销售主管,主要负责广告销售、版面建设和组织市场活动。公司并没有规定的坐班时间,因此他相对自由,除了定期回公司开会,大多数时候刘笑都是跟企业公关、广告客户和电商圈合作伙伴在一起。基本是上午开电脑给下属布置工作,中午与朋友或者合作伙伴一起午餐,下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