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那么多书,你能独立思考吗?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liam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身为一个家长,虽然孩子小,但我也挺关心教育。我加入了一些教育群,有课外班的,有上学的等等。可以看的出,受够了应试教育的爸妈,都在诟病应试教育劣势的同时,把眼光放在了西方,在羡慕西方孩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同时,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极端重视,从三岁开始就送到各种培训班连玩带学,动辄一年几万的学费都不在话下,目标都是将来出国留学。但西方教育从小就有一个最重要的能力培养,那就是独立的思考能力。比如从小就要读很多书,学会使用图书馆和网络,并对老师留的开放性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这一点上,我们输的很惨,并且总也补不起来。
  这个问题不是不培养孩子,而是家长就没有这个能力。我们中的大部分人从高中或者从大学开始,每当遇到开放性问题考试,开卷考试或者论文考试,恨不得拿出百度来抄,拿出书来抄,想一想我们有过几次能够独立的去思考一下,按照自己独立的理解作答的吗?99%没有。我们都做不到独立思考,拿什么培养孩子呢?
  如今特别流行的,就是每个人都在秀自己一年读多少本书,仿佛一年读不了100本书人生就很失败。但是有多少人愿意去读一本自己完全看不懂或者跟自己的领域完全不懂不同的书呢?有多少人真正独立地思考过每一页书每一个字每一个道理究竟能怎样运用到生活和工作中呢?你是否会将相似内容的书横向纵向比较,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思想呢?大部分人都是匆匆地读书,而从未有过思考。因此读了好多书,读完就忘了,更别说思考能力了。


  那么读完一本书该如何思考呢?其实书评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每当有人问我读书如何能记住的时候,我会建议他去写书评,也经常推荐书评群给朋友圈里的人进行约稿。但大多数时候,想要免费书评的人很多,但很多人写不出优质的书评,不是写的跟书完全没关系,就是把目录名言警句抄了一遍。其实不是不会思考,而是懒得思考,觉得记住几句名言就得了呗,还自己费劲巴拉的想啥?是不是?
  我刚刚毕业的时候每天特别忙,跑的特别快,周围的人都觉得我一定有很大的进步,但是我总觉得自己每天都在疲于奔命地往前跑,经常在晚上停下来的时候,想不起来我到底干了什么。那个时候有个老师跟我讲了“停下思考,是为了更好的奔跑”的道理。
  我开始尝试这样做,每当我有一段时间跑的特别快焦头烂额的时候,都会停下来仔细想一下这段时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大家的做法自己是否认为是对的?如果我独立处理这件事,我会怎么办?是否跟领导的方法一样?我的差距是什么?哪些地方我没想到?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归纳,就像小时候上学要有个错题本总结一样,总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大多数时候,我们总觉得自己特别努力特别辛苦特别累,但是我们的效率似乎并不高。其实主要是因为缺乏思考。我們疲于奔命地读了很多书,上了很多课,听了很多大咖的演讲,上了很多手机微信的课程,但从来不总结也从来不带任何的回顾。然后呢?我们记住了什么?独立的思考能力,并不仅仅是一定要发表出来自己的某种言论和思想,而是一个让自己的大脑总结思考归纳以及串联与并联的过程。其实就像小时候上学一样,做了100本练习题,不如把一本书里做错的题目巩固好分析好。单单疲于奔命地往前跑,谁不会呢,但思考,会让你明白下一步,你应该往哪个方向奔跑。
  倪早菊荐自《青年博览》2016年第11期/本刊有删节 佚名/图
其他文献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各代文学亦有各自之风流。魏晋文学作为其中独特的一支,在中国文學的长河中熠熠生辉,魏晋风流也于世世代代广为传颂。    鲁迅眼中的魏晋风流是药与酒,姿容与神韵,李泽厚则补充以“好看的文采词章”。在魏晋文人的眼中,药和酒作为释道的延续,体现了藐儒之真情;姿容与神韵则是人格之外化。因而,魏晋风流恰可算作人格之美、真情之美与文章之美。  魏晋文人,以特立独行为纲,以不拘小节为美。嵇康天资
期刊
捕鸟人正在张网,冠雀从远处看见了,问他干什么。  捕鸟人回答说,是在建立城市。说完就走到远处躲起来。  冠雀相信了这个人的话,飞进网,被捉住了。  捕鸟人跑来时,冠雀对他说:“喂,朋友,如果你建立这样的城市,你找到的居民决不会多。”  这故事是说,恶人作恶,往往少不了两种手段:暴力与谎言。  使用暴力,是为了权力,为了得到不合法的利益;炮制谎言则是为了面子,为了确立虚假的合法性。  捕鳥人很狡猾,
期刊
儿童剧里,一个孩子去体验快递员的工作。回家后,说快递员叔叔太辛苦,要求妈妈以后少網购。父母听后欣慰地笑了。  少网购,快递员的业务量不就减少了吗?也許导演觉得太复杂,孩子们理解不了,就安排父母“欣慰地笑了”。其实,直面现实的教育,孩子未必不能理解,别小瞧孩子。  摘自《今晚报》2017年1月26日 佚名/图
期刊
干部贤文,现代官箴。寄意恳恳,诲汝谆谆。  古时官为贵,今日民为尊。古时官为本,今日民是根。  干部乃公仆,人民是主人。  法不徇情,官不私亲。  不饮盗泉水,不栖恶木荫。既能持苦节,勿谓少知音。  树坚不怕风吹动,冰清玉洁楷模人。  一身正气去私利,两袖清风为人民。  心底无私天地宽,鞠躬尽瘁社稷心。  浊者自浊,清者自清。  再三须着意,第一莫贪心。一贪心就变,腐臭不可闻。  白沙千年洁,松林
期刊
高莽的这本书,同蓝英年的《寻墓者说》,都主要写了俄苏文艺界的一些“旧人旧事”。不同之处,蓝英年是虚写其“墓”,高莽则大多是曾亲去墓前凭吊,在文边配了这些墓前纪念碑、雕塑像的照片。  高莽把他的书题名《灵魂的归宿》,然而我以为,他写到的许多死于非命或受尽苦难的不安的灵魂,生不安枕,死不瞑目,“应有未招魂”,怕未必能算在公墓一角就找到了归宿。  女诗人安娜·阿赫马托娃,年轻时丈夫就遭镇压,后来本人又被
期刊
能享受最好的,也能承受最坏的。  阳光下像个孩子,风雨里像个大人。  知世故而不世故,會讲究也能讲究。  未必同意对方的观点,但能够理解对方的难处。  把失败当寻常,把成功当恩赐。  总能调整好自己,总能重新拥抱生活。  吃得了红酒西餐,也吃得了路边麻辣烫。  住得了五星级酒店,也住得了帐篷睡袋。  得之淡然,失之泰然。  拿得起放得下,绝不会死缠烂打。  遇到再难过的事情,也会好好吃饭。  就算
期刊
大小多少  古时候两个小官在路上走着,后面来了个农民。天气炎热,日头似火。一个官打着伞,一个官摇着扇子。  打伞的故意炫耀说:“伞撑开来大,收起来小;雨天用得多,晴天用得少。”摇扇子的官跟着说:“扇子打开来大,收起来小;夏天用得多,冬天用得少。”  农民接口说:“你们在老百姓面前大,在上司面前小;天天胀饭多,日日做事少。”说得两个官满脸通红。  骂庄稼  从前,有个懒汉,一年到头,吃吃玩玩,不爱劳
期刊
寻找“诗和远方”,成了现今年轻人的新追求。到底去远方寻什么呢?当然是在“水泥森林”中已经很难觅到的东西,“古道热肠”应该算一个。  在大都市里,有些情愫的确淡漠了。“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的那份意境与闲适,在快节奏的現代社会面前,空间已经越来越逼仄。“友谊”,在当前的话语体系中,越发鲜见。“千金一诺”“同怀视之”的真挚感情,仿佛更需要我们到久远的古风里寻找。  
期刊
“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这36字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官箴”。它的创作者是明代永乐年间的曹端和天顺年间的年富。而倡议刻制成“官箴”碑竖于西安碑林的,则是清代道光四年时任陕西延绥道台的颜伯焘。此碑道出了百姓的期待,颜伯焘也就自然声名鹊起。但张集馨的《道咸宦海见闻录》,却让我们认识了那个真实的颜伯焘。  道光二十二年三月,颜伯焘这位被撤
期刊
吴小惠(江苏徐州)  读《耳根的清静》一文(《杂文月刊》2016年12月下),眼前一亮,心有同感。终日奔忙于喧嚣都市中,早已习惯了各种机械和人为的声音充斥生活,甚至麻木。短短一天,千百种声音纷涌交杂:  油锅里的滋滋声、马路上的车流声、地下道的喇叭声、公交车的刹车声、人群的拥挤声、车厢里的吵闹声、街上的叫卖声、电脑的散热声、手机的振动声、办公室午休时的闲谈声、广场上的舞动声、孩子的哭喊声、警车的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