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客留言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n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吴小惠(江苏徐州)
  读《耳根的清静》一文(《杂文月刊》2016年12月下),眼前一亮,心有同感。终日奔忙于喧嚣都市中,早已习惯了各种机械和人为的声音充斥生活,甚至麻木。短短一天,千百种声音纷涌交杂:
  油锅里的滋滋声、马路上的车流声、地下道的喇叭声、公交车的刹车声、人群的拥挤声、车厢里的吵闹声、街上的叫卖声、电脑的散热声、手机的振动声、办公室午休时的闲谈声、广场上的舞动声、孩子的哭喊声、警车的鸣笛声……
  在对外界信息的接收中,耳朵似乎是最忙碌也最受罪的,只要周遭的世界还在制造声音,就一刻也不得安宁!最可怜的是,大多时候都没有说“不”的权利。
  而这些不请自来的声音,都循敞开的耳门进入我们心灵。它影响着我们的心灵感受,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品质,影响着我们的道德修养。俗话说“眼不见为净”,谁又能终日捂着耳朵佯装“耳不听为静”?假如社会前进的轰鸣声不可避免,但愿人们懂得何时何地仍需保持安静。
  王希伯(四川自贡)
  读罢李兴濂先生在《杂文月刊》2016年12月下的留言,深受启发。我也和李先生一样,非常喜欢“茶客留言”这个栏目,但由于水平有限,远没有李先生对茶客们的留言阅读、分析得这样仔细和深刻。我只是觉得在此留言的读者对刊物的某些文章的看法和分析是我还没有理解到的,然后我就把这些文章重新翻找出来,再次仔细认真的阅读,这样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我一定要向李先生学习,认真的阅读和领会读者们的留言和刊物的每一篇文章,以此来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
  同期还刊载有蔡志忠老师的一篇精短杂文“江湖四件事”,蔡老师用“求人最难,贫穷最苦,人情最薄,人心最险”十六字道尽了人生百味,紧接着又用“克其难,安其苦,耐其薄,测其险”十二个字为我们指出了做人的处世之道。真可谓为人的处世箴言,说得太好了。为蔡老师点个赞!
  常永瑞(陕西安塞)
  读了《杂文月刊》2016年5月下至2016年12月下,包括上下共计15册。我的整体感觉是:贵刊图文并茂,既有思想性、启迪性,也有趣味性、针对性,是我喜欢的刊物。其中部分文章批评现实,弘扬正气,传递正能量,也是一本有良知、讲真话的杂志。
  值得一提的是:我在阅读贵刊2016年12月下的“茶客留言”栏目时,李兴濂先生的留言里提到了我的观点,即“意识到作为老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还要有平等尊重学生的意识,只有我们时时处处与学生平等、民主的互相学习和深入交流,学生就能在轻松愉悦的环境里好好学习,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尊敬我们。”没有想到个人的观点会被李兴濂先生引用说明,对此深表谢意,同时也对编辑部的领导、老师“读者至上”的办刊理念由衷敬佩。
  李宜倩(江苏南京)
  我和《杂文月刊》(文摘版)结缘是从我退休后,今年我已经83歲了。这些年来,我确实给贵刊推荐了不少稿子。我只有初中文化。回忆第一次给“茶客留言”写稿时,我有点紧张。但编辑同志十分客气,帮助我修改润色,并亲笔给我回信。指导我怎样推荐稿子和写稿子。通过编辑同志们的帮助指导,我的写作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后来我学着给《南京日报》《现代快报》《金陵晚报》等报刊写稿。并且和多位记者进行了深入合作。
  斗转星移,岁月流逝,当年的编辑同志们帮助我提高写作的这段经历,至今清晰记在我心中。
  我个人很喜欢文摘版的“精短杂文小辑”。短小杂文对老年人来说最适宜了,人老了记忆能力差,所以更希望能看到“精短杂文小辑”这样的文章。
  刘天明(山西长治)
  好戏在后头,理想中的2016年《杂文月刊》最后一期,该是“好戏连台”吧。果然不出所料,这一期刚拉开帷幕,就有一篇精彩的好文,映入眼帘——曾彦修先生的《中国呼唤堂·吉诃德》。曾彦修先生真是妙笔高手,在一篇短文章里,呼唤能给堂吉·诃德们一块立足之地,又为各界的阿Q们画出一幅幅讽刺漫画:文化界的阿Q,抚摸着他那条油光发亮的小辫子说:“俺们历史悠久,为啥要学异邦文化?他们才几岁?连给我们当孙子,都不够资格。哼!”科技界的阿Q左手抚摸着他那条油光发亮的小辫子,右手晃着算盘:“我们这是电子计算机的‘老祖宗’!”先生在文中期待:将这些改正过来才好。大家共同努力吧!
  王老实(安徽安庆)
  拜读了《杂文月刊》2016年6月下的《不是读书无用,而是你无用》一文后,感触颇深。在此欲一吐为快!
  文中作者所持的非此即彼的关于读书价值的近乎极端观点,笔者实在不敢苟同。无论是古代的“学而优则仕”,还是“文革”时的“知识越多越反动”,间或是当代的“知识改变命运”。都折射出特定时代的文化生态与价值认同。尤其在当今价值多元的复杂社会环境中,更应该客观而理性地审视读书的社会价值以及读者与善读相契合的人生价值。单纯地在“读书有用”与“你无用”之间单项选择,很显然太片面也太武断。
  事实证明,一些经过大学教育的人,他们的学识增长了,眼界开阔了,素质提高了,独创能力具备了,人生目标树立了,即便没能及时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其在大学四年的经历原本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非金钱所能置换替代,并且可以影响其一生的成长。因此,媒体社会不要放大“知识无用”的舆论,同时也要正确分析和客观评判“知识不能改变命运”的社会背景,而不能简单地得出“你无用”的过激结论,以免误导社会主流价值的形成与普及。
  刘鹤明(黑龙江鸡西)
  通读《杂文月刊》2016年11月文摘版,我最喜欢《德国的教育二则》一文。我喜欢它短小精悍,说理透彻,连读了三遍。
  全文这短短的百余字,就把德国幼儿教育的特点勾画了出来。他们不是把孩子关在幼儿园内,而是带孩子走出去,在社会实践中学习成长,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学习外国的精华充实自己,德国幼儿教育的经验,无疑对我国幼儿教育有参考价值。
  郑来福(河南郑州)
  读2016年《杂文月刊》最后一期的几篇文章,让人感悟很深。《家丑》说的是两个女人凭着自己勤劳的双手,不向命运低头,勇敢地去挑战艰难的生活,让人佩服。但是作为她们的孩子,却不以为荣,反以为耻,不愿意让外人知道母亲做的工作,认为那份工作低人一等。
  其实在生活中,有些人在教育子女中也是这样教育的,“好好读书,将来找一个好工作,要不然就去扫大街”。好工作就是轻松、拿钱多、體面的工作。豫剧《朝阳沟》银环妈有一句唱词“就是当个服务员,也比农民强的多”。
  我们要抛开这种世俗的观念,因为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没有人扫大街请理卫生,我们的城市就会变得脏乱不堪。没有人去种地,我们吃什么?所以我们要树立劳动是最光荣的信念。
  李增录(河北任丘)
  每次收到《杂文月刊》,我都手不释卷地从头至尾地读,每篇都有所获。即便是旧刊,我也常常拿出来重新翻阅,也总有种常读常新的感觉,诸如2015年11月文摘版的一篇文章《唐朝的日头和人心》,我又反复读了好几遍,觉得越读越有嚼头,越嚼越有味道。
  作者从唐朝的“日头”下笔,先说“唐朝的阳光”炎热,比其他任何历史时期都要“炎炎灼人”,并以唐朝诗人李绅《悯农》的千古名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为例,进而感叹:历朝历代,那么多的文人墨客都没有写出这样的诗句,“何以唯独唐朝诗人写出了”?这就为后边写“人心”埋下了伏笔。接着,又写唐朝冬天“日头”的寒冷,“似乎比其他任何朝代的冬天要冷得多”,并以唐朝诗人杜甫祈祷“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白居易梦想“万里裘”好使万民“俱不寒”为由头,说明不是因为唐朝夏日的“日头太毒”、也不是因为唐朝的“冬日太冷”才写出这样的诗句,而是因为“唐代文人诗家有一颗善良、善感、悲天悯人高出其他朝代一大截的皇皇人心!”
  文章结尾,进一步深化了“人心”的主题:唐朝“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顶峰……农夫仍然要锄地……寒士仍然要被雨淋……可唐朝诗人伟大的人道情怀却历久不磨,至今仍然让人感到酷暑里的清凉和祁寒中的温暖。”
  好杂文,之所以让人爱读,喜欢读,就因为越读越有嚼头,越嚼越有味道。
其他文献
互联网让“伸手党”习惯了免费。他们看电影免费下载,听音乐免费下载,读书免费下载。他们让电影公司、音乐公司、出版公司在为版权疲于奔命。  但这并未摧毁电影人、写作者与音乐人的盈利模式。因为免费在让他们收获了声名的同时,也宣示了一个关于免费的真理:热衷于免费的人并不那么在乎质量。  于是,庞麦郎走红,口水歌传唱,网络武侠小说走红,毫无营养的粗糙吐槽视频走红。  音乐人不再制作专辑,转而专攻单曲。只要有
期刊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各代文学亦有各自之风流。魏晋文学作为其中独特的一支,在中国文學的长河中熠熠生辉,魏晋风流也于世世代代广为传颂。    鲁迅眼中的魏晋风流是药与酒,姿容与神韵,李泽厚则补充以“好看的文采词章”。在魏晋文人的眼中,药和酒作为释道的延续,体现了藐儒之真情;姿容与神韵则是人格之外化。因而,魏晋风流恰可算作人格之美、真情之美与文章之美。  魏晋文人,以特立独行为纲,以不拘小节为美。嵇康天资
期刊
捕鸟人正在张网,冠雀从远处看见了,问他干什么。  捕鸟人回答说,是在建立城市。说完就走到远处躲起来。  冠雀相信了这个人的话,飞进网,被捉住了。  捕鸟人跑来时,冠雀对他说:“喂,朋友,如果你建立这样的城市,你找到的居民决不会多。”  这故事是说,恶人作恶,往往少不了两种手段:暴力与谎言。  使用暴力,是为了权力,为了得到不合法的利益;炮制谎言则是为了面子,为了确立虚假的合法性。  捕鳥人很狡猾,
期刊
儿童剧里,一个孩子去体验快递员的工作。回家后,说快递员叔叔太辛苦,要求妈妈以后少網购。父母听后欣慰地笑了。  少网购,快递员的业务量不就减少了吗?也許导演觉得太复杂,孩子们理解不了,就安排父母“欣慰地笑了”。其实,直面现实的教育,孩子未必不能理解,别小瞧孩子。  摘自《今晚报》2017年1月26日 佚名/图
期刊
干部贤文,现代官箴。寄意恳恳,诲汝谆谆。  古时官为贵,今日民为尊。古时官为本,今日民是根。  干部乃公仆,人民是主人。  法不徇情,官不私亲。  不饮盗泉水,不栖恶木荫。既能持苦节,勿谓少知音。  树坚不怕风吹动,冰清玉洁楷模人。  一身正气去私利,两袖清风为人民。  心底无私天地宽,鞠躬尽瘁社稷心。  浊者自浊,清者自清。  再三须着意,第一莫贪心。一贪心就变,腐臭不可闻。  白沙千年洁,松林
期刊
高莽的这本书,同蓝英年的《寻墓者说》,都主要写了俄苏文艺界的一些“旧人旧事”。不同之处,蓝英年是虚写其“墓”,高莽则大多是曾亲去墓前凭吊,在文边配了这些墓前纪念碑、雕塑像的照片。  高莽把他的书题名《灵魂的归宿》,然而我以为,他写到的许多死于非命或受尽苦难的不安的灵魂,生不安枕,死不瞑目,“应有未招魂”,怕未必能算在公墓一角就找到了归宿。  女诗人安娜·阿赫马托娃,年轻时丈夫就遭镇压,后来本人又被
期刊
能享受最好的,也能承受最坏的。  阳光下像个孩子,风雨里像个大人。  知世故而不世故,會讲究也能讲究。  未必同意对方的观点,但能够理解对方的难处。  把失败当寻常,把成功当恩赐。  总能调整好自己,总能重新拥抱生活。  吃得了红酒西餐,也吃得了路边麻辣烫。  住得了五星级酒店,也住得了帐篷睡袋。  得之淡然,失之泰然。  拿得起放得下,绝不会死缠烂打。  遇到再难过的事情,也会好好吃饭。  就算
期刊
大小多少  古时候两个小官在路上走着,后面来了个农民。天气炎热,日头似火。一个官打着伞,一个官摇着扇子。  打伞的故意炫耀说:“伞撑开来大,收起来小;雨天用得多,晴天用得少。”摇扇子的官跟着说:“扇子打开来大,收起来小;夏天用得多,冬天用得少。”  农民接口说:“你们在老百姓面前大,在上司面前小;天天胀饭多,日日做事少。”说得两个官满脸通红。  骂庄稼  从前,有个懒汉,一年到头,吃吃玩玩,不爱劳
期刊
寻找“诗和远方”,成了现今年轻人的新追求。到底去远方寻什么呢?当然是在“水泥森林”中已经很难觅到的东西,“古道热肠”应该算一个。  在大都市里,有些情愫的确淡漠了。“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的那份意境与闲适,在快节奏的現代社会面前,空间已经越来越逼仄。“友谊”,在当前的话语体系中,越发鲜见。“千金一诺”“同怀视之”的真挚感情,仿佛更需要我们到久远的古风里寻找。  
期刊
“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这36字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官箴”。它的创作者是明代永乐年间的曹端和天顺年间的年富。而倡议刻制成“官箴”碑竖于西安碑林的,则是清代道光四年时任陕西延绥道台的颜伯焘。此碑道出了百姓的期待,颜伯焘也就自然声名鹊起。但张集馨的《道咸宦海见闻录》,却让我们认识了那个真实的颜伯焘。  道光二十二年三月,颜伯焘这位被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