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音乐剧《莎翁的情书》之艺术特色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woo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音乐剧《莎翁的情书》由香港资深戏剧教育工作者叶逊谦导演及其创办的Theatre Noir剧团于2010年共同打造,其中,方俊杰编剧、张贝琳和林子扬共同作曲、2013香港电影金像奖原创歌曲奖获得者岑伟宗填词、林子扬编曲,讲述了当代都市男女爱情。2012年4月18日,该剧中文版在北京繁星戏剧村首演并获得成功,同年相继上演两轮。2013年初,创作团队将该剧进行改编升级①,以更加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展现在观众面前。作者于2012年观看了该剧首轮演出,并有幸参与该剧升级版的排练演出,身临其境地感受这部音乐剧的改变和成长。本文将着重介绍的该剧的创作灵感、艺术形态和艺术表现形式等艺术特色。
  一、创作特点
  一部原创音乐剧能在一年内达到百场演出,必然具备独特之处,在观看过《莎翁的情书》中文版的观众认为,相对于其他本土音乐剧,该剧的“新颖”是最大的特色。剧情内容固然重要,而创作灵感则与内容息息相关,此外,它的剧情结构、艺术形态和表现方式也各具特色。
  (一)创作灵感及创作过程
  2010年,叶逊谦导演独自一人游历英国,在位于伦敦的环球剧场②看戏,莎士比亚在这里被奉为神灵一般。演出上虽严格按照他的剧本不做任何改动,但在表演形式上尝试以多变的、当代的手法演绎,极具创意。导演看完戏之后由此突发灵感,结合现代社会的背景,将莎翁笔下的人物搬到现实生活中,创作一部与爱情有关的音乐剧,看看会有怎样的碰撞,《莎翁的情书》的构思便由此而来。
  被誉为世界四大音乐剧之一的《西贡小姐》被认为是歌剧《蝴蝶夫人》的翻版,前者将后者的故事现代化并走向成功,而后者由法国作家皮埃尔·洛蒂的小说《菊子夫人》改编而来。《莎翁的情书》与之相比,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源于文学作品,但创作的过程有所不同,编剧先构思出想讲述的故事,再去选择相应的莎翁戏剧来改编。简言之,这部音乐剧并不是为莎士比亚服务,而是莎士比亚为它服务。最终,《莎翁的情书》借用莎士比亚四个戏剧高潮片段的拼接,在原剧基本设定的基础上,故事并不交代人物的来龙去脉,而只是用人物姓名和造型等外部特征暗示人物之间的关系,更多地加入当代生活的元素,去创作新的故事内容,用大约1个半小时的时间来探讨现代人的爱情观。
  (二)剧本内容及结构
  该剧以诙谐幽默的表演风格,向观众展现了四位对爱情充满憧憬与信心的青年男女,沉浸在莎翁的作品中,幻想着各自的爱情。当他们从莎士比亚学院毕业后,在现实生活中遭遇了与莎翁名剧情节相似的事,然而现实中的爱情与理想差别很大。当梦想遭遇现实,引经据典、生搬硬套而终遇滑铁卢。四人饱受爱情挫折后重新聚在一起,调侃起彼此最初的样子,发现自己虽然按照莎翁爱情圣经的指引,但却没有收获到完美的爱情,于是发出“莎士比亚你骗人!”的呐喊,将过错都归咎于莎翁。短暂的沉默窒息里,一种叫做顿悟的萌芽开始生长,他们对当时所说的毕业宣言有了新的认识,也对非诚勿扰的爱情有了更深的感悟。全剧的最后,大家在歌声中对未来满怀希望的落幕。剧中的四个故事分别对应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第十二夜》、《驯悍记》和《仲夏夜之梦》这四部作品,不但原著情节保留地恰到好处,而且故事的发展方向又夹杂着浓厚的现代气息并逐步展开,走向不一样的结局,揭示了当代社会中,年轻人面对太多的不确定,缺乏对待爱情的方式方法这一现象。
  这四个故事从内容上看,结合现代可以归结为初恋时一见钟情的纯爱、颇为讽刺的三角恋、妻强夫弱的婚后生活以及感情破裂濒临离婚的夫妻。爱情中相对具有代表的类型各选一例,体现了内容的丰富饱满。
  结构上,从恋爱到婚姻,由简单至复杂,起到了层层递进的效果。首先,《莎翁的情书》结合了当下电影流行的由多个故事组成的叙事手法,故事之间因人物和主旨相互联系,从而串联为一个整体。将现代较流行的电影叙事模式搬到舞台展现给观众,是国内原创音乐剧的一个突破。此外,幕间的背景投影解读容易使人想起早期的无声电影,增强了音乐剧的戏剧效果。其次,每一幕的剧情都紧紧围绕主角开场时引用莎翁的名句作为毕业感言而展开,并在每幕结束后均用幻灯投影的方式将对应的语句再次呈现,既加强了名句与故事情节的紧密性,又做到了相互呼应。再次,四个故事依次为具有传奇性色彩的正剧、因有反串而形成可循环三角恋的喜剧、婚后女尊男卑的闹剧和婚姻破裂无法挽回的悲剧,所呈现出的戏剧类型各不相同,具有多样性。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四个不同的爱情故事,均揭示出同一个主旨:“假如你爱不出个未来,记得笑。”通过故事和音乐对现代年轻人的爱情观做出了积极向上的正确引导,是《莎翁的情书》作为音乐剧的价值所在。
  (三)音乐创作
  最初的版本共有6首原创歌曲,舞蹈和戏剧部分的比重大于歌曲。基于该剧的音乐剧性质,创作团队在之前的基础上每一幕各添加了1首歌曲,歌词均由原来版本的台词改编而成,即将过去的台词用音乐的形式展现出来,并且添加了开场歌舞,改版后的原创歌曲共为11首,增加了伴唱及合唱;歌曲风格各异,并配有相应的舞蹈,演员的人数也由4人增添到8人。这样一来,使整部剧的内容及形式更加充实,歌舞戏三部分的比例也变得均衡。总体来看,在《莎翁的情书》改版后,歌曲、舞蹈和表演做到了更加紧密的结合,使得整部音乐剧浑然天成,三种表现形式互相作用、推动剧情发展,恰到好处地展现出人物的内心情感。
  音乐创作方面,前后两个版本存在差异。在创作最初版本的歌曲时,创作团队希望将全剧所有的歌曲既有统一的乐思,又不会使观众听觉疲劳,因此歌曲先有英文歌词,然后根据歌词来统一谱曲,使得歌曲整体上有英文歌的感觉,之后歌词翻译成中文。在乐器的选择上,尽量使用固定的乐器。例如作为主要的伴奏乐器的钢琴,在所有歌曲伴奏中出现的都是同一种钢琴声,用电吉他和鼓等节奏性较强的乐器来烘托不同的气氛。唯一一首以鼓为主要伴奏乐器的歌曲是在第三幕中出现的说唱歌曲,丈夫用热辣的饶舌数尽妻子的恶行,极强的节奏感突出了人物内心情感,国内原创音乐剧中出现说唱歌曲实属罕见,这在音乐创作上是一个突破。   升级版因演员人数的增加以及新歌需有舞蹈配合的要求,加之创作团队希望让两个版本有明显的不同,新歌的写作顺序发生改变,先由作曲者单纯从旋律及故事气氛出发,曲子谱好后直接填入中文歌词,所以大多比较复杂,不论是音乐风格还是演唱形式,甚至在编曲上,也比最初版本更多样化。例如在第二幕中添加了一首贯穿前半幕剧情的三重唱,分三段演唱完,中间有大段的台词,音乐的情绪按照故事情节发展变化,由起初人物表白时的活泼搞怪慢慢变为三角恋的错综复杂;在后两幕中出现的新歌带有明显的弗拉门戈风格,吉他伴奏、击掌、喝彩声和伴唱等形式都是新加入的。但在创作的过程中并不拘泥于想要写出某个风格而先从固定的音乐类型出发,所以有的歌曲混合了多种音乐风格,比较难分类。时而高亢,时而低沉,时而委婉多情,时而愤怒控诉……风格多变、旋律优美、朗朗上口的原创歌曲成为了该剧的特色之一。
  将一部音乐剧的音乐分两次创作,是各有利弊的。加入新歌之后,减弱了音乐的统一性,增加了音乐的多样性。为了将二者在整部剧的音乐中合理共存,创作团队在设计上希望达到“在统一中找到不同,在多类音乐中找到共同点”③的效果,统一又不失新鲜感。
  例如,为了达到首尾呼应相统一的效果,序幕歌曲《与莎翁同行》与尾声歌曲《爱不出个未来》中的合唱部分的旋律有明显的共同之处;新加入的开场舞合唱中,歌词“我心中的莎士比亚,我幸福满天下”的旋律也将前两首歌当中的主旋律、调式和节奏型进行改变,使得两首歌在情绪上有很大不同,前者欢快活泼充满期待,体现了主人公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后者沉重悲伤满载愤慨,表达了主人公在遭遇过后对莎士比亚感到失望,达到了不同的效果;同样的方法,歌词“记得莎士比亚”的旋律也能在一头一尾两首歌曲中找到相似的影子。在多首歌曲中隐藏地加入相同的元素,不希望太过明显,但又能让观众在看完整部音乐剧之后感觉歌与歌在旋律上有相关联的地方,是作曲和编曲在创作中想要的结果。
  (四)富有内涵的舞台布景
  最初的舞台布景为台上房子的立体边框,形状简单明了。四周空空,唯有一面金黄色的底墙,上面盖了一个巨大的“批准”(Approved)章,纯白色梯子斜在屋子一角,白色方凳有序的摆放在台中,屋子中央悬吊一盏红漆电灯,色彩和形状源源不断地向观众传递着童话和梦幻感。整部戏的结尾是非常温和的,金黄色的墙面缓缓移开,露出了一直藏在后面的另一面满是蓝天白云的墙,意在最后结尾处带来希望。这种简单又不失深度的舞台布景,不禁让人联想起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音乐剧初期发展的影子。并且莎士比亚的戏剧早期登上英国的舞台时,也面临设备的简陋,但那是大众化的戏剧,它的悲喜交融、雅俗共赏,并且时空自由、极力调动观众想象来弥补舞台的简陋,这一切都和国内的小剧场原创音乐剧不谋而合。
  改版后的舞台布景有了全新的面貌。房屋状木板嵌在印有莎士比亚书信文字的矩形墙面中,颜色依旧为体现当代气息的金黄色,与周围古典淡雅的字迹形成视觉上的冲击;巨大的章换成了富有欧洲早期戏剧特色的白色面具,点缀于右侧墙面;白色凳子变成金黄色的正方体方墩,使得白色地毯比过去更显眼;之前的门改为四个门洞,形状为具有西方时代感的拱形设计;为制造莎士比亚时期和现代都市两个时代来回穿越的效果,金黄色的房屋状木板被中线一分为二,成为两扇可以360°旋转的门,摆出不同角度的布景。
  二、表演形式
  (一)唱段表现手法
  当音乐剧中歌曲往往出现在故事情节的高潮处,以演唱的形式表达人物的内心感受或体现故事的转折,让音乐为戏剧服务。加之整部剧为流行唱法,因此演员在演唱时,不只要唱对歌词、旋律和节奏,更重要的是“倾诉”,演唱者不能将自己与音乐和剧情分离开来,认为歌曲是歌曲,台词是台词。音乐剧中的歌曲是剧情重要的一部分,演唱者也应该是音乐的一部分。如果不能将自身融入到剧中,将歌词像台词一样富有情感和逻辑重音的展现出来,即使音色再好,也会让观众味同嚼蜡。在严格按照歌谱节奏重音、音高旋律和正确分句的基础上,以情带声、充满音乐情绪的演唱才能表达出故事的主题思想,达到相应的效果。例如,第二幕中的三重唱(见谱例1),歌曲开始要体现出傻气的表白,为体现出滑稽搞笑的效果,歌曲节奏上运用了小附点,旋律上添加半音,所以在演唱这段歌曲时,如果声音唱得很优美连贯,就违背了作曲者的初衷,若将表白时因紧张而导致的失态情绪在演唱时表现出来,哪怕出现类似破音的状况,都不会有太大影响,相反会令人认为这是体现人物心理状态或增加喜剧效果的表现方式之一。
  谱例1:
  (二)多元化的舞蹈
  在这部音乐剧中,与新创作的歌曲相同,舞蹈的种类根据音乐的风格和规定的情景有不同的展现,一支舞混合了不同的舞蹈类型,没有固定的风格。例如,开场舞以爵士舞为主,同时有街舞的动作;第一幕中罗密欧与朱丽叶共舞的音乐节拍为四三拍的华尔兹,华尔兹优美的旋转动作,符合剧情当时的发展;第三幕的说唱音乐选用街舞,在节奏和形式上都与说唱音乐相符,另一首《驯悍梦》则根据音乐风格编配了弗拉门戈舞;第四幕的《爱情迷药》则将肚皮舞、弗拉门戈舞和拉丁舞结合在了一起。
  三、《莎翁的情书》展现出的教育意义
  当演员和观众一同享受一部剧的时候,是否考虑过它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叶逊谦导演认为,戏剧有一种能改变人的神奇力量,无论什么剧种,最重要的是“念”,即表达情感和揭示主题——这也对应了创作团队“赋权予观众”和“与社会对话”的宗旨。作为艺术创作者,在创作一部剧目并希望观众走进剧场观看演出时,其目的并不是让人们看演员自说自话或将结局作为答案提供提给大家,而是通过剧情、台词和音乐来提出一些跟观众有切身关系的问题与他们分享。“与社会对话”的重点在于“对话”。当观众融入到剧中,与台上的演员一同喜怒哀乐,在每一幕面临选择时自动对号入座,身临其境的思考自己会怎么做,这样做的目的和意义究竟是什么……《莎翁的情书》没有填鸭似的把答案硬塞给观众,而是希望以对话的形式引发观众思考,得出属于各自的结论,甚至不必有结论,因为观众在思考时就已经对自身现状有所反省和收获了,可以说这是一部治愈系的音乐剧。该剧把莎翁著作中的男欢女爱放到现代都市中,以一个新的角度切入,用富有娱乐和讽刺性的手法来引发观众新的解读和思考,鼓励观众冲破束缚,大胆假设,使具启发性与娱乐性并存,一举两得。
  四、三种语言版本的《莎翁的情书》
  作为中国原创音乐剧,《莎翁的情书》已拥有中英粤三个语言版本,至今为止,这部音乐剧的三个语言版本已在国内的南方和北方的城市同时演出。另外,借这部戏,叶逊谦导演开始和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合作,推广莎士比亚。由此看来,《莎翁的情书》为国内原创音乐剧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使国人看到了希望。
  参考文献
  ?眼1?演慕羽《西方音乐剧探源》?眼J?演,《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眼2?演慕羽《西方音乐剧史》?眼M?演,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
  ?眼3?演周小川、肖梦《音乐剧之旅》?眼M?演,北京?押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
  ?眼4?演王旭华《西方歌剧与西方音乐剧艺术特征的比较》?眼J?演,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①改编后称为《莎翁的情书2.0》或“《莎翁的情书》升级版”,改版前后统称《莎翁的情书》)。
  ②莎士比亚在世时上演自己作品的剧场。
  ③编曲者林子扬先生在接受采访时说道。
  李心怡 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师
  (责任编辑 张萌)
其他文献
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课题组主办的课题结题学术研讨会于2010年11月24日—26日在江苏徐州中国矿业大学举行,来自国内外7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收到论文43篇。现就要点综述如下:  一、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必要性  周海宏发言指出我们对“非遗”价值的认识很缺失,周先生的证据之一是“一百多年前英国大哲学家罗素在中国游历了两年之后临走时说
引 言  晚清思想家龚自珍(1792—1841)提倡“尊史”,认为一切学术皆为史。{1}读研一中音史专业时导师就要求我们多读文献,写读后感、综述作业,尤其应该从学术史角度关注一部新著作的特色。自拜读《嘤鸣集》{2}以来,从朴素淡雅的装帧设计,到犹如作者学术轨迹和人际交往的26帧珍贵图片,再到吸引眼球的“目录”(上编为作者四大板块的评论文章51篇;下编为“被评论”的27篇文章),使笔者置于案头、爱不
钢琴演奏、室内乐演奏、钢琴教学于一身的俄罗斯全能型女钢琴家艾莉索·维萨拉兹(Eliso Virsaladze)生于1942年,从小在充满音乐的环境中浸泡成长,幼时师从祖母安娜斯塔西亚·维萨拉兹(Anastasia Virsaladze钢琴教育家)学习钢琴,“20世纪俄国钢琴学派三大巨头,戈登维瑟、伊贡诺夫和纽豪斯都是其祖母府上的常客”①。艾莉索“幸运地在最初就立下追求音乐内涵和完整技巧,尤其是音色
五声七音三十韵,六律九歌而立馨。  在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建系30周年庆典来临的时候,最集中浮现在我脑海里的一句话,就是:继往开来、代有薪传。  30年前,当我作为建系之后第一批入学学生进校的时候,钱仁康、谭冰若、夏野等前辈老师那和蔼的目光与亲切的话语依然留在我的记忆中难以忘怀。30年过去了,看着现在多世同堂、学科共建的局面,惟有以不断更新自策。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学科专业历史久、传统好、起点高
陆机(261—303)是西晋著名的作家、文艺理论家,也是一位提出了不少新见的美学思想家。陆机的《文赋》是中国文艺思想史上第一篇完整而系统地论述文学创作问题的重要文章,产生过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该文有一段指陈文章之病的论述,全以音乐为喻,较为集中地反映了陆机的音乐美学思想。为便于讨论,现将这段文字引录如下:    或托言于短韵,对穷迹而孤兴。俯寂寞而无友,仰寥廓而莫承。譬偏弦之独张,含清唱而靡应。  
《理解后调性音乐》(Understanding Post-Tonal Music,以下简称《后调性》),由美国辛辛那提大学音乐学院的音乐理论教授罗伊格-弗朗科利(Miguel A. Roig-Francolí)著,于2008年由麦格劳-希尔出版公司出版。杜晓十教授与檀革胜合作完成的中文译本作为人民音乐出版社推出的“当代外国高校精品音乐教材”之一已于2012年1月出版发行。作者罗伊格-弗朗科利,祖籍
心说:“我是一个人身上存在了三个人,一个是音乐家,一个是作家,还有一个是画家,后来画家和作家合谋把这个音乐家杀了。”  其实,木心并未死心,私底下一直尝试作曲,身后留下了多达五十六页的遗谱乐稿。  木心遗乐,用简谱记录。简谱、五线谱、工尺谱、减字谱等等,是记录音乐的不同符号工具。“简谱”,全称“数字简谱”,1665年,法国天主教“芳济各”修士苏埃蒂最先发明,七十年后,卢梭再度提倡,经法国乐家、文士
中央音乐学院的讲堂上,有这样一位教授:他不是一个音乐家,却受到众多音乐学子的尊敬和爱戴;他既是一位诗文书画俱佳的学者,又对传统文化有着清醒的认识和冷静的思考;他评点百家,融贯中西,三十余载,孜孜不倦地向他的学生们传授着知识和思想,把他们从音乐的象牙塔引向更为广阔的艺术星空,徜徉于人类历史文化的浩瀚海洋之中……这位教授的名字叫李起敏。  初识李起敏先生,还是在上世纪的80年代。那时候,我是个学生,他
为纪念曾侯乙编钟出土30周年,2008年11—12月期间,由湖北省文化厅、湖北随州市委市政府、武汉音乐学院联合举办的“纪念曾侯乙编钟出土3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及一系列相关活动在湖北武汉和随州两地相继拉开帷幕。活动以编钟知识讲座、编钟音乐会、编钟学术交流研讨等多种形式系统回顾了自1978年曾侯乙编钟出土以来至今,30年间学界学人对曾侯乙编钟所蕴涵的音乐、文化等各方面知识的求索和研究,以及通过研究所
当我们关注中国音乐在国际上的传播时,努力弘扬固然是一个方面,但我们是否清楚,当中国音乐在19世纪欧洲万国博览会的舞台上亮相时,欧洲音乐文化正在经历着什么?在那些看上去褒贬不一、互相矛盾的高论背后,有着怎样的具体语境?不认清这一点,也就很难对外国人笔下的中国音乐进行公允的评价,遑论进一步考察中国音乐在域外的传播及其影响。  当然要做到这一点绝非易事。既懂中文又知晓欧洲音乐发展情况的往往是不同领域的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