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年版)》明确提出:要重视写作教学和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和写、说与写有机结合,互相促进。针对目前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现状,唯有摒弃一切干扰,扎实落实课标提出的“读写结合、读写迁移”,固阅读的本,练习作的功,才能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读写结合;读写迁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9-372(2)2-62-2
[作者简介]李俊(972—),女,河南信阳人,本科,广西南宁市青秀区埌东小学教师,小中高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年版)》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要重视写作教学和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和写、说与写有机结合,互相促进”。可见,新课标不仅指出了习作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同时又指出了“读写结合、读写迁移”的方式。虽然“全国小语会”开始了对作文教学的探讨,但是当前小学习作教学现状仍然堪忧,作文教学仍然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教师唯有摒弃一切干扰,扎实落实课标提出的“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固阅读的本,练习作的功,才能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一、课内阅读引路,既得意又得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写作基于阅读。老师教得好,学生读得好,才写得好。”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因此,“倾吐是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关系”。吸收得好,才能倾吐得好,即“阅读得其方,写作之能力亦即随而增长”。总而言之,阅读是写作的根。小学语文教材选入的文章,言意兼得,文质兼美,典范性强,是我们用于指导学生写作的最好范文。因此,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要重视用好文本,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表达思想的方法。
(一)精研文本,挖掘读、写联系点
人教版教材在编排时,利用单元导读和课文导读,在指导阅读重点的同时,还指出了读与写的联系,并将此与单元的习作紧密相连。我们应该用好文本,挖掘读、写联系点,落实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下面以人教版四(上)第一单元课文为例,看看如何从教材文本中挖掘阅读和写作之间的联系点。
单元导读课文导读课文习作要求
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认真读课文,随着课文的描绘,想象课文描写了一幅怎么样的景象。.观潮
2.雅鲁藏布大峡谷
3.鸟的天堂
4.火烧云写自己游览过的或了解的一处自然景观。写之前要想想主要突出哪一点奇特之处,大体按怎样的顺序写。希望通过你的习作,读者能够想象出画面,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
从上表中,我们很容易发现阅读和写作的联系点:按一定的顺序,描写某处景观的奇妙之处。有了这个认识,在阅读教学指导时,就可以重点抓住作者描写顺序。长此以往,在每个单元的教学中,我们都能坚持将读与写紧紧地融为一体,读什么,就要指导写什么,过了读好的“吸纳关”,最终实现写好这个“倾吐关”当然易如反掌了。
(二)抓重点词句,学习习作方法点
课文中用得巧妙的词语和句子比比皆是,在阅读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文本,让学生对其中的重点词句进行学习和借鉴,运用对比、揣摩、仿写等方法,引导学生揣摩课文中的精彩句段在文章中的作用,再运用重点词句仿写片段,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实现读写的顺利迁移。
如教学《白鹅》一课时,笔者在课堂上专门引导学生抓住“好一个高傲的动物”这句话,让学生体会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再引导学生体会丰子恺围绕这句话,写了白鹅哪几个方面的生活习性。最后引导学生探究作者笔下鹅的叫声、步态、吃饭是如何共同来表现它高傲的特点的。有了阅读教学课堂里师生的共同探究,学生很容易就体会出了:抓住特点,用几个生活习性的具体事例表现动物的突出特点的写作方法。学生学习了这类文章的写作方法,笔者接着就布置学生用这种方法,写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习得的方法,在写作中得到巩固运用,因此笔下的小动物不再是无病呻吟,一个个小动物也因为具体的事例而灵动了起来。
(三)抓表现手法,凸显读、写迁移点
作文能力发展的规律是:先积累后表达,由模仿到创造,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小学阶段的习作教学,首先要遵循“读写结合”的原则,从模仿起步,由仿到创,自觉地把写作植根于阅读,从中汲取别人的言语智慧,摄取智力模型和语言模型,贮存大量的语言材料。这样写作时便易于实现写作要求、即时信息与已有写作模型的自动匹配,大大降低了写作的难度。
教材中的文章各有各的精彩,尤其是表现手法异彩纷呈。如象征手法、侧面描写、对比、细节描写等手法,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情选择一些适合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并运用。在教学《白杨》一文时,笔者重在让学生明白象征手法的运用。它属于一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实题虚写的文章,写实多而写虚少,但作者的主题却是在虚写的段落上。把实的部分写具体了,虚的部分才有依托,让学生明白此类文章的特点之后,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一系列托物言志类的习作:《七嘴八舌来话水》《校园那边玉兰独好》《围墙边的三角梅》,学生用上阅读课中迁移的方法,出色地完成了习作。在教学《鱼游到了纸上》一课时,笔者重点分析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作用,以及体会画鱼青年的娴熟技艺,接着让学生仿写某项技艺。学生的习作《老师的简笔画》《奶奶的折纸》《妈妈包饺子》等,将老师、奶奶、妈妈的动作描写得活灵活现。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除了让学生学习作者“总—分—总”的谋篇布局的框架形式,还引导学生体会用漓江的水和大海、西湖等的水进行对比描写的作用。长此训练,学生就能将阅读课堂所得准确地运用在自己的习作中。
二、课外阅读拓展,丰富习作储备
古人云,厚积而薄发。叶圣陶先生也曾提出:“写东西靠平时的积累,不但作家、文学家是这样,练习作文的小学生也是这样。” 课外阅读的积累是丰富学生语言积累、习作储备的一条重要途径。只有有效的课外阅读拓展,才能实现 “积累—运用”的迁移。
(一)开展多彩读书活动,激发习作储备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于小学生的学习来说,具有强大的内驱力。要想提高语言积累、习作储备的有效性,就必须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主动积累的意识根植学生心中,从而促进有效积累。为此,笔者根据班级情况,举行“课前读书心得汇报”“每日阅读分享”,开展了“跳蚤书市”、诗歌朗诵、手抄报制作比赛等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并自办班刊《班级新语》。每学年开展“读书节”成果展示活动,评选“书香少年”“书香班级”“书香教师”和“书香家庭”,并公开表彰,增强学生课外阅读的动力,激发学生丰富习作储备的兴趣。
(二)指导课外阅读,提高习作储备效率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只有正确合理地选择自己所需的作品,快速准确地运用阅读方法,才能真正实现阅读储备促习作。.做好读物推荐。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鉴别能力差,而如今的课外书包罗万象、良莠不齐,因此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选书,培养其正确的价值取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做好读物推荐工作。学生选择的书必须能开发他们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开拓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学识。2.指导课外阅读方法。阅读方法一般包括精读、略读,在课外阅读中,学生常用的是略读。根据阅读目标的不同又可以把略读分为游览式读书法和筛选式读书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方法,教师就要遵循课内带课外、扶放相结合的原则,切忌拔苗助长。要让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顺序,即先初读,感知课文大意,然后精读品析,最后评议摘录。
参考文献:
[]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2.
[2]陈蓉贞.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四步走[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9.
[关键词]读写结合;读写迁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9-372(2)2-62-2
[作者简介]李俊(972—),女,河南信阳人,本科,广西南宁市青秀区埌东小学教师,小中高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年版)》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要重视写作教学和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和写、说与写有机结合,互相促进”。可见,新课标不仅指出了习作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同时又指出了“读写结合、读写迁移”的方式。虽然“全国小语会”开始了对作文教学的探讨,但是当前小学习作教学现状仍然堪忧,作文教学仍然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教师唯有摒弃一切干扰,扎实落实课标提出的“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固阅读的本,练习作的功,才能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一、课内阅读引路,既得意又得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写作基于阅读。老师教得好,学生读得好,才写得好。”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因此,“倾吐是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关系”。吸收得好,才能倾吐得好,即“阅读得其方,写作之能力亦即随而增长”。总而言之,阅读是写作的根。小学语文教材选入的文章,言意兼得,文质兼美,典范性强,是我们用于指导学生写作的最好范文。因此,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要重视用好文本,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表达思想的方法。
(一)精研文本,挖掘读、写联系点
人教版教材在编排时,利用单元导读和课文导读,在指导阅读重点的同时,还指出了读与写的联系,并将此与单元的习作紧密相连。我们应该用好文本,挖掘读、写联系点,落实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下面以人教版四(上)第一单元课文为例,看看如何从教材文本中挖掘阅读和写作之间的联系点。
单元导读课文导读课文习作要求
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认真读课文,随着课文的描绘,想象课文描写了一幅怎么样的景象。.观潮
2.雅鲁藏布大峡谷
3.鸟的天堂
4.火烧云写自己游览过的或了解的一处自然景观。写之前要想想主要突出哪一点奇特之处,大体按怎样的顺序写。希望通过你的习作,读者能够想象出画面,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
从上表中,我们很容易发现阅读和写作的联系点:按一定的顺序,描写某处景观的奇妙之处。有了这个认识,在阅读教学指导时,就可以重点抓住作者描写顺序。长此以往,在每个单元的教学中,我们都能坚持将读与写紧紧地融为一体,读什么,就要指导写什么,过了读好的“吸纳关”,最终实现写好这个“倾吐关”当然易如反掌了。
(二)抓重点词句,学习习作方法点
课文中用得巧妙的词语和句子比比皆是,在阅读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文本,让学生对其中的重点词句进行学习和借鉴,运用对比、揣摩、仿写等方法,引导学生揣摩课文中的精彩句段在文章中的作用,再运用重点词句仿写片段,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实现读写的顺利迁移。
如教学《白鹅》一课时,笔者在课堂上专门引导学生抓住“好一个高傲的动物”这句话,让学生体会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再引导学生体会丰子恺围绕这句话,写了白鹅哪几个方面的生活习性。最后引导学生探究作者笔下鹅的叫声、步态、吃饭是如何共同来表现它高傲的特点的。有了阅读教学课堂里师生的共同探究,学生很容易就体会出了:抓住特点,用几个生活习性的具体事例表现动物的突出特点的写作方法。学生学习了这类文章的写作方法,笔者接着就布置学生用这种方法,写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习得的方法,在写作中得到巩固运用,因此笔下的小动物不再是无病呻吟,一个个小动物也因为具体的事例而灵动了起来。
(三)抓表现手法,凸显读、写迁移点
作文能力发展的规律是:先积累后表达,由模仿到创造,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小学阶段的习作教学,首先要遵循“读写结合”的原则,从模仿起步,由仿到创,自觉地把写作植根于阅读,从中汲取别人的言语智慧,摄取智力模型和语言模型,贮存大量的语言材料。这样写作时便易于实现写作要求、即时信息与已有写作模型的自动匹配,大大降低了写作的难度。
教材中的文章各有各的精彩,尤其是表现手法异彩纷呈。如象征手法、侧面描写、对比、细节描写等手法,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情选择一些适合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并运用。在教学《白杨》一文时,笔者重在让学生明白象征手法的运用。它属于一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实题虚写的文章,写实多而写虚少,但作者的主题却是在虚写的段落上。把实的部分写具体了,虚的部分才有依托,让学生明白此类文章的特点之后,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一系列托物言志类的习作:《七嘴八舌来话水》《校园那边玉兰独好》《围墙边的三角梅》,学生用上阅读课中迁移的方法,出色地完成了习作。在教学《鱼游到了纸上》一课时,笔者重点分析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作用,以及体会画鱼青年的娴熟技艺,接着让学生仿写某项技艺。学生的习作《老师的简笔画》《奶奶的折纸》《妈妈包饺子》等,将老师、奶奶、妈妈的动作描写得活灵活现。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除了让学生学习作者“总—分—总”的谋篇布局的框架形式,还引导学生体会用漓江的水和大海、西湖等的水进行对比描写的作用。长此训练,学生就能将阅读课堂所得准确地运用在自己的习作中。
二、课外阅读拓展,丰富习作储备
古人云,厚积而薄发。叶圣陶先生也曾提出:“写东西靠平时的积累,不但作家、文学家是这样,练习作文的小学生也是这样。” 课外阅读的积累是丰富学生语言积累、习作储备的一条重要途径。只有有效的课外阅读拓展,才能实现 “积累—运用”的迁移。
(一)开展多彩读书活动,激发习作储备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于小学生的学习来说,具有强大的内驱力。要想提高语言积累、习作储备的有效性,就必须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主动积累的意识根植学生心中,从而促进有效积累。为此,笔者根据班级情况,举行“课前读书心得汇报”“每日阅读分享”,开展了“跳蚤书市”、诗歌朗诵、手抄报制作比赛等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并自办班刊《班级新语》。每学年开展“读书节”成果展示活动,评选“书香少年”“书香班级”“书香教师”和“书香家庭”,并公开表彰,增强学生课外阅读的动力,激发学生丰富习作储备的兴趣。
(二)指导课外阅读,提高习作储备效率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只有正确合理地选择自己所需的作品,快速准确地运用阅读方法,才能真正实现阅读储备促习作。.做好读物推荐。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鉴别能力差,而如今的课外书包罗万象、良莠不齐,因此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选书,培养其正确的价值取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做好读物推荐工作。学生选择的书必须能开发他们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开拓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学识。2.指导课外阅读方法。阅读方法一般包括精读、略读,在课外阅读中,学生常用的是略读。根据阅读目标的不同又可以把略读分为游览式读书法和筛选式读书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方法,教师就要遵循课内带课外、扶放相结合的原则,切忌拔苗助长。要让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顺序,即先初读,感知课文大意,然后精读品析,最后评议摘录。
参考文献:
[]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2.
[2]陈蓉贞.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四步走[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