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对文本和课堂生成进行有效处理,在课堂中让学生美美地悦读,大胆地诉说,尽情地表达,在师生互动、合作交流中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展现出语文课堂的无限魅力!
一、读中感悟、积累
朗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必经之路。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知觉,并联想到情感等,全方位地参与、多角度地感悟课文中的语言蕴涵,品味文字的情趣。是语言文字训练中最基本的形式。
《四季》是一篇语言优美的儿童散文,在教学中我采用朗读为主,读中感悟的方法,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而且还能使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充分感受四季的美丽,激发对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教学步骤如下:1,创设情境,引导初读。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读给大家听,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2,创设情境,读好课文。先以四人学习小组选择自己喜爱的一个小节,说说读了这一小节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再在全班交流。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学生始终保持主动参与的角色意识,教师激发他们围绕课文内容,感受四季的美景。从而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读好课文。3,凭借板书,复述课文。教给学生一种看板画进行复述、背诵课文的方法。4,创设情境,运用语言。体会课文中四季的写法,引导学生由易到难进行创编。如先说桃花红红,她对( )说:“( )。”菊花绽放,他对( )说:“我是( )。”再过渡到能自己创编“( ),她( ),我( )。”
二、说中探究、发现
教师如同导游,我们只需把学生带到某一处,而其中的景色之美则是需要他们自己尽情地去品味的。在课堂上,如果学生都开动脑筋,大胆发言,激情四射,那么隐埋在孩子们心底的智慧种子,就一定会萌芽、生根,并随之茁壮成长起来。
请看《乌鸦喝水》教学片断:
师:小朋友们,你们觉得这只乌鸦聪明吗?
生:聪明!
师:对!它通过投石子,终于喝到了水。
唯有一位学生提出异议:“老师!乌鸦不一定喝到水!”
师有些惊慌失措:“你为何这样说?”
“因为石子会把水淹没!”孩子扑闪着大眼睛。
教室内静得出奇,我也是满腹狐疑。
执教者显然错愕了一下。“哦?石子怎么会淹没水呢?你有充足的理由吗?”但她显然也很快就调整了状态。
那个小男孩胸有成竹地说:“当然有了。昨天我和小伙伴玩过了,他的瓶里装的水多,投进石子后,水满到了瓶口;我的瓶里装的水少,石子反而把水淹没了。只有瓶中乘着大半瓶水的时候,乌鸦才能喝到水。而书中只说瓶里有半瓶水,若是小半瓶的话,乌鸦就喝不到水了。”
“真聪明!”那位老师摸着他圆圆的小脑袋。由衷地赞道:“今天你使老师和其他同学学到了许多知识,谢谢你,小老师!”
孩子自豪地笑了,神采中更多了一份自信。
听课的时候,当我听到一位学生提出质疑时,我也曾经为上课的老师紧张了一把,不知道她会如何去处理这个意外,但听完后我不禁释然,敬佩她能尊重学生的观点,耐心地聆听学生的见解,并肯定“乌鸦不一定喝到水”的正确性,对学生大胆的怀疑精神和求实的科学品质作出赞赏,其实教学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乌鸦能否喝到水的问题了。
三、画中合作、体验
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不易长期集中,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必须选择多样的手段进行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对文本内容用画画的形式加以再现。既能体现学生对文本信息的分析、判断,又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也不失为理解课文内容的一种好方法。
《小小竹排画中游》是一首有趣的儿歌,教学中,我和学生一边诵读儿歌,一边共画江南美景。教学步骤如下:1,初读课文后。教师质疑:画板上应该画些什么?2,交流合作,共画美景。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仔细读文后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作画。同时教师也在黑板上画了一幅画。(画面与课文内容稍有不同)3,师生讨论,修改画面。修改画面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理解文本重点字词句的过程。4,看画面、背诵课文。把形象的画面转换成语言,再让学生背一背,在背中积累优美词句。
四、写中表达、延伸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上教师应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学中思,在思中疑,鼓励他们把所思所疑充分表达出来。从课内迁移到课外。
如在学课文《四季》时,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还可以从哪些事物看出春、夏、秋、冬来。孩子们根据他们的生活积累讲述了生机勃勃、百花盛开、硕果累累、白雪皑皑的四季景色。接着我给他们放映了自己制作的有关四季景物特征的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伴随着优美的音乐亲身感受、体验着美丽的四季。画面过去了,可孩子们还深深地陶醉其中。这时,我激发、鼓励他们将自己喜欢的季节写下来,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学生能写出美的句子,是因为他们的情感之弦被拨动,表达欲望也就被不断激发了。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尤其在阅读教学上,如果能时刻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在课堂上能读的读,能说的说。会画的画,会写的写,相信学生就会具有开阔的视野和开放的思维,相信他们也能慢慢地爱上语文,这正是有效课堂所追求的!
一、读中感悟、积累
朗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必经之路。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知觉,并联想到情感等,全方位地参与、多角度地感悟课文中的语言蕴涵,品味文字的情趣。是语言文字训练中最基本的形式。
《四季》是一篇语言优美的儿童散文,在教学中我采用朗读为主,读中感悟的方法,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而且还能使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充分感受四季的美丽,激发对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教学步骤如下:1,创设情境,引导初读。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读给大家听,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2,创设情境,读好课文。先以四人学习小组选择自己喜爱的一个小节,说说读了这一小节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再在全班交流。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学生始终保持主动参与的角色意识,教师激发他们围绕课文内容,感受四季的美景。从而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读好课文。3,凭借板书,复述课文。教给学生一种看板画进行复述、背诵课文的方法。4,创设情境,运用语言。体会课文中四季的写法,引导学生由易到难进行创编。如先说桃花红红,她对( )说:“( )。”菊花绽放,他对( )说:“我是( )。”再过渡到能自己创编“( ),她( ),我( )。”
二、说中探究、发现
教师如同导游,我们只需把学生带到某一处,而其中的景色之美则是需要他们自己尽情地去品味的。在课堂上,如果学生都开动脑筋,大胆发言,激情四射,那么隐埋在孩子们心底的智慧种子,就一定会萌芽、生根,并随之茁壮成长起来。
请看《乌鸦喝水》教学片断:
师:小朋友们,你们觉得这只乌鸦聪明吗?
生:聪明!
师:对!它通过投石子,终于喝到了水。
唯有一位学生提出异议:“老师!乌鸦不一定喝到水!”
师有些惊慌失措:“你为何这样说?”
“因为石子会把水淹没!”孩子扑闪着大眼睛。
教室内静得出奇,我也是满腹狐疑。
执教者显然错愕了一下。“哦?石子怎么会淹没水呢?你有充足的理由吗?”但她显然也很快就调整了状态。
那个小男孩胸有成竹地说:“当然有了。昨天我和小伙伴玩过了,他的瓶里装的水多,投进石子后,水满到了瓶口;我的瓶里装的水少,石子反而把水淹没了。只有瓶中乘着大半瓶水的时候,乌鸦才能喝到水。而书中只说瓶里有半瓶水,若是小半瓶的话,乌鸦就喝不到水了。”
“真聪明!”那位老师摸着他圆圆的小脑袋。由衷地赞道:“今天你使老师和其他同学学到了许多知识,谢谢你,小老师!”
孩子自豪地笑了,神采中更多了一份自信。
听课的时候,当我听到一位学生提出质疑时,我也曾经为上课的老师紧张了一把,不知道她会如何去处理这个意外,但听完后我不禁释然,敬佩她能尊重学生的观点,耐心地聆听学生的见解,并肯定“乌鸦不一定喝到水”的正确性,对学生大胆的怀疑精神和求实的科学品质作出赞赏,其实教学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乌鸦能否喝到水的问题了。
三、画中合作、体验
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不易长期集中,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必须选择多样的手段进行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对文本内容用画画的形式加以再现。既能体现学生对文本信息的分析、判断,又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也不失为理解课文内容的一种好方法。
《小小竹排画中游》是一首有趣的儿歌,教学中,我和学生一边诵读儿歌,一边共画江南美景。教学步骤如下:1,初读课文后。教师质疑:画板上应该画些什么?2,交流合作,共画美景。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仔细读文后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作画。同时教师也在黑板上画了一幅画。(画面与课文内容稍有不同)3,师生讨论,修改画面。修改画面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理解文本重点字词句的过程。4,看画面、背诵课文。把形象的画面转换成语言,再让学生背一背,在背中积累优美词句。
四、写中表达、延伸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上教师应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学中思,在思中疑,鼓励他们把所思所疑充分表达出来。从课内迁移到课外。
如在学课文《四季》时,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还可以从哪些事物看出春、夏、秋、冬来。孩子们根据他们的生活积累讲述了生机勃勃、百花盛开、硕果累累、白雪皑皑的四季景色。接着我给他们放映了自己制作的有关四季景物特征的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伴随着优美的音乐亲身感受、体验着美丽的四季。画面过去了,可孩子们还深深地陶醉其中。这时,我激发、鼓励他们将自己喜欢的季节写下来,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学生能写出美的句子,是因为他们的情感之弦被拨动,表达欲望也就被不断激发了。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尤其在阅读教学上,如果能时刻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在课堂上能读的读,能说的说。会画的画,会写的写,相信学生就会具有开阔的视野和开放的思维,相信他们也能慢慢地爱上语文,这正是有效课堂所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