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消除贫困生的心理障碍,是现在学校学生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目前,在贫困生中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及时解决。本文主要从贫困生常见的心理障碍入手,着重对贫困生消除心理障碍的方式进行介绍。
【关键词】贫困生;心理障碍;方法
贫困生是指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高额教育费用或者支付教育费用很难、基本生活费用也存在困难的学生。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贫困生问题的可怕不仅是经济上,而是经济和精神的双重贫困。本文所涉及贫困生的心理障碍是指因种种经济客观存在的困难、挫折或不如意而产生的怯懦自卑、自负、焦虑急躁、抑郁离群等等不利于正常学习和健康成长的心理疾病。如何消除贫困生的心理障碍,激发他们奋发向上、健康成长,是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贫困生心理障碍透视
(一)巨大压力,特别是经济压力下的极度焦虑急躁
贫困的家庭送子女上学,一方面表明对孩子教育的重视。另一方面也表明对其子女寄予莫大的期望。这类家庭的孩子是带着全家的期望到校读书,压力相当大,这也易于造成极度的焦虑急躁。总想着表现好、成绩好,以后工作好;总害怕成绩下降或没有进步,害怕学习几年后工作难找或者找不着工作,毕业就失业;想着如此结果的话如何回家见父老乡亲。每当家里寄来各种费用的时候,往往又会强化这种情绪。
(二)日益膨胀的校园消费下的封闭、自卑
当今的校园消费,已经较大程度上与社会消费接近。消费品种多,档次高,抢眼的是"高富帅"、"白富美",攀比风日趋严重。在这样不良社会风气下,少数贫困生穷尽各种办法尽力包装自己,不愿意面对自己的真实现状,不愿意让同学知道自己的真实状况,甚至出现"家长卖血,子女显富"的情况。当然,更多的贫困生在自己贫困的现实状况下,极易产生自卑感。
(三)自我奋发下的孤僻与自负
贫困的学生因自己的家庭背景、经济状况均无法与其他同学相比,往往具有很强的上进心,想以学习成绩来证实自己,这本是该肯定的行为,但在学习中,这部分同学往往出现这样一种现象: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班集体活动往往不会主动参加,学校活动更是不会主动参加,原因一是因为这部分同学相对来说其他活动的能力要弱些,二是怕参加这些活动效果不好,被人笑话,久而久之形成孤僻的性格。而往往又因为成绩上的优异,便又表现出过于自负。
(四)挫折、失败后的消极自弃
贫困学生往往将自己家庭命运的改变,自己命运的改变,自己的自信、自尊都寄托在自己的学习上。学习顺利,考试成绩理想自然欣喜,倘若学习过程中出现困难,特别是重要的考试成绩不理想,挂科太多,往往易于造成消极悲观的情绪,甚至是自暴自弃的想法,毕竟他们的心理是脆弱易受伤害的。
(五)人际交往上的戒备与敌视
由于自身条件限制,贫困生往往与他人沟通上存有缺陷。不愿意过多和他人接触,存在人际交往中的戒备心理。甚至其他同学本没有恶意的一句话,可能让他很久不能平静,还可能形成一种积于心底的厌恶直至仇视。当然,贫困生由于本身为人的真诚,也易于形成一种长久深厚的情谊,不易、不愿改变。
二、消除心理障碍的方式
在具体的学生工作中,要消除贫困生心理障碍,可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学生工作者(辅导员、班主任)首先应作为家长工作者,尽可能做好学生家长思想工作。让家长尽可能做到保障更有力。虽然不少贫困家庭家长能克服困难送子女上学。但不少家长对学生不同阶段需要、不同阶段心理特性不一定了解,因而在实际中往往带有一种极强的主观性来看待学生,给家长多讲互相沟通、精神鼓舞的道理,让他们真正地搞好学生物质和精神的后勤保障,让学生尽可能无经济之忧,有精神依靠。至少受挫折时有老师还有父母的安慰。
(二)学校、班集体给予最大限度的物质帮助。学生工作者当了解到学生确实经济困难后,一方面可以向学校讲清情况,在学校许可的范围内给予部分减免和帮助。再就是通过组建资助机构,动员学生家长、老师、学生募集资金,扶贫济困,既可及时救济贫困生,还可支援其他暂时还很困难的同学。
(三)及时发现问题,并尽可能地给他们表现自己的机会,培养集体主义精神、乐观主义精神。学生工作者对这部分同学应更留意,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拖就是更大伤害。而且这部分同学往往内向,如果你不给他表现机会,可能他永远都是那样,所以应根据情况,先给他们表现机会,多鼓励,多锻炼。通过各种活动,有利于他们发现自己价值和培养自己,促进交流,促进身心健康。教育心理学有这么一句话:"人是属于一定群体的,有益的活动与交往作为群体的一种力量,能够帮助个人克服挫折,调节心理障碍"。
(四)多组织艰苦条件下立志成才的主题班会,但应强调生活的规律性和科学用脑原则。贫困学生往往更需找到同样条件下奋发向上、立志成才的榜样,还至少可以说明,贫困不阻挡成才,挫折时走向真理的桥梁。班主任可以利用这些实例来教育学生,多组织主题班会,激发他们向上的斗志,但有一点必须注意,古人读书精神可取但有的方法未必可取。当今教育,应遵循科学规律,强调学生生活规律性和科学用脑原则。因生活有规律是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科学用脑是学生心理保健不可忽视的原则。所以学生应严格要求按学校的作息时间办事。
(五)多给他们如何主动与人相处的方式方法教育。针对这部分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缺陷,有意识地安排他们去办一些需要和他人协调沟通的事情,锻炼他们。多安排一些这种类型的讲座,丰富他们的交往知识,拓展他们的交往意识,提高他们的交往能力。
三、消除障碍应注意的几个原则
(一)适量原则
这主要是针对贫困生的物质援助而言。必要的援助是可贵的,但过多的援助未必是好事,必须适量。
(二)适时原则
这指的是学生工作者应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如发现有心理障碍时,必须及时解决,而不能延误。否则,将造成极大的损伤。
(三)集体关心原则
单靠学生工作者某个人的力量也难以解决好诸多问题,必须靠大家的力量,让贫困生真正生活在集体的关心和爱护之中,将他们真正融入班集体,减少过多的忧虑,轻装上阵。
总之,贫困生的问题应注意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因为这部分学生学习往往勤奋,许多生活上问题解决不好,极易造成消极,抑或高分低能,抑或孤僻乖戾,缺乏健康的人格,影响一生。
(上接第7页)
(三)为无法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提供新的成才途径
尽管现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而且在当前的形势下,如果要接受高等教育,对于绝大多数的人来说是垂手可得。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学校没有入学门槛。根据当前的形势来看,我国的普通高等教育能提供的教育资源有限,而如果要接受教育,就要参加选拔性考试。而被淘汰下来的考生,往往就要直接就业,或者是接受成人教育,根据近年来反馈的情况来看,也有不少的人通过成人教育成为了祖国需要的人才,所以这也就意味着成才的途径比以前更加多样化了。
四、结语
总的来说,无论是普通高等教育还是成人高等教育,都是我国培养人才的根本途径所在。在国家大力支持成人教育的形势下,成人高等教育完全可以利用好这一有利形势,不断提升办学质量和规模,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培养好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这不仅仅是实现科教兴国的战略所在,同时也是成人高等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胡永甫,李燕. 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与改革思路[J]. 中国成人教育,2007,(01).
[2] 马玉霞. 浅谈甘肃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现状与改革思路[J].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04).
[3] 莫灼英,刘春江. 试论中国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及改革措施[J].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24).
【关键词】贫困生;心理障碍;方法
贫困生是指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高额教育费用或者支付教育费用很难、基本生活费用也存在困难的学生。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贫困生问题的可怕不仅是经济上,而是经济和精神的双重贫困。本文所涉及贫困生的心理障碍是指因种种经济客观存在的困难、挫折或不如意而产生的怯懦自卑、自负、焦虑急躁、抑郁离群等等不利于正常学习和健康成长的心理疾病。如何消除贫困生的心理障碍,激发他们奋发向上、健康成长,是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贫困生心理障碍透视
(一)巨大压力,特别是经济压力下的极度焦虑急躁
贫困的家庭送子女上学,一方面表明对孩子教育的重视。另一方面也表明对其子女寄予莫大的期望。这类家庭的孩子是带着全家的期望到校读书,压力相当大,这也易于造成极度的焦虑急躁。总想着表现好、成绩好,以后工作好;总害怕成绩下降或没有进步,害怕学习几年后工作难找或者找不着工作,毕业就失业;想着如此结果的话如何回家见父老乡亲。每当家里寄来各种费用的时候,往往又会强化这种情绪。
(二)日益膨胀的校园消费下的封闭、自卑
当今的校园消费,已经较大程度上与社会消费接近。消费品种多,档次高,抢眼的是"高富帅"、"白富美",攀比风日趋严重。在这样不良社会风气下,少数贫困生穷尽各种办法尽力包装自己,不愿意面对自己的真实现状,不愿意让同学知道自己的真实状况,甚至出现"家长卖血,子女显富"的情况。当然,更多的贫困生在自己贫困的现实状况下,极易产生自卑感。
(三)自我奋发下的孤僻与自负
贫困的学生因自己的家庭背景、经济状况均无法与其他同学相比,往往具有很强的上进心,想以学习成绩来证实自己,这本是该肯定的行为,但在学习中,这部分同学往往出现这样一种现象: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班集体活动往往不会主动参加,学校活动更是不会主动参加,原因一是因为这部分同学相对来说其他活动的能力要弱些,二是怕参加这些活动效果不好,被人笑话,久而久之形成孤僻的性格。而往往又因为成绩上的优异,便又表现出过于自负。
(四)挫折、失败后的消极自弃
贫困学生往往将自己家庭命运的改变,自己命运的改变,自己的自信、自尊都寄托在自己的学习上。学习顺利,考试成绩理想自然欣喜,倘若学习过程中出现困难,特别是重要的考试成绩不理想,挂科太多,往往易于造成消极悲观的情绪,甚至是自暴自弃的想法,毕竟他们的心理是脆弱易受伤害的。
(五)人际交往上的戒备与敌视
由于自身条件限制,贫困生往往与他人沟通上存有缺陷。不愿意过多和他人接触,存在人际交往中的戒备心理。甚至其他同学本没有恶意的一句话,可能让他很久不能平静,还可能形成一种积于心底的厌恶直至仇视。当然,贫困生由于本身为人的真诚,也易于形成一种长久深厚的情谊,不易、不愿改变。
二、消除心理障碍的方式
在具体的学生工作中,要消除贫困生心理障碍,可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学生工作者(辅导员、班主任)首先应作为家长工作者,尽可能做好学生家长思想工作。让家长尽可能做到保障更有力。虽然不少贫困家庭家长能克服困难送子女上学。但不少家长对学生不同阶段需要、不同阶段心理特性不一定了解,因而在实际中往往带有一种极强的主观性来看待学生,给家长多讲互相沟通、精神鼓舞的道理,让他们真正地搞好学生物质和精神的后勤保障,让学生尽可能无经济之忧,有精神依靠。至少受挫折时有老师还有父母的安慰。
(二)学校、班集体给予最大限度的物质帮助。学生工作者当了解到学生确实经济困难后,一方面可以向学校讲清情况,在学校许可的范围内给予部分减免和帮助。再就是通过组建资助机构,动员学生家长、老师、学生募集资金,扶贫济困,既可及时救济贫困生,还可支援其他暂时还很困难的同学。
(三)及时发现问题,并尽可能地给他们表现自己的机会,培养集体主义精神、乐观主义精神。学生工作者对这部分同学应更留意,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拖就是更大伤害。而且这部分同学往往内向,如果你不给他表现机会,可能他永远都是那样,所以应根据情况,先给他们表现机会,多鼓励,多锻炼。通过各种活动,有利于他们发现自己价值和培养自己,促进交流,促进身心健康。教育心理学有这么一句话:"人是属于一定群体的,有益的活动与交往作为群体的一种力量,能够帮助个人克服挫折,调节心理障碍"。
(四)多组织艰苦条件下立志成才的主题班会,但应强调生活的规律性和科学用脑原则。贫困学生往往更需找到同样条件下奋发向上、立志成才的榜样,还至少可以说明,贫困不阻挡成才,挫折时走向真理的桥梁。班主任可以利用这些实例来教育学生,多组织主题班会,激发他们向上的斗志,但有一点必须注意,古人读书精神可取但有的方法未必可取。当今教育,应遵循科学规律,强调学生生活规律性和科学用脑原则。因生活有规律是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科学用脑是学生心理保健不可忽视的原则。所以学生应严格要求按学校的作息时间办事。
(五)多给他们如何主动与人相处的方式方法教育。针对这部分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缺陷,有意识地安排他们去办一些需要和他人协调沟通的事情,锻炼他们。多安排一些这种类型的讲座,丰富他们的交往知识,拓展他们的交往意识,提高他们的交往能力。
三、消除障碍应注意的几个原则
(一)适量原则
这主要是针对贫困生的物质援助而言。必要的援助是可贵的,但过多的援助未必是好事,必须适量。
(二)适时原则
这指的是学生工作者应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如发现有心理障碍时,必须及时解决,而不能延误。否则,将造成极大的损伤。
(三)集体关心原则
单靠学生工作者某个人的力量也难以解决好诸多问题,必须靠大家的力量,让贫困生真正生活在集体的关心和爱护之中,将他们真正融入班集体,减少过多的忧虑,轻装上阵。
总之,贫困生的问题应注意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因为这部分学生学习往往勤奋,许多生活上问题解决不好,极易造成消极,抑或高分低能,抑或孤僻乖戾,缺乏健康的人格,影响一生。
(上接第7页)
(三)为无法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提供新的成才途径
尽管现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而且在当前的形势下,如果要接受高等教育,对于绝大多数的人来说是垂手可得。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学校没有入学门槛。根据当前的形势来看,我国的普通高等教育能提供的教育资源有限,而如果要接受教育,就要参加选拔性考试。而被淘汰下来的考生,往往就要直接就业,或者是接受成人教育,根据近年来反馈的情况来看,也有不少的人通过成人教育成为了祖国需要的人才,所以这也就意味着成才的途径比以前更加多样化了。
四、结语
总的来说,无论是普通高等教育还是成人高等教育,都是我国培养人才的根本途径所在。在国家大力支持成人教育的形势下,成人高等教育完全可以利用好这一有利形势,不断提升办学质量和规模,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培养好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这不仅仅是实现科教兴国的战略所在,同时也是成人高等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胡永甫,李燕. 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与改革思路[J]. 中国成人教育,2007,(01).
[2] 马玉霞. 浅谈甘肃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现状与改革思路[J].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04).
[3] 莫灼英,刘春江. 试论中国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及改革措施[J].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