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启动于2001年7月并被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立项的“十五”国家级重点科研课题“创新写作教学的研究与实验”,其研究和实验过程已历时五年,建始一中参与了该课题的研究。此课题研究深得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的积极支持和关怀,全校语文教师积极投身于创新写作教学的研究之中,无论从创新写作的理论还是具体的写作实践,都进行了有实际意义的探索。现把课题研究的成果汇报如下:
一、对中学创新写作教学的现状有一定的理性思考,大大提高了创新写作教学的科学性
本课题组认为要搞好创新写作教学,必须对现有的写作教学现状作客观的分析和理性的研究,才能在创新写作教学过程中,做到根据学生实际,研究出既能提高学生能力又能够解放教师的教学方法。不能在“创新”的口号下,走入另外一个误区,让作文教学搞“花架子”。本课题组认为,中学生现在的作文教学弊端有如下几点:
1、写作教学没有明确的计划,没有宏观构建。虽然写作教学的内容在教材中有计划地分列在教材的各章中,每一学年每一学期都有明确的要求和规定,但是,许多教师无视教材的科学编排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一旦要求写作文,便从这个地方抄一个题目,那个地方借一个题目,今天写记叙文,明天写议论文,下一次写散文,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没有清晰的教学步骤,没有写作教学的宏观构建与科学设计。
2、作文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陈旧。
不少教师一旦自己的教学观念形成,便如获至宝不愿否定,因此,也就无从超越。从未尝试过作文教法的创新,陈旧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必然使作文教学如一潭死水,教师未曾感到写作教学的愉悦,学生也深感写作苦不堪言,写作教学厌声载道。
3、作文批改方法陈旧,教师不堪重负。
在作文批改方面,仍然是学生一篇篇写,教师一篇篇改,到底这样批改的质量如何,效果如何,未从理论上作深入地思考,未从教学实践上,作具有实际意义的探索。
4、“创新”口号下的作文误区探寻。
许多教师在“创新”的口号下,喜欢搞一些花样滑冰式的作文教学,写作文时,要展开想象,许多学生便胡思乱想,天马行空,无视生活的逻辑和想象的思想意义与实践意义;由于“话题作文”在高考中考中的“霸主”地位,在师生作文训练过程中不注重各种文体基本功的训练,用话题作文代替记叙文、议论文、散文训练,最后写出的作文是四不象的文章,看起来某一篇话题作文写得较为成功,其实,是教师注入“激素”之后写作能力的“虚胖”。
二、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互批互改作文,大大提高了作文批改生产力
从理论方面入手,对传统的“互批互改”的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互批作文”的观点。传统的学生互批作文完全是在教师“失控”的情况下,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单向批改,这种传统的单向互批互改不符合信息反馈原则,不利于作文教学;传统的单向作文批改不符合因材施教原则,引不进竞争激励机制;传统的单向学生批改能力欠缺,极大地影响了批改的信度;传统的单向学生互批作文不利于教师的相机导写和师生的情感交流。
建始一中创新写作课题组提出的“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互批作文”,使传统的作文批改方法焕发了勃勃生机,使传统的教师单向批改变成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教师与学生的三向循环批改,由静态作文批改变为动态的作文批改。
只要教师“主导”作文批改,学生互批作文之不足完全可以避免,并使学生互批作文的方式焕发出生机。
1、只要在教师主导下,这种信息反馈不仅仅局限于老师与学生之间,还可以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反馈,让学生学习别人作文的优点,也明白自己作文的不足,在对比参照中,使自身的作文水平不断提高。变传统作文批改的单向信息反馈为三向循环反馈。
2、只要教师参与作文批改,就能够了解写作尖子与写作能力差的学生,做到因材施教也不是一件难事。
另一方面,许多学生认为作文只要是交给老师批改,布局怎么随意,语言怎么粗糙,书写怎么潦草,总觉心安理得(差也是您的学生!)。然而只要是学生互相批改,许多学生“怕”在同学面前“丢面子”、“掉底子”,便从写作各个细节都认真琢磨,从某种程度上,给学生一定的“压力”,使学生把作文写好。同时,学生互批作文相当慎重,生怕作文评改失误,许多自己拿不准的作文,便会相互讨论,相互切磋,既提高了鉴赏评价的能力,又在相互批改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了写作能力。传统作文批改的竞争激励只是一种外在的浅层次的竞争激励,教师主导下学生互批互改竞争激励是一种内在的深层次的竞争激励。
3、随着信息源的多样化,学生知识面的扩大,许多学生有一定的鉴赏评价能力,能够准确评价学生作文的优劣,写出高质量的作文评语。即使部分作文批改欠准确,还有教师这样一位“终点裁判”,作文批改的可信度不会受到影响,也许学生的片言只语,使老师受到启发,作文批改更加准确。
4、只要是教师“主导”下的作文批改,不仅有教师“导写”,还有学生的“导写”。学生水平接近,思维习惯、思维方式相似,学生从自己写作的“甘苦”出发,相互学习,相互启发,更容易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比起教师的架空分析,“打板子”式的评语,大层面的评讲,更容易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另外,教师主导下的学生相互批改作文,情感交流由传统的单向交流变成了循环交流的动态过程。
三、探索式地进行写作载体改革,大大提高了作文批改的有效性
传统的作文载体是作文本,教师一次作文60-70本,教师携带不方便,批改不方便,由本课题组设计的单页作文纸,确是作文载体的一次成功试验。教师每次将设计920多个字框的单页作文纸分发给学生,要求每个学生就用这一张纸作文,然后,将写好的互批互改的作文收起来,将互批互改小组长的评语以及大组长的评语、互批互改人的名单用教师设计好的封面、封底装订成册,一个大班的作文一经装订之后,便是一本装订精美,凝聚着师生共同劳动心血的作文集,全班的作文浓缩成薄薄的一本,方便教师的再次批改,再次评讲。其写作载体改革之后的价值论述如下:
1、利于高考作文的部局谋篇。每一单页作文纸只有920多个空格,要求每一次学生只能写这样长一篇文章,便于高考写出一篇符合字数要求、部局严谨合理的文章。因为高考作文总是要求学生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这样学生在长期训练中,文章如何开头,如何扩展,如何结尾,学生们就会在潜意识中形成能力,学生们就会做到文章的层次以及结构的严谨。800字的文章,迫使学生惜墨如金。不少学生平时作文总是开始写作时,想到哪就写到哪里,没有字数的限制,一到高考,文章开头就占了500字的篇幅,由于版面不多,文章后半部分就草草了事。
2、利于学生作文保存。每一次装订成册的作文集便于保存。如果每班每学期写10篇作文,那么就有10本作文集,从高一到高三共计6个学期,那么高中阶段就有60本作文集,只要注重保存,那么每一个学生从高一到高三的作文保存完好,是每一个学生作文成长的档案材料,学生便可清楚地看到自己作文成长的轨迹。而传统的作文本,学生喜欢丢三落四,不便于保存。
3、便于学生作文交流。装订成册的作文是全班各类作文的总汇,作文集上既有每一位学生的评语,又有小组长的点评,还有教师的评注,更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同学们都愿意借阅,使评改后的作文在流动中,从而发挥了作文评改的真实意义。而传统的单本作文批改,每一次下发之后,学生看一看教师的批语,便丢在位子里不管了,没有真正让作文批改发挥效力。
4、利于引进竞争激励机制。装订成册的作文在流动中,有流动便有比较,同学们便会注意到作文的优劣,书写的工整,版面的整洁。每一位同学作文评语是否准确,每一位大组长作文评语是否公正,教师评注是否权威,都可在全班学生的交流中第二次、第三次进行批评,这样,从外围引进了激励机制,督促学生老师在任何一个细节上都不能马虎。作文“集”引来了压力引来了批评,引来了众多人的参与,引来了多种能力的汇集。
四、创新写作与现代教育技术嫁接,大大提高了课题研究的现代性
作文是一个充满内在思考活动的过程,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是学生展示个性特色的最好途径。历来传授作文方法都讲“文无定法”,强调在多读多写中去感悟,“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其实作文还是有基本的“套路”的,起码不同文体就有不同的规矩。更进一步讲,作文作为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必然有它的思考流程,我们可以把一篇作文从构思到成文的过程分成若干阶段进行研究,然后根据各阶段的特征来设计多媒体的应用方案。本课题组在如下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
1、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写作预备;
2、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作文评改;
3、运用多媒体技术宣传作文成果;
4、运用多媒体技术传授作文技巧。
五、教师成果与学生成果丰硕,极大地激发了当地的教育科研热情
从开题之日起,师生们每两个月开一次研讨会,对实验班与普通班的教学现状进行比较,并对教师各自承担的研究方向进行汇报式交流讨论,大面积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水平以及学生的写作水平,形成了有建始一中特色的写作教学方法以及作文评改方法。教师先后有100多篇文章发表,学生有200多篇优秀作品先后发表或获得各种奖励。建始一中科研气氛浓厚,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进一步提高了学校的科研水平以及学校的学术地位。其课题研究成果《创新写作探索与实践》由山东电子音像出版社公开出版,分上下两册,共计55万字,被全国中语会授予“十大科研成果奖”,课题组组长万仲永老师被全国中语会授予“十佳优秀课题主持人”、“十佳优秀实验教师”称号。
单位:湖北建始县第一中学
一、对中学创新写作教学的现状有一定的理性思考,大大提高了创新写作教学的科学性
本课题组认为要搞好创新写作教学,必须对现有的写作教学现状作客观的分析和理性的研究,才能在创新写作教学过程中,做到根据学生实际,研究出既能提高学生能力又能够解放教师的教学方法。不能在“创新”的口号下,走入另外一个误区,让作文教学搞“花架子”。本课题组认为,中学生现在的作文教学弊端有如下几点:
1、写作教学没有明确的计划,没有宏观构建。虽然写作教学的内容在教材中有计划地分列在教材的各章中,每一学年每一学期都有明确的要求和规定,但是,许多教师无视教材的科学编排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一旦要求写作文,便从这个地方抄一个题目,那个地方借一个题目,今天写记叙文,明天写议论文,下一次写散文,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没有清晰的教学步骤,没有写作教学的宏观构建与科学设计。
2、作文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陈旧。
不少教师一旦自己的教学观念形成,便如获至宝不愿否定,因此,也就无从超越。从未尝试过作文教法的创新,陈旧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必然使作文教学如一潭死水,教师未曾感到写作教学的愉悦,学生也深感写作苦不堪言,写作教学厌声载道。
3、作文批改方法陈旧,教师不堪重负。
在作文批改方面,仍然是学生一篇篇写,教师一篇篇改,到底这样批改的质量如何,效果如何,未从理论上作深入地思考,未从教学实践上,作具有实际意义的探索。
4、“创新”口号下的作文误区探寻。
许多教师在“创新”的口号下,喜欢搞一些花样滑冰式的作文教学,写作文时,要展开想象,许多学生便胡思乱想,天马行空,无视生活的逻辑和想象的思想意义与实践意义;由于“话题作文”在高考中考中的“霸主”地位,在师生作文训练过程中不注重各种文体基本功的训练,用话题作文代替记叙文、议论文、散文训练,最后写出的作文是四不象的文章,看起来某一篇话题作文写得较为成功,其实,是教师注入“激素”之后写作能力的“虚胖”。
二、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互批互改作文,大大提高了作文批改生产力
从理论方面入手,对传统的“互批互改”的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互批作文”的观点。传统的学生互批作文完全是在教师“失控”的情况下,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单向批改,这种传统的单向互批互改不符合信息反馈原则,不利于作文教学;传统的单向作文批改不符合因材施教原则,引不进竞争激励机制;传统的单向学生批改能力欠缺,极大地影响了批改的信度;传统的单向学生互批作文不利于教师的相机导写和师生的情感交流。
建始一中创新写作课题组提出的“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互批作文”,使传统的作文批改方法焕发了勃勃生机,使传统的教师单向批改变成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教师与学生的三向循环批改,由静态作文批改变为动态的作文批改。
只要教师“主导”作文批改,学生互批作文之不足完全可以避免,并使学生互批作文的方式焕发出生机。
1、只要在教师主导下,这种信息反馈不仅仅局限于老师与学生之间,还可以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反馈,让学生学习别人作文的优点,也明白自己作文的不足,在对比参照中,使自身的作文水平不断提高。变传统作文批改的单向信息反馈为三向循环反馈。
2、只要教师参与作文批改,就能够了解写作尖子与写作能力差的学生,做到因材施教也不是一件难事。
另一方面,许多学生认为作文只要是交给老师批改,布局怎么随意,语言怎么粗糙,书写怎么潦草,总觉心安理得(差也是您的学生!)。然而只要是学生互相批改,许多学生“怕”在同学面前“丢面子”、“掉底子”,便从写作各个细节都认真琢磨,从某种程度上,给学生一定的“压力”,使学生把作文写好。同时,学生互批作文相当慎重,生怕作文评改失误,许多自己拿不准的作文,便会相互讨论,相互切磋,既提高了鉴赏评价的能力,又在相互批改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了写作能力。传统作文批改的竞争激励只是一种外在的浅层次的竞争激励,教师主导下学生互批互改竞争激励是一种内在的深层次的竞争激励。
3、随着信息源的多样化,学生知识面的扩大,许多学生有一定的鉴赏评价能力,能够准确评价学生作文的优劣,写出高质量的作文评语。即使部分作文批改欠准确,还有教师这样一位“终点裁判”,作文批改的可信度不会受到影响,也许学生的片言只语,使老师受到启发,作文批改更加准确。
4、只要是教师“主导”下的作文批改,不仅有教师“导写”,还有学生的“导写”。学生水平接近,思维习惯、思维方式相似,学生从自己写作的“甘苦”出发,相互学习,相互启发,更容易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比起教师的架空分析,“打板子”式的评语,大层面的评讲,更容易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另外,教师主导下的学生相互批改作文,情感交流由传统的单向交流变成了循环交流的动态过程。
三、探索式地进行写作载体改革,大大提高了作文批改的有效性
传统的作文载体是作文本,教师一次作文60-70本,教师携带不方便,批改不方便,由本课题组设计的单页作文纸,确是作文载体的一次成功试验。教师每次将设计920多个字框的单页作文纸分发给学生,要求每个学生就用这一张纸作文,然后,将写好的互批互改的作文收起来,将互批互改小组长的评语以及大组长的评语、互批互改人的名单用教师设计好的封面、封底装订成册,一个大班的作文一经装订之后,便是一本装订精美,凝聚着师生共同劳动心血的作文集,全班的作文浓缩成薄薄的一本,方便教师的再次批改,再次评讲。其写作载体改革之后的价值论述如下:
1、利于高考作文的部局谋篇。每一单页作文纸只有920多个空格,要求每一次学生只能写这样长一篇文章,便于高考写出一篇符合字数要求、部局严谨合理的文章。因为高考作文总是要求学生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这样学生在长期训练中,文章如何开头,如何扩展,如何结尾,学生们就会在潜意识中形成能力,学生们就会做到文章的层次以及结构的严谨。800字的文章,迫使学生惜墨如金。不少学生平时作文总是开始写作时,想到哪就写到哪里,没有字数的限制,一到高考,文章开头就占了500字的篇幅,由于版面不多,文章后半部分就草草了事。
2、利于学生作文保存。每一次装订成册的作文集便于保存。如果每班每学期写10篇作文,那么就有10本作文集,从高一到高三共计6个学期,那么高中阶段就有60本作文集,只要注重保存,那么每一个学生从高一到高三的作文保存完好,是每一个学生作文成长的档案材料,学生便可清楚地看到自己作文成长的轨迹。而传统的作文本,学生喜欢丢三落四,不便于保存。
3、便于学生作文交流。装订成册的作文是全班各类作文的总汇,作文集上既有每一位学生的评语,又有小组长的点评,还有教师的评注,更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同学们都愿意借阅,使评改后的作文在流动中,从而发挥了作文评改的真实意义。而传统的单本作文批改,每一次下发之后,学生看一看教师的批语,便丢在位子里不管了,没有真正让作文批改发挥效力。
4、利于引进竞争激励机制。装订成册的作文在流动中,有流动便有比较,同学们便会注意到作文的优劣,书写的工整,版面的整洁。每一位同学作文评语是否准确,每一位大组长作文评语是否公正,教师评注是否权威,都可在全班学生的交流中第二次、第三次进行批评,这样,从外围引进了激励机制,督促学生老师在任何一个细节上都不能马虎。作文“集”引来了压力引来了批评,引来了众多人的参与,引来了多种能力的汇集。
四、创新写作与现代教育技术嫁接,大大提高了课题研究的现代性
作文是一个充满内在思考活动的过程,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是学生展示个性特色的最好途径。历来传授作文方法都讲“文无定法”,强调在多读多写中去感悟,“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其实作文还是有基本的“套路”的,起码不同文体就有不同的规矩。更进一步讲,作文作为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必然有它的思考流程,我们可以把一篇作文从构思到成文的过程分成若干阶段进行研究,然后根据各阶段的特征来设计多媒体的应用方案。本课题组在如下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
1、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写作预备;
2、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作文评改;
3、运用多媒体技术宣传作文成果;
4、运用多媒体技术传授作文技巧。
五、教师成果与学生成果丰硕,极大地激发了当地的教育科研热情
从开题之日起,师生们每两个月开一次研讨会,对实验班与普通班的教学现状进行比较,并对教师各自承担的研究方向进行汇报式交流讨论,大面积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水平以及学生的写作水平,形成了有建始一中特色的写作教学方法以及作文评改方法。教师先后有100多篇文章发表,学生有200多篇优秀作品先后发表或获得各种奖励。建始一中科研气氛浓厚,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进一步提高了学校的科研水平以及学校的学术地位。其课题研究成果《创新写作探索与实践》由山东电子音像出版社公开出版,分上下两册,共计55万字,被全国中语会授予“十大科研成果奖”,课题组组长万仲永老师被全国中语会授予“十佳优秀课题主持人”、“十佳优秀实验教师”称号。
单位:湖北建始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