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园生态环境教育课程的实施

来源 :园丁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wz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幼儿园实施生态教育课程是在各学科渗透环境教育的基础上,引导幼儿欣赏和关爱大自然,关注家庭、社区、国家和全球的环境问题,正确认识个人、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帮助幼儿获得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所需要的知识、方法与能力,培养幼儿对环境友善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正确的生态道德,引导幼儿选择有益于环境的生活方式,提高人们适应自然、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的能力,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生态教育;生态道德;生活方式
  
  尽管我国大规模的工业化只有半个世纪的历史,但由于人口多、发展速度快以及过去一些政策上的问题,致使环境与资源问题十分突出,环境形势十分严峻。主要表现在:水土流失日趋严重,荒漠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大面积的森林被砍伐,天然植被遭到破坏,草地“三化”(退化、沙化和碱化)面积逐年增加,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生物物种加速灭绝,水体污染加剧,淡水资源严重短缺,大气污染严重,城市生活垃圾“白色污染”和固体废物污染日益突出,城市噪音扰民十分普遍,放射性污染与电磁辐射形势严峻,对人类健康存在潜在威胁。目前,我们是以最脆弱、严峻的生态环境,供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这就对我们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环境保护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政府为改善生态环境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以积极、认真、负责的态度参与保护地球生态环境,追求全人类可持续发展。明确要求“加强对受教育者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灌输,在中小学普及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培养学生对环境的情感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从而改变对环境的不可持续行为和生活方式。”1996 年,我国正式提出将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发展的基本战略。
  以同济大学专家的规划为蓝本,以中科院院士领衔的国内知名专家组的论证为依据,“四环五海生态滨州”的蓝图让人眼前一亮——以城市建设为载体,以科学开发利用水资源为手段,以城市与水在生产、生活、生态上和谐共生为目标,激活滨州、扮靓滨州。“四环五海”扮靓了滨州,但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是集交通、水利、城建、生态、林业与旅游为一体的综合工程。用形象化的公式表述:“四环五海”=60公里环城公路+1.5亿立方米调蓄水量+1.1万亩速生林和枣林+8个景点、旅游点。四环之内总面积176平方公里,为滨州未来发展成百万人口的城市打下基础,拉开框架。以工农业用水为例,环城水系与五海的年调蓄水量可达1.5亿立方米,足以支撑未来十年工业高速增长用水和市民生活用水,改变了滨州用水看黄河的历史。“四环五海”使滨州之水的价值
  明显提升。黄河水经干渠引入西海、南海,经沉沙后,沙用于项目建设,水用于工业生产、居民饮用和城区观赏,观赏后再经循环相通的水系导出,用于农业灌溉。“四环五海”的水循环得越快,对盐碱地洗碱、压碱的效果越好,滨州的生态就恢复得越快。
   因此,我们实施以“四环五海”为主题的生态教育是在各学科渗透环境教育的基础上,引导幼儿欣赏和关爱大自然,关注家庭、社区、国家和全球的环境问题,正确认识个人、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帮助幼儿获得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所需要的知识、方法与能力,培养幼儿对环境友善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正确的生态道德,引导幼儿选择有益于环境的生活方式,提高人们适应自然、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的能力,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 生态环境教育的主要任务
  幼儿园生态环境教育是结合各领域教育活动,设置生态教育主题,通过生动有趣的操作活动、游戏等形式,向幼儿进行环境保护、卫生习惯、生态平衡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幼儿热爱生命,亲近大自然的情感。开设生态教育课程,开发课程资料,将生态教育作为园本课程。
  2 生态环境教育课程的构建原则
  作为一门课程,它既要适合于幼儿的生理心理水平,同时也要考虑到现实乃至未来社会的需要。除了一般的教育原则外,幼儿生态环境教育课程的构建应有自己特殊的原则。
  2.1 生态环境相关统一性原则。在生态环境中,各个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自然、人与社会相互作用,其中,人是一个核心因子。课程应集中广泛地反映我们的生活环境以及各种生态关系,有自然、有生物才有了人,才有了社会。社会不断发展与自然相互作用,生产力、科技与传统不断碰撞而一次次推动社会进步,这些与人有密切关系。因此,生态环境教育的课程应以人为中心,推动个体社会化,为幼儿构建一个人生的生态网。
  2.2 综合性原则。幼儿园生态环境教育课程应是综合的,应以综合主题活动来设置。从整体到局部,让幼儿了解、认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构建一个大致框架,然后再局部对号入座,整体教学。如以“交通工具”为主题,可
  以发散开让幼儿了解能源、人、资源、不同的职业等。设计多次相关活动,培养幼儿的整体思维,以一带多,从中心辐射开来,构建一个内容生态网,从而使幼儿整体地把握事物之间的关系。
  2.3 特殊性原则。生态环境教育内容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人因时而异。应了解幼儿现有水平及社会发展需要。许多地方进行的生态环境教育有失偏颇,有的偏重于介绍传统常识,有的则侧重于环保教育。幼儿生态环境教育应在全面认识自然、社会和幼儿心理生态基础上,依据现实社会的需要去构建,跟上时代的步伐。在这个方面,农村尤为欠缺。另外,对不同幼儿也应有所不同,尽量做到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
  2.4 多元文化价值原则。引入多元文化,把中国与世界相联,让幼儿知道世界各国就像一个大家庭的成员一样,大家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帮助,各国相互合作,友好往来,共同发展。
  3 生态环境教育的目标
  幼儿生态环境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幼儿心理生态。幼儿生态环境教育应使幼儿在自然、社会、心理三个方面达到和谐统一。在知识方面,使幼儿初步了解生态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制约性,自然、人与社会三者的平衡性,人类生存对环境的依赖性;了解人口、资源、能源和污染等问题,培养幼儿初步的环境意识,能关注环境问题。在态度方面,让幼儿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具有自信品质,对同伴热情友好,与父母相处融洽,激发幼儿对周围环境的兴趣。萌发幼儿尊重自然的美好情感,使幼儿形成爱护生活环境的良好意愿和行为习惯。
  4 生态环境教育的内容及要求
  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向幼儿传授粗浅的生态环境知识,帮助幼儿获得人类与环境、动植物与环境的基本知识,如人对自然的依赖性,幼儿不可能离开家,没有伙伴、没有朋友而独立生活。帮助幼儿获取与环境相关的一些常识,如生态平衡,资源、能源危机,人口危机等。(2)培养幼儿正确对待周围环境的意识, 了解人与环境的相互制约性。(3)培养幼儿简单的生态环境道
  德行为习惯。将保护环境不受污染、生态平衡免遭破坏,热爱大自然,爱护益鸟、益兽、益虫等作为 社会公德、行为规范纳入幼儿园思想品德教育中。(4)充分利用环境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作用,唤起幼儿对生活的热爱,并以美引真, 激活思维,以美寻善,陶冶品性。激发幼儿热爱、珍视生态环境的美好情感。
  要求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 幼儿主要通过直接感知、直接经验来学习,教育环境对其有很大的影响。良好的教育环境可以对幼儿进行积极的感化和熏陶,潜移默化地作用于幼儿。在直接的环境中,幼儿将获得深刻的教育印象。(2 )教育内容要从幼儿生活经验出发,给予其粗浅而非精深的知识。(3)为幼儿提供正面积极的范例。幼儿喜欢摹仿但分不清正误,生态环境教育也不宜过多地介绍污染、阴暗的事实,尽量用正面的范例去激发幼儿积极美好的情感。
  5 教育形式
  5.1 游戏。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幼儿的学习即是游戏,应让幼儿在游戏中通过角色的扮演在假想的世界中了解生态系统中各环节的相互制约性。
  5.2 操作。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幼儿生态环境意识及态度,如通过饲养小动物,让幼儿明白什么是爱。
  5.3 观察、感受。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它提供直接的教学内容,让幼儿充分理解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吸取精神营养,受到深刻的教育,也可运用本地丰富的环境资源进行教育。
  5.4 借助现代教育媒体。现代教育媒体图声并茂,形象直观,感染力强,打破时空限制,它可以扩大幼儿的认识领域,化静为动,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5.5 综合主题教育与一日生活相结合,家庭、幼儿园、社会有机结合,三维度生态环境相互渗透,这样才能使幼儿园生态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发挥其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
  自然环境是万物生存之本。在人类总结了千百年来的历史经验教训之后,
  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环保要从小事做起,要从孩子学起。这样,从幼儿园起就给孩子进行生态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将近1年的生态环境课程的实施,从不浪费每一滴水到生活中水的循环利用;从不乱丢垃圾到了解垃圾如何分类处理;从爱护小动物到不吃野生动物;从爱护植物到了解水土流失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忧患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树立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和发展观,促使他们从关心身边的环境问题入手,积极采取行动,共同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幼教园地》 山东教育社
  [2] 《学前课程研究》 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
其他文献
【摘要】“教育不能速成,唯有持之以恒”。持之以恒需要有足够的爱心与耐心。有位教育家说过:“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因为这是一种无私的、博大的、严慈相济的爱,也正是这种爱,促进了学生成人与成才。”班主任虽不是神,一样可以耐心细致真诚地关心关爱学生,用这种严慈相济的爱感化感动学生,走进学生心灵,用真诚融化“坚冰”,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关键词】家校沟通;心理疏导 ;真诚关爱    
期刊
新课程强调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首先需要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结构特点。调查显示,中学生在自主学习能力方面,存在着学段、性别、班级、个体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必须开展针对性的施教,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创新教育有一个很好的原则叫:“因学定教”,强调适合学生发展的就是好办法,就非常高明,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推广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主的因学定教的实践模式就非常有必要。那么,什么是“因学
期刊
“操作学习能力”即“动手能力”。它既是创新学习能力的组成部分,又是发展创新学习能力的动力,有关资料说明:婴幼儿期正是躯体动作和双手动作发展的最佳阶段,而手腕和手指等小肌肉群的运动,能直接刺激大脑皮层,促进大脑皮层机能的发展完善,大脑的完善发展又促进手的运动更加灵活精细,并对幼儿的智力和创造才能的开发打下生理基础,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谈培养幼儿操作学习能力的几种途径:  1 在美术教学中培
期刊
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的主要方式,因此上好课,充分利用40分钟便成为每个教师特别重视并认真思索的问题。其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是教学成功的关键问题。心理学家布鲁纳强调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新学材料的兴趣。”无疑学习兴趣是愉快学习的重要条件。艾因斯坦曾经说过:“我为对于一切来说,只有喜欢才是最好的教师。”但目前教学领域中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强制性教学,这种教学容易造成学生消极被动的学习,形成厌学
期刊
有这样一句话“好习惯早养成”,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就有六年,这六年学知识并不难,这阶段重中之重要做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好习惯是小学教育的根本,更是人生的基石。  因此,学生一入学,我就教学生听、说、读、写的本领,这也是学生最基本的学习习惯;通过校内外联动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因材施教,保持孩子旺盛的学习兴趣。  大家都知道,现在的孩子除了在校一天的学习以外,放学和休息日还要参加各种课外班
期刊
教学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是对课程的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过程。新教材无论从内容的选择还是呈现方式上,都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教材只是一个载体,需要每一个学生去挖掘,去创造。教师在备课中要树立“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的价值取向和以课改新理念为出发点的备课观。我们应把关注点移向学生学习的方法与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课堂教学创新要具有时代性和挑战性,要新颖、独特,具有个性化特点。
期刊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化学教学中出现了一种创新模式“ 自主探究学习 ”。“ 自主探究学习 ” 是将教师的课堂教学与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活动密切联系起来。新课程标准突出学生的科学研究活动,把科学探究的学习和科学内容的学习摆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因为,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学到科学知识,还可以体验科学的过程,了解科学方法,可以受到科学价值观的熏陶。而科学探究活动的实现,离不开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化
期刊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某件事产生兴趣,就会孜孜不倦地学习,兴趣更浓者,还能达到废寝忘食的境界。因此,教师应利用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千方百计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运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1 指导学生操作来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总是以感性认识为基础,感性认识丰富,表象清晰,
期刊
【摘要】本文为初出茅庐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课堂知识与班级管理工作所进行的思考总结,其中涉及到了“十思”,从十个方面出发对班主任工作作了详细的解读,并且结合了自身的特点进行剖析和反思,并对今后的工作作了一定的期望。  【关键词】十思;管理;总结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据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
期刊
小学语文教学占小学各科教学总课时的三分之一左右。小学语文教师通常又兼班主任和中队辅导员,接触学生时间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选好渗透点,充分发挥语文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的作用,把语文文字训练和思想品德教育统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受到生动而自然的思想品德教育,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我作了如下的尝试。  1 紧扣题眼,整体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