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0年,来自世界164个国家的代表齐聚塞内加尔的达喀尔,通过了著名的“达喀尔行动框架”——《全民教育:到2015年实现我们的集体承诺》,提出了六项全民教育目标。为加强对世界各国全民教育实施情况的监督,UNESCO从2002年开始出版《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除2002年第一个报告和2008年中期报告对全民教育总体进展进行全面论述外,报告每年都针对一个特定主题。10月16日,UNESCO在法国巴黎UNESCO总部举行了《2012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的发布仪式,UNESCO总干事伊莲娜·博科娃宣布正式发布主题为“青年与技能:拉近教育和工作世界距离”的《2012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
该报告主要关注第三项全民教育目标——“所有青年和成人的学习要求”。报告提出,青年人的幸福与成功比以往更加依赖于教育和培训所能提供的技能,更加迫切地需要保证公平获得参加适当技能培养课程的机会。报告的核心思想是:全民教育不仅要确保所有儿童都能上学,还要培养青年人,使其能够安身立命,有机会找到体面工作,谋取生计,为所在社区和社会做出贡献。从更广的视角来说,教育要协助国家培养在全球经济中增长所需的劳动力。报告提出了个体技能发展的“能力通路”的概念,强调要加强对城市流动青年和农村青年的技能培训。其中某些理念和战略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不谋而合,对于我国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基本理念:通过技能开发建立强大的发展基础
报告提出,世界各国政府都正在经受经济危机之后的长期考验以及知识经济发展的挑战。如果一个国家要在迅速变化的世界中实现繁荣发展,就必须更加关注培养一支技术技能娴熟的劳动力队伍。而且,所有青年人,无论生活在何处,无论处于何种背景,都要培养他们获得体面工作所需要的技能,以便他们能够不断进步和全面参与社会。
报告强调,世界某些地区的青年人数量增长迅速,青年人的数量比以往更多。2010年,全球15~24岁的人口已达到12亿,仅在发展中国家,15~24岁的人口已超过10亿。如图1、图2所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青年人口数量尤其庞大且增长迅速,大约2/3的非洲人不满25岁,而法国、日本、英国和美国等富裕国家,不满25岁的人口数却不到1/3。2030年之前,撒哈拉以南非洲青年人的数量将是1980年的3.5倍。还有大量青年人居住在阿拉伯国家及南亚和西亚地区,这些区域约有一半人口在25岁以下。
但是,世界各地所创造的就业机会并不能满足这一庞大的青年人口的需求。大约8个15~24岁的青年人中就有1人失业。青年人的失业人数是成人的3倍。随着威胁青年失业的因素不断增加,许多青年人依然要面对未来几年无法获得有保障工作的压力。这些青年人往往在城市非正规部门工作,其工资所得处于贫困线以下;或在土地日益减少的情况下耕作小块农田。为这些人提供教育与培训机会,使其脱离技能要求低、报酬低的工作,应当成为各国技能培养战略的核心。
报告强调,在青年失业问题如此严峻的背景下,各国政府必须解决青年人面临的巨大的技能缺失问题。教育与技能开发虽然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办法——因为其还需要支持投资和就业创造的其他政策,但却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发展青年人的技能是非常紧迫的,如果相当多的青年人缺乏工作所需的技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也不能解决问题。从很大程度来说,技能开发将决定青年人、他们所在社区、社会及国家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各国只有加强对青年人技能开发的投资,才能确保从巨大的人力资源潜能中获益。
那么,到底应该培养青年人的哪些技能呢?报告提出了“能力通路”的概念,确定了所有青年人都要具备的三类主要技能:基本技能、可转移技能以及技术和职业能力,以及可以获得这些技能的环境。见图3。图的左侧显示了正规的基础教育及其延伸——技术和职业教育,右侧显示了那些错过正式学校教育的人的技能培训机会,包括针对基本技能的二次教育机会及学徒制等工作本位培训机会。图的最下面显示的是那些缺乏基本技能的人,常常只从事维持基本生存、收入很低的工作,普遍被贫困困扰。图的最上面显示的是那些具有较多技能的人能够获得高收入的工作或创业机会,并能够继续进入高等教育机构学习。
具体来说,基本技能包括找到能够获得满足个体日常所需工资的工作所要求的识字和计算能力,这些能力是继续教育和培训的必要前提,也是获得可转移技能与技术和职业能力,增加找到好工作可能性的必要前提。高质量的小学和初中教育是人们获得较好基本技能的基础。可转移技能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交流思想和信息、创新意识、领导力和责任感以及创业能力。人们需要这些技能,以便适应不同工作环境,从而提高其留在有利可图的就业岗位上的机会。报告指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转移技能主要在学校以外的环境中培养;同时,它们也可以在中等学校教育和工作本位培训中获得。技术和职业能力指许多工作要求的特定技术和专业知识。可转移技能主要通过中等学校教育、正式的职业教育或工作本位培训获得。
报告强调,这三种能力是技能培养需求和政策行动应当针对的领域。青年人可以通过正规的普及教育及其延伸,即职业技术教育,获得这三种能力。而对于那些错过正规学校教育的人,还可以通过基本技能的二次教育机会及基于工作的培训等获得这些能力。
总体来看,报告提出的“能力通路”概念是一种更广泛意义上的技能概念,其所涉及的教育层次和类型也很广泛,超越了仅仅培养个体特定职业技能的范畴。从此出发,报告强调,技能开发战略或行动也需要从一个更加广泛的视角制定:弥补基本技能的缺失,确保更多的青年人进入并完成中等较低层次教育(初中教育),增加非正式部门的学习机会,关注城市和农村青年的特定学习需求。
二、问题与挑战:技能监测结果
报告指出,为获得体面工作,并成为经济活动中的积极因素,个体需要具备基本技能。基本技能主要通过正规教育获得。根据报告起草小组的调查,在较富裕国家,大部分15-19岁的青年人获得了高中阶段教育,并在中等教育后实现了向工作或高等教育的过渡。在许多中亚及中东欧国家,如亚美尼亚和哈萨克斯坦以及一些拉丁美洲国家,如玻利维亚、巴西和哥伦比亚,大部分青年人都能获得中等层次学校教育。然而,这在许多低收入和中低收入国家还没有成为现实,很多国家的教育体系没有为人们提供获得体面工作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如图4所示,在123个低收入国家和中低收入国家,大约2亿15~24岁青年人甚至没有完成小学教育,即1/5的青年人小学没有毕业。在参与调查的59个国家中,有30个国家至少一半的15-19岁青年人缺乏基本技能,这些人口主要集中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包括卢旺达、布基纳法索、尼日尔、马里等国家。从地区来看,撒哈拉以南非洲近1/3、阿拉伯国家1/5的青年人缺乏基本技能。在这2亿人中,一半以上集中在5个国家:孟加拉国、埃塞俄比亚、印度、尼日利亚和巴基斯坦。大部分缺乏基本技能的人生活在南亚和西亚(9100万)及撒哈拉以南非洲(5700万)地区。报告强调,对于这些国家,技能开发战略需要集中于通过二次教育机会为所有青年人提供基本的读写技能。尽管世界各地开展了大量创新性的二次教育机会计划,其中许多计划由非政府组织(NGO)提供,但这些计划所惠及的青年人数量微不足道。对7个国家一些较大规模的计划进行的评估表明,这些计划惠及了大约210万儿童和青年人。但本报告估计,这7个国家中的1500万青年人需要二次机会来获得基本技能。 可转移技能:为工作世界作准备
雇主普遍希望求职的青年人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工作积极主动,能够与团队成员沟通顺畅,这些都是可转移技能。报告强调,可转移技能虽然是无形的,但却是就业能力和个体品质的关键因素,如自尊、动机和理想等。这些“可转移技能”不是从教科书上学到的,但可以通过优质的教育获得。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在校学习时间越长,越有助于保证解决问题能力的获得。在加拿大,完成高中教育之前离校的人中约有45%缺乏这些能力,而高中毕业后缺乏这些能力的人则为20%。
雇主往往表示,劳动力市场的新成员缺少可转移技能。报告以问题解决技能为例,对若干国家的调查数据显示,即使在富裕国家,不仅有一些青年没有掌握基本的读写能力,而且有很大一部分青年没有获得问题解决技能,见图5。以意大利为例,所调查的大约一半青年人达到了最低水平的问题解决技能,相比来看,仅有1/3的人具有基本的识字和计算技能。在加拿大,大约有28%的青年人达到了理想的问题解决技能水平,12%的青年人不具备阅读一个药瓶的基本阅读能力,19%的人缺乏基本的计算技能。
在数字阅读方面,在参加调查的45个国家中,有1/5的学生在这方面的得分较低,而且各国之间也存在很大差异。如在柬埔寨,有70%的学生缺乏数字阅读能力,而澳大利亚和日本的这一比例只有10%。
技术和职业能力:从学校到工作的冒险过渡
在技术和职业能力方面,报告指出,许多青年人面临从学校到就业的艰难过渡,这是世界范围内面临的普遍问题。在许多国家,找到一份好工作的障碍对于大多数青年人而言是无法逾越的。青年在劳动力市场上经常经历的这种不利处境体现在缺乏就业机会和就业质量低下两方面——表现为不稳定的、低薪的工作。根据报告所提供的数据,2011年全世界大约13%的青年被计入失业人口——即7500万青年人,比2007年爆发经济危机之前多了近400万。
在比较富裕的国家,教育层次较低的青年人普遍面临过早及长期失业的危机。有些青年人,尤其是富裕国家的青年人,在离开学校后会面临长期的失业。如在2005年前后,甚至在经济衰退开始之前,希腊和意大利17%的15-29岁人口在结束教育后待业5年。但由于经济衰退的到来,青年人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少,教育程度低的青年人尤其受经济危机的影响。与经济危机前相比,2011年全球大约减少了2900万个职位。例如,西班牙的失业率在2007-2009年间大幅上升,没完成中学教育的人尤其如此。而在贫困率较高及对失业人口支持较少的国家,技能水平较低的青年人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机会更少,面临更严峻的挑战。为了维持生存,他们大量从事着低薪和临时性的工作,长期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报告强调,青年人在等待踏入社会大门时比年长者更有可能失业。报告数据指出,世界范围内,青年人失业率是成年人的2-3倍。在中东地区,青年人失业的比例为25%,而成年人的这一比例仅为6%;埃及青年人的失业率是成年人的6倍,南非为2-3倍,意大利为4倍。见图6。与教育处境不利有关的因素,如贫困、性别和残疾,也往往与劳动力市场的处境不利有关。不平等的技能培养、社会准则和劳动力市场歧视共同导致这一结果。
近年来发达国家涌现的NEET(没有就业,亦没有参与教育与培训,notin employment,education or training)一族也引起了报告的重视。他们既没有积极就业,教育和技能水平也较低,是发达国家政策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报告指出,如果不能满足这一部分青年的教育与就业需求,将会导致他们的健康和心理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报告强调,面临城市化、科技进步及绿色经济发展的挑战,青年人需要更多的技能,以灵活适应工作场所不断变化的需求。各国政府必须积极行动起来,确保青年人获得促进他们找到体面工作的这些技能。
学校职业教育发展情况
报告指出,正规中等教育是培养工作和生活所需技能的最有效途径。尽管全球中等学校的入学人数有所增加,但是,2010年低收入国家的初中毛入学率仅为52%,而数以百万计的青年人却不得不在没有一技之长情况下惨淡生活。尽管中学在校生人数仍比1999年增加了25%。撒哈拉以南非洲在这一期间的入学人数翻了一倍,但2010年是世界上中等教育总入学率最低的一年,仅为40%。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说,1999-2010年,世界范围内的中等教育入学率提高了25%,其在低收入国家增长了78%,在中低收入国家增长了47%。大部分增长发生在一开始入学率较低的地区,如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中等教育入学率增长了1倍;在南亚和西亚地区,中等教育毛入学率从44%增长到59%,在阿拉伯国家从59%增长到69%。从绝对数量的角度来说,东亚和太平洋地区是中等教育发展最快的地区,其中等教育入学率从17%增长到80%。见表1。
然而,报告指出,并不是所有的青年人都能从这种教育扩张中获益。2010年,全世界有7100万初中学龄的青少年失学,尽管这一数字自2007年以来已经停止增长。3/4的失学青少年生活在南亚和西亚及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自1999年以来辍学率的减少主要发生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而且从时间来看,教育进展最大的时期发生在全民教育目标确立后的2000-2005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进展从2007年开始出现停滞。这种停滞在一些地区特别明显,如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失学青年数量自1999年以来一直维持在2200万,这部分是由于其人口增长造成的;在南亚和西亚,2002-2005年辍学率下降了18%,但自2005年以来就没有再取得进步。因此,到2010年,这两个地区的失学青年数量占了世界的3/4,比1999年的3/5还要多。
报告提出,一些青年人通过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技能。1999-2010年,随着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的提高,技术和职业教育的入学率也有了明显增加,但在各地区间存在很大差异。如中亚地区的这一比例从1999年的6%增长到2010年的19%,但这一比例在阿拉伯国家却出现了下降,从1999年的14%下降到2010年的8%。总体来看,学习技术和职业教育课程的中学生比例自1999年以来维持在11%。撒哈拉以南非洲、南亚和西亚地区以及阿拉伯国家的技术和职业教育所占比例较小。这表明,在中等教育入学率较低的国家,其职业教育课程入学率普遍较低。但是,这也有例外,如在安哥拉,尽管其高中阶段教育总入学率只有22%,但大约有3/4的学生学习技术和职业教育课程。见图7。 如图7所示,在高中教育阶段,尽管世界范围内职业教育的总体比例不高,但各国和各地区高中阶段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所占比例的差异很大。从各地区来看,中欧和东欧及北美和西欧等地区的职业教育比例较高。从国家来看,中亚地区乌兹别克斯坦的职业教育所占比例最高,其高中教育的主体就是职业教育,普通教育所占比例很小,这表明该国非常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其次是欧洲的捷克、丹麦、比利时、斯洛文尼亚、波兰等国,其职业教育在高中阶段教育中所占比例也都超过或达到50%,这与欧洲双元制的职业教育传统有很大关系;此外,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经济较为发达的新西兰的职业教育所占比例也较高。可以看出,中国的职业教育在整个高中阶段教育中占了不到50%的比例,处于一个中间位置。总体来看,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经济较为发达国家的高中阶段教育中,其职业教育普遍达到一定的规模水平。因此可以说,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是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报告对职业教育中的性别差异也给予了较大关注。报告强调,世界范围内技术和职业教育中的性别差异普遍超过了普通教育。如在孟加拉国,女性只占技术和职业教育学生数的21%,相比之下,有51%的女性在普通教育中学习。而且技术和职业教育中的女性普遍集中在传统的女性职业领域中,如美发、缝纫、销售、护理和服务性职业,这些职业的收入普遍较低。
报告强调,正式的普通教育和技术与职业教育仅仅展现了技能培养的部分情况。学校并非技能培养的唯一机构。国际组织制定了一系列针对技能和技能培养课程的分类框架。但是,在达喀尔确定全民教育目标12年之后,在就“有平等机会学习知识和生活技能”(目标3的核心)取得进展的要素达成共识、商定一套国际可比的一致指标以及评估是否取得进步方面,国际社会仍然任重道远。有迹象表明,情况有望改善,但最近的进展不会及时形成充分的数据,在最后期限2015年之前充分衡量目标3的实现情况。然而,关于这些类型教育机构入学率的信息也不能告诉我们青年人获得了哪些类型的技能。关于应该满足哪些技能需求,以及确定其是否得到满足还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教育经费投入情况
报告提出,技能培养对于减少失业、不平等和贫困现象以及促进发展至关重要。这也是一项明智的投资。在教育上每花1美元,就能获得多达10至15美元的经济增长。如果全世界46个最贫困国家75%以上的15岁人口达到OECD最低的教学基准,经济增长就可以在基准线基础上增加2.1%,1.04亿人口可以摆脱赤贫。报告还以韩国经验为例,强调韩国仅在30年间就从贫困走向富裕,其部分原因是重视和规划技能培养。该国通过实现普及初等教育、继而普及中等教育,提升全部人口的技能,随后把重点放在支持技能培训产业上,通过实现技能供需匹配促进了经济腾飞。
报告强调,尽管有明确证据表明对技能培养投资的重要性,但其依然没有得到应有的优先重视。根据对青年人口众多的46个中低收入国家的分析,只有一半曾经或正在制定一些侧重于技能培训的政策文件——要么是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战略,要么是更广泛的技能培训战略。
2000年以来,各国政府的教育支出总额稳步增加。如表2所示,2010年,世界教育经费支出占GNP的比例平均为4.9%。这一比例在高收入国家最高,达到了5.4%,在低收入国家也达到了4.6%的水平。从各地区来看,教育经费支出占GNP的比例在中欧和东欧最高,达到了5.7%,其次是阿拉伯国家及北美和西欧,分别为5.5%和5.1%。从纵向发展的角度看,1999-2010年,全球范围内的教育支出以年均2.7%的速度增长,最大的支出增长出现在低收入国家,自1999年以来平均每年增长7.2%。撒哈拉以南非洲年增长率为5%。
报告指出,经济发展水平快速增长、国民收入增加以及政府对教育发展的重视共同促进了1999年以来对教育投入水平的增加。过去10年,大多数国家通过大幅增加教育支出或将其维持在现有较高水平,加快实现了全民教育的进程。在具有可比数据的中低收入国家中,63%的国家都增加了其对教育投入的份额,这从整体上促进了对于教育整体投入水平的增加。例如,在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教育支出占GNP的比重翻了两倍,小学净入学率则翻了1倍。在塞内加尔,教育支出占GNP的比例从3.2%增至5.7%,小学入学率显著增长,并消除了性别差距;只有8个国家的教育支出出现了下降,教育支出减少了GNP比例的将近1%,见图8。
三、核心战略:拉近教育与就业的距离
增强中等教育的工作适切性
报告指出,中学教育是青年人获得技能、增加体面就业机会的一条关键路径。具体来说,中等较低层次教育(初中教育)有利于扩大、加强在小学学到的基础技能;中等较高层次教育(高中教育)有利于加强普通教育,并加入技术和职业能力方面的内容。提供能够满足最广泛的能力、兴趣和背景需求的优质中等教育,不仅对于为青年人确立通向工作领域的道路至关重要,而且对于向各国提供所需的有文化的劳动力以及在当今以技术为发展动力的世界中增强竞争力至关重要。
如图9所示,报告根据所调查国家青年学生从初中教育向高中教育的过渡情况,将所调查的国家分为五组类型:第一组是初中教育入学率极低的国家,大部分低收入国家都可以归入这一群体,这些国家主要位于撒哈拉以南非洲、阿拉伯以及西亚和南亚地区,其青年人进入初中学校的机会较少,如中非的毛里求斯和尼日尔两国,其初中教育毛入学率仅仅从1999年的19%增长到2010年的26%。第二组是初中教育入学率中等,但升学率较低的国家。这些国家面临一定的早期辍学问题,学生的初中教育毛入学率普遍在60%~95%左右,但学生进入高中教育的机会较少,如埃及和印度是这组国家的典型代表。第三组是中等教育入学率中等,但升学率较高的国家。一些拉丁美洲国家属于这一群体,这些国家在各层次教育间实现了平衡发展,尽管其高中阶段教育并没有达到普及水平。第四组是初中教育入学率较高,但升学率较低的国家。报告指出,世界上1/3的国家都属于这一群体,这些国家能够向大部分青年人提供初中教育(毛入学率超过95%),但这些国家面临持续的教育不均等问题,很多青年人并没有继续进入高中阶段教育学习,如阿拉伯地区的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第五组是入学率和升学率都较高的国家。报告指出,在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如荷兰、英国、美国、韩国等。但报告强调,这些国家仍然面临一定的早期辍学问题,如在一些欧盟国家,有1/5的青年人没有完成高中阶段教育,见图10。 报告指出,2010年,全世界有7100万青少年没有在初中学校学习。即便在整体入学率较高的国家,也有大量青少年过早离开学校。如在西班牙,多达1/3的人在中学辍学,考虑到经济危机的严重性以及2012年3月51%的青年人失业,这种情况尤其令人担忧。针对如上问题,报告强调,所有国家都必须重视起来,确保通过中等教育发展学生的可转移技能以及技术和职业技能,使学生实现教育与工作场所实际需求的对接,从而实现良好的就业。为此,报告提出如下策略:
首先,消除人们获得中等教育的障碍。所有国家都需要确保所提供的教育适应青年人的技能需求。其中,贫穷国家需要使更多的儿童进入初中学校学习,发达国家需要使辍学较早的弱势青年群体获得高中阶段教育。
其次,使中等教育更适应工作实际。报告提出,中等教育应为所有青年提供平等机会,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可转移技能;另一方面,还必须使学生学习特定行业和工作部门需要的技术和职业技能,并将这些技能均衡结合,以促进其找到一份好工作,实现从学校到工作的平稳过渡,或继续接受教育。为实现这一目标,报告强调,开发在技术、职业和普通教育之间实现平衡的多样化中等教育课程体系,对于为所有不同背景学生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选择,以及避免学生及其父母把职业教育作为次等教育选择,都是非常关键的。
报告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是,把成绩差的学生推入技术和职业培训,可能会加剧社会不平等,造成雇主不重视这些计划。在2009年OECD开展的《国际学生评估计划》(PISA)调查的22个国家中,有18个国家被编入职业学校的学生,与普通教育的同伴相比,平均社会经济地位较低。在普通中学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学生成绩差距最大的4个国家中,处境不利学生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比例最大。基于这一点,报告强调,技术和职业教育课程与普通教育课程一起实施,并与劳动力市场更贴合,中等教育学生的入学率和毕业率都会提升。报告强调,初中教育要为所有学生都制定共同的课程框架,提供核心技能;高中教育要努力在技术和职业与普通教育学科间实现平衡。
报告提出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是,技术和职业教育的效益主要依赖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报告强调,在建立社会基础技能及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技能方面,技术和职业教育是最有效的,这在中国和韩国等亚洲经济迅速增长的国家最为明显。例如,在柬埔寨、印度尼西亚、泰国和土耳其,劳动力市场对中等教育的回报——延长学校教育年限对学生收入的影响普遍较高,而且职业教育的回报要高于普通教育。在柬埔寨,中等职业学校男性毕业生的劳动力市场工资回报率是39%,高于普通学校的32%。这反映了柬埔寨劳动力市场近年来的发展,稀缺性技能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回报。而在其他一些经济欠发达国家,如埃及、伊朗、卢旺达和坦桑尼亚,中等职业学校的回报率低于普通中等教育。如在埃及,中等职业教育的回报率非常低,只有4%,而普通中等教育的回报率为7%。
报告强调,尽管技术和职业教育能够在短期内促进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但其对学生从长远角度适应经济结构和科技变化具有一定的限制。对18个OECD国家的分析发现,接受过更多普通教育的人从长远来说具有更好的就业机会。
第三,加强学校与就业之间的联系。在这方面,报告特别强调要通过发展实习和学徒制把学校教育与基于工作的计划联系起来,以增强青年人工作能力。
城市青年所需技能:迎接更美好未来的机会
报告指出,快速城市化产生了大量城市贫民。无论是在城市化进程正迅速发展的地区,还是在那些很早就已经城市化的地区——例如拉丁美洲,大约1/4的人口都生活在贫民窟中,许多青年人居住在非常贫困的环境中,他们很难找到体面的工作。最新统计显示,总共8亿以上人口生活在贫民窟,在2020年之前,这一数字预计将增至8.89亿。在许多发展中国家,虽然城市地区的教育机会比农村地区多,但在掌握基本技能方面,城市贫民与农村贫民之间的差距并不大。在45个中低收入国家,城市富人远比城市贫民更可能至少读到初中毕业。在其中10个国家,城市贫民中缺乏基本技能的15-24岁人口比例甚至比农村贫民更高。见图11。
尽管青年人大规模向城市迁移的原因不同,但追求农村地区没有的更好工作和收入是他们的共同目标。报告特别以中国为例提出,在中国,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2009年大约有1.45亿农村流动人口居住在城市,这些人中有一半以上出生于1980年以后;而在这些人口中,有41%为女性,70%以上没有完成高中阶段教育。因此,与其他居民相比,由于缺乏充分的教育与就业信息,他们获得的就业机会也相对较少,收入也较低;80%的15-18岁短期城市流动人口处于辍学状态。
城市贫民缺乏技能和教育造成绝大多数人在非正式中小型企业工作,这些企业提供的工作既不正式也不规范,往往报酬很低,工作条件差,也不长久。报告指出,在南亚和西亚地区,非正式部门是主要的雇主,如在印度,2009-2010年度,城市41%的人口处于自谋职业状态,17%的男性和20%的女性属于临时工。在东亚国家,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中,非正规就业占了非农就业的70%。由于经济衰退的影响持续存在,从事技术要求低的非正式工作、工资所得在贫困线以下的青年人数量直线上升。
报告对7个城市的调查发现,具有中等职业教育学校证书的非正式部门工人所获得的收入红利比具有普通中等教育文凭的人要高80%-110%。基于此,报告强调,教育和技能培训可以使城市贫民有机会摆脱贫困生活并找到体面工作。因此,将基本技能扩展至15-24岁的青年人,并与职业培训相结合,以促进他们找到稳定的工作,应当是各国技能培养政策的重点。由于非正式部门的多样化,青年人的培训需求也非常多样,其最基本的需求就是获得发展基本技能的二次教育机会。而对于那些已经具备基本技能的人来说,就需要发展其某一行业的特定技能或可转移技能。具体来说,报告提出如下几方面建议:
首先,扩大处境不利青年获得技能培训的机会。需要制定相关的国家技能战略,并把城市不利青年群体以及非正式企业纳入进来。报告对46个发展中国家的审查表明,大多数国家主要把改革正式的TVET体系作为技能政策的重点,而没有制定明确针对城市非正规部门的国家技能培养政策。印度是尝试解决这一问题的少数国家之一,已制定一项关于非正式劳动者的战略——《关于城市街头小贩的国家政策》。其中规定,由于印度有1000万街头小贩经营微型企业,他们应当获得培训来提升其技术和商业技能,以便能够增加收入并找到其他工作。 其次,培养处境不利青年基本技能以外的能力。在城市青年人口已具备基本技能的地方,政府必须支持针对可转移技能和技术能力的培训,尤其是对具有增长潜力的中小型非正规企业,政府要组织开展相应的技能培训。在这方面,报告强调,传统学徒制具有成本效益,与实践直接相关,有利于实现就业,因此是获得技能的一种有效方式。为此,使城市青年人能够公平地获得学徒培训机会,并提高培训质量,应该成为各国技能发展政策的优先事项。但是,报告也提出,目前世界各国学徒制发展面临一些问题:一是获得学徒培训的机会不公平,如在加纳,20%最贫困的青年人中只有11%经历过学徒实践,而20%最富裕的青年人中这一比例为47%,这也会导致完成学徒后就业地位和收入的差异;二是有时存在剥削青年学徒的情况,这表现在学徒工作时间过长、大部分师傅仅仅教授特定职业的技能,较少传授理论知识及管理技能。针对这一问题,报告提出,需要对传统的学徒制进行公共干预,如增强弱势群体的学徒培训机会,提高师傅的技能水平,改善学徒的工作环境,确保学徒的技能得到认可。从制度改革的角度来说,根据世界各地的经验,如下两种改革路径是比较有效的:一是把传统学徒制转型为双元制的培训体系,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培训的有效结合。二是逐步正式认可传统学徒制,并为其提供相关支持,如通过国家资格认证框架对学徒的技能和工作经验进行认证,可以进一步提高这种培训的重要性,并提高学徒的就业能力。
第三,大力推动创业培训的发展。摆脱维持生计工作的另一个途径是自主创业。但是,缺乏相关的管理和创业技能被很多国家的政策制定者所忽视。报告基于对38个包括低收入、中等收入和较高收入国家的调查提出,培训可以非常有效地促进学习者发展和利用相关的创业知识和技能。因此,报告强调,应针对处境不利的城市青年开发专门的创业培训课程,并将其与创办企业的资源相结合,为青年人提供更多的成功机会。
培养农村青年的能力:摆脱贫困的途径
报告提出,世界上的大部分贫困人口居住在农村地区,他们仅仅依靠小型的农场、季节性的劳动和微型企业活动生活,他们在获得有保障的生活及就业机会方面面临挑战。农村地区的生产力依赖于获得土地、劳动力资本、科技和技能。通过恰当的教育与培训,可以增强农村人口的生产力。其关键是通过扩大人们的培训机会,确保生活在农村地区的人们把农业和非农业工作都作为有吸引力的选择。提高农村地区青年人尤其是青年妇女的教育和能力,不仅有助于增加他们的就业机会,而且能够提高农村地区的生产力。报告强调,在中国的农村地区,至少拥有小学后教育程度、从事非农工作的人,其工资所得要高得多。在报告分析的46个国家中,只有一半左右在其国家计划中确认了农村贫困人口的特定培训和技能需求。针对这一领域,报告提出如下策略:
首先,满足农村青年的培训需求。报告提出,要将农村贫困人口需求列为优先事项,把农民技能培训作为整个农村发展战略的一部分。报告还特别强调了中国的经验,指出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就将重点放在提高农民和非农个体经营者的生产力上,减少了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数。具体来说,一是扩大正规小学和中学教育覆盖率,提高其与农村环境的关联性,确保所有农村青年都有机会获得基本技能。二是重视为农村青年提供二次培训机会,培养与农村人口的农业和非农活动相关的技能。报告强调,使当地农村充分参与、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及适应当地背景是这些项目成功的关键。三是把针对农村人口的技能培训与其他的支持项目结合起来,满足多样化弱势群体的需求。例如,把技能培训与针对农村人口的小额贷款或社会保障措施结合起来,增强农村青年在非农产业的就业及创业能力。三是建立农村地区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应对不断变化的技能需求。
其次,为农村青年提供更多技能。报告提出,为保证农村地区的工作对青年人有吸引力,提供基本技能以外的培训至关重要。具体来说,可以向农民提供木工、电工、水管工和建筑工等非农行业的技能培训,增强农村工作的吸引力,这有利于鼓励青年人留在农村地区。报告根据对世界各国的调查提出,组建农民田间学校和合作社,开展农业推广服务,有利于提升青年农民的农场管理、经营和组织能力,是对农村青年进行技能培训的有效途径。报告以乌干达和坦桑尼亚为例,说明农民田间学校是比较有效的一种传播新型农业技术的方法,可以极大提高农民的生产力和收入水平;而组建农业合作社可以帮助农民获得技能,同时加强其共同话语权。
第三,向农村青年提供创业和小企业经营培训。报告指出,可以向农民提供创业和微型企业技能培训计划,这在世界一些地区已经取得成功,如墨西哥、柬埔寨等国及拉丁美洲地区。但是,报告特别强调,针对农村地区的技能发展计划应事先对地方劳动力市场及其需求进行评估,以确保培训项目的适切性和质量;同时应对接受培训的农村青年给予一定的支持,以确保培训项目的有效实施。
第四,要向农村青年开展绿色技能培训,引导农村青年保护环境。报告强调,为满足世界发展对安全食物的需求,应对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的影响,还需要向农村青年开展保持生态多样化、完整生态体系等方面的培训,以增强世界各地农业的生产力和可持续性。
相关链接
全民教育目标总体监测结果
报告对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六项全民教育目标的情况进行了监测。
目标1:幼儿保育和教育的进展太慢。2010年,大约28%的5岁以下儿童发育迟缓,全世界接受学前教育的儿童不到一半。
目标2:普及初等教育的进程趋于停滞。2010年全球失学儿童数量停留在6100万。每100名失学儿童中,有47人上学无望。
目标3:许多青年人缺乏基本技能。在123个低收入国家和中低收入国家,大约2亿15-24岁青年人甚至没有完成小学教育,即1/5的青年人小学没有毕业。
目标4:成人识字率依然是一个难以达到的目标。成人文盲的数量在1990-2010年间增加了27%。2010年,大约7.75亿成人不识字,其中2/3是妇女。 目标5:两性不均等的形式各种各样。2010年,17个国家的情况依然是,若有10个男童上小学,则女童人数不足9个。在尚未实现中学性别均等的96个国家中,有一半以上国家的男童处于不利境地。
目标6:全球学习成果不平等现象依然显而易见。多达2,5亿儿童到了应上四年级时仍不会读写。
相关链接
报告准备过程对世界若干国家青年的访谈实录
报告强调,各国政府应通过加强技能培训和二次教育机会使青年人有一个更美好的生活开端,以便他们满怀信心地迎接工作世界。如下是报告准备过程中对一些国家青年的访谈实录:
在学徒期内,我将去中心学习计算机维修。在中心学习时,我能在那里进行实践,而且在取得证书后能马上工作。我不仅仅学习理论知识,他们还让我练习组装或修理计算机。
——越南青年男子
由于缺少教育,我们找不到工作,无法改善自己的生活。对我们而言,没有增长。
——印度青年男子
我认为如果能找到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指导我,使我更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职业兴趣所在,那情况会大不一样。如果有个人能帮助我掌握技能并给予我开始工作的可能性,我知道我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
——埃塞俄比亚青年妇女
在大学乃至中小学里,他们应该做得更多些,而不是只给一天时间让你去取得一点工作经验。他们应该安排两天在校上课,三天实习,时间均衡。这样上学,你就能学到你需要学习的东西,同时在校外努力获得一些经验。
——英国青年妇女
如果我想成为高贵的人,我就必须坚持学习,但是由于经济原因,我无法继续学习。我想我会辍学,不再作为负担,而是自力更生,但是如果我找不到工作,又如何能坚持学习呢?
——墨西哥青年男子
相关链接
《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2012》的发布背景及相关资料
报告的由来
2000年,来自世界164个国家的代表共同齐聚塞内加尔的达喀尔,通过了著名的“达喀尔行动框架”——《全民教育:到2015年实现我们的集体承诺》,提出了涉及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青年技能、成人扫盲、性别平等、教育质量等六个方面的全民教育目标。《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从2002年开始出版,其目标是对世界各国实现全民教育目标的情况进行评估,向世界各国通报全民教育的实施进展,使其为支持全民教育目标的实现进一步作出承诺,提供持续支持。其主要内容是:追踪取得的进步,确定有效的政策改革及世界各地区的良好做法,关注一些新兴挑战,促进教育的国际合作。
报告的准备
一个由UNESCO巴黎总部组织的国际小组负责报告的准备和撰写,这一国际小组由研究人员、政策分析人员及各领域的专家组成。此外,还有一个由世界不同地区专家和教育实践者组成的咨询小组,对每个报告主题的选择提供指导。自2005年以来,UNESCO还为报告的撰写组织专门的网上咨询,以拓宽报告的范围和内容。
报告的数据来源
UNESCO统计研究所在为报告提供关于学生、教师、学校发展、成人扫盲及教育经费支出等的数据方面起着主导作用。UNESCO统计研究所位于加拿大,负责向世界180个国家的政府收集数据。
报告的主题
除2002年第一个报告和2008年中期报告对全民教育总体进展进行全面论述外,报告每年都针对一个特定主题。自2002年以来的主题依次为:全民教育——世界走上正轨了吗?(2002);性别与全民教育——向平等跃进(2003-2004);全民教育——提高质量势在必行(2005);扫盲至关重要(2006);坚实的基础:幼儿保育和教育(2007);在2015年之前实现全民教育——我们能做到吗?(2008);消除不平等:治理缘何重要(2009);普及到边缘化群体(2010);潜在危机:武装冲突与教育(2011)。2012年的主题“青年与技能:拉近教育与工作的距离”,主要关注第三项全民教育目标——“所有青年和成人的学习要求”。其强调,由于目标不明确,衡量标准不确定,培养青年技能的必要性这一问题没有得到各国政府、教育界或私营部门应有的关注,目前处于前所未有的关键时期。报告主要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全民教育目标的实现情况进行监测,第二部分是针对主题的论述——拉近教育与就业的距离。
四、行动建议:实现更美好未来的途径
报告确定了应当采取的十个最重要步骤。这些步骤可以适当调整,以适应具体国家的情况和需要。
为水平低或没有基本技能的人提供二次教育机会
报告提出,在中低收入国家有2亿青年人没有完成小学教育,未来需要努力向他们提供二次教育机会,相关国家政府应当将该问题列为政策优先事项,将其纳入教育部门的战略规划,将目标设定为大幅减少不具备基本技能的青年人数量。应根据有二次教育机会需求的处境不利的青年人数确定预算分配,并纳入国家财政预算中。
消除限制初中教育机会的障碍
报告强调,在缺乏基本技能的青年人口众多的国家,必须以消除阻碍许多处境不利青少年接受教育并至少达到初中水平的障碍为出发点。取消学校费用,提供有针对性的财务支助,将初中与小学挂钩,提供共同的核心课程,使所有儿童能够掌握核心技能,确保公立学校数量充分,保证农村地区可以使用,是提高获得初中教育机会的关键措施。应当设定一个全球目标,确保所有青年人从初中教育中受益,目的是在2030年之前实现普及基本合格的初中教育的目标。长期教育计划应当确定实现这一目标所需的战略和财政资源。
使处境不利者有更多机会接受高中教育,并提高与工作的关联性
报告指出,高中阶段教育必须适应劳动力市场对技能的需求。首先,必须通过科目选择的灵活性并与具体工作挂钩,在技术和职业科目及普通科目之间达到平衡。其次,中学课程改革应当更多侧重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挖掘信息和传播技术的潜力,帮助学生培养日益依赖技术的劳动力市场所需的技能。第三,向中学阶段可能辍学的学生提供灵活的机会。可以设立远程教育中心,以满足处境不利青年的学习需求。适当认可通过其他学习途径获得的技能,使其回归教育体系,或为其提供工作场所认可的资格。 让城市贫困青年有机会接受技能培训,以便找到更好的工作
报告指出,各国应制定清晰的政策和发展战略,为城市贫困青年提供技能培训,满足其技能需求,使其摆脱低收入和不稳定的工作状态。但报告强调,各项战略的努力不能就此止步,在技能培训的基础上,还必须向青年人提供机会获得开办企业的资金,并帮助他们成功利用其所学技能。报告还强调,传统的学徒制是获得可转移及特定工作技能的重要途径,但各国要注重改善学徒的工作条件,确保技能可以通过国家资格认证框架予以认证;同时提高传统学徒制的合法性,确保它们符合商业和行业标准,提高学徒获得更多薪酬较高工作的机会。
将政策和计划瞄准农村贫困青年
报告提出,许多农村青年需要二次机会获得基本技能,以及有助于提高生产力的技术培训。农民田间学校和通过合作社开展的培训由于适应当地农民的需要,尤为成功。由于许多农村青年从事非农工作,创业和财务管理培训可以增加他们的就业机会。在农田逐渐稀少的地方,提供机会鼓励青年人留在农村地区发展非常重要。
将技能培训与最贫困青年的社会保障联系起来
报告指出,小额信贷或社会保障,如富有成效的资产转让,与基本的识字和计算以及生计能力培训相结合,在帮助对抗将青年限于贫困的多种形式的不利处境方面非常成功。
优先考虑处境不利青年妇女的培训需求
报告提出,解决青年妇女面临的多重不利处境的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卓有成效。向青年妇女提供小额信贷和生计资产和津贴,以及充分利用这些资产所需的技能,使她们可以更好地管理自己的资金,可以使其自身及其家庭受益。
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增加青年人的培训机会
报告强调,可以利用信息传播技术向更多青年提供技能培训。即便无线电等基础技术也可以在技能培训中发挥重要作用,对于偏远的农村地区人口而言这一点尤为重要。这些办法应当更多地加以利用,以增加青年人的培训机会。
加强数据的收集及对技能培训项目的协调管理,增强对技能培训的规划
报告指出,必须为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数据,以监测技能培养计划的实施情况,从而更有效地规划;同时,还需要关于正规学校教育体系以外的技能培养计划的更充分数据,如二次教育机会计划和传统学徒制,将这些数据与劳动力市场信息联系起来,以监测技能培养计划的实施效果。各国政府还需要与企业和行业组织更密切地合作,提高技能培训与工作的关联性。
多渠道筹集资源,满足处境不利青年的培训需求
报告提出,为确保所有青年人具备良好的教育基础,至少能够完成初中教育,资源问题迫在眉睫,贫困国家尤其如此。报告指出,为实现到2015年所有青年人都获得初中教育,还需要80亿美元;而为实现向中低收入国家1/5的15-24岁青年人提供二次教育机会的目标,还需要更多资源。为此,各国政府和教育援助、捐助者应当将提供额外资金以较大规模资助二次教育机会列为优先事项,动员来自私营部门、基金会、政府及捐助者更多的资金投入,以惠及更多处境不利青年。
该报告主要关注第三项全民教育目标——“所有青年和成人的学习要求”。报告提出,青年人的幸福与成功比以往更加依赖于教育和培训所能提供的技能,更加迫切地需要保证公平获得参加适当技能培养课程的机会。报告的核心思想是:全民教育不仅要确保所有儿童都能上学,还要培养青年人,使其能够安身立命,有机会找到体面工作,谋取生计,为所在社区和社会做出贡献。从更广的视角来说,教育要协助国家培养在全球经济中增长所需的劳动力。报告提出了个体技能发展的“能力通路”的概念,强调要加强对城市流动青年和农村青年的技能培训。其中某些理念和战略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不谋而合,对于我国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基本理念:通过技能开发建立强大的发展基础
报告提出,世界各国政府都正在经受经济危机之后的长期考验以及知识经济发展的挑战。如果一个国家要在迅速变化的世界中实现繁荣发展,就必须更加关注培养一支技术技能娴熟的劳动力队伍。而且,所有青年人,无论生活在何处,无论处于何种背景,都要培养他们获得体面工作所需要的技能,以便他们能够不断进步和全面参与社会。
报告强调,世界某些地区的青年人数量增长迅速,青年人的数量比以往更多。2010年,全球15~24岁的人口已达到12亿,仅在发展中国家,15~24岁的人口已超过10亿。如图1、图2所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青年人口数量尤其庞大且增长迅速,大约2/3的非洲人不满25岁,而法国、日本、英国和美国等富裕国家,不满25岁的人口数却不到1/3。2030年之前,撒哈拉以南非洲青年人的数量将是1980年的3.5倍。还有大量青年人居住在阿拉伯国家及南亚和西亚地区,这些区域约有一半人口在25岁以下。
但是,世界各地所创造的就业机会并不能满足这一庞大的青年人口的需求。大约8个15~24岁的青年人中就有1人失业。青年人的失业人数是成人的3倍。随着威胁青年失业的因素不断增加,许多青年人依然要面对未来几年无法获得有保障工作的压力。这些青年人往往在城市非正规部门工作,其工资所得处于贫困线以下;或在土地日益减少的情况下耕作小块农田。为这些人提供教育与培训机会,使其脱离技能要求低、报酬低的工作,应当成为各国技能培养战略的核心。
报告强调,在青年失业问题如此严峻的背景下,各国政府必须解决青年人面临的巨大的技能缺失问题。教育与技能开发虽然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办法——因为其还需要支持投资和就业创造的其他政策,但却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发展青年人的技能是非常紧迫的,如果相当多的青年人缺乏工作所需的技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也不能解决问题。从很大程度来说,技能开发将决定青年人、他们所在社区、社会及国家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各国只有加强对青年人技能开发的投资,才能确保从巨大的人力资源潜能中获益。
那么,到底应该培养青年人的哪些技能呢?报告提出了“能力通路”的概念,确定了所有青年人都要具备的三类主要技能:基本技能、可转移技能以及技术和职业能力,以及可以获得这些技能的环境。见图3。图的左侧显示了正规的基础教育及其延伸——技术和职业教育,右侧显示了那些错过正式学校教育的人的技能培训机会,包括针对基本技能的二次教育机会及学徒制等工作本位培训机会。图的最下面显示的是那些缺乏基本技能的人,常常只从事维持基本生存、收入很低的工作,普遍被贫困困扰。图的最上面显示的是那些具有较多技能的人能够获得高收入的工作或创业机会,并能够继续进入高等教育机构学习。
具体来说,基本技能包括找到能够获得满足个体日常所需工资的工作所要求的识字和计算能力,这些能力是继续教育和培训的必要前提,也是获得可转移技能与技术和职业能力,增加找到好工作可能性的必要前提。高质量的小学和初中教育是人们获得较好基本技能的基础。可转移技能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交流思想和信息、创新意识、领导力和责任感以及创业能力。人们需要这些技能,以便适应不同工作环境,从而提高其留在有利可图的就业岗位上的机会。报告指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转移技能主要在学校以外的环境中培养;同时,它们也可以在中等学校教育和工作本位培训中获得。技术和职业能力指许多工作要求的特定技术和专业知识。可转移技能主要通过中等学校教育、正式的职业教育或工作本位培训获得。
报告强调,这三种能力是技能培养需求和政策行动应当针对的领域。青年人可以通过正规的普及教育及其延伸,即职业技术教育,获得这三种能力。而对于那些错过正规学校教育的人,还可以通过基本技能的二次教育机会及基于工作的培训等获得这些能力。
总体来看,报告提出的“能力通路”概念是一种更广泛意义上的技能概念,其所涉及的教育层次和类型也很广泛,超越了仅仅培养个体特定职业技能的范畴。从此出发,报告强调,技能开发战略或行动也需要从一个更加广泛的视角制定:弥补基本技能的缺失,确保更多的青年人进入并完成中等较低层次教育(初中教育),增加非正式部门的学习机会,关注城市和农村青年的特定学习需求。
二、问题与挑战:技能监测结果
报告指出,为获得体面工作,并成为经济活动中的积极因素,个体需要具备基本技能。基本技能主要通过正规教育获得。根据报告起草小组的调查,在较富裕国家,大部分15-19岁的青年人获得了高中阶段教育,并在中等教育后实现了向工作或高等教育的过渡。在许多中亚及中东欧国家,如亚美尼亚和哈萨克斯坦以及一些拉丁美洲国家,如玻利维亚、巴西和哥伦比亚,大部分青年人都能获得中等层次学校教育。然而,这在许多低收入和中低收入国家还没有成为现实,很多国家的教育体系没有为人们提供获得体面工作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如图4所示,在123个低收入国家和中低收入国家,大约2亿15~24岁青年人甚至没有完成小学教育,即1/5的青年人小学没有毕业。在参与调查的59个国家中,有30个国家至少一半的15-19岁青年人缺乏基本技能,这些人口主要集中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包括卢旺达、布基纳法索、尼日尔、马里等国家。从地区来看,撒哈拉以南非洲近1/3、阿拉伯国家1/5的青年人缺乏基本技能。在这2亿人中,一半以上集中在5个国家:孟加拉国、埃塞俄比亚、印度、尼日利亚和巴基斯坦。大部分缺乏基本技能的人生活在南亚和西亚(9100万)及撒哈拉以南非洲(5700万)地区。报告强调,对于这些国家,技能开发战略需要集中于通过二次教育机会为所有青年人提供基本的读写技能。尽管世界各地开展了大量创新性的二次教育机会计划,其中许多计划由非政府组织(NGO)提供,但这些计划所惠及的青年人数量微不足道。对7个国家一些较大规模的计划进行的评估表明,这些计划惠及了大约210万儿童和青年人。但本报告估计,这7个国家中的1500万青年人需要二次机会来获得基本技能。 可转移技能:为工作世界作准备
雇主普遍希望求职的青年人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工作积极主动,能够与团队成员沟通顺畅,这些都是可转移技能。报告强调,可转移技能虽然是无形的,但却是就业能力和个体品质的关键因素,如自尊、动机和理想等。这些“可转移技能”不是从教科书上学到的,但可以通过优质的教育获得。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在校学习时间越长,越有助于保证解决问题能力的获得。在加拿大,完成高中教育之前离校的人中约有45%缺乏这些能力,而高中毕业后缺乏这些能力的人则为20%。
雇主往往表示,劳动力市场的新成员缺少可转移技能。报告以问题解决技能为例,对若干国家的调查数据显示,即使在富裕国家,不仅有一些青年没有掌握基本的读写能力,而且有很大一部分青年没有获得问题解决技能,见图5。以意大利为例,所调查的大约一半青年人达到了最低水平的问题解决技能,相比来看,仅有1/3的人具有基本的识字和计算技能。在加拿大,大约有28%的青年人达到了理想的问题解决技能水平,12%的青年人不具备阅读一个药瓶的基本阅读能力,19%的人缺乏基本的计算技能。
在数字阅读方面,在参加调查的45个国家中,有1/5的学生在这方面的得分较低,而且各国之间也存在很大差异。如在柬埔寨,有70%的学生缺乏数字阅读能力,而澳大利亚和日本的这一比例只有10%。
技术和职业能力:从学校到工作的冒险过渡
在技术和职业能力方面,报告指出,许多青年人面临从学校到就业的艰难过渡,这是世界范围内面临的普遍问题。在许多国家,找到一份好工作的障碍对于大多数青年人而言是无法逾越的。青年在劳动力市场上经常经历的这种不利处境体现在缺乏就业机会和就业质量低下两方面——表现为不稳定的、低薪的工作。根据报告所提供的数据,2011年全世界大约13%的青年被计入失业人口——即7500万青年人,比2007年爆发经济危机之前多了近400万。
在比较富裕的国家,教育层次较低的青年人普遍面临过早及长期失业的危机。有些青年人,尤其是富裕国家的青年人,在离开学校后会面临长期的失业。如在2005年前后,甚至在经济衰退开始之前,希腊和意大利17%的15-29岁人口在结束教育后待业5年。但由于经济衰退的到来,青年人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少,教育程度低的青年人尤其受经济危机的影响。与经济危机前相比,2011年全球大约减少了2900万个职位。例如,西班牙的失业率在2007-2009年间大幅上升,没完成中学教育的人尤其如此。而在贫困率较高及对失业人口支持较少的国家,技能水平较低的青年人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机会更少,面临更严峻的挑战。为了维持生存,他们大量从事着低薪和临时性的工作,长期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报告强调,青年人在等待踏入社会大门时比年长者更有可能失业。报告数据指出,世界范围内,青年人失业率是成年人的2-3倍。在中东地区,青年人失业的比例为25%,而成年人的这一比例仅为6%;埃及青年人的失业率是成年人的6倍,南非为2-3倍,意大利为4倍。见图6。与教育处境不利有关的因素,如贫困、性别和残疾,也往往与劳动力市场的处境不利有关。不平等的技能培养、社会准则和劳动力市场歧视共同导致这一结果。
近年来发达国家涌现的NEET(没有就业,亦没有参与教育与培训,notin employment,education or training)一族也引起了报告的重视。他们既没有积极就业,教育和技能水平也较低,是发达国家政策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报告指出,如果不能满足这一部分青年的教育与就业需求,将会导致他们的健康和心理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报告强调,面临城市化、科技进步及绿色经济发展的挑战,青年人需要更多的技能,以灵活适应工作场所不断变化的需求。各国政府必须积极行动起来,确保青年人获得促进他们找到体面工作的这些技能。
学校职业教育发展情况
报告指出,正规中等教育是培养工作和生活所需技能的最有效途径。尽管全球中等学校的入学人数有所增加,但是,2010年低收入国家的初中毛入学率仅为52%,而数以百万计的青年人却不得不在没有一技之长情况下惨淡生活。尽管中学在校生人数仍比1999年增加了25%。撒哈拉以南非洲在这一期间的入学人数翻了一倍,但2010年是世界上中等教育总入学率最低的一年,仅为40%。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说,1999-2010年,世界范围内的中等教育入学率提高了25%,其在低收入国家增长了78%,在中低收入国家增长了47%。大部分增长发生在一开始入学率较低的地区,如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中等教育入学率增长了1倍;在南亚和西亚地区,中等教育毛入学率从44%增长到59%,在阿拉伯国家从59%增长到69%。从绝对数量的角度来说,东亚和太平洋地区是中等教育发展最快的地区,其中等教育入学率从17%增长到80%。见表1。
然而,报告指出,并不是所有的青年人都能从这种教育扩张中获益。2010年,全世界有7100万初中学龄的青少年失学,尽管这一数字自2007年以来已经停止增长。3/4的失学青少年生活在南亚和西亚及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自1999年以来辍学率的减少主要发生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而且从时间来看,教育进展最大的时期发生在全民教育目标确立后的2000-2005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进展从2007年开始出现停滞。这种停滞在一些地区特别明显,如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失学青年数量自1999年以来一直维持在2200万,这部分是由于其人口增长造成的;在南亚和西亚,2002-2005年辍学率下降了18%,但自2005年以来就没有再取得进步。因此,到2010年,这两个地区的失学青年数量占了世界的3/4,比1999年的3/5还要多。
报告提出,一些青年人通过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技能。1999-2010年,随着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的提高,技术和职业教育的入学率也有了明显增加,但在各地区间存在很大差异。如中亚地区的这一比例从1999年的6%增长到2010年的19%,但这一比例在阿拉伯国家却出现了下降,从1999年的14%下降到2010年的8%。总体来看,学习技术和职业教育课程的中学生比例自1999年以来维持在11%。撒哈拉以南非洲、南亚和西亚地区以及阿拉伯国家的技术和职业教育所占比例较小。这表明,在中等教育入学率较低的国家,其职业教育课程入学率普遍较低。但是,这也有例外,如在安哥拉,尽管其高中阶段教育总入学率只有22%,但大约有3/4的学生学习技术和职业教育课程。见图7。 如图7所示,在高中教育阶段,尽管世界范围内职业教育的总体比例不高,但各国和各地区高中阶段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所占比例的差异很大。从各地区来看,中欧和东欧及北美和西欧等地区的职业教育比例较高。从国家来看,中亚地区乌兹别克斯坦的职业教育所占比例最高,其高中教育的主体就是职业教育,普通教育所占比例很小,这表明该国非常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其次是欧洲的捷克、丹麦、比利时、斯洛文尼亚、波兰等国,其职业教育在高中阶段教育中所占比例也都超过或达到50%,这与欧洲双元制的职业教育传统有很大关系;此外,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经济较为发达的新西兰的职业教育所占比例也较高。可以看出,中国的职业教育在整个高中阶段教育中占了不到50%的比例,处于一个中间位置。总体来看,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经济较为发达国家的高中阶段教育中,其职业教育普遍达到一定的规模水平。因此可以说,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是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报告对职业教育中的性别差异也给予了较大关注。报告强调,世界范围内技术和职业教育中的性别差异普遍超过了普通教育。如在孟加拉国,女性只占技术和职业教育学生数的21%,相比之下,有51%的女性在普通教育中学习。而且技术和职业教育中的女性普遍集中在传统的女性职业领域中,如美发、缝纫、销售、护理和服务性职业,这些职业的收入普遍较低。
报告强调,正式的普通教育和技术与职业教育仅仅展现了技能培养的部分情况。学校并非技能培养的唯一机构。国际组织制定了一系列针对技能和技能培养课程的分类框架。但是,在达喀尔确定全民教育目标12年之后,在就“有平等机会学习知识和生活技能”(目标3的核心)取得进展的要素达成共识、商定一套国际可比的一致指标以及评估是否取得进步方面,国际社会仍然任重道远。有迹象表明,情况有望改善,但最近的进展不会及时形成充分的数据,在最后期限2015年之前充分衡量目标3的实现情况。然而,关于这些类型教育机构入学率的信息也不能告诉我们青年人获得了哪些类型的技能。关于应该满足哪些技能需求,以及确定其是否得到满足还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教育经费投入情况
报告提出,技能培养对于减少失业、不平等和贫困现象以及促进发展至关重要。这也是一项明智的投资。在教育上每花1美元,就能获得多达10至15美元的经济增长。如果全世界46个最贫困国家75%以上的15岁人口达到OECD最低的教学基准,经济增长就可以在基准线基础上增加2.1%,1.04亿人口可以摆脱赤贫。报告还以韩国经验为例,强调韩国仅在30年间就从贫困走向富裕,其部分原因是重视和规划技能培养。该国通过实现普及初等教育、继而普及中等教育,提升全部人口的技能,随后把重点放在支持技能培训产业上,通过实现技能供需匹配促进了经济腾飞。
报告强调,尽管有明确证据表明对技能培养投资的重要性,但其依然没有得到应有的优先重视。根据对青年人口众多的46个中低收入国家的分析,只有一半曾经或正在制定一些侧重于技能培训的政策文件——要么是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战略,要么是更广泛的技能培训战略。
2000年以来,各国政府的教育支出总额稳步增加。如表2所示,2010年,世界教育经费支出占GNP的比例平均为4.9%。这一比例在高收入国家最高,达到了5.4%,在低收入国家也达到了4.6%的水平。从各地区来看,教育经费支出占GNP的比例在中欧和东欧最高,达到了5.7%,其次是阿拉伯国家及北美和西欧,分别为5.5%和5.1%。从纵向发展的角度看,1999-2010年,全球范围内的教育支出以年均2.7%的速度增长,最大的支出增长出现在低收入国家,自1999年以来平均每年增长7.2%。撒哈拉以南非洲年增长率为5%。
报告指出,经济发展水平快速增长、国民收入增加以及政府对教育发展的重视共同促进了1999年以来对教育投入水平的增加。过去10年,大多数国家通过大幅增加教育支出或将其维持在现有较高水平,加快实现了全民教育的进程。在具有可比数据的中低收入国家中,63%的国家都增加了其对教育投入的份额,这从整体上促进了对于教育整体投入水平的增加。例如,在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教育支出占GNP的比重翻了两倍,小学净入学率则翻了1倍。在塞内加尔,教育支出占GNP的比例从3.2%增至5.7%,小学入学率显著增长,并消除了性别差距;只有8个国家的教育支出出现了下降,教育支出减少了GNP比例的将近1%,见图8。
三、核心战略:拉近教育与就业的距离
增强中等教育的工作适切性
报告指出,中学教育是青年人获得技能、增加体面就业机会的一条关键路径。具体来说,中等较低层次教育(初中教育)有利于扩大、加强在小学学到的基础技能;中等较高层次教育(高中教育)有利于加强普通教育,并加入技术和职业能力方面的内容。提供能够满足最广泛的能力、兴趣和背景需求的优质中等教育,不仅对于为青年人确立通向工作领域的道路至关重要,而且对于向各国提供所需的有文化的劳动力以及在当今以技术为发展动力的世界中增强竞争力至关重要。
如图9所示,报告根据所调查国家青年学生从初中教育向高中教育的过渡情况,将所调查的国家分为五组类型:第一组是初中教育入学率极低的国家,大部分低收入国家都可以归入这一群体,这些国家主要位于撒哈拉以南非洲、阿拉伯以及西亚和南亚地区,其青年人进入初中学校的机会较少,如中非的毛里求斯和尼日尔两国,其初中教育毛入学率仅仅从1999年的19%增长到2010年的26%。第二组是初中教育入学率中等,但升学率较低的国家。这些国家面临一定的早期辍学问题,学生的初中教育毛入学率普遍在60%~95%左右,但学生进入高中教育的机会较少,如埃及和印度是这组国家的典型代表。第三组是中等教育入学率中等,但升学率较高的国家。一些拉丁美洲国家属于这一群体,这些国家在各层次教育间实现了平衡发展,尽管其高中阶段教育并没有达到普及水平。第四组是初中教育入学率较高,但升学率较低的国家。报告指出,世界上1/3的国家都属于这一群体,这些国家能够向大部分青年人提供初中教育(毛入学率超过95%),但这些国家面临持续的教育不均等问题,很多青年人并没有继续进入高中阶段教育学习,如阿拉伯地区的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第五组是入学率和升学率都较高的国家。报告指出,在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如荷兰、英国、美国、韩国等。但报告强调,这些国家仍然面临一定的早期辍学问题,如在一些欧盟国家,有1/5的青年人没有完成高中阶段教育,见图10。 报告指出,2010年,全世界有7100万青少年没有在初中学校学习。即便在整体入学率较高的国家,也有大量青少年过早离开学校。如在西班牙,多达1/3的人在中学辍学,考虑到经济危机的严重性以及2012年3月51%的青年人失业,这种情况尤其令人担忧。针对如上问题,报告强调,所有国家都必须重视起来,确保通过中等教育发展学生的可转移技能以及技术和职业技能,使学生实现教育与工作场所实际需求的对接,从而实现良好的就业。为此,报告提出如下策略:
首先,消除人们获得中等教育的障碍。所有国家都需要确保所提供的教育适应青年人的技能需求。其中,贫穷国家需要使更多的儿童进入初中学校学习,发达国家需要使辍学较早的弱势青年群体获得高中阶段教育。
其次,使中等教育更适应工作实际。报告提出,中等教育应为所有青年提供平等机会,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可转移技能;另一方面,还必须使学生学习特定行业和工作部门需要的技术和职业技能,并将这些技能均衡结合,以促进其找到一份好工作,实现从学校到工作的平稳过渡,或继续接受教育。为实现这一目标,报告强调,开发在技术、职业和普通教育之间实现平衡的多样化中等教育课程体系,对于为所有不同背景学生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选择,以及避免学生及其父母把职业教育作为次等教育选择,都是非常关键的。
报告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是,把成绩差的学生推入技术和职业培训,可能会加剧社会不平等,造成雇主不重视这些计划。在2009年OECD开展的《国际学生评估计划》(PISA)调查的22个国家中,有18个国家被编入职业学校的学生,与普通教育的同伴相比,平均社会经济地位较低。在普通中学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学生成绩差距最大的4个国家中,处境不利学生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比例最大。基于这一点,报告强调,技术和职业教育课程与普通教育课程一起实施,并与劳动力市场更贴合,中等教育学生的入学率和毕业率都会提升。报告强调,初中教育要为所有学生都制定共同的课程框架,提供核心技能;高中教育要努力在技术和职业与普通教育学科间实现平衡。
报告提出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是,技术和职业教育的效益主要依赖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报告强调,在建立社会基础技能及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技能方面,技术和职业教育是最有效的,这在中国和韩国等亚洲经济迅速增长的国家最为明显。例如,在柬埔寨、印度尼西亚、泰国和土耳其,劳动力市场对中等教育的回报——延长学校教育年限对学生收入的影响普遍较高,而且职业教育的回报要高于普通教育。在柬埔寨,中等职业学校男性毕业生的劳动力市场工资回报率是39%,高于普通学校的32%。这反映了柬埔寨劳动力市场近年来的发展,稀缺性技能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回报。而在其他一些经济欠发达国家,如埃及、伊朗、卢旺达和坦桑尼亚,中等职业学校的回报率低于普通中等教育。如在埃及,中等职业教育的回报率非常低,只有4%,而普通中等教育的回报率为7%。
报告强调,尽管技术和职业教育能够在短期内促进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但其对学生从长远角度适应经济结构和科技变化具有一定的限制。对18个OECD国家的分析发现,接受过更多普通教育的人从长远来说具有更好的就业机会。
第三,加强学校与就业之间的联系。在这方面,报告特别强调要通过发展实习和学徒制把学校教育与基于工作的计划联系起来,以增强青年人工作能力。
城市青年所需技能:迎接更美好未来的机会
报告指出,快速城市化产生了大量城市贫民。无论是在城市化进程正迅速发展的地区,还是在那些很早就已经城市化的地区——例如拉丁美洲,大约1/4的人口都生活在贫民窟中,许多青年人居住在非常贫困的环境中,他们很难找到体面的工作。最新统计显示,总共8亿以上人口生活在贫民窟,在2020年之前,这一数字预计将增至8.89亿。在许多发展中国家,虽然城市地区的教育机会比农村地区多,但在掌握基本技能方面,城市贫民与农村贫民之间的差距并不大。在45个中低收入国家,城市富人远比城市贫民更可能至少读到初中毕业。在其中10个国家,城市贫民中缺乏基本技能的15-24岁人口比例甚至比农村贫民更高。见图11。
尽管青年人大规模向城市迁移的原因不同,但追求农村地区没有的更好工作和收入是他们的共同目标。报告特别以中国为例提出,在中国,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2009年大约有1.45亿农村流动人口居住在城市,这些人中有一半以上出生于1980年以后;而在这些人口中,有41%为女性,70%以上没有完成高中阶段教育。因此,与其他居民相比,由于缺乏充分的教育与就业信息,他们获得的就业机会也相对较少,收入也较低;80%的15-18岁短期城市流动人口处于辍学状态。
城市贫民缺乏技能和教育造成绝大多数人在非正式中小型企业工作,这些企业提供的工作既不正式也不规范,往往报酬很低,工作条件差,也不长久。报告指出,在南亚和西亚地区,非正式部门是主要的雇主,如在印度,2009-2010年度,城市41%的人口处于自谋职业状态,17%的男性和20%的女性属于临时工。在东亚国家,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中,非正规就业占了非农就业的70%。由于经济衰退的影响持续存在,从事技术要求低的非正式工作、工资所得在贫困线以下的青年人数量直线上升。
报告对7个城市的调查发现,具有中等职业教育学校证书的非正式部门工人所获得的收入红利比具有普通中等教育文凭的人要高80%-110%。基于此,报告强调,教育和技能培训可以使城市贫民有机会摆脱贫困生活并找到体面工作。因此,将基本技能扩展至15-24岁的青年人,并与职业培训相结合,以促进他们找到稳定的工作,应当是各国技能培养政策的重点。由于非正式部门的多样化,青年人的培训需求也非常多样,其最基本的需求就是获得发展基本技能的二次教育机会。而对于那些已经具备基本技能的人来说,就需要发展其某一行业的特定技能或可转移技能。具体来说,报告提出如下几方面建议:
首先,扩大处境不利青年获得技能培训的机会。需要制定相关的国家技能战略,并把城市不利青年群体以及非正式企业纳入进来。报告对46个发展中国家的审查表明,大多数国家主要把改革正式的TVET体系作为技能政策的重点,而没有制定明确针对城市非正规部门的国家技能培养政策。印度是尝试解决这一问题的少数国家之一,已制定一项关于非正式劳动者的战略——《关于城市街头小贩的国家政策》。其中规定,由于印度有1000万街头小贩经营微型企业,他们应当获得培训来提升其技术和商业技能,以便能够增加收入并找到其他工作。 其次,培养处境不利青年基本技能以外的能力。在城市青年人口已具备基本技能的地方,政府必须支持针对可转移技能和技术能力的培训,尤其是对具有增长潜力的中小型非正规企业,政府要组织开展相应的技能培训。在这方面,报告强调,传统学徒制具有成本效益,与实践直接相关,有利于实现就业,因此是获得技能的一种有效方式。为此,使城市青年人能够公平地获得学徒培训机会,并提高培训质量,应该成为各国技能发展政策的优先事项。但是,报告也提出,目前世界各国学徒制发展面临一些问题:一是获得学徒培训的机会不公平,如在加纳,20%最贫困的青年人中只有11%经历过学徒实践,而20%最富裕的青年人中这一比例为47%,这也会导致完成学徒后就业地位和收入的差异;二是有时存在剥削青年学徒的情况,这表现在学徒工作时间过长、大部分师傅仅仅教授特定职业的技能,较少传授理论知识及管理技能。针对这一问题,报告提出,需要对传统的学徒制进行公共干预,如增强弱势群体的学徒培训机会,提高师傅的技能水平,改善学徒的工作环境,确保学徒的技能得到认可。从制度改革的角度来说,根据世界各地的经验,如下两种改革路径是比较有效的:一是把传统学徒制转型为双元制的培训体系,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培训的有效结合。二是逐步正式认可传统学徒制,并为其提供相关支持,如通过国家资格认证框架对学徒的技能和工作经验进行认证,可以进一步提高这种培训的重要性,并提高学徒的就业能力。
第三,大力推动创业培训的发展。摆脱维持生计工作的另一个途径是自主创业。但是,缺乏相关的管理和创业技能被很多国家的政策制定者所忽视。报告基于对38个包括低收入、中等收入和较高收入国家的调查提出,培训可以非常有效地促进学习者发展和利用相关的创业知识和技能。因此,报告强调,应针对处境不利的城市青年开发专门的创业培训课程,并将其与创办企业的资源相结合,为青年人提供更多的成功机会。
培养农村青年的能力:摆脱贫困的途径
报告提出,世界上的大部分贫困人口居住在农村地区,他们仅仅依靠小型的农场、季节性的劳动和微型企业活动生活,他们在获得有保障的生活及就业机会方面面临挑战。农村地区的生产力依赖于获得土地、劳动力资本、科技和技能。通过恰当的教育与培训,可以增强农村人口的生产力。其关键是通过扩大人们的培训机会,确保生活在农村地区的人们把农业和非农业工作都作为有吸引力的选择。提高农村地区青年人尤其是青年妇女的教育和能力,不仅有助于增加他们的就业机会,而且能够提高农村地区的生产力。报告强调,在中国的农村地区,至少拥有小学后教育程度、从事非农工作的人,其工资所得要高得多。在报告分析的46个国家中,只有一半左右在其国家计划中确认了农村贫困人口的特定培训和技能需求。针对这一领域,报告提出如下策略:
首先,满足农村青年的培训需求。报告提出,要将农村贫困人口需求列为优先事项,把农民技能培训作为整个农村发展战略的一部分。报告还特别强调了中国的经验,指出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就将重点放在提高农民和非农个体经营者的生产力上,减少了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数。具体来说,一是扩大正规小学和中学教育覆盖率,提高其与农村环境的关联性,确保所有农村青年都有机会获得基本技能。二是重视为农村青年提供二次培训机会,培养与农村人口的农业和非农活动相关的技能。报告强调,使当地农村充分参与、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及适应当地背景是这些项目成功的关键。三是把针对农村人口的技能培训与其他的支持项目结合起来,满足多样化弱势群体的需求。例如,把技能培训与针对农村人口的小额贷款或社会保障措施结合起来,增强农村青年在非农产业的就业及创业能力。三是建立农村地区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应对不断变化的技能需求。
其次,为农村青年提供更多技能。报告提出,为保证农村地区的工作对青年人有吸引力,提供基本技能以外的培训至关重要。具体来说,可以向农民提供木工、电工、水管工和建筑工等非农行业的技能培训,增强农村工作的吸引力,这有利于鼓励青年人留在农村地区。报告根据对世界各国的调查提出,组建农民田间学校和合作社,开展农业推广服务,有利于提升青年农民的农场管理、经营和组织能力,是对农村青年进行技能培训的有效途径。报告以乌干达和坦桑尼亚为例,说明农民田间学校是比较有效的一种传播新型农业技术的方法,可以极大提高农民的生产力和收入水平;而组建农业合作社可以帮助农民获得技能,同时加强其共同话语权。
第三,向农村青年提供创业和小企业经营培训。报告指出,可以向农民提供创业和微型企业技能培训计划,这在世界一些地区已经取得成功,如墨西哥、柬埔寨等国及拉丁美洲地区。但是,报告特别强调,针对农村地区的技能发展计划应事先对地方劳动力市场及其需求进行评估,以确保培训项目的适切性和质量;同时应对接受培训的农村青年给予一定的支持,以确保培训项目的有效实施。
第四,要向农村青年开展绿色技能培训,引导农村青年保护环境。报告强调,为满足世界发展对安全食物的需求,应对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的影响,还需要向农村青年开展保持生态多样化、完整生态体系等方面的培训,以增强世界各地农业的生产力和可持续性。
相关链接
全民教育目标总体监测结果
报告对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六项全民教育目标的情况进行了监测。
目标1:幼儿保育和教育的进展太慢。2010年,大约28%的5岁以下儿童发育迟缓,全世界接受学前教育的儿童不到一半。
目标2:普及初等教育的进程趋于停滞。2010年全球失学儿童数量停留在6100万。每100名失学儿童中,有47人上学无望。
目标3:许多青年人缺乏基本技能。在123个低收入国家和中低收入国家,大约2亿15-24岁青年人甚至没有完成小学教育,即1/5的青年人小学没有毕业。
目标4:成人识字率依然是一个难以达到的目标。成人文盲的数量在1990-2010年间增加了27%。2010年,大约7.75亿成人不识字,其中2/3是妇女。 目标5:两性不均等的形式各种各样。2010年,17个国家的情况依然是,若有10个男童上小学,则女童人数不足9个。在尚未实现中学性别均等的96个国家中,有一半以上国家的男童处于不利境地。
目标6:全球学习成果不平等现象依然显而易见。多达2,5亿儿童到了应上四年级时仍不会读写。
相关链接
报告准备过程对世界若干国家青年的访谈实录
报告强调,各国政府应通过加强技能培训和二次教育机会使青年人有一个更美好的生活开端,以便他们满怀信心地迎接工作世界。如下是报告准备过程中对一些国家青年的访谈实录:
在学徒期内,我将去中心学习计算机维修。在中心学习时,我能在那里进行实践,而且在取得证书后能马上工作。我不仅仅学习理论知识,他们还让我练习组装或修理计算机。
——越南青年男子
由于缺少教育,我们找不到工作,无法改善自己的生活。对我们而言,没有增长。
——印度青年男子
我认为如果能找到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指导我,使我更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职业兴趣所在,那情况会大不一样。如果有个人能帮助我掌握技能并给予我开始工作的可能性,我知道我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
——埃塞俄比亚青年妇女
在大学乃至中小学里,他们应该做得更多些,而不是只给一天时间让你去取得一点工作经验。他们应该安排两天在校上课,三天实习,时间均衡。这样上学,你就能学到你需要学习的东西,同时在校外努力获得一些经验。
——英国青年妇女
如果我想成为高贵的人,我就必须坚持学习,但是由于经济原因,我无法继续学习。我想我会辍学,不再作为负担,而是自力更生,但是如果我找不到工作,又如何能坚持学习呢?
——墨西哥青年男子
相关链接
《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2012》的发布背景及相关资料
报告的由来
2000年,来自世界164个国家的代表共同齐聚塞内加尔的达喀尔,通过了著名的“达喀尔行动框架”——《全民教育:到2015年实现我们的集体承诺》,提出了涉及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青年技能、成人扫盲、性别平等、教育质量等六个方面的全民教育目标。《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从2002年开始出版,其目标是对世界各国实现全民教育目标的情况进行评估,向世界各国通报全民教育的实施进展,使其为支持全民教育目标的实现进一步作出承诺,提供持续支持。其主要内容是:追踪取得的进步,确定有效的政策改革及世界各地区的良好做法,关注一些新兴挑战,促进教育的国际合作。
报告的准备
一个由UNESCO巴黎总部组织的国际小组负责报告的准备和撰写,这一国际小组由研究人员、政策分析人员及各领域的专家组成。此外,还有一个由世界不同地区专家和教育实践者组成的咨询小组,对每个报告主题的选择提供指导。自2005年以来,UNESCO还为报告的撰写组织专门的网上咨询,以拓宽报告的范围和内容。
报告的数据来源
UNESCO统计研究所在为报告提供关于学生、教师、学校发展、成人扫盲及教育经费支出等的数据方面起着主导作用。UNESCO统计研究所位于加拿大,负责向世界180个国家的政府收集数据。
报告的主题
除2002年第一个报告和2008年中期报告对全民教育总体进展进行全面论述外,报告每年都针对一个特定主题。自2002年以来的主题依次为:全民教育——世界走上正轨了吗?(2002);性别与全民教育——向平等跃进(2003-2004);全民教育——提高质量势在必行(2005);扫盲至关重要(2006);坚实的基础:幼儿保育和教育(2007);在2015年之前实现全民教育——我们能做到吗?(2008);消除不平等:治理缘何重要(2009);普及到边缘化群体(2010);潜在危机:武装冲突与教育(2011)。2012年的主题“青年与技能:拉近教育与工作的距离”,主要关注第三项全民教育目标——“所有青年和成人的学习要求”。其强调,由于目标不明确,衡量标准不确定,培养青年技能的必要性这一问题没有得到各国政府、教育界或私营部门应有的关注,目前处于前所未有的关键时期。报告主要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全民教育目标的实现情况进行监测,第二部分是针对主题的论述——拉近教育与就业的距离。
四、行动建议:实现更美好未来的途径
报告确定了应当采取的十个最重要步骤。这些步骤可以适当调整,以适应具体国家的情况和需要。
为水平低或没有基本技能的人提供二次教育机会
报告提出,在中低收入国家有2亿青年人没有完成小学教育,未来需要努力向他们提供二次教育机会,相关国家政府应当将该问题列为政策优先事项,将其纳入教育部门的战略规划,将目标设定为大幅减少不具备基本技能的青年人数量。应根据有二次教育机会需求的处境不利的青年人数确定预算分配,并纳入国家财政预算中。
消除限制初中教育机会的障碍
报告强调,在缺乏基本技能的青年人口众多的国家,必须以消除阻碍许多处境不利青少年接受教育并至少达到初中水平的障碍为出发点。取消学校费用,提供有针对性的财务支助,将初中与小学挂钩,提供共同的核心课程,使所有儿童能够掌握核心技能,确保公立学校数量充分,保证农村地区可以使用,是提高获得初中教育机会的关键措施。应当设定一个全球目标,确保所有青年人从初中教育中受益,目的是在2030年之前实现普及基本合格的初中教育的目标。长期教育计划应当确定实现这一目标所需的战略和财政资源。
使处境不利者有更多机会接受高中教育,并提高与工作的关联性
报告指出,高中阶段教育必须适应劳动力市场对技能的需求。首先,必须通过科目选择的灵活性并与具体工作挂钩,在技术和职业科目及普通科目之间达到平衡。其次,中学课程改革应当更多侧重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挖掘信息和传播技术的潜力,帮助学生培养日益依赖技术的劳动力市场所需的技能。第三,向中学阶段可能辍学的学生提供灵活的机会。可以设立远程教育中心,以满足处境不利青年的学习需求。适当认可通过其他学习途径获得的技能,使其回归教育体系,或为其提供工作场所认可的资格。 让城市贫困青年有机会接受技能培训,以便找到更好的工作
报告指出,各国应制定清晰的政策和发展战略,为城市贫困青年提供技能培训,满足其技能需求,使其摆脱低收入和不稳定的工作状态。但报告强调,各项战略的努力不能就此止步,在技能培训的基础上,还必须向青年人提供机会获得开办企业的资金,并帮助他们成功利用其所学技能。报告还强调,传统的学徒制是获得可转移及特定工作技能的重要途径,但各国要注重改善学徒的工作条件,确保技能可以通过国家资格认证框架予以认证;同时提高传统学徒制的合法性,确保它们符合商业和行业标准,提高学徒获得更多薪酬较高工作的机会。
将政策和计划瞄准农村贫困青年
报告提出,许多农村青年需要二次机会获得基本技能,以及有助于提高生产力的技术培训。农民田间学校和通过合作社开展的培训由于适应当地农民的需要,尤为成功。由于许多农村青年从事非农工作,创业和财务管理培训可以增加他们的就业机会。在农田逐渐稀少的地方,提供机会鼓励青年人留在农村地区发展非常重要。
将技能培训与最贫困青年的社会保障联系起来
报告指出,小额信贷或社会保障,如富有成效的资产转让,与基本的识字和计算以及生计能力培训相结合,在帮助对抗将青年限于贫困的多种形式的不利处境方面非常成功。
优先考虑处境不利青年妇女的培训需求
报告提出,解决青年妇女面临的多重不利处境的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卓有成效。向青年妇女提供小额信贷和生计资产和津贴,以及充分利用这些资产所需的技能,使她们可以更好地管理自己的资金,可以使其自身及其家庭受益。
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增加青年人的培训机会
报告强调,可以利用信息传播技术向更多青年提供技能培训。即便无线电等基础技术也可以在技能培训中发挥重要作用,对于偏远的农村地区人口而言这一点尤为重要。这些办法应当更多地加以利用,以增加青年人的培训机会。
加强数据的收集及对技能培训项目的协调管理,增强对技能培训的规划
报告指出,必须为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数据,以监测技能培养计划的实施情况,从而更有效地规划;同时,还需要关于正规学校教育体系以外的技能培养计划的更充分数据,如二次教育机会计划和传统学徒制,将这些数据与劳动力市场信息联系起来,以监测技能培养计划的实施效果。各国政府还需要与企业和行业组织更密切地合作,提高技能培训与工作的关联性。
多渠道筹集资源,满足处境不利青年的培训需求
报告提出,为确保所有青年人具备良好的教育基础,至少能够完成初中教育,资源问题迫在眉睫,贫困国家尤其如此。报告指出,为实现到2015年所有青年人都获得初中教育,还需要80亿美元;而为实现向中低收入国家1/5的15-24岁青年人提供二次教育机会的目标,还需要更多资源。为此,各国政府和教育援助、捐助者应当将提供额外资金以较大规模资助二次教育机会列为优先事项,动员来自私营部门、基金会、政府及捐助者更多的资金投入,以惠及更多处境不利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