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泰堂郑掌柜

来源 :小小说月刊·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yufan2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日,杭城河坊街人头攒动,热闹非常,围观的百姓都知晓今日新开的同泰堂当街制作全鹿丸。
  站在店前的掌柜郑九仁面容清瘦,戴一副阔边眼镜,蓄着短须,慈眉善目,嘴不离烟斗。前几日他令伙计们张灯结彩,张榜告示街坊,今日鸣锣击鼓,将活鹿抬出,绕街一圈,把鹿缢死,放血,大庭广众之下,把全鹿与当归、玉桂、补骨脂等原料拌匀。
  喝彩声一片。
  杭城中药业盛于南宋,当时名铺、药肆遍布坊巷。历经元、明、清后,河坊街、官巷口、望仙桥一带名店辈出。富春人士郑九仁,蓄银五千两,于清嘉庆五年,创立同泰堂。
  想在中药业林立的杭城立足,中药材必须地道。郑九仁谨记 “以义为利,以仁存心”的经商理念,亲赴产地,择药尤精,选料甚严。
  枸杞须宁夏货,择其味甜,肉厚,色红;川贝须产于阿坝,拣质坚实,颗粒均匀,顶端不开裂;党参须进山西潞党,选独支不分叉,甜性肥壮……
  郑掌柜讲究中药炮制和储藏,去芯、刷毛、刮皮、斩根、剔梗,让其药效发挥最佳作用。根据不同药性,不同季节,分别装入缸、甏、箱之中,采用封闭、隔热、通风方法,上灰密封,对贵重药材加入不同药材同放,利用药材的不同药性起到防虫蛀、防霉变作用。
  中药饮片上柜,郑掌柜细心挑拣,分档净选。
  郑掌柜有雅兴,调配药方签章,喜冠以“福仙芝”“济世丸”“圣道丹”等雅号。
  一位患者上门说:“我开始用三克吴茱萸,服用后没效果,增加到九克还是没效果,现在加到五十克还是没效果。”
  郑掌柜拿过吴茱萸一瞧,抽了口烟,摇摇头,“这药材不地道,不吃出病来就不错了。”郑掌柜让患者服用自家的吴茱萸两克,隔日后病根就除了。
  街坊吴伯拉肚子服用黄连素几日,效果不明显。郑掌柜拿起黄连素,用手一扭,成了渣子。郑掌柜吸了口烟,闻了闻:“这黄连素的川黃早已‘破身’,川黄含量低。”吴伯服用同泰堂黄连素当日,肚子就舒服了。
  患者们四处宣扬,前来同泰堂购买药材的人踏断门槛。
  同泰堂生意火了,同行们嫉妒了,尤其“宝善堂”的陆掌柜坐不住了。作为深耕杭城多年的中药世家,如今风头被外地佬开的药馆盖过了,陆掌柜不甘,心生一计。
  这日,来了位穿戴高贵的妇人,领着丫鬟,提着用同泰堂袋子装的药,气势汹汹来到同泰堂。
  “掌柜出来!”妇人捂着肚子,高声嚷道,“你们的阿胶,我吃了几天,拉了几天肚子,分明是假货。”这一嚷,看热闹的人围得里三层外三层。
  伙计赶紧去叫掌柜,郑掌柜还是笑眯眯,叼着烟斗,踱着步出来。他客气地让妇人上座,敬上好茶。
  郑掌柜轻声询问后,拿出妇人的一小块阿胶,放入火炉中,加沸水,大火煮开,半小时后,胶水溶液呈现棕褐色,下沉大片胶丝结片及黑渣。郑掌柜又从自家柜中取出一大块阿胶,同样放入火炉中,加沸水,大火煮开,半小时后,溶液呈现棕红色,澄明,下层无沉淀,清而不浊。
  徐徐吸了几口烟,郑掌柜笑着说:“这才是本店真品,你那是假货,乃猪皮、狗皮伪造。”
  “何以证明?”妇人不依不饶。
  郑掌柜从内室拿出一张画卷,让伙计拉开,足有三米长,上面图文并茂,记载了同泰堂煎阿胶的每一个步骤。郑掌柜再吸一口烟,给大家细解。
  同泰堂的阿胶取自年初采购的山东上等驴皮,浸润后,刨去皮毛,除掉杂质,漂至秋时晒干收藏,立冬以后开炉煎膏。接着雇请农民数十人,成队挑西湖水。每副担桶用红漆写上“同泰堂”字样,桶内浮有木牌一块,上书“胶水”两字。从湖滨码头挑水到永福寺巷同泰堂后门,全程三公里,挑水时吆喝劳动号子,煊赫于市,引人注目,以示驴皮胶煎制水质纯净,制胶后一律存放三年消除火气后再出售。
  “哗”,众人发出赞叹声。郑掌柜又拿出一块阿胶,中间拗开,深吸一口烟,吹在阿胶上面,“福仙芝”三个字的鲜红招牌立马浮现眼前。
  妇人无话可说,羞红了脸,钻进人群溜走了。有人认出了是陆大小姐。“呵呵,恕不远送。”郑掌柜朝门外一拱手,“若是同行,欢迎切磋技艺,莫抹黑本店。”
  从此同泰堂相安无事。
  百岁高龄的郑掌柜无疾而终。郑掌柜其实不吸烟,他的烟草由特殊药材制成,吸烟吐气为的是鉴别自家药材雅号之用。
  后人将烟斗刻上郑掌柜遗训存放在正堂前。遗训曰:选药材定要地道,不然会变成一文不值的茅草或是杀人于无形的毒草,谨记!
其他文献
翠莲住在长江边的白马渡,建国自小跟着爹娘在渡口打鱼。他们年纪相仿,一来二去,彼此相识。  翠莲得空,常蒸几个雪白雪白的馒头,送给建国。建国也会送她一点儿鱼干虾干,要不就是从口袋里掏出几块黄澄澄的老虎糖,作为回馈。  “给你吃。”  “真甜。”  “你喜欢吃,货郎来了我再给你买。”  廉价的老虎糖,是翠莲年少时收到的最好礼物。  十八岁那年,建国找翠莲网鱼,喊了几声,无人回应,便掀开她卧室的帘子瞧了
期刊
Q城的申君近年来染上了一种喜好,收藏石头。申君说这是他的关门爱好了。所谓关门,那当是最后一个了。申君花心,一生有过许多的喜好,下象棋,打弹弓,投飞镖,练书法,摄影,写作,钓鱼,每一样都只坚持一阵子,都是半拉子状态,这不,近年来又喜欢上了奇石。据申君自己说,他喜欢收藏石头,但从未想过要凭石头去发财。虽然读到过那些动辙上千万甚至上亿的石头传说,比如那个比鸡蛋大不了多少的“小鸡出壳”价值1.2亿,再比如
期刊
结婚三周年纪念日这天,席莉绚丽的天空突然塌了——来了一群穿制服的人,指着院墙上套着大圆圈的 “拆”字大声责问:是谁乱画上去的?赶紧擦掉,那边废弃工厂墙上的“拆”字也要擦。随着“哗哗”地清洗,留下一团模糊不清的白色印痕。  席莉二十六岁时,同车间追求她的小伙子排成了队。她能接受大六岁的苏培,乖乖走进苏家四合院的洞房,都因为一个大大的纯白色的“拆”字。动迁后,这套近百岁高龄的四合院摇身一变,就成了两套
期刊
日从山上出来。  兵马进入古勒野地,汗看见太阳的两旁有红绿两线相交如门,紧随人行。天现黄色,人的脸面也随之淡黄。他下马,率众向那光线叩拜。光线便停留下来,不再随人。汗给众将士训话,我本为人,但我教育后代信仰苍天。为何要信苍天?因为天地公正,有法度。大家抬头看,天地之间那么遥远,风霜雨雪日月轮替,四季从不相违。我们顺乎天道,天必佑我!如天佑我,什么样的敌人我们都能战胜!我们是天命所归!  将士们欢呼
期刊
小妹妹,一起去看录像?  她惊觉回头,左侧一个中年男子推着一辆自行车,突然把脸凑了过来。  她的头发根根竖起来,心怦怦跳,寒意从脚踝涌上来。  桥上,偶尔有一两辆汽车开过,两侧的自行车流像桥下的江水,滚滚向前。人行道上,行人络绎不绝,熙来攘往。  她想破口大骂,恐惧让她只是盯了他一眼。  她继续往前走,那辆自行车就像一条尾巴,不疾不徐地踩住她的身影。  到了青少年宫附近,沿街是一溜饭店。她猛然跑起
期刊
破旧的窗台上,搁着半壶油,亮堂堂的明黄色,在阳光下闪着柔光。只要外面伸进来一只手,这半壶油就会被偷走。  这里是汉阳南岸嘴的高公街。1998年的夏天,为避水患和兴建晴川桥的需要,多数巷子都在拆迁中。  林芳租住的对门,住着当地的两户下岗职工。胖嫂一家有存款,一日三餐还正常。旁边的林兵两口子,家里已有几天没有炒菜,仿佛成了神仙,不食人间烟火了。  林兵在林芳搬来的那天,跟她套过近乎,说一笔难寫两个林
期刊
从局长办公室出来,老郭有点气喘。  老郭头大脖子粗身材矮胖,多说几句话或者一气急就脖子红到耳根,还气喘。  办公室的走廊是安静的,他明显听到自己重重的喘气声。  此刻他觉得脚步比平时轻了,他像一只刚刚斗胜利的公鸡,有点气喘但喘得舒坦。  老郭本就属鸡。  五十出头了,副局长当了十二年了,也是老资格的人了。他边走边想。那条几十米的长廊今天显得特别短。  办公室在走廊西边的尽头。  这是一个梗,心怀多
期刊
周塘的天空还是乌色的,外面的树一大团一大团,像黑云。父亲一个人起来了,一点亮电灯,蚊子就活跃起来。屋里放满了刚收割的一箩筐一箩筐的早稻,没个落脚处。屋外的蛙叫声仍像前半夜一样,仿佛它们整宿不眠似的。  出了村子,路越来越窄,他只能推车前行。  昨天的一块高田已经让二爷爷耕好。高田与低田之间的田塍上,堆满了稻草,父亲还来不及晒开。天还是黑沉沉的,他一脚踏进秧田时,水还有余温。秧苗细细密密,有股清香。
期刊
一只小飞蛾,刚出生就被灌输树立远大理想,为追求光明而献出生命的使命。  一出家门,就可以看见一盏盏发出不同亮光的灯笼,有的暗淡,有的明亮,有的耀眼。灯笼下有无数只飞蛾的尸体。他们都因烧伤而亡。最勇敢的,都是烧得最严重的——他们大都是耀眼的灯笼下的尸体,面目全非,快成了灰,在举行一个隆重的葬礼后,他们会被葬在一座高耸的纪念塔中,授予的“勇士”称号的牌匾被吹吹打打送到家里。小飞蛾家里古老的墙壁上,挂着
期刊
故事是母亲讲的。  花奶奶四儿一女,农业社的时候,两口子起早贪黑累死累活,一家人也是成天瘪着肚子,生活过得像米筛到处是窟窿,真应了那句话:“半大小子吃死老子。”  刚入冬,花奶奶的婆婆去世了,花奶奶东凑西借,请人置办,好不容易打发老人入土为安,按老理儿最后需请帮工的乡亲吃顿饭,事情就算彻底办完了。  白面缸仨月前就见了底,花奶奶硬着头皮跑了四家才借了五六斤面,让做饭的大师傅看了看,大师傅皱皱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