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汇改认识误区

来源 :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9548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汇率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它首先是一种价格。在某种意义上,汇率也是一个国家的商品和资产的对外“总价格”。人民币汇率改革当前尤其引人瞩目,这是由中国内外两方面因素决定的。
  从国内看,当前中国进入了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汇率作为价格,将对要素资源配置的调节起重要作用。
  从国际看,危机后国际经济力量对比出现重大变化,中国前年超过德国成为世界上第一大贸易出口国,去年又超过日本成为第二大单一经济体,人民币汇率的调整对全球贸易和经济增长都有一定影响,时常成为国际经济与政治博弈的焦点。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组织近20位专家学者,从2005年中国汇率改革政策评估角度入手开展研究,得出的一个最重要结论是,中国采取渐进式汇率制度改革是成功的。2005年开始的汇率改革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负面影响较小,缓解了汇率和国际收支失衡,减轻了通货膨胀压力,明确了产业结构的升级方向,也给外向型企业的升级转型留出了时间,银行业资产质量保持良好。
  
  澄清六大误区
  上述基本结论,有助于澄清国内外目前还存在的六个认识误区:
  误区一:汇率升值是国际上限制中国经济竞争力的阴谋。每当美国想要施加压力的时候,这种阴谋论往往会引起许多共鸣。已有研究表明,对于一般的发展中国家,小幅度的汇率低估在一定时期内对保持出口的国际竞争力和经济增长有一定好处。但中国是一个大国,而且其劳动生产率增长持续快于其他经济体,因此汇率升值的趋势是难以避免的,适度升值对促进经济长期发展和国民福利提高是有利的。
  假如中国和美国都只生产一种产品——牛仔裤,唯一的投入是劳动。开始牛仔裤在中国价格为10元,在美国为1美元,那么中美汇率应该是10∶1。五年后如果中国劳动生产率提高了,牛仔裤在中国只要5元,美国还是1美元。按理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应升值到5∶1。这时人民币如果不升值,1美元就可以买两条牛仔裤。美国消费者享受到价格下降的好处,我们可以占有牛仔裤市场并获得贸易盈余,但中国人并没有享受到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好处。
  这是个简化的例子,在现实情况下,汇率不只决定于劳动生产率,还受实际供求影响,汇率扭曲还会带来资源要素在贸易品和非贸易品之间的配置失衡,影响货币政策独立性等等。
  误区二:汇率升值会对出口行业造成毁灭性打击。理由是出口行业利润空间很小,一旦升值,企业都要倒闭。但根据课题组对18万家规模以上企业连续九年的面板数据分析,实际情况正好相反。在汇率升值过程中,的确有一些外向型企业倒闭了,但是中国的净出口仍然保持快速增长。
  原因主要有三方面:第一,出口企业的销售利润率虽然低,但资金周转快,资本利润率较高,对汇率波动的承受能力要高于很多人的估计;第二,企业面对汇率波动,会采取一定的汇率风险控制措施,可以减少成本;第三,中国的外向型企业很大比例是外商投资企业,其在中国的工厂实际上承担了成本中心的作用,汇率波动对成本的影响在跨国公司内部被消化了;第四,也是最根本的,外向型企业及时调整了出口的产品结构、区域结构以及加快产业转型。
  误区三:汇率调整会对中国经济稳定增长造成实质性冲击。根据模型估算结果,2007年和2008年,人民币兑美元每年升值7%左右。如果这一时期人民币汇率不升值,虽然中国每年的GDP还可以再增加0.28个百分点,但是很多不该生产、不该出口的消耗资源的产品被生产了,被出口了。
  如果人民币不升值,中国通货膨胀率将比原来上升0.42个百分点、工人实际工资下降0.07个百分点、经常项目盈余占GDP的比重会增加0.28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过去20%的汇率渐进升值,我们现在面临的流动性过剩以及各种结构性问题会更严重。
  误区四:渐进式汇率改革不可行,会导致货币政策的被动、通货膨胀的失控以及资产泡沫问题。在渐进式汇率改革过程中,上述的货币投放量增加、消费物价和资产价格上涨问题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存在。但是,中国央行通过票据对冲、资本流动控制等手段,在这一阶段比较有效地解决了这些问题,稳定了宏观经济形势,这也为我们在2008年下半年以来抗击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奠定了基础。
  这也表明,渐进式汇率改革在中国是可行的,也是成功的。此外,中国制造业目前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渐进式汇率改革有助于明确产业结构升级的方向,为制造业升级和转型留下了调整的时间。
  误区五:中国外汇储备存量巨大,汇率升值会带来巨大损失。这是一直很纠结我们的问题。的确,汇率升值会带来一定的外汇储备资产的账面损失,但是只要货币不兑换,这种损失就只是账面上的。如果投资运用得好,就不一定是实质上的损失,关键在于用好现有的外汇储备,用于购买对中国长期发展有利的、高回报的资产,购买有助于增进国民福利的消费品等。
  中国改革的一项重要经验就是,不能只看存量,更要看增量。如果为了保证2万多亿美元外汇资产的不贬值,而被迫不断增加外汇储备,对我们将更不利。只要保持外汇储备资产的总量不再继续增加,即使有一些汇兑损失,也可以通过经济总量的扩张来消除。
  误区六:2005年以来的汇率改革没有在根本上消除汇率失衡的局面。这一观点主要来自于一些外国的政府和学界。课题组用了三种不同的模型进行了估算,总的结论是,经过2005年开始的汇率制度改革,人民币汇率对均衡水平的偏离有了明显地减少。
  不同的模型,结论有所不同,有人认为现在存在低估,有人认为存在高估,但是对均衡值的偏离并不大。我们总体上认同人民币汇率相对于均衡值还有一定的低估,但是低估程度不到10%。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伯格斯坦认为人民币汇率低估了30%至40%,这种说法是没根据的。
  “十二五”汇改建议
  2005年开始的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有利于控制通货膨胀,有助于提高服务业比重,促进出口型企业的结构升级,增加消费支出,提高劳动者的实际工资,促进国内市场发育,这些都是中国“十二五”期间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所重点追求的。
  基于这些评估,我们对“十二五”以及未来更长时间中国的汇率制度改革有十方面建议。
  第一,汇率制度改革的长期取向是自由浮动的汇率体制,实现人民币可自由兑换。近中期仍须真正落实有管理的浮动,逐步放宽人民币汇率波动区间。用足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的交易汇价波动幅度,逐步减少央行对汇率水平和汇率波动的直接干预。
  第二,中国汇率制度改革宜继续坚持“主动、渐进、可控”的原则,一次性大幅升值既不必要也不可行,尤其是目前中美两国通货膨胀水平不同,对实际汇率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第三,真正落实一揽子货币的参照体系,逐渐从关注双边汇率稳定转向多边汇率(有效汇率)水平的基本稳定,维护中国出口产品的总体竞争力。
  第四,相机抉择,通过小幅、渐进的升值消除汇率失衡。当国内外宏观经济相对稳定、就业状况良好、产业发展基础扎实、监管环境明显改善、国际舆论环境相对宽松的时候,应及时抓住时机调整。要不然,等到国内外形势严峻了,想调也调不了。
  第五,确立经常项目顺差的内部调控目标,争取把经常项目顺差占GDP的比重保持在5%以内。2003年以来,中国经常项目顺差占GDP比重平均为3.75%,在2006年-2008年连续超过5%后,2009年底已回落至5%左右。保持经常项目顺差占GDP比重在5%以内的目标经过一定努力是可以达到的。过高的经常项目顺差以及由此引起的外汇储备进一步增加,对中国发展来说是不利的。
  第六,通过多种手段实现经常项目和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包括:加大对国外商品和先进技术的进口;加大国外优质服务(如高等教育服务)的购买;减少没有用汇需求的境外上市;放宽个人境外直接投资政策,扩大境内合格机构投资者对外金融投资;进一步放宽境外放款资格条件和规模,放宽境外机构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等融资限制并允许所筹资金购汇汇出等。
  第七,建立外汇储备增量调控目标。在“十二五”期间使每年的外汇储备增量减少500亿-1000亿美元,争取到2015年基本实现外汇储备不再明显增加,同时做好存量外汇储备的保值增值。在渐进升值的条件下,只要外汇储备资产总量不再持续增加,可以通过经济发展来逐步消化升值带来的外汇资产损失。
  第八,加大短期资本流动管理,遏制短期套利资金流入,为政策调整和汇率制度改革争取时间。在近中期可采取建立企业分类管理制度,加强对贸易项下外汇资金收结汇真实性审核。加强借用外债管理,提高贸易信贷管理效率。
  第九,借鉴日本和德国的经验教训。避免上世纪80年代日本为减轻货币升值压力而采取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过度的财政刺激政策,这些错误政策选择最后导致了严重的资产泡沫。我们认为,德国在汇率调整方面的经验值得重视,他们在这方面做得是比较好的。
  第十,“十二五”时期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包括汇率在内的价格改革是关键。要相信市场的力量,相信价格的力量,不能过分依靠行政的手段。当然,汇率只是价格的一种,汇率改革应与价格改革、利率改革、资源税改革、工资制度改革等一揽子措施进行综合配套。对于人民币汇率上升给出口企业带来的压力,应该通过针对性的信贷和财税手段予以缓解。
  作者为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
其他文献
两会召开在即,审议“十二五规划”将成为重要议题。此前,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已被写进“十二五”规划建议。  目前,利率市场化的条件已经初步具备,自发的利率市场化也已是暗流涌动。然而, 如何选择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路径,在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如何规避风险需要各方综合评估,认真考量。  利率市场化次序由两个方面的问题组成:第一,首先允许贷款利率市场化,还是首先允许存款利率市场化?第二,首先允许长期利率市
期刊
劳动报酬占GDP比例下降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根据收入法GDP核算数据,这一比例自1995年以来逐年下降,即从1995年的51.4%降至2007年的39.7%。而劳动报酬过低对于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居民消费增长,以及收入分配等方面都有重大负面影响,也成为中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目标的主要障碍之一。  为提高劳动报酬,直接对策似乎是旨在提高劳动者工资水平的工资政策,包括最低工资以及通过集体协商决定工资
期刊
1992年后,中国市场化取向的改革顺利进行了十余年,市场经济框架基本确立,但从2004年开始,行政主导经济的做法开始回潮,这在煤电行业表现得尤为明显,导致今年春夏时节发生了七年来最严重的电荒。  煤炭行业本是能源领域最早尝试市场化改革的行业,到2006年电煤的价格管制差不多也要放开了。但是,多发的矿难和电荒,却让煤炭行业走了回头路。  把产权和安全画等号,用国有企业取代民营企业来解决矿难,无论理论
期刊
自“二战”结束,全球贸易和金融开放程度有了很大提高。同时,由于殖民主义体系彻底崩溃,世界上诞生了许多发达国家。这些国家将经历一个世纪的现代化进程,如今刚刚过半。然而,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会产生怎样的结果?我们如何影响这一进程?  贸易和资本流动的正式壁垒降低后,几大趋势合力提高了后殖民地和其他发展中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和结构变革速度。这些趋势包括:技术进步、跨国公司的管理创新和供应链整合。因此,“二
期刊
中东被点燃了。继突尼斯和埃及之后,示威抗议风暴席卷伊朗、巴林、也门、约旦、利比亚和阿尔及利亚。  虽然这些国家的民众都试图从埃及和突尼斯模式中寻求灵感,以争取更多自由,但每个国家正经历的故事却并不相同。     昔日矛盾再现  在伊朗,世界见证的是昔日抗议的重演。2009年6月12日总统大选涉嫌舞弊的风波中,示威抗议曾撼动了这个伊斯兰共和国。当时,德黑兰前市长默罕默德·内贾德继续执政四年的前景激起
期刊
争议不休的全球经济失衡问题,有了首个一揽子客观衡量指标。  2月19日,二十国集团(G20)财长和央行行长在巴黎达成共识,宣布用公共债务和财政赤字、私人储蓄率和私人债务等指标度量成员国国内经济平衡问题,并同时监控“由贸易余额与投资收入净流动和转移组成的外部失衡”。  之所以从内外两部分来度量全球失衡,是因为“内部经济失衡的溢出效应往往会导致外部经济失衡,管好国内经济政策,才能更好防范外部失衡”。加
期刊
2007年7月以前,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全球增长的最大威胁来自全球贸易不平衡。他们认为美国净外债与GDP比率的不断上升将导致资金流入急剧减少,随之削弱美元,利率上涨,最终令美国经济陷入危机。  但这一设想未能成为现实。本次危机实际源自美国次级贷款的崩盘,并当即将全球经济拖入一场自1930年以来最为严重的衰退当中。  而大多数经济学家之所以无法预见危机背后的真正经济驱动力,是因为他们对美国总债务的快速
期刊
以“台湾独立”党纲起家,长期以来刻意与大陆保持距离的民进党,开始调整其两岸政策基调,并主动寻求与大陆接触。  2月23日,民进党智库正式挂牌运作,其党主席蔡英文在开幕式上就两岸政策发表演讲。她表示台湾发展和大陆的关系,应该以台湾的价值为核心,维持两岸“和而不同”“和而求同”的关系。蔡英文解释说,“和”就是“和平”的“和”,虽然两岸的历史记忆、信仰价值、社会制度和认同不相同,但追求和平稳定的关系、掌
期刊
近日,奥巴马政府公布了“美国住房金融市场改革白皮书”,房利美和房地美这两大房产抵押贷款巨头可能将面临被政府逐渐压缩规模、退出房贷市场的命运。  由于中国外汇管理局、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中投)及部分商业银行,是“两房”债美国海外投资者的最大群体,关于“两房”债券的风险,再次在国内引起关注。  去年9月,要求终止对“两房”救助的呼声,一度引发民众的恐慌及争论。  种种质疑给中国庞大的外储投资配置
期刊
近期,央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再次调整参数值,反映经济冷热情况的热度值上调,使得多家银行可贷资金再次减少,市场资金面雪上加霜。  2月18日,央行再度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已经使得银行存款和贷款业务全面收紧。以往大行存款较为宽裕而中小银行较为紧张的局面,正在变成全面承压。  “春节刚一过,就出现了日存款量骤降1000多亿元的局面。”一位国有大行人士说,“现在只能向更大的银行拆借。”这可能与春节后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