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时代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教师不能够只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应该关心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学习方法,关心学生的心理状态。文章围绕“学生不良习惯的矫正与良好习惯的养成”这一主题,展开具体的分析研究。
关键词:不良习惯;矫正策略;良好习惯
从目前的教育现状,很多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都存在着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而这些习惯都会对学生的学习水平、课堂的教学质量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如何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行为方式,已经逐渐成为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教师想要帮助学生矫正不良习惯,就要产生不良习惯的原因,只有从根源上着手,才能够对症下药,彻底地改正不良习惯。
一、不良习惯产生的原因
1.家庭原因
家庭是学生生活、成长最重要的环境,家庭教育、家长的行为方式都对学生的行为习惯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家庭教育应该担负起培养学生健康成长、树立学生正确价值观、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等重要责任。可是,从目前的家庭教育现状来看,很多家长都没有发挥良好的教育作用,甚至抑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由于工作繁忙,很多家长无暇顾及对孩子进行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导致了很多学生都是“顺其自然”地成长,慢慢地发展为不良的行为习惯,家长也没有及时发现和制止。家长的不关心、不关注,使得学生的坏习惯不断滋长,逐渐也會形成懒惰、散漫、消极的性格特点。另一方面,家长对学生过于溺爱,对学生生活的点点滴滴都无微不至地照顾,缺少让孩子独立成长的空间,就会导致学生缺乏生活经验、缺乏交际能力、缺乏社会责任感。
2.学校原因
学校是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场所,学校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丰富学生的文化涵养,还要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重视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而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很多学校都只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学生施加升学压力和竞争压力,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习惯,导致学生出现认知和行为的分离。另一方面,学校也缺少和家长之间的沟通,没有建立起良好的信息交流平台,家长不了解学校的工作任务、学生情况,学校也不清楚学生离校之后的表现,双方之间没有密切的合作,就会导致对学生的教育出现空隙,缺乏实效性。除此之外,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观念也会有直接影响,很多教师不重视习惯养成,对学生要求不严格,在学生出现不良习惯时熟视无睹,都会加剧学生的不良习惯。
3.社会原因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快速地发展,我们处在一个信息化的时代,每天能够接触到各种各样、优劣难辨的信息。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对学生会产生不利影响,小学生的辨识能力较低,对于社会新闻、社会舆论缺乏良好的辨识能力。由于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对文明准则、道德义务、法律法规没有正确的认识,学生很容易出现不遵守交通规则、随地乱扔垃圾、破坏公物等行为。这些不良行为的产生也来自于社会中缺乏良好的行为榜样,没有营造良好的、规范化的生活环境,导致小学生没有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就会形成环保意识淡薄、社会公德意识缺失的不良习惯。
二、良好习惯的养成方式
1.家庭角度
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终身的,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快乐学习以及良好习惯的养成。家庭应该努力为学生营造出一个和谐、有爱的家庭环境,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接收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的熏陶,才能够养成待人接物、行为处事的好习惯。首先,家长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给学生做良好的榜样,父母相敬相爱、尊老爱幼,用各种高雅的趣味和积极的价值观引导学生,才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其次,家长要以平等的态度与学生交流,尊重孩子的想法,能够了解学生内心真正的想法和渴求。家长与孩子建立起互相信任的关系,才能够贴近孩子的生活,及时矫正他们的不良习惯。
2.学校角度
家庭、学校、社会应该共同重视学生的健康成长,才能够形成共同的教育价值观念,引导学生接受品德教育、养成良好习惯。其中,学校应该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将培养小学生的良好习惯作为教育的重点,营造良好的校园学习氛围,才能够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首先,学校可以针对学生的不良习惯提出明确的要求,从具体的小事做起,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达到标准要求。其次,学校也应该发挥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定期评选具有良好习惯的学生标兵,对他们进行表扬,对其他学生鼓励,引导学生向榜样学习,激励学生不断矫正坏习惯、积极进取。教师也应该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才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形成正面的影响。
3.社会角度
教育部门应该尽量优化社会环境,加强对学校周边娱乐场所的管控,多塑造一些正面的人物形象,减少一些不良的舆论导向。社会应该为学生营造出更加积极、健康的环境,多举办一些文明讲座,多树立一些时代英雄,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学生也可以经常参加课外兴趣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立志为社会服务的热情,引导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行为习惯,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政府部门应该建造更多的文化场所,张贴文明标语,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时刻注意自己的习惯养成,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化效果。
三、总结
总之,小学阶段是少年儿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的关键时期,家庭、学、社会都应该重视这个时期对小学生的教育,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的,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应该长期坚持规范标准、长期监督,当学生出现不良习惯时要及时纠正、耐心引导、鼓励改进,使良好的习惯逐渐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从而实现学生自觉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对小学生进行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1988(09).
[2]彭英,唐刚,杨斌.农村留守学生体育习惯养成路径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2(04).
关键词:不良习惯;矫正策略;良好习惯
从目前的教育现状,很多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都存在着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而这些习惯都会对学生的学习水平、课堂的教学质量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如何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行为方式,已经逐渐成为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教师想要帮助学生矫正不良习惯,就要产生不良习惯的原因,只有从根源上着手,才能够对症下药,彻底地改正不良习惯。
一、不良习惯产生的原因
1.家庭原因
家庭是学生生活、成长最重要的环境,家庭教育、家长的行为方式都对学生的行为习惯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家庭教育应该担负起培养学生健康成长、树立学生正确价值观、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等重要责任。可是,从目前的家庭教育现状来看,很多家长都没有发挥良好的教育作用,甚至抑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由于工作繁忙,很多家长无暇顾及对孩子进行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导致了很多学生都是“顺其自然”地成长,慢慢地发展为不良的行为习惯,家长也没有及时发现和制止。家长的不关心、不关注,使得学生的坏习惯不断滋长,逐渐也會形成懒惰、散漫、消极的性格特点。另一方面,家长对学生过于溺爱,对学生生活的点点滴滴都无微不至地照顾,缺少让孩子独立成长的空间,就会导致学生缺乏生活经验、缺乏交际能力、缺乏社会责任感。
2.学校原因
学校是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场所,学校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丰富学生的文化涵养,还要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重视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而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很多学校都只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学生施加升学压力和竞争压力,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习惯,导致学生出现认知和行为的分离。另一方面,学校也缺少和家长之间的沟通,没有建立起良好的信息交流平台,家长不了解学校的工作任务、学生情况,学校也不清楚学生离校之后的表现,双方之间没有密切的合作,就会导致对学生的教育出现空隙,缺乏实效性。除此之外,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观念也会有直接影响,很多教师不重视习惯养成,对学生要求不严格,在学生出现不良习惯时熟视无睹,都会加剧学生的不良习惯。
3.社会原因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快速地发展,我们处在一个信息化的时代,每天能够接触到各种各样、优劣难辨的信息。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对学生会产生不利影响,小学生的辨识能力较低,对于社会新闻、社会舆论缺乏良好的辨识能力。由于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对文明准则、道德义务、法律法规没有正确的认识,学生很容易出现不遵守交通规则、随地乱扔垃圾、破坏公物等行为。这些不良行为的产生也来自于社会中缺乏良好的行为榜样,没有营造良好的、规范化的生活环境,导致小学生没有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就会形成环保意识淡薄、社会公德意识缺失的不良习惯。
二、良好习惯的养成方式
1.家庭角度
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终身的,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快乐学习以及良好习惯的养成。家庭应该努力为学生营造出一个和谐、有爱的家庭环境,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接收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的熏陶,才能够养成待人接物、行为处事的好习惯。首先,家长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给学生做良好的榜样,父母相敬相爱、尊老爱幼,用各种高雅的趣味和积极的价值观引导学生,才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其次,家长要以平等的态度与学生交流,尊重孩子的想法,能够了解学生内心真正的想法和渴求。家长与孩子建立起互相信任的关系,才能够贴近孩子的生活,及时矫正他们的不良习惯。
2.学校角度
家庭、学校、社会应该共同重视学生的健康成长,才能够形成共同的教育价值观念,引导学生接受品德教育、养成良好习惯。其中,学校应该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将培养小学生的良好习惯作为教育的重点,营造良好的校园学习氛围,才能够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首先,学校可以针对学生的不良习惯提出明确的要求,从具体的小事做起,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达到标准要求。其次,学校也应该发挥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定期评选具有良好习惯的学生标兵,对他们进行表扬,对其他学生鼓励,引导学生向榜样学习,激励学生不断矫正坏习惯、积极进取。教师也应该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才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形成正面的影响。
3.社会角度
教育部门应该尽量优化社会环境,加强对学校周边娱乐场所的管控,多塑造一些正面的人物形象,减少一些不良的舆论导向。社会应该为学生营造出更加积极、健康的环境,多举办一些文明讲座,多树立一些时代英雄,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学生也可以经常参加课外兴趣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立志为社会服务的热情,引导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行为习惯,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政府部门应该建造更多的文化场所,张贴文明标语,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时刻注意自己的习惯养成,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化效果。
三、总结
总之,小学阶段是少年儿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的关键时期,家庭、学、社会都应该重视这个时期对小学生的教育,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的,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应该长期坚持规范标准、长期监督,当学生出现不良习惯时要及时纠正、耐心引导、鼓励改进,使良好的习惯逐渐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从而实现学生自觉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对小学生进行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1988(09).
[2]彭英,唐刚,杨斌.农村留守学生体育习惯养成路径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