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儿浓浓一抹红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bben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人格外偏爱红色,许多中国物质文化和古代艺术品上都使用红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吉祥含义之丰富是没有哪一种颜色比得上的。
  自古以来人们一直想把这美丽的颜色呈现在瓷器上,巧手的制瓷艺匠们曾经创造出许多不同种类的红釉瓷器,因而被誉为“千窑一宝”的红釉瓷器也是皇家宫廷的主要陈设,它的演变呈现出我国千年制瓷技术的探寻之路。值此新春之际,借这一抹炙热的中国红来表达喜庆祥和之意。
  鲜艳亮丽的红色,是古代陶瓷匠人梦寐以求的色彩。自元代末年高温红釉瓷诞生后,这种充满吉祥寓意的器物便成为历代皇帝的至爱,而皇亲国戚、达官贵人、文人雅士能得到一件红釉瓷器便如获至宝,爱惜不已。红釉瓷器自元代开始便成为宫廷内祭祀、陈设的主要瓷器种类,元朝皇宫的建筑一律是“朱砂涂壁,红重胭脂”,而民间百姓家的大门则严禁使用红色。
  明清时期又创烧出许多新的红釉种类,随之得以鼎盛发展,成为宫廷瓷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关于红釉瓷器,自古以来相沿用的名词术语品类繁多,它们因其形色近似某物而名之为鸡血红、牛血红、豇豆红、橘红、宝石红、珊瑚红、胭脂红等;或因其制作方法不同而名之为铜红、吹红、矾红等;或以其烧造的督陶官命名的郎窑红等等。
  | 真正的权贵之色——鲜红 |
  真正釉色纯正、鲜红艳丽的铜红釉瓷器出现在明初永乐时期,一般称永乐时期景德镇御窑厂烧造成功的红釉为鲜红釉,其色调纯正,釉厚如脂,如初凝的鸡血,堪称绝代佳作。《景德镇陶录》称“永乐鲜红最贵”绝非过誉之词。而到了宣德时期的红釉瓷器则红中稍带黑色、红而不鲜,更显得静穆和凝重,又由于釉色中闪耀出红宝石一样的光泽,所以又称为宝石红。宣德时期红釉瓷器的品种较之永乐时期大大增加,常见的器型有僧帽壶、莲瓣壶、大小高足碗、莲瓣洗、葵口洗、碗、盘等。此时,红釉器物上常刻云龙纹饰,或以金彩描绘云龙纹饰,还有以红釉为地,留有白色龙纹的红釉白花品种。
  明代永乐、宣德时期的红釉器,之所以超越前代而独树一帜,一方面主要是窑工们在长期实践中找到了釉料配制的正确比例,掌握了烧制红釉瓷的恰当火候,另一方面也与永乐、宣德皇帝继续尊崇明太祖朱元璋所制定的“以红色为贵”的旨意有关。朱元璋姓朱,而朱就是红色,洪武的年号又跟“红”谐音,再加上朱元璋曾经是以参加反元的红巾军而夺得天下,所以在他看来红色象征着光明和胜利,定国号为大明也暗含着他对红色的崇拜。
  | 晕如雨后霁霞飞——霁红 |
  宣德时期的霁红十分名贵,又称祭红,具有红不刺目,鲜而不过、釉不流淌、裂纹不出的特点。关于其名字的由来还有一则悲壮的传说,宣德年间皇帝命御窑厂烧制红色瓷器,因为铜红釉呈色极其不稳定,对窑室的气氛又十分敏感,有时甚至烧制几窑才能有一件合格品,正当窑工们屡烧不成,眼看限期一到就要大祸临头时,其中一位窑工的女儿为了救父亲则投身于熊熊燃烧的窑炉之中,以血染瓷,满窑皆成红色,后人遂以“祭红”称此种红釉瓷器。这一传说虽富传奇色彩,但充分说明其难于烧制的性质。
  清高宗乾隆在《咏宣窑霁红瓶》一诗中曾称誉道:“晕如雨后霁霞飞,出火还加微灸工。世上朱砂非所拟,西方宝石致难同。插花应使花羞色,比画翻嗤画是空。”高温铜红釉自明代宣德以后,由于烧造技术逐渐失传,终明一代再也没有得到恢复。
  | 雨过天晴红琢玉——郎窑红 |
  公元1705年,十分喜欢精美瓷器的清康熙皇帝,对宫廷收藏缺少祭红很不满意,下令御窑仿制宣德祭红。这个任务落到了景德镇御窑厂督陶官郎廷极头上,他每天看着窑工配制釉料,进行了无数次调配实验,加进各种金属元素,甚至加入了黄金、宝石,虽然试验了上百窑,仍没有得到祭红,但是却意外地得到了另一种红色釉瓷器——郎窑红。
  郎窑红得名于清代康熙时期的督陶官郎廷极,他最大成就是恢复了明中期失传的铜红釉烧造技术,成功地烧制出好似牛血一般的鲜红浓艳的红釉瓷器,可与明代宣德时期的宝石红并驾齐驱。由于这种瓷器的釉汁很厚,在高温下会产生流釉现象,因此制成品往往在口沿处露出白胎,呈现出旋状白线,俗称灯草边,而在瓷器底部边缘,釉汁凝聚,呈现出黑红色,为了让流下的釉汁不堆积到瓷器底部,工匠常常会用刮刀在圈足外侧刮出一个二层台,已阻挡釉汁流淌下來,这是郞窑红瓷器烧制过程中一个独特的技法,称为“脱口垂足郞不流”。郎窑红的釉料制作和烧成温度极难掌握,所以在景德镇流传有这样一句话“要想穷,烧郎红”。
  清人许谨斋曾有诗赞美郎窑红:“比试成宣欲乱真,乾坤万象归陶甄,雨过天青红琢玉,贡之廊庙光鸿钧。”其中的“贡之廊庙”是说郎窑红的器物曾供内廷专用,结合郎窑红的传世之物,如观音尊、棒槌瓶、穿带瓶、梅瓶等,无论是造型还是釉色都不难看出绝非一般民窑所能烧出。
  | 绿如春水红似霞——豇豆红 |
  康熙晚期出现了一种名贵的红釉品种——豇豆红,由于其釉色带有粉质感,犹如北方红豇豆的颜色而得名。因其高温铜红釉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敏感,它在氧化焰中呈绿色,在还原焰中却呈金红色,故掌握窑温与窑室气氛也特别复杂困难,以还原与氧化间微妙的化学变化而产生出红绿之间的变化,呈现出前所未见的釉色层次感与变化多样的色谱,从深红到绯红到粉红到黯红,这种非人工控制的釉色变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觉趣味,也带来了无穷的想象。其釉面明亮,呈色或如美人面般鲜媚、或大红袍般幽静、或娃娃脸般明艳、或桃花片般淡雅,人们将这种釉色充分诗意化,用春水、朝霞、桃花、绿苔来形容,清人洪北江有诗赞曰:“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豇豆红釉成为了一种风靡文人雅士间的经典。
  豇豆红是高温铜红釉中最难烧制的一种,其釉色的特殊之处在于上釉方式为吹釉,吹的方法极其灵巧。由于难度和技术要求之高,基本上在康熙的中早期以后就没有再烧了,所以传世所见豇豆红瓷器的数量还是非常有限的,一般为宫廷御用之物,流散民间的极少。从器型上来讲,豇豆红瓷器以文房用具及案头陈设为主,主要有菊瓣瓶、太白尊、莱菔尊、盘龙尊、镗锣洗、柳叶瓶、印色盒及苹果尊,俗称为八大码。
  19世纪中后期,美国人和英国人对豇豆红器物非常喜爱,常不惜巨资购买,致使许多豇豆红器物流散海外,它象征着神秘远东的美丽富饶与优雅精致,是中国陶瓷收藏构成的重要部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华盛顿国家艺术画廊与沃特斯艺术博物馆为美国收藏康熙豇豆红瓷器最多、最著名的3家机构。
  | 黄金烧成胭脂色——胭脂红 |
  胭脂红釉创烧于清康熙末年,雍正、乾隆、嘉庆、光绪等朝均有烧造,其中以雍正朝产量最大,质量最精。它是一种以微量金作着色剂、在炉内经800℃左右烘烧而成的低温红釉,彩面有油亮的光泽,是珐琅彩料中的一种,胭脂红釉是在釉中掺入万分之二的金,烧成后釉色细腻纯净,如浓艳的胭脂;如釉中掺入万分之一的金,烧成后则为胭脂水,呈浅粉色,红白相映,瑰丽非凡;比胭脂水更浅淡者称为淡粉红。
  这种将金熔入釉内来着色的方法是从欧洲引入,故也被称为“洋金红”或“西洋红”,而西方多称之为“蔷薇红”、“玫瑰红”。清中期《南窑笔记》中记载:“今之洋色则有胭脂红、羌水红,皆用赤金与水晶料配成,价甚贵。”因用金作主要呈色剂,所以又称“金红”。唐英撰《陶成纪事》中的“新仿西洋紫色器皿”、“西洋红色器皿”即指胭脂彩器。乾隆以后根据实用的要求,对配方加以调整,胭脂彩又成了粉彩中的一种色彩,也可作为一种低温釉彩使用。
  康熙时期的胭脂红釉瓷器胎体轻薄,釉面有波浪纹,常见的器型有杯、盘、瓶等。雍正时期的胭脂红瓷器造型精美,水色如桃花般粉嫩,一般常于器物外壁满吹此釉,器内白里无纹,或绘以粉彩和珐琅彩人物、西洋景致等,多为杯、碗、高足杯、小瓶等小件器物。到了乾隆时期,胭脂红瓷器的胎体逐渐增厚,早期还于雍正时期接近,之后则愈行愈远,胭脂水色浅淡。乾隆朝之后,胭脂红釉瓷器也偶有烧制,但呈色远不如雍正时期。
其他文献
倘若梳理丝路文明遗留下来的佛教艺术宝库的话,相信敦煌一定是那颗最璀璨的明珠。直至20世纪初,对远东世界的遐想依旧驱使着西方探险队向中国的腹地进发,他们的疯狂掠夺使敦煌藏经洞的5000余件艺术珍宝支离破碎。那些文物的散佚与消失,让中国美术史上最为瑰丽却又扑朔迷离的晚唐五代艺术面目变得更加琢磨不定、深不可测。  ︳丝路霓裳 文化交融 ︳  敦煌藏经洞出土卷轴绘画,主要集中在公元8世纪晚期至11世纪。此
期刊
大清入关之后的第三位皇帝爱新觉罗·胤禛,即雍正皇帝,身在藩邸40余年,一朝当朝,感念当时贫富矛盾加剧、西北用兵不断、吏治腐败盛行,而国库却异常空虚, “人心玩愒已久,百弊丛生”,“若不惩创,将来无所底止”,因此立志革故鼎新。而在雍正看来,无论是政治改革还是发动军事都离不开强有力的经济支持。  | 严刑立法禁铜 |  事实上,雍正朝的经济举措影响深远的比较多,如“摊丁入亩”、“火耗归公”、“ 官绅一
期刊
《中国纪年铜镜·两汉至六朝》前言:“中国纪年铜镜既是存世稀罕的珍贵文物,又是中国铜镜的特殊种类,在历史学、考古学、类型学、民俗学以及比较研究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同书附表“两汉至六朝纪年镜索引”告诉我们,存世两汉至六朝的纪年铜镜数量超过了200面。  与汉镜比较,隋唐纪年镜的存世量只能说是凤毛麟角。迄今所知,如不算同一品种的几面“永徽元年铭简博四灵镜”,则隋唐纪年镜的存世量应不超过5面。本
期刊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那些困难的岁月里,花一块钱去听京剧是很奢侈的事,那时候的一块钱能买很多东西。家父便是这“少见”的一员,笔者也在幼时同他一起去听京剧。父亲当时常说:“有钱就听梅兰芳。”虽然,梅兰芳大师在他的心目中就像太阳那般耀眼。  笔者从小也喜欢梅兰芳大师,后来搬家到德胜门,和梅兰芳故居相邻,有幸结识了梅葆玖先生,也有幸和他合影,更有幸获得了他的题词。在后来的岁月里,我又结识了马连良大师的弟子
期刊
汉代葬玉之风极为普遍,玉琀就是其中之一。玉琀是古人入殓时放入死者口中的小型玉器,又称“押舌”,也即民间所谓的“饭含”。  这一制度起源甚早,山东胶县三里河大汶口文化墓地发现12座有饭含丧仪的墓例,其所含者多是玉质镞形器,个别则口衔大骨针。在死者口中放玉琀蝉的现象,最初见于商代晚期。安阳殷墟小屯20号墓以及大司空村小墓群中,都出土过作为口琀的玉蝉。至两周时期,玉琀蝉渐渐多见,洛阳中州路、凤翔雍城等地
期刊
记得2008年11月9日的《每日新报》在新闻版以《清末买书,天津能“函购”—市民发现100年前商务印书馆老广告》为题,刊发了这样一则消息:  “市民王女士在家中发现了一张天津商务印书馆的老广告,这幅广告距今已有100年左右,广告上的‘函购’字样表明那时候就出现了‘邮购’的消费方式。这张老广告纸张很薄,高60厘米,宽30厘米,上面印刷的字体全都是毛笔手写繁体字。广告上用大字写着‘商务印书馆经营文房四
期刊
笔者花了近七年时间收集到一套张裕公司1915年巴拿马国际金奖纪念章和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奖牌,特此撰文与大家分享。  张裕公司创办于洋务运动时期,是南洋华侨富商张弼士斥资三百万两白银,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在山东烟台创立,是中国第一个带有现代工业色彩的葡萄酿酒公司。  张弼士(1841年至1916年),名振勋,字弼士,广东大埔人。幼年家贫为生计所迫,十八岁赴南洋谋生。因其天资聪颖,又
期刊
明末书法家莫是龙为赵孟《行书千字文》卷题跋道:“昔人谓方圆一万里,上下数千年,绝无承旨(赵孟)书法,观此本信然。”而此卷书法果真如此超迈古今人吗?莫是龙此跋是应此卷收藏者郭衢阶所书,他是因“捧场”而故作此“溢美之言”,还是真以为该书“神韵精能”而由衷感叹呢?让我们重新认识一下这一卷自明末以来皆以为真迹无疑的赵氏书法名作。  赵孟《行书千字文》卷,绢本,乌丝栏直栏,行书《千字文》全篇,款署:“子昂书
期刊
数千年来,鸡留下了许多美好的神话传说。当您阅读这本杂志的时候,可能还沉浸在春节的喜庆气氛里。辛苦一年了,外出工作的大伙儿不管有钱没钱,都要回家过年。老家的“热窝”正等着您呢!我们也为您奉上一道与鸡有关的文化大餐,算是给您的春节生活添一道另类的“美味”!  天降祥物画鸡趣  文、图/范美俊  十岁之前我居住在川南农村,喜欢听在工厂上班的爸爸买的唱片机,其中有一首歌印象特深,是某青年唱的《清早听到公鸡
期刊
去年是佳士得成立250周年,庆祝活动中有一项内容是在香港会展中心举办的中国近百年书画展,展品来自新加坡秋斋所藏。这是秋斋历时三十六载迭经淘洗的收藏结晶,又适逢主人步入花甲之年,故名其展曰“春华秋实”。展览同时印制了两本精美画册,分辑“海派新貌”、“江浙风流”、“京华墨韵”、“融和东西”、“岭南蜕变”、“上海变奏”、“西南意象”、“首都主流”、“粤台寻索”九大单元,可谓纲举目张,蔚为大观。不夸张地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