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传统的教学中,一些教师习惯将知识点一次性灌输给学生,这样会间接增加学生的负担和压力。小学生还处于思想启蒙阶段,他们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较难,而且数学思维薄弱,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该客观地看待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方法,不能一味追求“我认为”,更多的是要思考“学生如何做”。而结构化教学的基本理念在于将数学教学的各项任务拆分开,带领学生层层剖析、层层提炼,并在这个过程中总结出完整的规律,这样就能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数学思维方式,并优化其核心素养。因此,本文深度探索了结构化教学的实践策略,以期找到合理的切入点,提高结构化教学的质量。
一、知识模块结构化,构建认知体系
对基础知识的掌控能力是学习数学的根本。建立知识模块结构,加强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呈现出一条清晰的能力发展脉络,让一种知识的学习服务于另一种知识的学习,能帮助学生促进数学思维的形成。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重点、要点,引导学生对知识模块进行多层次的加工、分析、比较和概括,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1.从课时知识的结构化整合来讲。一个单元内容课由数个知识点组合而成,而每个知识点的教学通常要用2~3个独立课时完成。这种教育模式看似合理,实则浪费时间,也未必利于学生理解与思考。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长方体与正方体》时,一些教师会把“长方体表面积计算”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划分为两个课时。但仔细观察会发现这两部分知识都是建立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结构特点之上的,存在必然的联系。所以,教师不妨对传统的授课方法进行改良,将二者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探索长方体表面积计算公式的同时对正方体表面积计算公式进行摸查。
当学生初步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公式后,教师可以顺势引出综合性的题目供学生训练,以此间接增强他们的迁移能力。如:“将长方体划分为若干正方体,如何利用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计算出原长方体表面积?期间需要注意什么?”学生初步接触此类综合性问题时,由于认知的缺乏,无法作出准确的判断。针对此类问题,教师就可引导学生寻找一些“笨”的方法,让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展开交流。这样既让学生获得思维能力上的锻炼,又能帮助他们在一个课时中从两个“角度”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问题,提高课堂质量。
2.从单元知识的结构化整合来讲。小学生学习数学存在学过一个单元课后,很容易忘记之前学过的内容这种情况。但是仔细观察会发现,不同年级、不同时段中出现的一些单元课之间也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的《条形统计图》、五年级下册的《折线统计图》以及六年级下册的《扇形统计图》都属于统计图知识,但是从教学的角度来看,模块分割相对严重,并不利于教学的完整性。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可将上述三个板块的知识结合在一起,并以一个现实案例引导启发学生探究。如:“统计XX省2019年每个市的降雨量情况;统计2019年XX省XX市降雨量逐月变化情况;统计2019年XX省XX市降雨量占全省总降雨量。”分析这些题目时,教师可以随机替换省市的名字,并利用互联网查找数据,然后根据案例讲解三种统计图的功能和优缺点,帮助学生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统计图知识网络,加强各单元知识点的关联性。
二、思维模块结构化,完善数学思维
结构化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构建积极的学习状态和思维模式。不同思维能力的结构化指导和串联性教育,有助于学生举一反三、思维迁移等能力的形成,再经历反复的完善,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数学思维网络,确保他们利用不同的思维能力解决数学难题。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数学思维进行结构化的培养,从而帮助学生逐步提升数学思维意识和逻辑分析能力。
以知识迁移能力为例。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意识时,迁移知识形成的过程尤为重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发现过程进行探究或逆向证明,再将探究的过程进行结构化处理,借此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这个发现和探索的过程性结构。然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将已掌握的知识运用到其他领域之中,完成迁移,这样,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迁移意识及数学核心素养。
例如,针对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加法和减法》中的“四则混合运算”模块,在提到分数的算理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将整数和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统一思考,分析二者是否存在某种联系,最后鼓励学生利用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原理去探究分数。如此,学生对四则混合运算的理解会更加透彻、更加全面。
另一方面,通过一种思维能力引申到另外一种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样是落实结构化教学,实现思维模块结构化的一个基本点。如,在培养学生迁移能力的过程中可以引出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思想理念,比如利用图形的知识来解答算数问题或利用算数知识解答图形问题等,以此帮助学生开阔更灵活的解题思路。
三、练习模块结构化,巩固学习能力
小学数学题型种类繁多,帮助学生掌握每一种习题模块,洞悉其解题规律方法,则是重中之重。要想让练习体现巩固提升价值,那么设计的练习题就应立足于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采用结构化教学的思想来构建小学数学练习模块,教师需要对数学教学的内涵进行一个系统的定义,只有练习题与学生的能力和兴趣相匹配,学生才能真正投入精力去完成练习,从而真正在练习中锻炼自身的思维和能力。
例如,针对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阶段出现的“植树问题”和“行程问题”等应用题型,教师在讲解习题时,需要对每一种题型模块进行专项训练,并将题目的每一种变化情况罗列出来,以此确保为学生构建出一份完整的类型题解答模式网络。另外,教师也可将几种类型题组合在一起,构建出需要学生运用举一反三、知识迁移等方式完成解答的新型题,以此丰富学生的解答体验。通过反复的实践,能让不同的类型题架构成完整的问题脉络,一目了然。如此,当学生在考试中遇到某一种类型题或特殊的题干变化模式时,便可以即时头脑风暴,找到最合理的解答思路,以此提升解題效率。
除了书面习题之外,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将目光转移到现实生活中,围绕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构建问题模块。如,针对有关统计图的案例或者建筑平面图的面积规划的案例等,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答题体验,会更深层次地理解数学知识,同时对培养其核心素养也有着重要的帮助。
在构建练习模块结构化教学观念的过程中,对数学练习的改变和设计需要教师认真钻研学生对事物本身和事物发展认识的规律,并结合数学的特点和教学实践,使分析实践设计的重点和思路有一个更优的变化。基于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不再是从数学探索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是在数学探索的活动中完善自己的思想方法。同时,教师设置这些练习的意愿也是为了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知识,进而提高他们的核心素养。
总之,数学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发展学习系统,促进其能力结构体系、学习情趣和认知结构的综合性提升,而深度开发结构化教学模式,注重结构性指导,无疑是今后教学中所要遵循的重点。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外国语学校小学部)
(责任编辑 岳舒)
一、知识模块结构化,构建认知体系
对基础知识的掌控能力是学习数学的根本。建立知识模块结构,加强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呈现出一条清晰的能力发展脉络,让一种知识的学习服务于另一种知识的学习,能帮助学生促进数学思维的形成。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重点、要点,引导学生对知识模块进行多层次的加工、分析、比较和概括,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1.从课时知识的结构化整合来讲。一个单元内容课由数个知识点组合而成,而每个知识点的教学通常要用2~3个独立课时完成。这种教育模式看似合理,实则浪费时间,也未必利于学生理解与思考。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长方体与正方体》时,一些教师会把“长方体表面积计算”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划分为两个课时。但仔细观察会发现这两部分知识都是建立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结构特点之上的,存在必然的联系。所以,教师不妨对传统的授课方法进行改良,将二者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探索长方体表面积计算公式的同时对正方体表面积计算公式进行摸查。
当学生初步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公式后,教师可以顺势引出综合性的题目供学生训练,以此间接增强他们的迁移能力。如:“将长方体划分为若干正方体,如何利用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计算出原长方体表面积?期间需要注意什么?”学生初步接触此类综合性问题时,由于认知的缺乏,无法作出准确的判断。针对此类问题,教师就可引导学生寻找一些“笨”的方法,让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展开交流。这样既让学生获得思维能力上的锻炼,又能帮助他们在一个课时中从两个“角度”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问题,提高课堂质量。
2.从单元知识的结构化整合来讲。小学生学习数学存在学过一个单元课后,很容易忘记之前学过的内容这种情况。但是仔细观察会发现,不同年级、不同时段中出现的一些单元课之间也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的《条形统计图》、五年级下册的《折线统计图》以及六年级下册的《扇形统计图》都属于统计图知识,但是从教学的角度来看,模块分割相对严重,并不利于教学的完整性。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可将上述三个板块的知识结合在一起,并以一个现实案例引导启发学生探究。如:“统计XX省2019年每个市的降雨量情况;统计2019年XX省XX市降雨量逐月变化情况;统计2019年XX省XX市降雨量占全省总降雨量。”分析这些题目时,教师可以随机替换省市的名字,并利用互联网查找数据,然后根据案例讲解三种统计图的功能和优缺点,帮助学生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统计图知识网络,加强各单元知识点的关联性。
二、思维模块结构化,完善数学思维
结构化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构建积极的学习状态和思维模式。不同思维能力的结构化指导和串联性教育,有助于学生举一反三、思维迁移等能力的形成,再经历反复的完善,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数学思维网络,确保他们利用不同的思维能力解决数学难题。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数学思维进行结构化的培养,从而帮助学生逐步提升数学思维意识和逻辑分析能力。
以知识迁移能力为例。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意识时,迁移知识形成的过程尤为重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发现过程进行探究或逆向证明,再将探究的过程进行结构化处理,借此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这个发现和探索的过程性结构。然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将已掌握的知识运用到其他领域之中,完成迁移,这样,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迁移意识及数学核心素养。
例如,针对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加法和减法》中的“四则混合运算”模块,在提到分数的算理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将整数和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统一思考,分析二者是否存在某种联系,最后鼓励学生利用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原理去探究分数。如此,学生对四则混合运算的理解会更加透彻、更加全面。
另一方面,通过一种思维能力引申到另外一种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样是落实结构化教学,实现思维模块结构化的一个基本点。如,在培养学生迁移能力的过程中可以引出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思想理念,比如利用图形的知识来解答算数问题或利用算数知识解答图形问题等,以此帮助学生开阔更灵活的解题思路。
三、练习模块结构化,巩固学习能力
小学数学题型种类繁多,帮助学生掌握每一种习题模块,洞悉其解题规律方法,则是重中之重。要想让练习体现巩固提升价值,那么设计的练习题就应立足于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采用结构化教学的思想来构建小学数学练习模块,教师需要对数学教学的内涵进行一个系统的定义,只有练习题与学生的能力和兴趣相匹配,学生才能真正投入精力去完成练习,从而真正在练习中锻炼自身的思维和能力。
例如,针对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阶段出现的“植树问题”和“行程问题”等应用题型,教师在讲解习题时,需要对每一种题型模块进行专项训练,并将题目的每一种变化情况罗列出来,以此确保为学生构建出一份完整的类型题解答模式网络。另外,教师也可将几种类型题组合在一起,构建出需要学生运用举一反三、知识迁移等方式完成解答的新型题,以此丰富学生的解答体验。通过反复的实践,能让不同的类型题架构成完整的问题脉络,一目了然。如此,当学生在考试中遇到某一种类型题或特殊的题干变化模式时,便可以即时头脑风暴,找到最合理的解答思路,以此提升解題效率。
除了书面习题之外,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将目光转移到现实生活中,围绕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构建问题模块。如,针对有关统计图的案例或者建筑平面图的面积规划的案例等,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答题体验,会更深层次地理解数学知识,同时对培养其核心素养也有着重要的帮助。
在构建练习模块结构化教学观念的过程中,对数学练习的改变和设计需要教师认真钻研学生对事物本身和事物发展认识的规律,并结合数学的特点和教学实践,使分析实践设计的重点和思路有一个更优的变化。基于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不再是从数学探索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是在数学探索的活动中完善自己的思想方法。同时,教师设置这些练习的意愿也是为了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知识,进而提高他们的核心素养。
总之,数学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发展学习系统,促进其能力结构体系、学习情趣和认知结构的综合性提升,而深度开发结构化教学模式,注重结构性指导,无疑是今后教学中所要遵循的重点。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外国语学校小学部)
(责任编辑 岳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