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展评式教学”是在探究教学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展示探究成果、评析探究成果,从而优化过程性思考,实现自我习得(领悟)。教学“隔位退位减法”,可以引导学生展评操作过程、笔算过程、纠错过程。一般而言,“展评式教学”需要做到合理安排活动任务、科学选用学生作品、引导开展深度展评。
关键词:展评式教学过程性思考隔位退位减法
学生计算隔位退位减法时普遍容易出错,虽然教师教学这类计算知识时反复交代什么情况下退位、如何退位、退位后怎样计算等注意点,但是统计发现,学生的计算效果仍不理想。究其原因,是探究算法的教学过程存在“他主性”,过多的方法指导使得学生无法完成自我检视、反思等一系列元認知过程,导致计算错误频发。实际上,学生由“认识”到“掌握”需要一个自我内化的学习过程。因此,教师可在探究教学的基础上介入“展评式教学”,要求学生展示探究成果、评析探究成果,从而优化过程性思考,自我习得(领悟)计算方法及要点。
一、教学过程
(一)展评操作过程,明确计算方法
教学“隔位退位减法”,教师一般会要求学生通过“动手做”的方式来明确计算方法。这符合皮亚杰提出的“知识来源于动作”的认知发展理论。然而,仅展开“动手做”活动是远远不够的,这只能帮助学生建立计算过程的表象,达不到实质性理解的程度。教师应在学生“动手做”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展示和评析操作过程,以加深他们对计算过程的理解。
【教学片段1】
(教师呈现例题:二年级同学画了204幅儿童画,一年级同学比二年级同学少画108幅,一年级同学画了多少幅儿童画?要求学生说信息、列算式、摆竖式。学生交流讨论。)
师小朋友们列出了算式“204-108”,也摆出了这道算式的竖式。仔细观察竖式,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个位上的4不够减8。
生我发现十位上是0,没办法借“1”给个位。
师小朋友们观察得很仔细,不仅发现个位上“不够减”,还发现十位上“没的借”。那怎样才能借,才能减呢?请大家在计数器上拨一拨,然后和同桌说一说。
(学生拨珠,同桌交流。)
师说说怎么拨珠计算的?
生(展示拨珠过程,见图1)我在百位上退去1个珠,十位上增加10个珠;再在十位上退去1个珠,个位上增加10个珠;最后在百位上退去1个珠,个位上退去8个珠,得到的结果是96。
师百位上退去1个珠,十位上就增加10个珠;十位上退去1个珠,个位上就增加10个珠。这是什么道理呢?
生这是“退一当十”。
生个位不够减,要向十位借“1”,十位上的“1”就是10个一;十位是0,要向百位借“1”,就是10个十。
师看来“退一”就是要“当十”。那最后在百位上退去1个珠、个位上退去8个珠,又是在做什么呢?
生这是在减去108。
师(出示图2)观察这幅图,想想怎么计算204-108?
生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1”;十位是0,先向百位借“1”,再借“1”给个位。借完后,个位上算14-8=6,十位上算9-0=9,百位上算1-1=0,结果是96。
师说得非常清楚。个位上不用退,只需借。个位向十位借来“1”以后是多少?
生是14。
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动手拨珠计算204-108。学生完成操作任务后,让学生展示计数器计算的过程,并组织学生评析操作过程。通过“操作—展示—评析”的学习过程,学生不仅在动手拨珠、动眼观察、动脑思考的过程中明晰了算理,还在展示、评析的过程中熟悉了“先退位,再借数,最后相减”的算法。
(二)展评笔算过程,建立计算形式
数学是一门形式化的科学,形式化使数学更加简洁、精确和理性。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从实物(图像)的具象(形象)表征走向符号的抽象表征。这时,教师可在学生“动笔算”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展示和评析计算过程,以达到关系性理解的程度。
【教学片段2】
师小朋友们用计数器清楚地说明了该怎么算204-108。现在请将这个计算过程用竖式写在纸上。
(学生笔算,教师巡视。)
师(出示图3)观察这道竖式,说说怎样计算204-108?
生个位上的4不够减8,向十位借;十位上是0,就向百位借;百位上是2,借“1”给十位,就在百位上点个点,表示借过了;十位上现在是“10”,可以借“1”给个位;个位上现在是“14”,够减了。然后就是100+90+14-108=96。
师谁能再说说看:十位上明明是0,表示没有,怎么也点了一个点呢?
生因为十位上的0向百位上的2借了“1”,现在是“10”了,可以借给个位了。
生十位先向百位借,再借给个位,所以0上面点个点表示可以借了,也借过了。
师被减数的各个数位借过来又借过去,容易让人搞不清楚。大家能不能将“借”的过程写出来?
(学生书写,教师巡视。)
师(出示图4、图5)请介绍一下你是怎么写的。
生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1”;十位是0,向百位借“1”。百位要算“2-1”,还剩100;十位要算“10-1”,还剩90;个位要算“4+10”,是14。计算结果是96。
生个位上的4不够减8,要从十位借;十位是0,就从百位借。百位借了“1”给十位,就剩下1个百,而十位就有了10个十;十位借了“1”给个位,就剩下9个十,而个位就有了4+10=14个一。14-8=6,90-0=90,100-100=0,答案是96。
师像他们这样写,能不能看清楚是怎么退位的?
生(齐)能。
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用竖式计算204-108,并将被减数各个数位“借”的过程写在纸上,从而建立形式化的计算模型。随后,教师让学生展示笔算过程,评析“被减数为什么会描点退位”“各位上的数如何退位”“退位后怎样计算”等问题。从展示和评析的效果来看,多数学生不仅能正确地按步骤写出竖式,而且能完整地将运算时的思考说出来,说明他们已经在脑海中整体地建构了“隔位退位减法”的计算过程。 (三)展评纠错过程,掌握计算方法
华应龙老师指出:有差错,才有真正的学习,才有实质性学习活动的发生;有“化错”,才有我们期待已久的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创新活动的发生。“展评式教学”所展示和评析的学生作品可以是正确的,也可以是错误的。通过正反两个方面成果的比较、辨析,强化、改正,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理解算理和算法。如果在探索新知阶段展示和评析的学生作品以正确的为主,那么在练习巩固阶段就要有意识地展示和评析一些出错的学生作品,從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在回顾反思中掌握计算要点。
【教学片段3】
师(出示图6、图7)以下是一些小朋友做的错答,仔细观察:它们究竟错在哪里?
生第1题,十位上计算错误,应该是9-1=8;第2题,百位上计算错误,应该是7-1=6。
生第2题的横线应该画直一些。
师你们观察得很仔细,不仅找到了题目中出错的位置,而且提醒了书写竖式时格式要规范。请你们将竖式中的错误之处标注出来,让大家看得更清楚。
(学生标注后展示,如下页图8、图9。)
师第1题的十位上为什么要计算“9-1”?
生因为十位向百位借了“1”,到十位上就是“10”,再借了“1”给个位,还剩“9”,所以计算“9-1”。
师第2题的百位上为什么要计算“7-1”呢?
生因为百位借了“1”给十位,就剩“7”,所以计算“7-1”。
师请大家将正确的计算过程写出来。
(学生改正后展示。)
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展示了两个典型错例,要求学生观察、评析错在哪里。学生发现错误后,教师又让学生标明错误,从而使其他学生看得更清楚、明确。学生标明错误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辨错因、析要点。这样的练习巩固教学就不是“走过场”,而真正促使学生回顾反思了计算过程,牢固掌握了算理和算法。
二、教学反思
相比于其他教学方式,“展评式教学”是一种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更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它通过引导学生反身性的自我审视、评价、分析、改造等,优化他们的过程性思考,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学会学习。从“隔位退位减法”的教学过程可以发现,实施“展评式教学”需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一)合理设置活动任务
活动任务是推进“展评式教学”的有效载体。教师可以从操作、思考、交流三个方面设置活动任务,确保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产生有价值的探究作品(成果)。其一,操作性任务。这类活动任务对学生提出体验要求,意在获得直观性的操作成果,如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用计数器拨珠”“用竖式计算”等。其二,思考性任务。这类活动任务主要由数学问题引发,以“看一看”“想一想”等形式呈现,意在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其三,交流性任务。这类活动任务主要以“议一议”“说一说”等形式呈现,意在考察学生做过、想过后的反应,能收到及时反馈的教学效果。
(二)科学选用学生作品
没有学生作品就没有“展评式教学”。但并非所有的学生作品都能用于“展评式教学”。对此,教师可以从匹配性和简洁性两个方面选取学生作品。匹配性是指学生作品要与教学内容相匹配,具有把握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效用。如上述教学过程中,学生写“借”的过程的竖式作品,能帮助他们弄清“被减数的有些数位不够减该怎么办”“借不到该怎么办”“借到后又该怎么办”等计算问题,获得“借来之后有多少”“借出之后剩多少”“借来又借出之后结果是多少”等计算结果。简洁性是指学生作品形式和内容简明,使用起来便捷。如上述教学过程中,学生“将竖式中的错误圈出来”的作品,表达上简洁明了,能使他们一眼看出计算错误,寻找错误成因。
(三)引导开展深度展评
只有展评有了深度,学生的学习领悟才能深刻。为了引导学生开展深度展评,教师需要关注三个问题。一是学生作品如何展示。教师应该按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顺序展示学生作品,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走向理性,由浅表走向深入。二是反思问题怎样提出。教师应该围绕核心知识精准地提出反思问题,启发学生深入地评价、分析、总结。三是学生展评是否有效。教师应该认真地倾听学生的表达,觉察其展评内容是否观点明确、有理有据。如上述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笔算204-108,还是为405-319和800-175纠错,学生都能清楚地说明计算过程,表明其已掌握“隔位退位减法”的算理和算法。
参考文献:
[1] 华应龙.化错教学求真育人[J].教育视界,2015(4).
关键词:展评式教学过程性思考隔位退位减法
学生计算隔位退位减法时普遍容易出错,虽然教师教学这类计算知识时反复交代什么情况下退位、如何退位、退位后怎样计算等注意点,但是统计发现,学生的计算效果仍不理想。究其原因,是探究算法的教学过程存在“他主性”,过多的方法指导使得学生无法完成自我检视、反思等一系列元認知过程,导致计算错误频发。实际上,学生由“认识”到“掌握”需要一个自我内化的学习过程。因此,教师可在探究教学的基础上介入“展评式教学”,要求学生展示探究成果、评析探究成果,从而优化过程性思考,自我习得(领悟)计算方法及要点。
一、教学过程
(一)展评操作过程,明确计算方法
教学“隔位退位减法”,教师一般会要求学生通过“动手做”的方式来明确计算方法。这符合皮亚杰提出的“知识来源于动作”的认知发展理论。然而,仅展开“动手做”活动是远远不够的,这只能帮助学生建立计算过程的表象,达不到实质性理解的程度。教师应在学生“动手做”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展示和评析操作过程,以加深他们对计算过程的理解。
【教学片段1】
(教师呈现例题:二年级同学画了204幅儿童画,一年级同学比二年级同学少画108幅,一年级同学画了多少幅儿童画?要求学生说信息、列算式、摆竖式。学生交流讨论。)
师小朋友们列出了算式“204-108”,也摆出了这道算式的竖式。仔细观察竖式,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个位上的4不够减8。
生我发现十位上是0,没办法借“1”给个位。
师小朋友们观察得很仔细,不仅发现个位上“不够减”,还发现十位上“没的借”。那怎样才能借,才能减呢?请大家在计数器上拨一拨,然后和同桌说一说。
(学生拨珠,同桌交流。)
师说说怎么拨珠计算的?
生(展示拨珠过程,见图1)我在百位上退去1个珠,十位上增加10个珠;再在十位上退去1个珠,个位上增加10个珠;最后在百位上退去1个珠,个位上退去8个珠,得到的结果是96。
师百位上退去1个珠,十位上就增加10个珠;十位上退去1个珠,个位上就增加10个珠。这是什么道理呢?
生这是“退一当十”。
生个位不够减,要向十位借“1”,十位上的“1”就是10个一;十位是0,要向百位借“1”,就是10个十。
师看来“退一”就是要“当十”。那最后在百位上退去1个珠、个位上退去8个珠,又是在做什么呢?
生这是在减去108。
师(出示图2)观察这幅图,想想怎么计算204-108?
生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1”;十位是0,先向百位借“1”,再借“1”给个位。借完后,个位上算14-8=6,十位上算9-0=9,百位上算1-1=0,结果是96。
师说得非常清楚。个位上不用退,只需借。个位向十位借来“1”以后是多少?
生是14。
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动手拨珠计算204-108。学生完成操作任务后,让学生展示计数器计算的过程,并组织学生评析操作过程。通过“操作—展示—评析”的学习过程,学生不仅在动手拨珠、动眼观察、动脑思考的过程中明晰了算理,还在展示、评析的过程中熟悉了“先退位,再借数,最后相减”的算法。
(二)展评笔算过程,建立计算形式
数学是一门形式化的科学,形式化使数学更加简洁、精确和理性。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从实物(图像)的具象(形象)表征走向符号的抽象表征。这时,教师可在学生“动笔算”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展示和评析计算过程,以达到关系性理解的程度。
【教学片段2】
师小朋友们用计数器清楚地说明了该怎么算204-108。现在请将这个计算过程用竖式写在纸上。
(学生笔算,教师巡视。)
师(出示图3)观察这道竖式,说说怎样计算204-108?
生个位上的4不够减8,向十位借;十位上是0,就向百位借;百位上是2,借“1”给十位,就在百位上点个点,表示借过了;十位上现在是“10”,可以借“1”给个位;个位上现在是“14”,够减了。然后就是100+90+14-108=96。
师谁能再说说看:十位上明明是0,表示没有,怎么也点了一个点呢?
生因为十位上的0向百位上的2借了“1”,现在是“10”了,可以借给个位了。
生十位先向百位借,再借给个位,所以0上面点个点表示可以借了,也借过了。
师被减数的各个数位借过来又借过去,容易让人搞不清楚。大家能不能将“借”的过程写出来?
(学生书写,教师巡视。)
师(出示图4、图5)请介绍一下你是怎么写的。
生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1”;十位是0,向百位借“1”。百位要算“2-1”,还剩100;十位要算“10-1”,还剩90;个位要算“4+10”,是14。计算结果是96。
生个位上的4不够减8,要从十位借;十位是0,就从百位借。百位借了“1”给十位,就剩下1个百,而十位就有了10个十;十位借了“1”给个位,就剩下9个十,而个位就有了4+10=14个一。14-8=6,90-0=90,100-100=0,答案是96。
师像他们这样写,能不能看清楚是怎么退位的?
生(齐)能。
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用竖式计算204-108,并将被减数各个数位“借”的过程写在纸上,从而建立形式化的计算模型。随后,教师让学生展示笔算过程,评析“被减数为什么会描点退位”“各位上的数如何退位”“退位后怎样计算”等问题。从展示和评析的效果来看,多数学生不仅能正确地按步骤写出竖式,而且能完整地将运算时的思考说出来,说明他们已经在脑海中整体地建构了“隔位退位减法”的计算过程。 (三)展评纠错过程,掌握计算方法
华应龙老师指出:有差错,才有真正的学习,才有实质性学习活动的发生;有“化错”,才有我们期待已久的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创新活动的发生。“展评式教学”所展示和评析的学生作品可以是正确的,也可以是错误的。通过正反两个方面成果的比较、辨析,强化、改正,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理解算理和算法。如果在探索新知阶段展示和评析的学生作品以正确的为主,那么在练习巩固阶段就要有意识地展示和评析一些出错的学生作品,從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在回顾反思中掌握计算要点。
【教学片段3】
师(出示图6、图7)以下是一些小朋友做的错答,仔细观察:它们究竟错在哪里?
生第1题,十位上计算错误,应该是9-1=8;第2题,百位上计算错误,应该是7-1=6。
生第2题的横线应该画直一些。
师你们观察得很仔细,不仅找到了题目中出错的位置,而且提醒了书写竖式时格式要规范。请你们将竖式中的错误之处标注出来,让大家看得更清楚。
(学生标注后展示,如下页图8、图9。)
师第1题的十位上为什么要计算“9-1”?
生因为十位向百位借了“1”,到十位上就是“10”,再借了“1”给个位,还剩“9”,所以计算“9-1”。
师第2题的百位上为什么要计算“7-1”呢?
生因为百位借了“1”给十位,就剩“7”,所以计算“7-1”。
师请大家将正确的计算过程写出来。
(学生改正后展示。)
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展示了两个典型错例,要求学生观察、评析错在哪里。学生发现错误后,教师又让学生标明错误,从而使其他学生看得更清楚、明确。学生标明错误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辨错因、析要点。这样的练习巩固教学就不是“走过场”,而真正促使学生回顾反思了计算过程,牢固掌握了算理和算法。
二、教学反思
相比于其他教学方式,“展评式教学”是一种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更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它通过引导学生反身性的自我审视、评价、分析、改造等,优化他们的过程性思考,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学会学习。从“隔位退位减法”的教学过程可以发现,实施“展评式教学”需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一)合理设置活动任务
活动任务是推进“展评式教学”的有效载体。教师可以从操作、思考、交流三个方面设置活动任务,确保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产生有价值的探究作品(成果)。其一,操作性任务。这类活动任务对学生提出体验要求,意在获得直观性的操作成果,如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用计数器拨珠”“用竖式计算”等。其二,思考性任务。这类活动任务主要由数学问题引发,以“看一看”“想一想”等形式呈现,意在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其三,交流性任务。这类活动任务主要以“议一议”“说一说”等形式呈现,意在考察学生做过、想过后的反应,能收到及时反馈的教学效果。
(二)科学选用学生作品
没有学生作品就没有“展评式教学”。但并非所有的学生作品都能用于“展评式教学”。对此,教师可以从匹配性和简洁性两个方面选取学生作品。匹配性是指学生作品要与教学内容相匹配,具有把握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效用。如上述教学过程中,学生写“借”的过程的竖式作品,能帮助他们弄清“被减数的有些数位不够减该怎么办”“借不到该怎么办”“借到后又该怎么办”等计算问题,获得“借来之后有多少”“借出之后剩多少”“借来又借出之后结果是多少”等计算结果。简洁性是指学生作品形式和内容简明,使用起来便捷。如上述教学过程中,学生“将竖式中的错误圈出来”的作品,表达上简洁明了,能使他们一眼看出计算错误,寻找错误成因。
(三)引导开展深度展评
只有展评有了深度,学生的学习领悟才能深刻。为了引导学生开展深度展评,教师需要关注三个问题。一是学生作品如何展示。教师应该按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顺序展示学生作品,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走向理性,由浅表走向深入。二是反思问题怎样提出。教师应该围绕核心知识精准地提出反思问题,启发学生深入地评价、分析、总结。三是学生展评是否有效。教师应该认真地倾听学生的表达,觉察其展评内容是否观点明确、有理有据。如上述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笔算204-108,还是为405-319和800-175纠错,学生都能清楚地说明计算过程,表明其已掌握“隔位退位减法”的算理和算法。
参考文献:
[1] 华应龙.化错教学求真育人[J].教育视界,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