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针对高职学生文化素养水平较低、缺乏理想信念和追求、文化自信缺失的现状,论述茶文化对学生人文素质养成的积极作用,并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提出基于茶文化的人文教育路径:开发茶文化立体化网络课程,推进茶文化“三进”育人;营造“茶文化”校园文化环境和育人氛围,以优美的文化环境陶冶人;发挥茶业大师作用,创新传承茶文化技艺,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依托学生社团,以“茶文化”活动塑造人。
【关键词】茶文化 高职院校 人文教育 路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35-0036-03
与普通本科高校学生相比,职业院校的学生往往更多地关注专业技能学习,不重视人文素养相关知识学习,致使人文素养水平整体不高。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从事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使命,如何在“高素质”与“技术技能”之间建立起相辅相成的紧密关系,是当前高职院校面临的主要问题。高职院校要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水平。茶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以茶文化为育人工作载体,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多样化、特色化、综合化。本文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现状,将传统茶文化融入高职院校育人体系中,并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传统茶文化育人的主要实施路径,为高职院校人文教育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一、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现状
(一)文化素养水平较低。一方面,单从录取分数来说,高职学生高考成绩普遍低于普通二本院校学生,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学生文化基础知识均比较薄弱,尤其是技术类较强专业、单招专业的学生,在文学、历史和哲学等方面涉猎较浅,对于人文历史的了解甚少,很难产生兴趣。另一方面,当前就业形势较为严峻,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成为高职院校教育工作的主要职责,这导致高职院校在日常教学安排上过分强调专业课的地位,轻人文、重技能。这样的教育理念和育人环境容易导致学生只对自己所学专业感兴趣,认为只要学好技能、找到工作便是成功,对其所学技能背后的传统文化的内涵、为人处世的道理、人文素养等能够提高自身修养的知识则鲜有问津。这两方面原因导致高职学生自身文化素养与审美能力相对较低。
(二)缺乏理想信念和追求。理想和信念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然而,当前部分高职学生较为缺乏理想信念和追求。究其原因,其一,各项娱乐活动占据着高职学生的大部分时间,他们对于能够增进学识和能力的读书学习兴趣索然;其二,部分高职学生对于未来人生没有明确的规划,即便心中对未来有着模糊的判断,也因为缺乏实现能力而逐渐淡化;其三,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看,唯技术主义教育观在我国职业教育中仍居于支配地位,职业院校往往更注重实践教育,强调以就業为导向强化技能培养,有意无意忽视了文化精神的熏陶,学生在缺乏“爱”和人文关怀的氛围中成长和学习,自然会产生精神世界贫瘠空虚、心理素质欠佳、缺乏理想追求、社会责任感淡漠、道德失范等问题,这显然与“以人为本”的核心培养要义是背道而驰的。
(三)文化自信缺失。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的文化不断碰撞,西方文化的渗透不断冲击和影响着大众的文化自信。文化不自信的根源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不充分,同时盲目推崇外来文化。高职学生由于自身文化基础较为薄弱,辨别能力不强,在借鉴外来文化时容易出现理解的偏差,对外来文化进行盲目跟风,或者是盲目地将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进行比较而丧失自身文化自信。
二、茶文化对学生人文素质养成的积极作用
(一)茶文化可以提升学生的品德素养。茶文化以“德”为先,以“和”为要旨,注重人的思想品德和个人修养,重视人的群体价值,倡导和诚处世,敬人爱民,化解矛盾,增强团结,无私奉献,努力寻求“美与爱”的旋律,彰显“和与融”的呼唤,张扬“廉与清”的光彩,其本质内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脉相承、高度契合的。“茶德”是茶文化中的核心内涵,既有“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检德之人”的古代茶德,又有以“廉、美、和、敬”为基本准则的当代茶德。树立茶德,一方面能继承先人的意志,构建高尚的道德标准和规范道德行为;另一方面能够树立正确的“三观”,明善恶,辨是非,这是茶文化育人的作用。大学生在饮茶过程中便能感受到人生和品茶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遇到困境和挫折时,可以通过茶文化培养坚强的意志和乐观的心态。这对于个体来说是品德素养提升的重要体现,对于群体来说是中国社会未来的价值取向。
(二)茶文化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中国是世界上公认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国家,“茶”字的英语发音“tea”,就是从厦门方言得来的。16世纪中叶,中国“茶”以文字形式首次传入欧洲,激发了欧洲人对中国茶的向往与追求。《崇安县新志》中记载:“英吉利人云:武夷茶色,红如玛瑙,质之佳过印度、锡兰远甚。凡以武夷茶待客者,客必起立致敬……”这便是英国“下午茶”的源头。还有著名的日本茶道也是在吸收中国茶文化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作为茶的起源国家,中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背景,从古至今,中国人喜茶、爱茶是众所周知的。茶文化作为我国优秀的文化传承、文化自信的主要组成部分,不应失去自己的特色和价值,传统茶文化不可能也不应该在历史发展的潮流中落伍。在学校育人工作中传播茶文化,阐释中国茶文化的对外传播及其贡献和影响,有利于激发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三、基于茶文化的人文教育路径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是广西农学院热作分院,早在1977年就开设了茶学本科专业,现学院开设有茶树栽培与茶叶加工、茶艺与茶叶营销两个茶叶类专业,并以专业建设为基础,组建了广西茶文化研究会、广西茶业职业教育集团、广西红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协同育人、协同创新平台,建成了涵盖“茶叶种植、茶叶加工、茶叶包装设计、茶叶物流、茶叶营销、茶艺服务等”茶产业链人才培养的实践育人基地和育人团队。近年来,学院以“茶文化、非遗文化”融入校园环境建设工程为契机,建成了孔子文化广场、茶圣广场、茶王塔、茶艺楼、茗馨湖、“鼎盛”广场、茶文化走廊、古筝训练室、形体训练室、茶艺实训室、书画展示大厅、工匠长廊等校园建设项目,引进壮锦、坭兴陶、六堡茶等方面技能大师和非遗大师,建立大师工作室,形成了以“传统技艺、优秀文化”为核心的育人环境,营造了工匠精神、审美情趣的环境育人氛围。具体而言,学院基于茶文化的人文教育路径主要如下。 (一)开发茶文化立体化网络课程,推进茶文化“三进”育人。学院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实施“茶文化”课程进校园、进专业、进课程的“三进”育人,促进学生工匠精神和民族文化素质养成,增强其民族自豪感与自信感。通过以茶为载体挖掘茶文化与技艺传承的精神内涵,选取茶产业链上茶史、茶人、茶器、茶具、茶艺等典型的文化与技艺教学项目,开发中华茶文化、现代茶膳民族工艺、中华茶器茶具赏识等面向全校各專业的系列立体化网络课程。根据各个学院专业的不同,所授与茶相关的任选课程也有所不同,如茶叶包装综合设计案例、茶馆文化这两门课程对经贸学院来说仅作为任选课。将茶文化与学生的专业结合起来,更能让学生从茶文化中深刻解读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加深对专业的理解,思考茶文化承载中华传统美德“礼”的功能。同时学院还将“茶文化”从在校生延伸到毕业生,从校园延伸到社会,不断传递以茶待客、以茶悟道的精神内核。
(二)营造“茶文化”校园文化环境和育人氛围,以优美的文化环境陶冶人。校园文化环境在育人过程中具有导向作用、陶冶作用、激励作用、调适作用,特别是在学生价值取向、思想品德养成和生活方式选择上,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发挥着巨大作用。学院通过营造“茶文化”校园文化环境和育人氛围对学生进行精神熏陶,一是通过开展与茶相关的教学活动、专题讲座、茶艺表演等活动,并通过书刊、海报和新媒体等载体传递茶文化;二是通过创设茶文化长廊、茶文化体验实训区、大学生茶文化创业示范区、陆羽广场、孔子文化公园等优雅环境来营造氛围;三是积极承办与茶相关的各类社会活动,如广西评茶员职业技能竞赛等,让学生在充满工匠精神和文化的“茶文化”环境里接受“茶文化”的精神熏陶,深切感受到“产、学、研”合作的多元化成果,在多样化活动中自觉建立起自信心和荣誉感,自觉树立社会公德和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同时也开阔视野、拓展想象力,不断提高社会活动能力。
(三)发挥茶业大师作用,创新传承茶文化技艺,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没有深耕多年的茶山、茶田,没有一代代匠心不变的茶农,就没有古今传承发展的茶文化。越是醇香、独特的名贵茶叶,越是源于匠心,从种植、采摘到制茶、泡茶,均凝聚着茶业大师和茶叶工匠的精神。推进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弘扬工匠精神,传播工匠文化,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民族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我国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中,专业技能传授同核心职业素养培养同等重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工匠精神的渗透和传承是我国高职院校教育责任的体现。
学院成立了由学院为主管单位、广西茶文化研究会为建设依托单位的茶业大师工作室,大师工作室的成立旨在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大师、学校名师和企业能工巧匠的智慧,利用其丰富的行业经验和卓越的技能,参与到校企合作共建、产教研融合、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现代学徒制推进等方面的具体工作中,优化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深化产教研融合和校企合作。通过“茶文化”传承人和技能大师进校园、上讲台,开展大师传帮带的文化传承活动,传播工匠文化,学生得以耳濡目染大师的工匠精神和行为,学习传承人对“茶文化”的执着和专注,从而敬畏和热爱自己的职业,对每个作品都保持着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品质,树立工匠精神。
(四)依托学生社团,以“茶文化”活动塑造人。学院积极培育茶学协会、茶艺表演协会、礼仪协会等学生社团,使其成为学生团体实现投身公益、服务他人、提高技能的帮扶场所,锻炼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奉献爱心、展现自我的平台。各个社团积极开展“茶文化”艺术节、茶艺比赛、“茶文化”民族技艺比赛、茶文化书画摄影展、茶膳美食节、“无我茶会”、“经典文学作品诵读”、“大师进校园大讲堂”、“茶道与人生”名人大讲堂、茶叶营销技能讲堂核心价值活动,实现以“茶文化”活动育人、实践育人。茶学协会的社团成员,作为茶文化传播的使者,通过沙龙、讲座、茶会等形式,邀请在校师生到茶室喝茶品茶,学习茶知识,汲取茶文化。
综上所述,茶文化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化频受挑战和冲击的情况下,高职学生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有义务、有责任传承和发扬茶文化。教育工作者可以结合高职学生价值观的特点,从茶文化中寻找提高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切入点,将优秀传统茶文化和育人工作全面融合,在教学理念、日常学生管理工作和教学实践中融入茶文化知识,开阔学生人文视野,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增强学生民族认同感。
【参考文献】
[1]杨德山.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缺失与回归[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2).
[2]马力,李俊.实施“博文约礼”浸润式教育 培养优秀传统文化的体认者、践行者、传承者[J].北京教育(德育),2018(3).
[3]程启坤.弘扬中国茶德 促进社会和谐[J].中国茶叶,2019(3).
[4]武莹,张巧.浅议西方茶文化及英语“茶”语管窥[J].福建茶叶,2016(10).
[5]徐庆生,徐希西.正山堂茶经金骏眉[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7.
[6]崔长青,张碧竹.构建对外传播话语的原则:字面与实际意义相统一[J].对外传播,2017(6).
【基金项目】广西职业教育茶树栽培与茶叶加工专业及专业群发展研究基地项目(桂教职成〔2018〕37 号);2019年广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项目“以茶文化育人,增强文化自信”(桂教思政〔2019〕2 号)
【作者简介】陈恩海,男,广西合浦人,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农业与环境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创业就业指导。
(责编 苏 洋)
【关键词】茶文化 高职院校 人文教育 路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35-0036-03
与普通本科高校学生相比,职业院校的学生往往更多地关注专业技能学习,不重视人文素养相关知识学习,致使人文素养水平整体不高。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从事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使命,如何在“高素质”与“技术技能”之间建立起相辅相成的紧密关系,是当前高职院校面临的主要问题。高职院校要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水平。茶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以茶文化为育人工作载体,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多样化、特色化、综合化。本文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现状,将传统茶文化融入高职院校育人体系中,并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传统茶文化育人的主要实施路径,为高职院校人文教育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一、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现状
(一)文化素养水平较低。一方面,单从录取分数来说,高职学生高考成绩普遍低于普通二本院校学生,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学生文化基础知识均比较薄弱,尤其是技术类较强专业、单招专业的学生,在文学、历史和哲学等方面涉猎较浅,对于人文历史的了解甚少,很难产生兴趣。另一方面,当前就业形势较为严峻,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成为高职院校教育工作的主要职责,这导致高职院校在日常教学安排上过分强调专业课的地位,轻人文、重技能。这样的教育理念和育人环境容易导致学生只对自己所学专业感兴趣,认为只要学好技能、找到工作便是成功,对其所学技能背后的传统文化的内涵、为人处世的道理、人文素养等能够提高自身修养的知识则鲜有问津。这两方面原因导致高职学生自身文化素养与审美能力相对较低。
(二)缺乏理想信念和追求。理想和信念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然而,当前部分高职学生较为缺乏理想信念和追求。究其原因,其一,各项娱乐活动占据着高职学生的大部分时间,他们对于能够增进学识和能力的读书学习兴趣索然;其二,部分高职学生对于未来人生没有明确的规划,即便心中对未来有着模糊的判断,也因为缺乏实现能力而逐渐淡化;其三,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看,唯技术主义教育观在我国职业教育中仍居于支配地位,职业院校往往更注重实践教育,强调以就業为导向强化技能培养,有意无意忽视了文化精神的熏陶,学生在缺乏“爱”和人文关怀的氛围中成长和学习,自然会产生精神世界贫瘠空虚、心理素质欠佳、缺乏理想追求、社会责任感淡漠、道德失范等问题,这显然与“以人为本”的核心培养要义是背道而驰的。
(三)文化自信缺失。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的文化不断碰撞,西方文化的渗透不断冲击和影响着大众的文化自信。文化不自信的根源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不充分,同时盲目推崇外来文化。高职学生由于自身文化基础较为薄弱,辨别能力不强,在借鉴外来文化时容易出现理解的偏差,对外来文化进行盲目跟风,或者是盲目地将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进行比较而丧失自身文化自信。
二、茶文化对学生人文素质养成的积极作用
(一)茶文化可以提升学生的品德素养。茶文化以“德”为先,以“和”为要旨,注重人的思想品德和个人修养,重视人的群体价值,倡导和诚处世,敬人爱民,化解矛盾,增强团结,无私奉献,努力寻求“美与爱”的旋律,彰显“和与融”的呼唤,张扬“廉与清”的光彩,其本质内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脉相承、高度契合的。“茶德”是茶文化中的核心内涵,既有“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检德之人”的古代茶德,又有以“廉、美、和、敬”为基本准则的当代茶德。树立茶德,一方面能继承先人的意志,构建高尚的道德标准和规范道德行为;另一方面能够树立正确的“三观”,明善恶,辨是非,这是茶文化育人的作用。大学生在饮茶过程中便能感受到人生和品茶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遇到困境和挫折时,可以通过茶文化培养坚强的意志和乐观的心态。这对于个体来说是品德素养提升的重要体现,对于群体来说是中国社会未来的价值取向。
(二)茶文化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中国是世界上公认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国家,“茶”字的英语发音“tea”,就是从厦门方言得来的。16世纪中叶,中国“茶”以文字形式首次传入欧洲,激发了欧洲人对中国茶的向往与追求。《崇安县新志》中记载:“英吉利人云:武夷茶色,红如玛瑙,质之佳过印度、锡兰远甚。凡以武夷茶待客者,客必起立致敬……”这便是英国“下午茶”的源头。还有著名的日本茶道也是在吸收中国茶文化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作为茶的起源国家,中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背景,从古至今,中国人喜茶、爱茶是众所周知的。茶文化作为我国优秀的文化传承、文化自信的主要组成部分,不应失去自己的特色和价值,传统茶文化不可能也不应该在历史发展的潮流中落伍。在学校育人工作中传播茶文化,阐释中国茶文化的对外传播及其贡献和影响,有利于激发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三、基于茶文化的人文教育路径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是广西农学院热作分院,早在1977年就开设了茶学本科专业,现学院开设有茶树栽培与茶叶加工、茶艺与茶叶营销两个茶叶类专业,并以专业建设为基础,组建了广西茶文化研究会、广西茶业职业教育集团、广西红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协同育人、协同创新平台,建成了涵盖“茶叶种植、茶叶加工、茶叶包装设计、茶叶物流、茶叶营销、茶艺服务等”茶产业链人才培养的实践育人基地和育人团队。近年来,学院以“茶文化、非遗文化”融入校园环境建设工程为契机,建成了孔子文化广场、茶圣广场、茶王塔、茶艺楼、茗馨湖、“鼎盛”广场、茶文化走廊、古筝训练室、形体训练室、茶艺实训室、书画展示大厅、工匠长廊等校园建设项目,引进壮锦、坭兴陶、六堡茶等方面技能大师和非遗大师,建立大师工作室,形成了以“传统技艺、优秀文化”为核心的育人环境,营造了工匠精神、审美情趣的环境育人氛围。具体而言,学院基于茶文化的人文教育路径主要如下。 (一)开发茶文化立体化网络课程,推进茶文化“三进”育人。学院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实施“茶文化”课程进校园、进专业、进课程的“三进”育人,促进学生工匠精神和民族文化素质养成,增强其民族自豪感与自信感。通过以茶为载体挖掘茶文化与技艺传承的精神内涵,选取茶产业链上茶史、茶人、茶器、茶具、茶艺等典型的文化与技艺教学项目,开发中华茶文化、现代茶膳民族工艺、中华茶器茶具赏识等面向全校各專业的系列立体化网络课程。根据各个学院专业的不同,所授与茶相关的任选课程也有所不同,如茶叶包装综合设计案例、茶馆文化这两门课程对经贸学院来说仅作为任选课。将茶文化与学生的专业结合起来,更能让学生从茶文化中深刻解读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加深对专业的理解,思考茶文化承载中华传统美德“礼”的功能。同时学院还将“茶文化”从在校生延伸到毕业生,从校园延伸到社会,不断传递以茶待客、以茶悟道的精神内核。
(二)营造“茶文化”校园文化环境和育人氛围,以优美的文化环境陶冶人。校园文化环境在育人过程中具有导向作用、陶冶作用、激励作用、调适作用,特别是在学生价值取向、思想品德养成和生活方式选择上,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发挥着巨大作用。学院通过营造“茶文化”校园文化环境和育人氛围对学生进行精神熏陶,一是通过开展与茶相关的教学活动、专题讲座、茶艺表演等活动,并通过书刊、海报和新媒体等载体传递茶文化;二是通过创设茶文化长廊、茶文化体验实训区、大学生茶文化创业示范区、陆羽广场、孔子文化公园等优雅环境来营造氛围;三是积极承办与茶相关的各类社会活动,如广西评茶员职业技能竞赛等,让学生在充满工匠精神和文化的“茶文化”环境里接受“茶文化”的精神熏陶,深切感受到“产、学、研”合作的多元化成果,在多样化活动中自觉建立起自信心和荣誉感,自觉树立社会公德和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同时也开阔视野、拓展想象力,不断提高社会活动能力。
(三)发挥茶业大师作用,创新传承茶文化技艺,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没有深耕多年的茶山、茶田,没有一代代匠心不变的茶农,就没有古今传承发展的茶文化。越是醇香、独特的名贵茶叶,越是源于匠心,从种植、采摘到制茶、泡茶,均凝聚着茶业大师和茶叶工匠的精神。推进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弘扬工匠精神,传播工匠文化,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民族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我国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中,专业技能传授同核心职业素养培养同等重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工匠精神的渗透和传承是我国高职院校教育责任的体现。
学院成立了由学院为主管单位、广西茶文化研究会为建设依托单位的茶业大师工作室,大师工作室的成立旨在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大师、学校名师和企业能工巧匠的智慧,利用其丰富的行业经验和卓越的技能,参与到校企合作共建、产教研融合、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现代学徒制推进等方面的具体工作中,优化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深化产教研融合和校企合作。通过“茶文化”传承人和技能大师进校园、上讲台,开展大师传帮带的文化传承活动,传播工匠文化,学生得以耳濡目染大师的工匠精神和行为,学习传承人对“茶文化”的执着和专注,从而敬畏和热爱自己的职业,对每个作品都保持着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品质,树立工匠精神。
(四)依托学生社团,以“茶文化”活动塑造人。学院积极培育茶学协会、茶艺表演协会、礼仪协会等学生社团,使其成为学生团体实现投身公益、服务他人、提高技能的帮扶场所,锻炼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奉献爱心、展现自我的平台。各个社团积极开展“茶文化”艺术节、茶艺比赛、“茶文化”民族技艺比赛、茶文化书画摄影展、茶膳美食节、“无我茶会”、“经典文学作品诵读”、“大师进校园大讲堂”、“茶道与人生”名人大讲堂、茶叶营销技能讲堂核心价值活动,实现以“茶文化”活动育人、实践育人。茶学协会的社团成员,作为茶文化传播的使者,通过沙龙、讲座、茶会等形式,邀请在校师生到茶室喝茶品茶,学习茶知识,汲取茶文化。
综上所述,茶文化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化频受挑战和冲击的情况下,高职学生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有义务、有责任传承和发扬茶文化。教育工作者可以结合高职学生价值观的特点,从茶文化中寻找提高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切入点,将优秀传统茶文化和育人工作全面融合,在教学理念、日常学生管理工作和教学实践中融入茶文化知识,开阔学生人文视野,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增强学生民族认同感。
【参考文献】
[1]杨德山.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缺失与回归[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2).
[2]马力,李俊.实施“博文约礼”浸润式教育 培养优秀传统文化的体认者、践行者、传承者[J].北京教育(德育),2018(3).
[3]程启坤.弘扬中国茶德 促进社会和谐[J].中国茶叶,2019(3).
[4]武莹,张巧.浅议西方茶文化及英语“茶”语管窥[J].福建茶叶,2016(10).
[5]徐庆生,徐希西.正山堂茶经金骏眉[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7.
[6]崔长青,张碧竹.构建对外传播话语的原则:字面与实际意义相统一[J].对外传播,2017(6).
【基金项目】广西职业教育茶树栽培与茶叶加工专业及专业群发展研究基地项目(桂教职成〔2018〕37 号);2019年广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项目“以茶文化育人,增强文化自信”(桂教思政〔2019〕2 号)
【作者简介】陈恩海,男,广西合浦人,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农业与环境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创业就业指导。
(责编 苏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