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主观题答题思维探析

来源 :新高考·新世纪智能·语文备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xin12345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类题研究,从微观上来说,是从语文思维视野贯穿语文考点类题训练过程与方法的研究,从宏观上来说,是从认知的维度审视高考语文考点下的类题命制的研究(包括命制与评价依据、研究路径与策略、试卷稳定与创新等)。高考语文类题研究是考题、考点研究的深入与细化。本文仅从语文思维视野贯穿语文考点类题训练过程与方法的研究角度,对2018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诗歌鉴赏主观类题,进行了梳理与分析。
  一、意象意境类鉴赏
  意境,即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对意象鉴赏,首先,我们要把握比较赏析意象的特征,感知意境以及作者所寄托的情感。这一鉴赏活动,包括对景、境、情三个方面的分析。答题时,结合诗句内容,描述诗意,概括意象的特点,明确意象与思想感情之间的内在联系。
  [思维模型]
  例1:(2018年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
  陶渊明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未欢时务,解颜劝农人。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既事多所欣。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注]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
  问:(2)“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表达了哪些情感?
  [解析] (2)题干要求描绘“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的画面,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时,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回答本题抓住“平畴”“远风”“良苗”“怀新”几个意象,然后把“平”“远”“良”“新”等几个修饰词展开联想,描绘画面即可。
  (3)题考查赏析诗歌的情感。“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的意思是:就像这样,在简陋的木屋里长吟,暂且做一个耕田之人吧。本诗叙写了田间劳动的欢娱,联想到古代隐士长沮、桀溺的操行,而深感忧道之人的难得,最后以掩门长吟“聊为陇亩民”作结。从而表达了诗人躬耕田园、避世隐逸的宁静淡泊之情。
  [答案] (2)平旷的田野上,从远处吹来的微风,轻轻拂过禾苗。长势良好的禾苗,焕发出勃勃生机。
  (3)诗人躬耕田园、避世隐逸的宁静淡泊之情。济世与归隐相矛盾的复杂情感。
  例2:(2018年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书卷后(节选)
  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问:15.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解析]酒是古代诗歌中最为常见的意象。题目要求对古典诗词中的意象进行多维解读。诗中前后出现多次,除了在内容上的變化之外,更多的是体现了诗人情感的变化和行文构思的技巧运用。
  归纳作用题的答题思路,我们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回答:首先是诗句内容上写了对象(人、事和物)和该对象的特点以及明确诗句运用的手法;其次是诗歌结构上的联系,即诗人对作品内容的组织安排,体现在人、事、场景的布局,局部与整体的协调,首尾的照应,段落的过渡,线索的安排,详略虚实的设计,时空动静的调度等。命题者常从“结构”着手,引导进入审美境界,体会诗人的匠心睿智。然后是从诗歌情感上分析结构技巧对抒发思想感情的作用,结合诗句所体现出来的作者思想情感。
  [答案]①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②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
  二、思想情感类鉴赏
  高考对诗歌的思想情感类的鉴赏,主要是对古代诗歌内容主题思想感情与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在分析诗的思想内容时,我们要抓住诗歌的标题,挖掘标题的信息;通读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关键词,抓住诗歌的题材类型以及诗歌的表达技巧等。答题时,我们要结合相关诗歌内容加以分析,准确判断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
  [思维模型]
  例1:(2018年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0~11题。
  寄和州刘使君①
  张籍
  别离已久犹为郡,闲向春风倒酒瓶。
  送客特过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
  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
  到此诗情应更远,醉中高咏有谁听?
  [注]①刘使君,指唐代诗人刘禹锡,时任和州刺史。诗中沙口堰、水心亭,均在和州。
  问:10.根据前两联,概括刘禹锡“闲”的表现,并分析他如此表现的原因。
  11.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解析]第10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诗歌前两联(二、三、四句)是诗人“闲”的表现,而第一联的第一句是诗人“闲”的原因。
  第11题考查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结尾看起来像是“无人听”,实则暗指诗人“可听”之意。诗人想象刘禹锡正乘着酒兴放声吟诵诗作,可是有谁赏识呢?这是诗人为刘禹锡打抱不平。
  [答案] 10.表现:把酒当春,绕道送客,常去赏花。原因:长期得不到升迁,怀才不遇;喜欢自然山水。   11.对刘禹锡诗歌艺术的钦佩之情;对刘禹锡目前境况的同情之感;对自己能感知对方心意的知音之许。
  例2:(2018年全国卷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精卫词
  王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问:15.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解析]此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先表达自己的观点“是否同意”,然后结合相关诗句来分析。
  [答案]观点一:同意。①这两句诗是精卫坚韧不拔、前赴后继奋斗精神的自我抒发;②意为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
  观点二:不同意。①这两句诗是作者对精卫的同情与崇敬之情的表达;②意为移山填海的事业尚未完成。我愿牺牲生命来帮助精卫,以自己的生命来换精卫的生命。
  三、炼句(字)类赏析
  古代诗歌注重炼字炼句,一来可使诗歌的意象形象主动,二来增加诗歌的表达效果。在赏析炼字句题型时,我们可先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先明确“炼句(字)”所使用的修辞手法,点明该字句的描写效果,结合相关诗句进行分析,展开想象与联想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情境。其次,点明该字句的表达效果,即对象具有怎样的特点,烘托了怎样的意境以及表达怎样的情感。
  [思维模型]
  例:(2018年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野歌
  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漾漾。
  问:15.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解析]第15题主观题为炼句题:一语双关,表面上描绘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实际上寓意自己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答案]①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②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四、表达技巧鉴赏类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有三个方面,表现手法(对比、象征、虚实、动静等),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和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夸张等)。解答关于表述技巧的鉴赏,我们要明确诗歌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并结合诗句分析作用。
  [思维模型]
  例:(2018年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9~20题。
  送王昌龄
  李颀
  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
  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
  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
  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
  夜来莲花界潮,梦里金陵城。
  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注]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
  问:20.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
  [解析]题目要求鉴赏诗歌中如何运用“点染手法”,進而分析该手法的好处以及与诗歌主题之间的关系。点染手法:“点”即总写,“染”即分写,以具体的事物或景物将所“点”的情感道理等渲染出来。“送君多暮情”至“梦里金陵城”都是围绕“暮情”展开的。
  [答案]“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
  五、语言风格鉴赏
  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自然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清新,有的古朴;有的绚丽多彩,有的质朴无华;有的语言明朗,有的含蓄,言此意彼;有的平易近人,有的险怪奇特。“诗以言志”,每一首诗,都会通过诗的语言把诗人内心的情感表露出来,有的含蓄一点,有的直白一点,有的豪迈一点,有点婉约一点,等等。答题时,我们首先点明诗的语言风格特色,结合相关诗句阐述该特色在诗中的运用情况以及体现出来的艺术效果。
  [思维模型]
  例:(2018年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6题。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①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②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③。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江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④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①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②绣衣:官服。③相如檄:指司法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④铜鞮陌:代指襄阳。
  问:16.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述。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艺术特色的把握,抓住“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这一评价语,结合诗歌内容来分析。
  [答案]龙吟虎啸与和缓相对,分别指诗人用典的大气和情感的细腻,诗人通过“诸葛表”和“相如檄”等典故表达出对友人的祝愿和期许,给人以“龙吟虎啸”之感;又通过“中年多病”“儿女泪”“须相忆”等句感怀自身老病交加,怀才不遇,同时抒发了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为此“和缓”。
  总之,2018年高考诗歌鉴赏主观类题考查的重点是对作品的整体认识,对意境、风格、手法等的体会和评价。这样的考题既有外在表现方法的考查,也有内在语言的深刻领悟,即有技巧的鉴赏,也有风格的分析。同时,通过诗歌的语言、形象、思想情感和技巧等,提升审美鉴赏能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其他文献
一、考情分析  漫画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样式,它具有简洁明了而又形象生动的特点,一般通过夸张、比拟、象征等手法,借以讽刺、批评或颂扬某些人或事,从而给人以启迪和教育。漫画画面一般具有较强的幽默感和讽刺效果,内容多取材于社会现实和热点问题。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性。漫画一般有标题、主体和注解三个部分构成。标题即题目,往往告知或暗示漫画的主题思想;主体是每一幅漫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画面各因素构成
期刊
[名师押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2018年4月27日,开封市两级人民法院向社会曝光了100个失信被执行人,公布了他们的身份证号、执行标的,张贴他们的照片,并重点公布了十大失信联合惩戒典型案例。这些失信人员,有的隐瞒个人财产,欠债不还;有的拖欠农民工资,为富不仁……法院在多次调解甚至判决无果的情况下,依法曝光失信被执行人信息,并发布了限制高消费令。迫于压力,这些失信案件陆续顺利执结。
期刊
一、考点分析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关于古代诗歌鉴赏的考查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一知识点属“鉴赏评价”部分,能力层级为D级。  这一题型在近3年来有着较大的变化,我们以全国卷为例具体来看。2016年考查的是两道主观题,分别是6分和5分,共11分;2017年考查的也是两道题,一道是客观题,为五选二模式,选出“不恰当的两项”,分值5分,另外一
期刊
一、了解考点,明确内涵。  古人云:“诗言志,歌传情。”诗歌是感情的产物,而感情是诗歌的根本。因此,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鉴赏诗歌的目的,也是进一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前提。而对诗歌“思想感情”的考查,也逐渐成为高考诗歌鉴赏的命题热点。为此,本文对古诗词的思想感情进行了分类探讨,以期帮助学生真正感悟诗情,提高理解和分析古典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二、了解考情,明确题型  (一)近三
期刊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当前,几乎所有社交媒体平台都是正能量满满的“点赞派”。在界面设计上,这些平台将点赞功能放在最为明显的位置,而愤怒、不满、懊悔等负面情绪的表达,在功能设计中被刻意淡化,乃至彻底消失。  有人说,设计点赞功能提供了一种积极表态的方式,让我们拓展了社交的空间,在互动中找到存在感;也有人说,只有点赞功能会掩盖真实的表达,代替深入的交流,反而使我们迷失于自我的世界
期刊
[技法指导]  溪水因山成曲折,山蹊随地作低平。正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所以我们在作文时必须写出事件的波澜来。写出事件的波澜就是写出事件的曲折变化。要写出事物的波澜,一是善于选择本身就曲折复杂的事件来写,二是善于运用使叙事曲折的技巧。本文旨在以升格作文为例介绍几种使叙事曲折的技巧。常见的技巧有:  1.悬念法,就是在情节发展中设置谜面,使读者产生急切的期盼心理,然后在适当的时机揭开谜底。  2.
期刊
古代官员被派往遥远偏僻之地做官,纵然会吟赏当地的美景,但字里行间总有漂泊的孤寂。如今人们远赴异国他乡,却称之为旅行游玩,心情始终是快乐明朗的。  同样是离家远行,为何人们的心境会有如此巨大的不同?道理其实很简单,区分标准只有一个:你的命运是否掌握在自己手中。  古代官员大多向往京城国都,被派往偏远之地,多半是因为惹急了皇帝而不得不接受这样的调动。正因为他们是被迫来此,才会看什么都带着一点漂泊的辛酸
期刊
记叙文,顾名思义,是以记叙表达方式为主的文章。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表达方式就不可以用于记叙文中,比如议论,也可以成为记叙文有机的组成部分之一。不过,从作文教学实践来看,同学们在记叙文里展开议论时容易出现四大间题。现结合具体实例,对这些问题逐一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要求。  一、议论要简明扼要  “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陆机《文赋》)。记叙文中的议论应该是画龙点睛之笔,三言两语,简明扼要,言不在
期刊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青蛙在井底看外面的世界,井口限制了它的视野。人的视野,也常受到“井口”的限制。  要求: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②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③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④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分析  审准题是写好文的第一步,考生须有一双火眼透视出材料的内涵,“井口”便是这则材料的核心概念。青蛙坐井观天中的“井口”乃
期刊
关于高考作文命题的改革,已经有权威文章将《考试大纲》里的“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具体表述为“实用类写作题:要求考生撰写诸如书信、通知、消息等在社会生活中常见的实用性文章”“分析性写作题:要求考生撰写满足学习与研究所需要的辨析论证的分析性文章”。  教育部考试中心研究员张开先生认为,高考作文命题将“从不同角度拓展材料作文的测试功能,使材料型作文的考查功能不断完善”。绝大多数师生都在亦步亦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