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语段作用题解题策略

来源 :新高考·语文备考(高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juchen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段作用题是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常考的题型,重在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本的能力。命题者或者直接设问某段在文章中的作用,或者让考生分析某段写某些内容的用意,或者让考生分析某段文字这样写的好处。解答这类题型通常要从内容与结构两个方面人手,但很多考生不得其法,答题时要么遗漏要点,要么胡乱套用,得分不高。究竟如何作答语段作用题呢?笔者认为首先要细读、深读文本,理解语段写了什么,有怎样的层次,表达上有无特点。在把握所给语段的内容后再立足语段的位置,寻找其与上下文的联系。作答时要兼顾文体的特征,明确答题的走向。下面我们就具体谈谈这种题型的解题策略。
  一、确定文体,把握走向
  文学类文本阅读通常考查小说和散文两类文体,不同的文体鉴赏的路径不同,答题的走向也不同。小说往往通过情节来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从而表达主题。因此,回答小说语段作用题就要从情节、环境、人物、主题这四个角度考虑。如2017年江苏卷《一个圣诞节的回忆》第15题“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探究结尾的表达效果,其实就是探究结尾的作用,既然是小说的结尾,就可以从小说的要素——人物、环境、情节、主旨切入。结尾对冬日清晨环境的描写,营造了凄凉清冷的氛围,为“我的朋友”的辞世铺设了感伤的色彩(环境);这种清冷的氛围恰恰与前文的好天气形成了强烈的反差,透露出“我”对朋友无尽的愧疚、思念与眷恋之情,深化了主旨,表达含蓄蕴藉(主旨);从开头部分的大声说可以做蛋糕,到结尾处也有一样的话,突出“我的朋友”的积极乐观的心态与生活态度(人物),首尾呼应,结构圆融。
  散文往往是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题材广泛,表达灵活,形散而神聚。鉴赏散文通常要从形象、思路、情感主旨、艺术手法切入,回答散文中语段的作用时答题的走向也是如此。例如20巧年山东卷《四堡雕版》第19题“简析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明确文体是散文,要从散文四要素切入。本文的写作对象是四堡雕版,这一段文字讲了两层含意,第一层主要是说“福建的建阳一直承担着那片大地上文明的传播”点明建安雕版文化的历史传承;第二层是说“由民间印坊养育出来的淳朴的气质便是建安版特有的审美品格”,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作者对它的喜爱和敬意,这就为写四堡雕版提供了一个历史和文化的背景;从结构思路上看,第二段的上文说“如花似锦的猜想”,下文介绍四堡雕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明确内容,弄清意图
  我们阅读文章时一定要解决两个层面的问题,第一个层面就是“写了什么,为什么写这些内容”,即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第二个层面就是“怎么写的”即文章的结构层次的安排以及写作手法的运用。作答语段作用题首先就要解决第一个层面的问题,明确语段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重在弄清作者的写作意图。
  例如2017年上海春季卷毕淑敏《白兰瓜》:“第⑨段描绘安西午后沙漠的环境,请分析其用意。”
  解答本题,首先要思考作者描写了安西午后沙漠怎样的环境,从“太阳毫不减其炙烤大地”“面包车成了面包炉”“令人窒息的闷热”“火焰般的漠风旋涡般地卷来”等的描写可见环境的干燥炎热,“口唇皲裂,眼球粗糙,全身像烤鱼片似的干燥无力”突显出生存环境之恶劣,环境越是恶劣越能凸显出白兰瓜顽强的生命力。如此恶劣的环境下突然出现了一位卖瓜的沙漠老人,老人顽强的生命力可见一斑。由此得出以下的答案:这段话描绘出安西的干燥炎热,突显出白兰瓜和沙漠老人生存环境的恶劣,烘托出白兰瓜和老人顽强的生命力。
  再如2017年浙江卷《一种美味》第13题:“小说设置了一个意外的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解答本题,首先要考虑结尾写了什么,有何用意。本文结尾是“他”在一家人享受过“鱼汤”美味以后,发现鱼竟然在厨房的柴草里。情节在结尾处突然逆转,出人意料。这个结尾其实在前文有多处伏笔,比如前文“掀锅盖”“不记得细节”“忘了味道”等。这个结尾安排说明全家人感觉鲜美的“鱼汤”,其实鱼并没有入汤。提示“美味”的含意不只是表层所写的“鱼汤”,引发读者对“美味”深层含意的思考:这里的“美味”不仅是指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满足口腹之欲的一种“美味”,还是一家人的快乐、亲情和希望,是处于生活重负下的情感“美味”;更是“他”由天真懵懂到初通人事的自我的一次重要发现与成长,是能够滋养一生的特殊“美味”。结尾和标题“一种美味”构成呼应,深化文章主旨。
  三、立足位置,规范用语
  在明确语段的写作内容,弄清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之后就要考虑第二个层面,就是怎么写的,尤其是行文结构层次的安排。要充分考虑语段的位置,位置不同,其作用也不同,答题的用语也不尽相同。作答时要立足于位置,联系上下文揣摩作者谋篇布局的用意,做到“瞻前顾后”,选取相关的术语准确作答。
  【一)开头的作用
  开头语段的作用通常有以下几种:①设置背景,交代时间、地点、原因等。②渲染氛围,奠定感情基调。③设置悬念,提出疑问,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或引人深思。④照应文题,点明中心。⑤总领全文。⑥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或埋下伏笔。⑦与下文形成对照或呼应。⑧首尾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
  例如2017年山东卷《七岔犄角的公鹿》第19题:“本文以‘我’与特吉的冲突开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解答此题,要考虑到其在开头的作用,“我”和特吉的冲突主要围绕着“我”敢不敢独自上山打猎,那么冲突过后“我”究竟有没有独自上山打猎自然而然成为读者感兴趣的内容。因此,开头的冲突无疑激发了读者阅读文章的兴趣。从结构的角度思考,要做到瞻前顾后,往前看,与标题的联系不明显,往后看,下文写了“我”去打猎遇见公鹿,因此其结构的作用就是引出下文“我”独自上山去打猎遇见公鹿的情节。
  (二)中间段的作用
  中间段的作用总的来说就是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答题时要结合具体内容作答:
  1.上承(或照应)……,下启(或呼应)~·…
  2.总括上文,为下文……作铺垫。
  3.文章由……转为……(如:①由叙述转为抒情议论;②由写物转為写人;③由历史转为现实;④由感性转为理性等,这在散文中比较常见)
  4.衬托作用。(在行文中为了彰显叙述主体而谈到其他事物,其他事物具有衬托作用)
  5.渲染烘托某种氛围。(描写环境,为人物的出场营造氛围)
  例如2016年山东卷第19题:“小说写吴秋明讲述‘绒布妈妈,实验,有什么作用?”
  解答本题,从结构上看,“绒布妈妈”实验写在文章的第5至第7段,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而引出这个话题的正是上文所写的吴秋明穿了件蓝色小碎花的薄棉衣,下文吴秋明在儿童村的作为也正验证了“绒布妈妈”实验所讲的道理。因此答案整合为:承接上文,解释吴秋明穿蓝色小碎花的薄棉衣的原因,为下文吴秋明在儿童村的表现作铺垫,突出吴秋明对孩子们的爱。
  (三)结尾的作用
  结尾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照应题目,点明主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也可能是委婉含蓄,留下空白,给人想象的空间,意在言外,言有尽而意无穷,发人探思;也有暗示主题或者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
  例如2016年盐城主模筱敏《养鸭人》(散文):“文章最后,作者为什么要叙写卢森堡的故事?”
  文章结尾引用故事,一般要从创作意图和文章的主题进行分析。养鸭人和卢森堡都爱池塘和放牧,爱自然,向往远方。写卢森堡的故事,说阴人类无论处于何地,都有对梦想的向往。拓展文章意境,深化文章中心。
  综上所述,解答文学类文本语段作用题就是要明确文体,把握走向,立足于语段本身,首先思考语段写了什么,考虑表情达意的需要,再从其所处的位置人手,联系上下文考虑结构布局上的用意,最后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整合作答。平时的训练中要熟练掌握相关术语,作答时不能仅仅写套话术语,一定要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其他文献
[名师押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2018年4月27日,开封市两级人民法院向社会曝光了100个失信被执行人,公布了他们的身份证号、执行标的,张贴他们的照片,并重点公布了十大失信联合惩戒典型案例。这些失信人员,有的隐瞒个人财产,欠债不还;有的拖欠农民工资,为富不仁……法院在多次调解甚至判决无果的情况下,依法曝光失信被执行人信息,并发布了限制高消费令。迫于压力,这些失信案件陆续顺利执结。
期刊
一、考点分析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关于古代诗歌鉴赏的考查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一知识点属“鉴赏评价”部分,能力层级为D级。  这一题型在近3年来有着较大的变化,我们以全国卷为例具体来看。2016年考查的是两道主观题,分别是6分和5分,共11分;2017年考查的也是两道题,一道是客观题,为五选二模式,选出“不恰当的两项”,分值5分,另外一
期刊
一、了解考点,明确内涵。  古人云:“诗言志,歌传情。”诗歌是感情的产物,而感情是诗歌的根本。因此,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鉴赏诗歌的目的,也是进一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前提。而对诗歌“思想感情”的考查,也逐渐成为高考诗歌鉴赏的命题热点。为此,本文对古诗词的思想感情进行了分类探讨,以期帮助学生真正感悟诗情,提高理解和分析古典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二、了解考情,明确题型  (一)近三
期刊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当前,几乎所有社交媒体平台都是正能量满满的“点赞派”。在界面设计上,这些平台将点赞功能放在最为明显的位置,而愤怒、不满、懊悔等负面情绪的表达,在功能设计中被刻意淡化,乃至彻底消失。  有人说,设计点赞功能提供了一种积极表态的方式,让我们拓展了社交的空间,在互动中找到存在感;也有人说,只有点赞功能会掩盖真实的表达,代替深入的交流,反而使我们迷失于自我的世界
期刊
[技法指导]  溪水因山成曲折,山蹊随地作低平。正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所以我们在作文时必须写出事件的波澜来。写出事件的波澜就是写出事件的曲折变化。要写出事物的波澜,一是善于选择本身就曲折复杂的事件来写,二是善于运用使叙事曲折的技巧。本文旨在以升格作文为例介绍几种使叙事曲折的技巧。常见的技巧有:  1.悬念法,就是在情节发展中设置谜面,使读者产生急切的期盼心理,然后在适当的时机揭开谜底。  2.
期刊
古代官员被派往遥远偏僻之地做官,纵然会吟赏当地的美景,但字里行间总有漂泊的孤寂。如今人们远赴异国他乡,却称之为旅行游玩,心情始终是快乐明朗的。  同样是离家远行,为何人们的心境会有如此巨大的不同?道理其实很简单,区分标准只有一个:你的命运是否掌握在自己手中。  古代官员大多向往京城国都,被派往偏远之地,多半是因为惹急了皇帝而不得不接受这样的调动。正因为他们是被迫来此,才会看什么都带着一点漂泊的辛酸
期刊
记叙文,顾名思义,是以记叙表达方式为主的文章。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表达方式就不可以用于记叙文中,比如议论,也可以成为记叙文有机的组成部分之一。不过,从作文教学实践来看,同学们在记叙文里展开议论时容易出现四大间题。现结合具体实例,对这些问题逐一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要求。  一、议论要简明扼要  “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陆机《文赋》)。记叙文中的议论应该是画龙点睛之笔,三言两语,简明扼要,言不在
期刊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青蛙在井底看外面的世界,井口限制了它的视野。人的视野,也常受到“井口”的限制。  要求: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②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③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④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分析  审准题是写好文的第一步,考生须有一双火眼透视出材料的内涵,“井口”便是这则材料的核心概念。青蛙坐井观天中的“井口”乃
期刊
关于高考作文命题的改革,已经有权威文章将《考试大纲》里的“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具体表述为“实用类写作题:要求考生撰写诸如书信、通知、消息等在社会生活中常见的实用性文章”“分析性写作题:要求考生撰写满足学习与研究所需要的辨析论证的分析性文章”。  教育部考试中心研究员张开先生认为,高考作文命题将“从不同角度拓展材料作文的测试功能,使材料型作文的考查功能不断完善”。绝大多数师生都在亦步亦趋
期刊
高考类题研究,从微观上来说,是从语文思维视野贯穿语文考点类题训练过程与方法的研究,从宏观上来说,是从认知的维度审视高考语文考点下的类题命制的研究(包括命制与评价依据、研究路径与策略、试卷稳定与创新等)。高考语文类题研究是考题、考点研究的深入与细化。本文仅从语文思维视野贯穿语文考点类题训练过程与方法的研究角度,对2018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诗歌鉴赏主观类题,进行了梳理与分析。  一、意象意境类鉴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