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云南的优势在区位、出路在开放。2016年7月5日,云南省政府出台《云南省沿边地区开发开放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到2020年,沿边地区5大基础设施网络和特色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综合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城乡居民收入增幅高于经济增长速度,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与全省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云南省陆地边境与越南、老挝、缅甸3个国家接壤,与泰国和柬埔寨通过澜沧江—湄公河相连,与孟加拉国、印度等南亚国家邻近。沿边8个州、市土地面积合计20.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882.9万人,分别占全省的51.4%和39.9%,居住着壮、苗、哈尼、彝、傣、景颇、傈僳等23个少数民族。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省沿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随着“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我省发展空间越来越广阔。沿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诸多风险挑战,迫切需要加快开发开放步伐。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以及兴边富民、扶贫开发等一系列重大举措的深入推进,有效促进了云南省沿边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十二五”期间,云南沿边8个州、市生产总值增长1.4倍。沿边地区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对外经贸合作规模持续扩大,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形成了开放活边、改革兴边、发展富边的良好态势,呈现出经济发展、生态改善、民族团结、社会和谐、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的良好局面,为加快沿边地区开发开放奠定了良好基础。
云南省具有“东连黔桂通沿海,北经川渝进中原,南下越老达泰柬,西接缅甸连印巴”的独特区位优势,是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中东、南欧和非洲5大区域开放的前沿通道。与我省毗邻的南亚东南亚国家能源资源富集,人口众多,市场潜力大,与我省产业互补性强,深化合作的愿望强烈,是最具发展活力的区域之一。随着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孟中印缅地区合作以及我省与越北、老北、泰北和缅甸的合作机制和平台日益完善,为深化务实合作和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创造了条件。云南省沿边地区与邻近国家民族族缘关系悠久,语言文字相通,人文交流底蕴深厚,官方民间交往互动密切,合作领域广。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上升,在国家加快沿边地区开发开放、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深化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合作、促进沿边地区繁荣稳定的战略部署下,“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发展战略和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战略的机遇在云南叠加。国家及云南省先后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支持沿边重点地区开发开放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15〕72号)、《中共云南省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闯出跨越式发展路子的决定》(云发〔2015〕9号)、《中共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扩大开放加快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意见》(云发〔2015〕21号)、《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沿边地区开发开放的实施意见》(云政发〔2014〕25号)等文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为沿边地区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先行先试,创新发展。以全面深化改革为统领,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坚守底线、防范风险的基础上开展先行先试,努力在重点地区、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加快构建沿边开放新格局,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
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统筹好沿边地区与滇中城市经济圈等区域的关系,突出沿边8个州、市各自区位和资源优势,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实现沿边地区错位竞争,促进全省开发开放协同发展。
生态文明,绿色发展。完善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体制机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的方针,通过全面保护、集中布局、重点开发,保护沿边生物多样性,筑牢生态屏障,全面提升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水平。
内外联动,开放发展。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并举,推动与毗邻国家互联互通、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加强与周边省份等国内其他区域的深度合作,为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提供支撑。
睦邻友好,共享发展。积极践行“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创新合作方式,拓展合作领域,完善合作机制,实现互利共赢,巩固睦邻友好,增强战略互信,促进区域共同发展繁荣,努力成为国家建设和谐周边的重要依托。
按照对缅、对老、对越开放3个战略方向,依托滇中城市群,推动滇中与沿边地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产业对接,逐步形成以滇中城市群为核心,以昆保芒瑞、昆磨、昆河3条大通道为主线,滇缅、滇老、滇越3个国际经济合作圈为支撑的“一核三线三圈”沿边地区开发开放空间新格局。同时,分步推进开发开放平台建设,以中老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为突破口,发挥瑞丽、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示范带动作用,依托瑞丽、河口、磨憨重点口岸,加快建设瑞丽、畹町、河口、临沧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稳步发展腾冲(猴桥)、麻栗坡(天保)、孟连(勐阿)、泸水(片马)、勐腊(磨憨)省级边境经济合作区,为构建滇缅、滇老、滇越国际经济合作圈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大力发展旅游文化、现代物流、加工制造、现代农业、电子商务、对外贸易等优势产业,拓展开放合作领域,支持沿边重点地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增强沿边地区开放型产业支撑;利用国际国内援助资金、优惠性质贷款、区域性投资基金和国内企业力量,加强周边合作,以瑞丽、磨憨、河口3个方向为重点,推动境内外通道衔接,加快构筑适度超前、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
立足沿边资源禀赋优势和地缘特色,大力发展优势产业,拓展开放合作领域,支持沿边重点地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增强沿边地区开放型产业支撑。
立足沿边地区开发开放需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援助资金、优惠性质贷款、区域性投资基金和国内企业力量,加强周边合作,以瑞丽、磨憨、河口3个方向为重点,推动境内外通道衔接,加快构筑适度超前、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
优化沿边地区城镇空间和功能布局,深入推进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深入实施兴边富民工程,全面提升沿边地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提高对周边的辐射力、带动力和影响力。
加强沿边地区与周边国家人文交流,促进民心相通,打造睦邻友好的边境区域、稳定安全的战略屏障。
云南省陆地边境与越南、老挝、缅甸3个国家接壤,与泰国和柬埔寨通过澜沧江—湄公河相连,与孟加拉国、印度等南亚国家邻近。沿边8个州、市土地面积合计20.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882.9万人,分别占全省的51.4%和39.9%,居住着壮、苗、哈尼、彝、傣、景颇、傈僳等23个少数民族。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省沿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随着“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我省发展空间越来越广阔。沿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诸多风险挑战,迫切需要加快开发开放步伐。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以及兴边富民、扶贫开发等一系列重大举措的深入推进,有效促进了云南省沿边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十二五”期间,云南沿边8个州、市生产总值增长1.4倍。沿边地区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对外经贸合作规模持续扩大,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形成了开放活边、改革兴边、发展富边的良好态势,呈现出经济发展、生态改善、民族团结、社会和谐、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的良好局面,为加快沿边地区开发开放奠定了良好基础。
云南省具有“东连黔桂通沿海,北经川渝进中原,南下越老达泰柬,西接缅甸连印巴”的独特区位优势,是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中东、南欧和非洲5大区域开放的前沿通道。与我省毗邻的南亚东南亚国家能源资源富集,人口众多,市场潜力大,与我省产业互补性强,深化合作的愿望强烈,是最具发展活力的区域之一。随着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孟中印缅地区合作以及我省与越北、老北、泰北和缅甸的合作机制和平台日益完善,为深化务实合作和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创造了条件。云南省沿边地区与邻近国家民族族缘关系悠久,语言文字相通,人文交流底蕴深厚,官方民间交往互动密切,合作领域广。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上升,在国家加快沿边地区开发开放、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深化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合作、促进沿边地区繁荣稳定的战略部署下,“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发展战略和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战略的机遇在云南叠加。国家及云南省先后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支持沿边重点地区开发开放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15〕72号)、《中共云南省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闯出跨越式发展路子的决定》(云发〔2015〕9号)、《中共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扩大开放加快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意见》(云发〔2015〕21号)、《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沿边地区开发开放的实施意见》(云政发〔2014〕25号)等文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为沿边地区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先行先试,创新发展。以全面深化改革为统领,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坚守底线、防范风险的基础上开展先行先试,努力在重点地区、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加快构建沿边开放新格局,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
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统筹好沿边地区与滇中城市经济圈等区域的关系,突出沿边8个州、市各自区位和资源优势,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实现沿边地区错位竞争,促进全省开发开放协同发展。
生态文明,绿色发展。完善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体制机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的方针,通过全面保护、集中布局、重点开发,保护沿边生物多样性,筑牢生态屏障,全面提升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水平。
内外联动,开放发展。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并举,推动与毗邻国家互联互通、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加强与周边省份等国内其他区域的深度合作,为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提供支撑。
睦邻友好,共享发展。积极践行“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创新合作方式,拓展合作领域,完善合作机制,实现互利共赢,巩固睦邻友好,增强战略互信,促进区域共同发展繁荣,努力成为国家建设和谐周边的重要依托。
按照对缅、对老、对越开放3个战略方向,依托滇中城市群,推动滇中与沿边地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产业对接,逐步形成以滇中城市群为核心,以昆保芒瑞、昆磨、昆河3条大通道为主线,滇缅、滇老、滇越3个国际经济合作圈为支撑的“一核三线三圈”沿边地区开发开放空间新格局。同时,分步推进开发开放平台建设,以中老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为突破口,发挥瑞丽、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示范带动作用,依托瑞丽、河口、磨憨重点口岸,加快建设瑞丽、畹町、河口、临沧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稳步发展腾冲(猴桥)、麻栗坡(天保)、孟连(勐阿)、泸水(片马)、勐腊(磨憨)省级边境经济合作区,为构建滇缅、滇老、滇越国际经济合作圈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大力发展旅游文化、现代物流、加工制造、现代农业、电子商务、对外贸易等优势产业,拓展开放合作领域,支持沿边重点地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增强沿边地区开放型产业支撑;利用国际国内援助资金、优惠性质贷款、区域性投资基金和国内企业力量,加强周边合作,以瑞丽、磨憨、河口3个方向为重点,推动境内外通道衔接,加快构筑适度超前、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
立足沿边资源禀赋优势和地缘特色,大力发展优势产业,拓展开放合作领域,支持沿边重点地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增强沿边地区开放型产业支撑。
立足沿边地区开发开放需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援助资金、优惠性质贷款、区域性投资基金和国内企业力量,加强周边合作,以瑞丽、磨憨、河口3个方向为重点,推动境内外通道衔接,加快构筑适度超前、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
优化沿边地区城镇空间和功能布局,深入推进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深入实施兴边富民工程,全面提升沿边地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提高对周边的辐射力、带动力和影响力。
加强沿边地区与周边国家人文交流,促进民心相通,打造睦邻友好的边境区域、稳定安全的战略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