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教为媒

来源 :党的生活·党员电教与远程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ndianci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是我和丈夫结婚十周年纪念日,也是伊斯兰教的古尔邦节。感受着窗外的节日气氛,回想这些年来的生涯,思绪万千。12年来,一直从事电教工作,不知不觉间,电教已成为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如果剥离了电教,我这十几年来的生活,我这个人,都不再是完整的。
  1995年,我从西北师范大学电化教育系毕业,回到我的家乡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在一所州直中学的化学实验室工作。说是工作,其实那时候我根本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能干什么。我根本不会什么化学。
  那时还不是我丈夫的他在另一所中学的电教室工作。有一次我去他的学校,看到了那个电教室,欣喜不已,“张狂”地抖搂出了自己那点“本事”。后来他知道了我是学习电化教育专业的,“惊为天人”。因为当时我们这里还没有学过电化教育专业的教师,我是唯一的电化教育本科生。他从事学校电教工作好几年了,却很谦虚地来请教我这个刚走出校门的毛丫头。我感到飘飘然了,感觉自己可以炫耀我学的知识了,只要他工作中有什么问题,我就会欣然前往去帮忙。其实当时也帮了不少倒忙,只不过年轻的我并不知道。当时真有些不懂事,觉得学过就算是“权威”了,甚至觉得他的工作水平也有些一般化。
  可帮忙只能是业余的,平时的我还是要到化学实验室去上班。做个一窍不通的化学老师,很荒谬,也很苦恼,如同一只困兽般茫然。有一次我和他诉说了我的理想、我的苦恼,他说:“我去和我们校长说,让你到我们电教室来工作,我去搞我的老本行物理实验。”我被他的话感动得一塌糊涂,虽然不同意他所说的,但这句话却使我爱上了他。
  后来巴州教育局在下属电教站扩编的时候把我调到了教育局电教站。1998年我又被调到州委组织部电教中心。能够做自己喜欢的工作,我十分兴奋。同龄人谈恋爱都是花前月下,流连在浪漫场所,我的恋爱却是一首电教工作进行曲。我经常写教案做课件直到深夜,而他就来帮我的忙。这时候才发现,以往真还小看了他,他在专业上积累的丰富经验是最好的资本。在课件制作方面,他给我提了很多建议,有些建议是欠缺经验的我根本想不到的。自此对他又多了一份朦胧的崇拜和依赖。
  就这样在互助互爱中度过了最初的两年。1997年的今天,我和他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如今回想起来,对他有感激也有愧疚。新婚的头一年,人家都卿卿我我,甜甜蜜蜜,我们却没有这些。那时恰好是我进入组织部电教中心的头一年,要学习,要工作,忙得很,顾不上他。而他成了我坚强的后盾,承担了大部分的家务,拖地、收拾房间、做饭甚至洗衣服。有时他也会发牢骚,说一个大男人干这些家庭妇女的活计真窝囊,但也就是说说而已,当作开玩笑。有时我忙不过来,他仍然像婚前一样来陪我加班。就是在他的陪伴下,我学会了包装电教片,学会了主持人的串词,乃至编辑、制作、发行,直到独立拍摄。
  生活多风雨,幸福的生活在后来一度出现了裂痕。一连几年风风火火地忙电教,甚至在怀孕时也难得休息。缺乏爱的关心使他失落,粗心的妻子让他难堪。我们开始有了矛盾,开始吵架。他说你图什么呀?怀孕了就应该有特殊待遇。那么多大男人顶着呢,一个小女人跟着忙活什么?我不图什么,我就是喜欢电教,喜欢我的工作,喜欢那种能亲手创造的感觉。也许是逆反心理吧,他越是和我吵,我越是流连在工作岗位上。慢慢地,我再也看不到丈夫眼中的爱意和温暖,家开始像两个陌生人的旅店。
  我以为,我的婚姻就要失败了。我觉得,这都是电教工作害的。我开始对什么都提不起劲来,开始发牢骚,变得消沉。在外面,我不说家里事,怕人笑话;在家里,我不说工作事,怕得不到回应。
  这时,一个同事和我说:你不要抱怨生活,这些磨炼让你变得坚强,让你更明白自己的方向,你要积极争取周围人的认同。是的,电教工作这些年,发展壮大了多少呀,电教设备更新换代,办公条件不断改善,我也由一个毛丫头成长为一个能独当一面的电教人。还有什么要抱怨的呢?没有这些年的历练我能成长吗?我缺少的是对待生活的勇敢态度和宽容快乐的心。我慢慢改变着自己,笑容又回到了我的脸上。
  有一次,我在家翻看自己最新参与制作的一个片子。他过来看着,惊讶地说:“原来你已经做得这样好了啊。”那天,我们热烈地交流着,从制作片子说到我们的相识、相知、相恋,说到我们这么多年来的工作和生活。我们发现,我们的工作打扰了我们的小家,但也造就了我们的成熟。我们可以相互包容了,能够相互理解了,对生活有了更深的领悟。终于,我们不得不承认,电教已经是我们的共同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能因为电教否定我们这些年来的生活,也不能因为我们这些年来的生活否认我们的电教。
  一切回到最初的轨道。我的爱和生活,我的欢欣和事业,一如既往地延续着。
  此时此刻,在节日的气氛里,我默默地祝愿着:感谢爱,感谢电教。是这一切,让我领悟了生活。
  (作者为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党委组织部电教中心干部)
其他文献
传播要产生效果,除了信息本身,传播的方式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对电视新闻主题报道来说,传播方式的改进就是要增强可视性,做“好看的新闻”是发挥电视传播优势的关键所在。    通俗化  深刻主题的浅近表达    自2007年5月27日开始,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出现了一个小板块《政策解读》,每次用一分钟左右的篇幅向观众解释党中央、国务院推出的众多惠民政策的要点、意义。尽管形式还比较简单,但这个小板块的
期刊
初到革命圣地嘉兴,参观南湖航船,心情激动——中国共产党从这里启程,奋斗了八十多年,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史册上书写了辉煌灿烂的篇章。到市委组织部采访,听远程教育办公室同志的介绍——“远教影院”、“远教信息亭”、“远教超市”、“特别党课”……这些新鲜的事物令记者兴奋和关注。    家门口的 “远教影院”      建设“远教影院”是嘉善县魏塘镇厍浜村的发明。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全面开展以来,村总支班
期刊
情节发展节奏    情节是构成电视专题片的片段结构要素,它依附于电视专题片中的故事,所以,又是故事中的故事片段。这个片段主要指人物感情表达的外在流露形态,如悲伤时的泪水、高兴时的大笑、痛苦时的面部扭曲,都是人物在故事中的情绪反映。因为有了这些情节和这些情节中反映出来的情绪,所以有必要注重电视专题片的情节发展节奏。  情节节奏具有链式结构。情节可能从电视专题片的开端进入,埋下伏笔,而后随着故事的发展
期刊
反映胡安梅事迹的专题片《山村女教师》,是我2007年10月完成的作品。然而认真说起来,我从五年前就早已开始了这部片子的拍摄工作。《山村女教师》不是我这五年来的拍摄工作的唯一成果,却是最好的成果。  曹雪芹在《红楼梦》的结尾中叹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把千古以来文艺创作者的苦辣酸甜,一语道尽了。虽说,“养尊处优”的我难以体会到那些古代大作家的“孤愤”,但在片子杀青之际,那种回首时百感交集、展
期刊
纪录片创作方式之三:设置兴奋点     为什么有的片子在看素材的时候兴奋不已,可是编出成片看的时候,却不过瘾?原因就在于编导不会安排故事情节的兴奋点。  对于纪录片的兴奋点的把握,是从选题开始的。一个富有矛盾、富有戏剧化冲突的选题,已经具备了作品兴奋点的雏形。  我们都知道,有矛盾才会有戏剧化冲突;有了戏剧化冲突就会有兴奋点。兴奋点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看点”,有了“看点”,才会有“播点”和“卖点”
期刊
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党委组织部针对牧区特点,创新工作思路,以选准、选好节能、可移动型卫星终端接收设备为重点,以合理解决接收设备能源和供电方式为突破口,创立了定点接收、流动教学相结合的牧区“移动型”终端接收站点新模式,打破了牧区地域宽广、牧业生产流动性大、气候环境多变等特殊条件的局限,填补了全国牧区(无电村)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空白,受到了牧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群众的欢迎,目前该项成果
期刊
干电视记者这一行,半世光阴路上忙。这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路,既表现了我们的状态,也表现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在路上”的状态,让我们永远不会停下脚步,不管是在风里雨里。——敬一丹      在电视中看到敬一丹出镜,和我在现场见到她本人的感觉不太一样。我们都熟悉了电视里的敬大姐,可说实话,我觉得电视之外素面朝天的敬大姐更年轻,更漂亮,率真、爽快、真诚。这是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敬一丹在短短几分钟的接触中留给
期刊
笔者下乡调研发现,对现在播放的课件,农民的最直接感受就是“不好懂”。不好懂怎么办?“凉拌”。农民看不懂,他就不看了。看来,不解决课件“不好懂”的问题,远程教育的效能就无法得到最大化的发挥。  然而,就此事征询制作课件的一些同事,再印证自己的工作,却惊讶地发现,我们在制作课件时,其实早已经开始有意识地追求课件的简单易懂。近年来产生了不少带有乡土气息的、语言简单易懂的课件,课件乡土口语化的程度正在不断
期刊
近日,笔者对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电视上网”工程建设情况进行了一次较为深入的调查。调查中发现,相当一部分村(社区)未安装电话,且新装电话的月租费还未明确来源渠道,从而影响了“电视上网”工程的快速推进。笔者所在的安徽省天长市共有400多个村(社区),其中一半以上未安装电话。其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村干部工作流动性强,坐班少,使用手机更方便。二是由于通讯费难以控制,有许多村撤消了已安装的固定电话。三是少数
期刊
没有流媒体技术,就没有互联网今天的五彩斑斓。它就像流淌在IE里的血液一样,带给这片“互联的世界”以无穷的生命力。  对于远程教育而言,流媒体技术的应用更是无处不在。无论是在远教网上发布课件,还是用于网上教学的远程交互系统,都离不开这种“流”式的媒体传输技术作支持。因此,作为一名远教工作者,只有掌握并运用好这项技术,才能让远程教育在我们的手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作出更多的贡献。     “营养”远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