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课件”应回归乡土

来源 :党的生活·党员电教与远程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tingzh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下乡调研发现,对现在播放的课件,农民的最直接感受就是“不好懂”。不好懂怎么办?“凉拌”。农民看不懂,他就不看了。看来,不解决课件“不好懂”的问题,远程教育的效能就无法得到最大化的发挥。
  然而,就此事征询制作课件的一些同事,再印证自己的工作,却惊讶地发现,我们在制作课件时,其实早已经开始有意识地追求课件的简单易懂。近年来产生了不少带有乡土气息的、语言简单易懂的课件,课件乡土口语化的程度正在不断加强。一方面,是乡土化制作追求的不断深入,另一方面,则是农民一如既往的摇头瞪眼。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古代有个故事,一个贵族音乐家与一个平民音乐家争一日之短长。贵族音乐家一曲《阳春白雪》,倾倒满座,顾盼自雄。平民音乐家把座位搬到大街上去,弹奏了一曲《下里巴人》,结果满国倾倒,万众应和。《下里巴人》难登大雅,《阳春白雪》则难以争得大众共鸣,这里面存在一个对象问题,对象的错误,造成知音的稀缺。而我们的乡土课件,在定位上没什么失误,在传播上却存在对象失误的问题。
  其实在经过多年的乡土化探索后,如今的课件并不难懂。农民之所以觉得难懂,问题在于,他们有没有去看懂学懂的主观意愿。而课件所需解决的问题,就是要调动这种主观意愿。
  课件不适用,不实用,缺乏针对性,农民就不会有强烈的学习意愿。目前,各地传播的电教和远教课件,基本上是组织部门统一购买发放的,往往一套课件通行全国。而各地的种植结构不一样,产业结构不一样,有的地方农业经济以养殖为主,我们偏要他们去学种植;有的地方种水稻最科学高效,我们偏发放小麦种植课件,他们用不上,没有必要学懂,结果自然就学不懂。即使我们非常准确地针对当地产业特色去设立相应栏目,然而,由于信息传递和更新的落后,我们的课件总是滞后一步。金银花种植热已经退潮,还在播金银花;庄稼已进入收获季节,还在组织收看病虫害防治。农民们最关注的是眼前的实际效益,课件不能与他们的生产生活同步,他们就没有积极性去学。农民没有热情来学的课件,无论表现手法和语言解说多么“乡土化”,都是没有用的。
  笔者以为乡土课件针对的应该是乡土,所以乡土化的关键在于个性化,即能结合各地特点特色对生产生活进行专业指导,满足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党员群众对农业生产技术指导的不同需求。而以前我们所理解的“用乡土语言制作乡土教材”的看法就显得浅薄,甚至可以说是对乡土化的理解上的误区。
  电教和远程教育客观存在的现实问题就是课件制作的力度和力量仍然不足。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有五十多个民族,不同的语言习俗、气候条件和产业结构对教育课件提出了多种要求。要满足各地的实际需要,确实是件很难办到的事,这也是以前的一套课件通行全国的“一刀切”现象的根源所在。
  但这也并非无法解决的问题。笔者以为,要实现教材的乡土化,必须要增大课件的储存量,增强课件的针对性。而要增加储存量、增强针对性,我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解决。首先,各地应重视教材库的建立和教材储备。很多教材,尤其是技术指导类教材是可以重复利用很多年的。这样既可以增大课件的涵盖面,又可以避免大部分重复拍摄。有了足够的教材量,观众的选择面扩大,就可以各取所需了。其次,要加强各兄弟单位的交流,通过远程教育网建立交流平台,进行课件资源的交换和共享。最后,要以开放的眼光看问题。解决教材来源并不只局限于系统内部,我们可以联合一些企业和社会团体,通过支农扶贫等社会公益活动,取得课件资源支持。
  真正的乡土化是与乡土的相互呼应。当无论何时何地农民都可通过最简洁的途径看到近期最需要的课件时,乡土化也就真正实现了。
  (作者为江苏省海安县委组织部干部)
其他文献
潜流      “天上的星星不说话,地上的娃娃想妈妈。天上的眼睛眨呀眨,妈妈的心呀鲁冰花……”这是十几年前曾红透大江南北的歌曲《鲁冰花》中的歌词,这首词调简单的歌唤起了一代人的共鸣。然而,无论何时,天上都有眨眼的星星;无论何时,地上都有想妈妈的孩子。《鲁冰花》的“时代”,并没有过去。  达州是四川省有名的劳务输出大市,有130多万在外务工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劳务输出所带来的一个现象就是留
期刊
江苏如东,古为海中沙洲,从东晋义熙七年设置如皋县至1940年建立县治,历一千五百余年,滨江临海,物阜民丰,自古就有江海福地、扶海神州的美誉;而今又因洋口港——一个前景无限的东方大港而魅力四射。如东党建工作就像一艘枕在南黄海波涛之上的大船,正昂首驶出历史,奔向未来。《扶海红帆》党建电视栏目就是大船上那迎风招展的风帆,与如东党建工作一起劈波斩浪,奋勇向前。    应运而生红帆启航    如东县委组织部
期刊
根据中央提出的“2010年底,在全国基本建成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体系。东部地区可适当加快建设步伐”的要求,省委决定,2008年底全面建成我省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体系。比中央规定的时间提前两年完成。  目前,我们面临五大建设任务:一是要建设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教学平台。主要包括前端播出平台、资源库和辅助网站。通过省、市、县教学平台实现与中央、地方资源库的互联互通,实现优质资源的共
期刊
传播要产生效果,除了信息本身,传播的方式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对电视新闻主题报道来说,传播方式的改进就是要增强可视性,做“好看的新闻”是发挥电视传播优势的关键所在。    通俗化  深刻主题的浅近表达    自2007年5月27日开始,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出现了一个小板块《政策解读》,每次用一分钟左右的篇幅向观众解释党中央、国务院推出的众多惠民政策的要点、意义。尽管形式还比较简单,但这个小板块的
期刊
初到革命圣地嘉兴,参观南湖航船,心情激动——中国共产党从这里启程,奋斗了八十多年,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史册上书写了辉煌灿烂的篇章。到市委组织部采访,听远程教育办公室同志的介绍——“远教影院”、“远教信息亭”、“远教超市”、“特别党课”……这些新鲜的事物令记者兴奋和关注。    家门口的 “远教影院”      建设“远教影院”是嘉善县魏塘镇厍浜村的发明。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全面开展以来,村总支班
期刊
情节发展节奏    情节是构成电视专题片的片段结构要素,它依附于电视专题片中的故事,所以,又是故事中的故事片段。这个片段主要指人物感情表达的外在流露形态,如悲伤时的泪水、高兴时的大笑、痛苦时的面部扭曲,都是人物在故事中的情绪反映。因为有了这些情节和这些情节中反映出来的情绪,所以有必要注重电视专题片的情节发展节奏。  情节节奏具有链式结构。情节可能从电视专题片的开端进入,埋下伏笔,而后随着故事的发展
期刊
反映胡安梅事迹的专题片《山村女教师》,是我2007年10月完成的作品。然而认真说起来,我从五年前就早已开始了这部片子的拍摄工作。《山村女教师》不是我这五年来的拍摄工作的唯一成果,却是最好的成果。  曹雪芹在《红楼梦》的结尾中叹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把千古以来文艺创作者的苦辣酸甜,一语道尽了。虽说,“养尊处优”的我难以体会到那些古代大作家的“孤愤”,但在片子杀青之际,那种回首时百感交集、展
期刊
纪录片创作方式之三:设置兴奋点     为什么有的片子在看素材的时候兴奋不已,可是编出成片看的时候,却不过瘾?原因就在于编导不会安排故事情节的兴奋点。  对于纪录片的兴奋点的把握,是从选题开始的。一个富有矛盾、富有戏剧化冲突的选题,已经具备了作品兴奋点的雏形。  我们都知道,有矛盾才会有戏剧化冲突;有了戏剧化冲突就会有兴奋点。兴奋点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看点”,有了“看点”,才会有“播点”和“卖点”
期刊
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党委组织部针对牧区特点,创新工作思路,以选准、选好节能、可移动型卫星终端接收设备为重点,以合理解决接收设备能源和供电方式为突破口,创立了定点接收、流动教学相结合的牧区“移动型”终端接收站点新模式,打破了牧区地域宽广、牧业生产流动性大、气候环境多变等特殊条件的局限,填补了全国牧区(无电村)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空白,受到了牧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群众的欢迎,目前该项成果
期刊
干电视记者这一行,半世光阴路上忙。这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路,既表现了我们的状态,也表现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在路上”的状态,让我们永远不会停下脚步,不管是在风里雨里。——敬一丹      在电视中看到敬一丹出镜,和我在现场见到她本人的感觉不太一样。我们都熟悉了电视里的敬大姐,可说实话,我觉得电视之外素面朝天的敬大姐更年轻,更漂亮,率真、爽快、真诚。这是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敬一丹在短短几分钟的接触中留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