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下乡调研发现,对现在播放的课件,农民的最直接感受就是“不好懂”。不好懂怎么办?“凉拌”。农民看不懂,他就不看了。看来,不解决课件“不好懂”的问题,远程教育的效能就无法得到最大化的发挥。
然而,就此事征询制作课件的一些同事,再印证自己的工作,却惊讶地发现,我们在制作课件时,其实早已经开始有意识地追求课件的简单易懂。近年来产生了不少带有乡土气息的、语言简单易懂的课件,课件乡土口语化的程度正在不断加强。一方面,是乡土化制作追求的不断深入,另一方面,则是农民一如既往的摇头瞪眼。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古代有个故事,一个贵族音乐家与一个平民音乐家争一日之短长。贵族音乐家一曲《阳春白雪》,倾倒满座,顾盼自雄。平民音乐家把座位搬到大街上去,弹奏了一曲《下里巴人》,结果满国倾倒,万众应和。《下里巴人》难登大雅,《阳春白雪》则难以争得大众共鸣,这里面存在一个对象问题,对象的错误,造成知音的稀缺。而我们的乡土课件,在定位上没什么失误,在传播上却存在对象失误的问题。
其实在经过多年的乡土化探索后,如今的课件并不难懂。农民之所以觉得难懂,问题在于,他们有没有去看懂学懂的主观意愿。而课件所需解决的问题,就是要调动这种主观意愿。
课件不适用,不实用,缺乏针对性,农民就不会有强烈的学习意愿。目前,各地传播的电教和远教课件,基本上是组织部门统一购买发放的,往往一套课件通行全国。而各地的种植结构不一样,产业结构不一样,有的地方农业经济以养殖为主,我们偏要他们去学种植;有的地方种水稻最科学高效,我们偏发放小麦种植课件,他们用不上,没有必要学懂,结果自然就学不懂。即使我们非常准确地针对当地产业特色去设立相应栏目,然而,由于信息传递和更新的落后,我们的课件总是滞后一步。金银花种植热已经退潮,还在播金银花;庄稼已进入收获季节,还在组织收看病虫害防治。农民们最关注的是眼前的实际效益,课件不能与他们的生产生活同步,他们就没有积极性去学。农民没有热情来学的课件,无论表现手法和语言解说多么“乡土化”,都是没有用的。
笔者以为乡土课件针对的应该是乡土,所以乡土化的关键在于个性化,即能结合各地特点特色对生产生活进行专业指导,满足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党员群众对农业生产技术指导的不同需求。而以前我们所理解的“用乡土语言制作乡土教材”的看法就显得浅薄,甚至可以说是对乡土化的理解上的误区。
电教和远程教育客观存在的现实问题就是课件制作的力度和力量仍然不足。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有五十多个民族,不同的语言习俗、气候条件和产业结构对教育课件提出了多种要求。要满足各地的实际需要,确实是件很难办到的事,这也是以前的一套课件通行全国的“一刀切”现象的根源所在。
但这也并非无法解决的问题。笔者以为,要实现教材的乡土化,必须要增大课件的储存量,增强课件的针对性。而要增加储存量、增强针对性,我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解决。首先,各地应重视教材库的建立和教材储备。很多教材,尤其是技术指导类教材是可以重复利用很多年的。这样既可以增大课件的涵盖面,又可以避免大部分重复拍摄。有了足够的教材量,观众的选择面扩大,就可以各取所需了。其次,要加强各兄弟单位的交流,通过远程教育网建立交流平台,进行课件资源的交换和共享。最后,要以开放的眼光看问题。解决教材来源并不只局限于系统内部,我们可以联合一些企业和社会团体,通过支农扶贫等社会公益活动,取得课件资源支持。
真正的乡土化是与乡土的相互呼应。当无论何时何地农民都可通过最简洁的途径看到近期最需要的课件时,乡土化也就真正实现了。
(作者为江苏省海安县委组织部干部)
然而,就此事征询制作课件的一些同事,再印证自己的工作,却惊讶地发现,我们在制作课件时,其实早已经开始有意识地追求课件的简单易懂。近年来产生了不少带有乡土气息的、语言简单易懂的课件,课件乡土口语化的程度正在不断加强。一方面,是乡土化制作追求的不断深入,另一方面,则是农民一如既往的摇头瞪眼。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古代有个故事,一个贵族音乐家与一个平民音乐家争一日之短长。贵族音乐家一曲《阳春白雪》,倾倒满座,顾盼自雄。平民音乐家把座位搬到大街上去,弹奏了一曲《下里巴人》,结果满国倾倒,万众应和。《下里巴人》难登大雅,《阳春白雪》则难以争得大众共鸣,这里面存在一个对象问题,对象的错误,造成知音的稀缺。而我们的乡土课件,在定位上没什么失误,在传播上却存在对象失误的问题。
其实在经过多年的乡土化探索后,如今的课件并不难懂。农民之所以觉得难懂,问题在于,他们有没有去看懂学懂的主观意愿。而课件所需解决的问题,就是要调动这种主观意愿。
课件不适用,不实用,缺乏针对性,农民就不会有强烈的学习意愿。目前,各地传播的电教和远教课件,基本上是组织部门统一购买发放的,往往一套课件通行全国。而各地的种植结构不一样,产业结构不一样,有的地方农业经济以养殖为主,我们偏要他们去学种植;有的地方种水稻最科学高效,我们偏发放小麦种植课件,他们用不上,没有必要学懂,结果自然就学不懂。即使我们非常准确地针对当地产业特色去设立相应栏目,然而,由于信息传递和更新的落后,我们的课件总是滞后一步。金银花种植热已经退潮,还在播金银花;庄稼已进入收获季节,还在组织收看病虫害防治。农民们最关注的是眼前的实际效益,课件不能与他们的生产生活同步,他们就没有积极性去学。农民没有热情来学的课件,无论表现手法和语言解说多么“乡土化”,都是没有用的。
笔者以为乡土课件针对的应该是乡土,所以乡土化的关键在于个性化,即能结合各地特点特色对生产生活进行专业指导,满足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党员群众对农业生产技术指导的不同需求。而以前我们所理解的“用乡土语言制作乡土教材”的看法就显得浅薄,甚至可以说是对乡土化的理解上的误区。
电教和远程教育客观存在的现实问题就是课件制作的力度和力量仍然不足。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有五十多个民族,不同的语言习俗、气候条件和产业结构对教育课件提出了多种要求。要满足各地的实际需要,确实是件很难办到的事,这也是以前的一套课件通行全国的“一刀切”现象的根源所在。
但这也并非无法解决的问题。笔者以为,要实现教材的乡土化,必须要增大课件的储存量,增强课件的针对性。而要增加储存量、增强针对性,我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解决。首先,各地应重视教材库的建立和教材储备。很多教材,尤其是技术指导类教材是可以重复利用很多年的。这样既可以增大课件的涵盖面,又可以避免大部分重复拍摄。有了足够的教材量,观众的选择面扩大,就可以各取所需了。其次,要加强各兄弟单位的交流,通过远程教育网建立交流平台,进行课件资源的交换和共享。最后,要以开放的眼光看问题。解决教材来源并不只局限于系统内部,我们可以联合一些企业和社会团体,通过支农扶贫等社会公益活动,取得课件资源支持。
真正的乡土化是与乡土的相互呼应。当无论何时何地农民都可通过最简洁的途径看到近期最需要的课件时,乡土化也就真正实现了。
(作者为江苏省海安县委组织部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