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稚晖的书法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hui_one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追溯20世纪中國历史,辛亥革命毋庸置疑是一个无法绕开的重要话题。2011年辛亥革命迎来了它的百年历史,这百年中,中國社会变化急剧,历经晚清、民國、新中國以及改革开放等各种历史行程。行程中诸多豪杰潜跃,人事兴替,反映了中國社会变化剧烈的面貌。早年从事教育,中年参加革命和文化事业,晚年随蒋赴台,无锡人吴稚晖以其丰富的社会实践映现了中國近代社会的天崩地析之变。
  1865年出生于江苏无锡阳湖县雪堰桥的吴稚晖,本名胱,稚晖是他的字,也是后人对他的常用称呼。由于他出生在农历二月底,而中國古书上曾将农历二月底月亮出现在西方称之为“朓”,故其家人将他取名吴朓。后来他才改名敬恒,字稚晖。吴稚晖7岁时在无锡私塾接受启蒙教育,他天资颖特,学习极为刻苦。由于家境贫寒,在他18岁那年,吴稚晖应聘担任了私塾教师,以缓困境。以后,他白天在私塾教书,晚上便常到无锡崇安寺春源茶社喝茶,和友人一起讨论八股及时务,这种讨论对他以后的学业长进帮助极大。他的文章长于史论,研究《皇清经解》颇有功力,对诗赋喜读而常作,“稚晖”这一名字既是对其本名的注解,也是因其景仰南朝诗人谢玄晖而取。1887年,吴稚晖考中秀才。两年后,他进入江阴南菁书院读书。翌年,他到北京参加会试而未中,仍回到江阴南菁书院。不久,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國战败,经友人介绍他到天津北洋学堂教书。甲午惨败刺激了吴稚晖去寻找救國救民的真理。1901年3月,吴稚晖离开学堂,东渡日本,进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读书。1902年10月,他和蔡元培等人发起成立爱國学社,并任学监兼國文教员。1905年春,吴稚晖经过孙鸿哲的介绍在伦敦与孙中山会面,逐步接受了三民主义的主张,并在孙鸿哲的劝说下,于是年冬加入同盟会。1911年后,他多从事文化运动,提倡國语注音与國语运动。除了文化运动外,他也为蒋介石的亲信之一,更被蒋经國视为老师,所推行政策部分就出自其手。1927年,吴稚晖任國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他认为中共与苏俄的密切联系危害中國未来发展,并有破坏中华文化之嫌,因此力倡清党。之后,在1937—1950年间的漫长國共斗争中,吴稚晖扮演着积极反共的角色。1949年,蒋介石派专机“美龄号”将吴稚晖从广州接到了台北。1953年,逝于台北,时年89岁。
  吴稚晖逝世后,冠于他身后的头衔接踵而来,诸如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中央研究院院士等。除了具备深厚的國学功底和书法基础外,作为书法家,吴稚晖的出名更多地和政治有关,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一种名人效应。与之齐名的还有谭延闽、胡汉民和于右任,他们分别以擅真、草、隶、篆而被称为國民党元老中的四大书家。吴稚晖最擅长篆书,尤善大篆。这种字体来源于中國古老的甲骨文字,在19世纪末期甲骨文未被发现之前,那些刻在夏商周三代的青铜器铭文和石刻文字在北宋(12世纪)就已成为金石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到了清代中叶,那些金石文字更是备受学术界和美术界的重视,形成了影响悠远的金石书画运动。
  在中國的书法史上,其实以篆书名世的书家队伍并不庞大。秦李斯唐代的李阳冰(活动于唐玄宗年间)和史惟则(活动在唐玄宗、肃宗两朝)主要以篆书为主;五代的徐铉(916—991年)很喜欢秦朝李斯的小篆;金朝的党怀英(1134~1211年)则主工篆籀,号称当时第一;元代文坛领袖赵孟俯(1254-1322年)擅长各种书体,虽亦写篆书,却多见于碑额。周伯琦(1298—1369年)的篆书在元代影响较大,篆书鼎盛期的到来是在清代的乾隆嘉庆以来。当时的书坛,帖学衰微,碑学大兴,出现了“书道中兴”的局面。我们在此不去罗列清代中叶书坛上那些数量繁多的篆书大家,如果将商周以来见于文献记载的篆书家按照时间先后顺序链接起来,不难发现和中國书法史上以行草书名世的书家相比,他们的队伍何其渺小。而这些擅长篆书的书家,创作也多以小篆为主。直至清末民初的海派金石家吴昌硕直接以石鼓文为临摹对象,才堪称大篆名家。
  吴稚晖终其一生,多以篆书创作为主。作为和吴昌硕同时而稍后的篆书家,他的作品无疑会受其影响,但个人气质禀赋和学养的不同使他的篆书又有自己独特的风貌。他的书法既不霸悍,也不潇洒,篆书独有的“金石味”也并不十分突出。吴氏个人的内心世界很难在这些作品上一览无余,无锡博物院就藏有四幅这样的作品。这四件作品,按照署款作于1946年和1947年,是吴氏去台前遗留在大陆的作品。
  无锡博物院上个世纪80年代从无锡市古旧书店收购的《篆书五言联》(图一,纸本,纵143厘米,横47.5厘米),其文日“治道兴远效,史官述三长”,根据题款知道,这副对联写于1947年的冬天,这一年的吴稚晖83岁。这件法书像吴氏的其他三件作品一样,其内容都是从古代著名的碑刻中集出来的,是书集自东汉安帝延光二年(123年)的《少室石阙铭》,作为“嵩山三阙”之一,其篆书宽博朴厚,气象恢宏,有大家之风。吴稚晖的这副对联却多了几分书卷气,一变原碑刻的恢宏气象为隽丽儒雅。很显然,吴氏的集字并非一味地机械挑选,进而重构,而是多融入了自己的笔意和心境。
  写于这一年的作品,无锡博物院还有另外两幅,其中的一幅《篆书六言联》(图二,纸本,纵170厘米,横42厘米),内容是:“六朝人工辞翰,四公子秀平原”。依据吴稚晖的题款,该书法集自《石鼓文》,这些刻在10个鼓形石碣上的四言诗,结字严密,笔法圆劲,布局匀称,气象古朴浑厚,历来被认为是大篆向小篆的过渡体。吴氏的这副对联,其处理手法和集自《少室石阙铭》的《篆书五言联))一样,虽来自某一著名法帖,但却绝不完全拷贝,而是融入己意,被选中的字迹仅是一个载体,形肖而古意去尽,吴稚晖本人的气象遮盖了原字的面貌。
  还有一件是吴稚晖82岁时的作品,这幅《篆书五言联》(图三,纸本,纵168.5厘米,横36.2厘米)是关于养生之道的一些见解:“逍遥备闲福,清净修长生”。依据吴氏题识,始知该联集自《嵩山开母庙石阙》,该庙本名启母庙,据说建于汉武帝时,武帝为避其父景帝讳,故改名开母庙,它和《少室石阙铭》一样均建于东汉安帝延光二年,但比后者略微严谨,康有为曾说它“茂密浑劲”。这副对联和其母体字迹相较,保留原作的气息尚多。另一幅集自《峄山石刻》的《纸本篆书》(图四,纵65厘米,横32厘米),文为“登高为大夫,刻石纪功成”。吴稚晖的这幅字写的很是潇洒自然,极可能当时的书家处于一种极佳精神状态。这幅作品虽然谨严工整,但是十分大气开张,篆书特有的金石味道极为浓郁,而这正是篆书所特有的魅力所在。
  吴稚晖作为20世纪初期活跃在当时政界和文教界的一位重要锡籍人物,他的意义既不仅在政治,也不仅在艺术和文教,更在于以个人的缩影展示了一个生机勃郁的近现代中國社会,对于他的书法,我们也可作如是观。
其他文献
涨速最快的艺术瓷  “珠山八友”泛指当时将文人书画引入绘瓷的一批名家,他们组社团,交流画艺、技艺,一改清代瓷器的沉暮之气,开创了景德镇陶瓷艺术创作的新风气,其艺术代表了民国艺术瓷的最高成就。珠山绘瓷名家里,王琦、王大凡以人物画著称,王琦作品写意豪放,王大凡人物画风格严谨;汪野亭以山水画见长,尤擅青绿;其他名家亦各有绝技,徐仲南擅竹,邓碧珊擅鱼,何许人以雪景闻名(图13),程意亭、毕伯涛、刘雨岑则以
期刊
我国陶瓷器生产历史悠久,南北各地窑口既具有地方特色,又具有时代风格。很多窑口都经历了诞生、发展、衰落与再发展的过程。瓷器装饰大体分“胎装饰”、“釉装饰”和“彩装饰”三类。其中“彩装饰”瓷又有釉上彩和釉下彩之分。釉下彩,是画面装饰在素坯上,然后再施一层薄釉覆盖保护,不需要含铅量较高的熔剂来帮助发色,纹饰从透明的釉层里显露出来,画面看得见却摸不着,显得晶莹典雅,光彩照人。  釉下五彩是中国陶瓷的后起之
期刊
2005年8月15日,建川博物馆聚落在四川大邑县安仁镇开放,其抗战主题的正面战场馆、不屈战俘馆、川军抗战馆等均填补了国内抗战博物馆的空白。在建川博物馆庞大的抗战文物系列收藏中,瓷器收藏颇为壮观——这也是抗战瓷器最大的收藏地。  在抗战系列之中流砥柱馆中,有一方珍贵的瓷砚。瓷砚正面绘山水,山谷间小桥流水,青松凉亭。在这一派和平宁静的景色中,题写的不是风花雪月,而是慷慨激昂的歌词:“起来!不愿做奴隶的
期刊
独山玉产于河南南阳市郊的独山,也称“南阳玉”或“河南玉”,也有简称为“独玉”的。独山玉是中国四大名玉之一,品种主要有白玉、绿玉、绿白玉、紫玉、黄玉、芙蓉红玉、墨玉及杂色玉等。玉质坚韧致密,细腻柔润,色泽鲜艳,透明度好。高档独玉的翠绿色的品种与缅甸翡翠相似,故有“南阳翡翠”之誉。一般独玉主要用于雕琢各种陈设件以及手镯、戒指、项链等饰物。  独玉开采历史悠久,陕西神木石茆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玉斧及
期刊
聪明的人,不随众,总能先人一步找到适合自己的路。 在艺术品市场各个门类的激烈竞争中,北京永乐国际拍卖公司当代艺术部主管王从卉独辟蹊径。2010年秋,身怀六甲的王从卉在孕育小生命的同时,在“中国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专拍中辟出“美丽新世界——中国当代艺术新生代”专题,甄选、推介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艺术家。这些年轻艺术家当中,有不少具有较高知名度,其作品已经在拍卖市场上炙手可热,具备稳定的收藏基础。
期刊
编者按:9月17日,芷兰雅集艺术月谈第二十六讲邀请天津博物馆研究馆员刘渤先生主讲民国瓷器鉴赏。刘渤先生1986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系博物馆专业,师从著名陶瓷学者徐静修先生,长期从事陶瓷研究和鉴定工作。著有《名瓷鉴赏100讲》并撰写《文物鉴赏手册》部分章节等。2010年参与主持天津博物馆、天津文物公司联合举办的“一世朗润——民国瓷器特展”及“《一世朗润》民国瓷器学术研讨会”,并主编展览图录。  民国
期刊
民国初年,景德镇制瓷业者顺应时代潮流,一改瓷器装饰中的古装人物构图,用洋彩绘制时尚青年女性的妆容与服饰,这些洋彩瓷器记录了当时青年女性追求时尚生活的潮流。时尚洋彩瓷器融合诗、书、画为一体,工笔兼写意的刻画人物的手法,巧妙使用洋彩着色,再现了时装的华贵和绚丽多彩,开创了中国的写实主义瓷绘。  创新的写实主义瓷绘  民国初建,百废待兴。西风东渐,加速了国人的改良维新进程。近代工业和教育都有所发展,城市
期刊
版本學上术语很多,有些常被提到,如初刻本、重刻本、影刻本、精刻本等等。顾名思义,初刻本就是第一次刻印的书称初刻初印本,这种本子最受人重视。重刻本是指这块书版的字画漫漶不清又到处断板,干脆另起炉灶,重刻此书。自然,重刻本肯定比这书的初刻本晚很长一段时间,所以一般地说,重刻本不大受藏家重视。但是情况并不绝对。有些人的著作,刊印者在最初收集的时候,限于条件,未能完备,只能先行雕印。过些年后,网罗不少佚文
期刊
历史源远流长并具有中华民族传统内涵的中国书画艺术,历来被奉作拱璧之珍。在漫长的封建时代,历代书画珍品作为统治阶层的玩赏物,大多集中于宫廷、官府与豪门,并伴随着世事变迁、朝代更替而辗转流传。中国最后一个王朝清王朝,在其鼎盛的康熙、乾隆时期,将前代书法绘画名迹网罗殆尽,从而实现了中国古代书画珍品的空前大集中。清王朝覆灭后,中国最后一代皇帝——溥仪,在其逊位以后,以赏赐其弟溥杰为名,将1200余件历代书
期刊
民国刷花人物瓷在民国刷花瓷中生产时间最短,产量也最少。刷花瓷先是将胶水均匀涂在瓷胎器表,而后将设计好或印刷好的专用图纸附着在上面。待胶水干后用小刀笔依照图样刻出花纹,再用笔蘸彩料隔着铜丝来回刷绘,使细小的彩料粉末喷在有空白花纹的瓷面上。刷花工艺远比手绘费时费力费钱,上成刷花作品色彩有时需要几道或十几道工序来搭配填补。  民国时市场上的刷花瓷不多,以花鸟纹饰生活用瓷为主,少有人物纹饰的生活用瓷,人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