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 数学问题源于生活, 同时又服务于生活。新制定的《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 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 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面对实际问题时, 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 能主动地寻求其实际背景, 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因此, 数学教师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 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 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体验到数学的魅力。而就这要求教师改变传统教学中只注重学生解题能力训练,忽视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片面做法。
一、结合学生生活实际, 合理选组教材, 创设愉悦的自主探究的情境, 极力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意识和充分调动学生主动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性
要培养学生学习与应用数学的意识, 调动学生主动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性, 首先要善于用课本中的例子为背景,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 使学生感到学习材料与生活贴近, 以积极主动的“我要学” 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同时,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模拟生活情景, 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如《认识平年、闰年》的教学中, 教师一开始就用课件出示: 小明在2005 年年历旁找弟弟生日的场景, 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也能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有了“兴趣” 这个最好的老师,学生也就积极主动地参与下一环节的探究活动。学生通过参与实践式数学情境, 自然而然认识到, 生活处处有数学,从而增强对数学的亲切感, 这在某种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对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注重实践活动, 提供实践时空, 切实提高实践实效, 在逼真的问题情境展示中展开自主探究的过程, 充分展示学生的数学才华, 促使学生的应用数学技能得以提高
现代心理学认为: 教学时应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 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 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感受到借助数学的思想方法, 他们会对生活中常见的各种优惠措施理解得更深刻, 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例如在认识千米的教学中, 三年级的学生缺乏感性认识, 很难去理解千米这个较长的长度单位。为突破这个难点, 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动态展示测量公路长度的过程, 让学生感知1 千米到底有多长, 从而也弥补了教室时空范围小的缺陷。此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后给学生布置任务, 让他们上网查找一些交通工具的时速, 根据生活经验进一步认识千米。这样的教学既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又培养学生得网上操作能力。
三、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情境, 启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大胆猜测, 勇于质疑, 在自主参与、合作探究中拓展实践思路, 不断享受成功的体验, 感受创造过程中的无限乐趣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过:“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 来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我们过去的数学教学往往比较重视解决现有的数学问题, 即课本上已经经过数学处理的问题, 学生一遇到实际问题就显得不知所措。” 要解决这个问题, 笔者认为关键要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问题,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 组织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数学活动。在《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中, 首先大屏幕展示各式各样的风筝和同学放风筝的情景, 让学生说说为什么风筝能在天上稳稳的飞翔。从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出发, 拉近了生活与数学的距离, 让学生初步感知对称的事物。为了准确判断轴对称图形, 教师也可利用学生熟悉的几何图形, 让学生先大胆猜测, 再折一折验证的活动去体验和感知, 形成一种和谐的氛围。在新知的应用环节, 通过学生自主思考, 小组合作探究学过的标志、字母、国旗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最后让学生欣赏古今中外作品,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数学的美。
总之, 教师在使用新教材时应充分把握教材、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课程标准中“力求从学生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 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 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 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所作的表述更是为小学教学指明了方向。教学中应该结合生活实际, 抓住典型事例, 教授思考方法, 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使学生发现生活数学, 喜欢数学, 这样的教学即便于教师的组织教学, 也利于学生的操作探索。同时, 实践素材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与生活经验, 提供具体有趣、富有一定启发性的活动(如数学游戏), 让学生经历应用数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享受成功的乐趣。
一、结合学生生活实际, 合理选组教材, 创设愉悦的自主探究的情境, 极力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意识和充分调动学生主动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性
要培养学生学习与应用数学的意识, 调动学生主动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性, 首先要善于用课本中的例子为背景,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 使学生感到学习材料与生活贴近, 以积极主动的“我要学” 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同时,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模拟生活情景, 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如《认识平年、闰年》的教学中, 教师一开始就用课件出示: 小明在2005 年年历旁找弟弟生日的场景, 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也能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有了“兴趣” 这个最好的老师,学生也就积极主动地参与下一环节的探究活动。学生通过参与实践式数学情境, 自然而然认识到, 生活处处有数学,从而增强对数学的亲切感, 这在某种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对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注重实践活动, 提供实践时空, 切实提高实践实效, 在逼真的问题情境展示中展开自主探究的过程, 充分展示学生的数学才华, 促使学生的应用数学技能得以提高
现代心理学认为: 教学时应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 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 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感受到借助数学的思想方法, 他们会对生活中常见的各种优惠措施理解得更深刻, 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例如在认识千米的教学中, 三年级的学生缺乏感性认识, 很难去理解千米这个较长的长度单位。为突破这个难点, 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动态展示测量公路长度的过程, 让学生感知1 千米到底有多长, 从而也弥补了教室时空范围小的缺陷。此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后给学生布置任务, 让他们上网查找一些交通工具的时速, 根据生活经验进一步认识千米。这样的教学既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又培养学生得网上操作能力。
三、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情境, 启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大胆猜测, 勇于质疑, 在自主参与、合作探究中拓展实践思路, 不断享受成功的体验, 感受创造过程中的无限乐趣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过:“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 来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我们过去的数学教学往往比较重视解决现有的数学问题, 即课本上已经经过数学处理的问题, 学生一遇到实际问题就显得不知所措。” 要解决这个问题, 笔者认为关键要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问题,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 组织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数学活动。在《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中, 首先大屏幕展示各式各样的风筝和同学放风筝的情景, 让学生说说为什么风筝能在天上稳稳的飞翔。从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出发, 拉近了生活与数学的距离, 让学生初步感知对称的事物。为了准确判断轴对称图形, 教师也可利用学生熟悉的几何图形, 让学生先大胆猜测, 再折一折验证的活动去体验和感知, 形成一种和谐的氛围。在新知的应用环节, 通过学生自主思考, 小组合作探究学过的标志、字母、国旗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最后让学生欣赏古今中外作品,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数学的美。
总之, 教师在使用新教材时应充分把握教材、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课程标准中“力求从学生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 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 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 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所作的表述更是为小学教学指明了方向。教学中应该结合生活实际, 抓住典型事例, 教授思考方法, 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使学生发现生活数学, 喜欢数学, 这样的教学即便于教师的组织教学, 也利于学生的操作探索。同时, 实践素材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与生活经验, 提供具体有趣、富有一定启发性的活动(如数学游戏), 让学生经历应用数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享受成功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