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伴随新课改的推进,有效教学的理念受到了人们普遍关注。然而,民族地区学校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由于各种原因,课堂效率仍然不高。本文通过对民族地区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现状及应对策略进行探索。
【关键词】民族地区,地理教学,存在误区,方法对策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地理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提高课堂效率。然而,民族地区学校的地理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较大的误区。
1.民族地区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低下的原因
1.1 教师方面。
1.1.1 教材处理单一。
未能合理整合教材、发掘教学资源,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照本宣科。有的教师干脆把课文给学生阅读一遍就算完成教学任务;有的教师为了考试,就直接叫学生在书本上将往年出现考试的地方勾画一下,叫学生回去多背诵,或者进行题海战术。
1.1.2 教学手段单一。
大部分教师仍以传授课本知识为中心,教师和课本成为课堂上的权威,一节课下来,基本上以教师“灌”为主,忽视了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关系,忽视了教与学的创造性,扼杀了学生的灵活性。
1.1.3 评价单一。
在教学评价上过于传统,过分注重教师教的过程而忽视学生学的过程,忽视了学生参与活动情况、学生的认知能力是否得到发展等等。
1.2 学生方面。
这是由于民族地区高中生起点低和存在不良的学习习惯。
1.2.1 对地理学习缺乏兴趣。
在高中的地理学习中,大部分学生抱无所谓的态度,还有部分的学生不喜欢,只有个别的学生喜欢或较喜欢。地理课由于内容多,难度大,学生的基础差,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还有不少学生背有沉重的思想包袱,自卑感较强,对学习产生“畏学”情绪,以致不是主动、愉快的接受知识,而是被动灌输知识。
1.2.2 学习方法不正确。
(1)死记硬背、生搬硬套。机械刻板的学习地理,思维不够灵活,缺少灵活应用能力和分析比较综合能力。同一题目,只需稍加变通,学生不知如何下笔。
(2)知识迁移弱,前后连贯性差。主要表现在缺乏学科间的交叉联系和学科内的纵向、横向联系,知识点零散孤立,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
2.民族地区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提升效率方法
2.1 备好课。
备好课是创建有效课堂的基础。在民族地区高中由于教师的情感、个性、经验和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通过备课组集体备课,可以增加教师之间信息和经验的相互交流,可以促进教师之间教法和技艺的相互探讨,从而让教师分享智慧、取长补短、增进合作、提高效率。
2.2 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
融洽的师生情感,可以促使师生间缩短空间、心理距离,产生友好、亲近、共鸣、信赖的效应。真挚的师生情感,是教学中的一种催化剂,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有利于教学过程的开展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2.3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水平与把握程度主要依靠于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因此,新课前激活处于“休眠”状态的旧知识有助于同化新的知识。复旧引新是传统学方法,但它恰恰是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性,大大缩小了探索空间。随着地理教学价值取向由知识传授为主转向个性、才能的发展为主,导入方式也应弱化复习作用,强化情境创设功能,在教学中更多地运用设疑导入、联系实际导入、演练导入、引用资料导入等方式,真正实现以最少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拉近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教材的心理距离,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例如:在进行《气象灾难》一节的教学之初,可以从各种途径搜集介绍台风的有关影片,截取有关的片段作为新课的导入手段,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爱好。此外,学生大都来自农村,可让学生谈谈他们实际经历的恶劣天气给农业生产带来的灾害,加深学生对气象灾害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4 教学过程中运用灵活多变的模式。
2.4.1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爱好。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最基本的方法便是提问。要做好课堂提问,教师必须把握提问技巧。例如在介绍高中地理“太阳高度角”一节时,让学生思考:“我们学校门口一些杂货店的门面都有一把遮阳伞,问遮阳伞向外延伸多少最合适?”学生自然想到了与太阳光线有关,进而主动要求了解太阳角度的有关知识。
2.4.2 利用传统教具教学,化繁为简,突出重点。
在地理教学中,传统直观教具,如地图、模型、地球仪等,依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讲“地壳中的矿物”时,十几种岩石全凭教师一张嘴解释学生是很难把握的,可以给学生看了岩石标本,让学生亲手触摸标本,感知岩石的色泽、晶粒大小,感受岩石的硬度。让学生对花岗岩、大理石、石灰岩等几种常见岩石的性质特点了解得清清楚楚。
2.4.3 运用多媒体技术变静为动、化解难点。
在地理教学中,有很多内容是讲述地理事物的运动过程和运动规律的,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中的动态演示功能,让学生观察到地理事物变化的全过程。例如:“向斜成山,背斜成谷”这一地形倒置现象在自然界中需要成千上万年才能形成,但通过计算机先演示“向斜”和“背斜”在内力作用下的挤压和张裂,再演示外力风化、侵蚀的差异性,整个过程瞬间完成,学生印象深刻,经久不忘。类似的还有大气运动、水循环、人口迁移等。
2.4.4 动手实践,主动学习。
地理实践活动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一个重要来源。地理教学中应通过各种实验、演示、参观、搜集资料、社会调查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人类生存环境,学会多渠道获得地理信息的方法。如在学习“农业的区位选择”时,可以组织学生到蔬菜大棚实践调查,使课本上的区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并能在体验中得到升华。
总之,只要我们深入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准最佳作用点,就一定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就能在民族地区高中打造出高效的地理课堂。
参考文献
[1] 文海山.《浅谈中学地理教学有效性策略》《当代教育教学理论研究》,2008.3.
[2] 石峰.《新课标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原则》《中华教育论坛》,2007.6.
【关键词】民族地区,地理教学,存在误区,方法对策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地理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提高课堂效率。然而,民族地区学校的地理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较大的误区。
1.民族地区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低下的原因
1.1 教师方面。
1.1.1 教材处理单一。
未能合理整合教材、发掘教学资源,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照本宣科。有的教师干脆把课文给学生阅读一遍就算完成教学任务;有的教师为了考试,就直接叫学生在书本上将往年出现考试的地方勾画一下,叫学生回去多背诵,或者进行题海战术。
1.1.2 教学手段单一。
大部分教师仍以传授课本知识为中心,教师和课本成为课堂上的权威,一节课下来,基本上以教师“灌”为主,忽视了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关系,忽视了教与学的创造性,扼杀了学生的灵活性。
1.1.3 评价单一。
在教学评价上过于传统,过分注重教师教的过程而忽视学生学的过程,忽视了学生参与活动情况、学生的认知能力是否得到发展等等。
1.2 学生方面。
这是由于民族地区高中生起点低和存在不良的学习习惯。
1.2.1 对地理学习缺乏兴趣。
在高中的地理学习中,大部分学生抱无所谓的态度,还有部分的学生不喜欢,只有个别的学生喜欢或较喜欢。地理课由于内容多,难度大,学生的基础差,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还有不少学生背有沉重的思想包袱,自卑感较强,对学习产生“畏学”情绪,以致不是主动、愉快的接受知识,而是被动灌输知识。
1.2.2 学习方法不正确。
(1)死记硬背、生搬硬套。机械刻板的学习地理,思维不够灵活,缺少灵活应用能力和分析比较综合能力。同一题目,只需稍加变通,学生不知如何下笔。
(2)知识迁移弱,前后连贯性差。主要表现在缺乏学科间的交叉联系和学科内的纵向、横向联系,知识点零散孤立,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
2.民族地区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提升效率方法
2.1 备好课。
备好课是创建有效课堂的基础。在民族地区高中由于教师的情感、个性、经验和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通过备课组集体备课,可以增加教师之间信息和经验的相互交流,可以促进教师之间教法和技艺的相互探讨,从而让教师分享智慧、取长补短、增进合作、提高效率。
2.2 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
融洽的师生情感,可以促使师生间缩短空间、心理距离,产生友好、亲近、共鸣、信赖的效应。真挚的师生情感,是教学中的一种催化剂,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有利于教学过程的开展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2.3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水平与把握程度主要依靠于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因此,新课前激活处于“休眠”状态的旧知识有助于同化新的知识。复旧引新是传统学方法,但它恰恰是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性,大大缩小了探索空间。随着地理教学价值取向由知识传授为主转向个性、才能的发展为主,导入方式也应弱化复习作用,强化情境创设功能,在教学中更多地运用设疑导入、联系实际导入、演练导入、引用资料导入等方式,真正实现以最少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拉近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教材的心理距离,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例如:在进行《气象灾难》一节的教学之初,可以从各种途径搜集介绍台风的有关影片,截取有关的片段作为新课的导入手段,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爱好。此外,学生大都来自农村,可让学生谈谈他们实际经历的恶劣天气给农业生产带来的灾害,加深学生对气象灾害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4 教学过程中运用灵活多变的模式。
2.4.1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爱好。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最基本的方法便是提问。要做好课堂提问,教师必须把握提问技巧。例如在介绍高中地理“太阳高度角”一节时,让学生思考:“我们学校门口一些杂货店的门面都有一把遮阳伞,问遮阳伞向外延伸多少最合适?”学生自然想到了与太阳光线有关,进而主动要求了解太阳角度的有关知识。
2.4.2 利用传统教具教学,化繁为简,突出重点。
在地理教学中,传统直观教具,如地图、模型、地球仪等,依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讲“地壳中的矿物”时,十几种岩石全凭教师一张嘴解释学生是很难把握的,可以给学生看了岩石标本,让学生亲手触摸标本,感知岩石的色泽、晶粒大小,感受岩石的硬度。让学生对花岗岩、大理石、石灰岩等几种常见岩石的性质特点了解得清清楚楚。
2.4.3 运用多媒体技术变静为动、化解难点。
在地理教学中,有很多内容是讲述地理事物的运动过程和运动规律的,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中的动态演示功能,让学生观察到地理事物变化的全过程。例如:“向斜成山,背斜成谷”这一地形倒置现象在自然界中需要成千上万年才能形成,但通过计算机先演示“向斜”和“背斜”在内力作用下的挤压和张裂,再演示外力风化、侵蚀的差异性,整个过程瞬间完成,学生印象深刻,经久不忘。类似的还有大气运动、水循环、人口迁移等。
2.4.4 动手实践,主动学习。
地理实践活动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一个重要来源。地理教学中应通过各种实验、演示、参观、搜集资料、社会调查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人类生存环境,学会多渠道获得地理信息的方法。如在学习“农业的区位选择”时,可以组织学生到蔬菜大棚实践调查,使课本上的区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并能在体验中得到升华。
总之,只要我们深入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准最佳作用点,就一定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就能在民族地区高中打造出高效的地理课堂。
参考文献
[1] 文海山.《浅谈中学地理教学有效性策略》《当代教育教学理论研究》,2008.3.
[2] 石峰.《新课标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原则》《中华教育论坛》,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