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学习汉语,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中国文化知识,但是由于母语与第二语言的冲突,学生在学习中国文化知识时遇到很多问题。这就要求对外汉语教师在讲解、推广过程中要注意方式、技巧。本文对教学过程中的文化知识讲解、推广技巧进行了简单总结,以期更好地运用到课堂实践之中。
关键词: 对外汉语 中国文化 方法
对外汉语教学是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学科的交叉学科,如何让一个从未学过汉语的来华留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快最好地学习、掌握好汉语,除了语言知识的传授之外,不可避免的要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讲解。但是在实际教学情况中,教师给来华留学生讲解中国文化时,学生往往都会以自己本有的文化基础作为出发点而作出判断,如果对外汉语教师对中国文化知识的讲解、推广不当,往往就会造成文化上的冲突和交际上的障碍,甚至形成文化对立态度。语言学习和获得是一种特殊的心理过程,研究语言的学习和获得的规律,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对提高教学质量是至关重要的。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借鉴同行经验,提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四法”,以期解决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突出问题。
1.因材施教法
在课堂上讲解中国文化知识,要区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实际情况,因材施教。
对于母语为非汉语的零起点来华留学生来说,首要的教学目的是让他们学会这门语言,然后运用它,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倾向于让学生掌握语音、汉字结构、简单语法等应用性的知识,运用多种教学技巧,直观地将汉语的语言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不是让内容复杂化。如果这时将中国文化知识灌输给学生,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也会因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造成对中国文化内涵的误解。所以对此阶段的学生讲解中国文化应慎之又慎,可以选一些神话、传说等易理解又具有一定趣味性的题材进行讲解,但应该注意适量,控制篇幅与难度。对于掌握了一定的汉语基础的留学生来说,可以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对中国文化知识进行讲解,由易到难,由点到面,通过多种途径保持学生学习汉语的的兴趣,切不能操之过急、强行灌输,否则就会削弱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教学的进一步开展。
对于不同地域的学生,应根据其语言特征加以区分。欧美学生大都是无汉字背景的学习者,他们把学习汉字视为畏途,倾向于听说,不注重读写。因此,到一定阶段,他们很有可能会成为“汉字盲”,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也就会有所限制。教师应根据其特点,在教学中发挥他们的听说优势,由简到难,通过实际教学语境让学生理解中国的文化。日韩学生母语的书面语中有许多借用的汉字,所以汉字对于他们来说有一种亲切感,因此,他们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利用自己母语中所学到的汉字来加强自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在对这些学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他们增强自信心,扩展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2.兴趣引导法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源动力,是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质量的重要推动因素。对于留学生来说,母语习得是他们出生不久之后就开始的,没有其他语言系统的干扰,一般人都可以顺利习得母语。而第二语言习得则要受母语系统的干扰,很难达到母语的程度。在留学生中提倡兴趣学习,通过对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智力、学能、学习策略,还有情感因素、动机和态度、性格等,有选择地进行文化引导,可以减少他们的焦虑,刺激学生的学习兴奋点,实现愉快学习情绪,激发他们对母语文化外的文化产生兴趣。比如对旅游感兴趣的留学生,可以向其介绍有影响的旅游风景地点,将其中的文化内容贯穿其中;对历史人物感兴趣的留学生,可以通过提供影视、书籍的方法,提高他们探索传统文化的兴趣。同时,教师可以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如将授课方式由板书型改为“说书式”,配以图片,使内容简而易懂,让学生印象深刻;将学生单一的课堂听课,改为分组讨论和课堂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激发学习的兴趣爱好。
3.文化对比法
不可否认,任何人在接受一种外来文化时,都会以其对本土文化的理解为基础。采用文化对比的方式易于切入讨论的话题并引导大家参与讨论,让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或达成共识,或尊重差异,或在两种文化之间找到一条彼此都能理解和接受的途径。例如,在介绍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时,以儒家思想的“中庸”与日本的武士道精神进行对比,增强反差,更易于学生理解;在讲解中国传统乐器时,可以利用网络多媒体资源让学生们得到直观的感受,同时与西方乐曲进行对比欣赏,使他们意识到东西方乐器及音乐的异同;在介绍中国饮食的时候,可以从制作方法和色、香、味等各方面与西餐进行对比,让学生学习到很多从未接触的文化;在介绍中国功夫的时候,可以将中国传统武术与跆拳道、散打、拳击、柔道等进行影视化对比,以加深印象。
4.实物渲染法
教学实践活动中,我们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和外部环境互相结合、互相渗透的方式,提高留学生对汉语中的文化因素的兴趣,促进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形成。因此,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教师讲解的文化和他们看到的文化有什么不同。教学过程中,我们讲解秦始皇的时候,在课余时间带学生实地参观。许多留学生看到宏伟壮观的兵马俑,身临其境,反响非常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作用。在无法进行实地、实物参观的情况下,我们结合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突出跨时空特点,变平面教学为多元立体化教学,增强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教学本身不可能脱离文化因素,对外国留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讲解不仅需要提高教师本身的文化修养,更重要的是要注意课堂讲解的技巧和方式。通过教师对学习者的本土文化的了解,增强对不同文化的敏感性和宽容性,深入分析课堂受众的文化背景和接受能力,有的放矢地选择性教学,才能使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的讲解做到游刃有余,富有成效。
参考文献:
[1]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商务印书馆,2005.
[2]徐子亮,吴仁甫.实用对外汉语教学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7,第一版.
[3]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4]吕必松.语言教育与语言教学.语言教育问题研究论文集(2000).华语教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 对外汉语 中国文化 方法
对外汉语教学是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学科的交叉学科,如何让一个从未学过汉语的来华留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快最好地学习、掌握好汉语,除了语言知识的传授之外,不可避免的要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讲解。但是在实际教学情况中,教师给来华留学生讲解中国文化时,学生往往都会以自己本有的文化基础作为出发点而作出判断,如果对外汉语教师对中国文化知识的讲解、推广不当,往往就会造成文化上的冲突和交际上的障碍,甚至形成文化对立态度。语言学习和获得是一种特殊的心理过程,研究语言的学习和获得的规律,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对提高教学质量是至关重要的。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借鉴同行经验,提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四法”,以期解决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突出问题。
1.因材施教法
在课堂上讲解中国文化知识,要区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实际情况,因材施教。
对于母语为非汉语的零起点来华留学生来说,首要的教学目的是让他们学会这门语言,然后运用它,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倾向于让学生掌握语音、汉字结构、简单语法等应用性的知识,运用多种教学技巧,直观地将汉语的语言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不是让内容复杂化。如果这时将中国文化知识灌输给学生,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也会因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造成对中国文化内涵的误解。所以对此阶段的学生讲解中国文化应慎之又慎,可以选一些神话、传说等易理解又具有一定趣味性的题材进行讲解,但应该注意适量,控制篇幅与难度。对于掌握了一定的汉语基础的留学生来说,可以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对中国文化知识进行讲解,由易到难,由点到面,通过多种途径保持学生学习汉语的的兴趣,切不能操之过急、强行灌输,否则就会削弱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教学的进一步开展。
对于不同地域的学生,应根据其语言特征加以区分。欧美学生大都是无汉字背景的学习者,他们把学习汉字视为畏途,倾向于听说,不注重读写。因此,到一定阶段,他们很有可能会成为“汉字盲”,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也就会有所限制。教师应根据其特点,在教学中发挥他们的听说优势,由简到难,通过实际教学语境让学生理解中国的文化。日韩学生母语的书面语中有许多借用的汉字,所以汉字对于他们来说有一种亲切感,因此,他们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利用自己母语中所学到的汉字来加强自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在对这些学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他们增强自信心,扩展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2.兴趣引导法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源动力,是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质量的重要推动因素。对于留学生来说,母语习得是他们出生不久之后就开始的,没有其他语言系统的干扰,一般人都可以顺利习得母语。而第二语言习得则要受母语系统的干扰,很难达到母语的程度。在留学生中提倡兴趣学习,通过对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智力、学能、学习策略,还有情感因素、动机和态度、性格等,有选择地进行文化引导,可以减少他们的焦虑,刺激学生的学习兴奋点,实现愉快学习情绪,激发他们对母语文化外的文化产生兴趣。比如对旅游感兴趣的留学生,可以向其介绍有影响的旅游风景地点,将其中的文化内容贯穿其中;对历史人物感兴趣的留学生,可以通过提供影视、书籍的方法,提高他们探索传统文化的兴趣。同时,教师可以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如将授课方式由板书型改为“说书式”,配以图片,使内容简而易懂,让学生印象深刻;将学生单一的课堂听课,改为分组讨论和课堂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激发学习的兴趣爱好。
3.文化对比法
不可否认,任何人在接受一种外来文化时,都会以其对本土文化的理解为基础。采用文化对比的方式易于切入讨论的话题并引导大家参与讨论,让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或达成共识,或尊重差异,或在两种文化之间找到一条彼此都能理解和接受的途径。例如,在介绍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时,以儒家思想的“中庸”与日本的武士道精神进行对比,增强反差,更易于学生理解;在讲解中国传统乐器时,可以利用网络多媒体资源让学生们得到直观的感受,同时与西方乐曲进行对比欣赏,使他们意识到东西方乐器及音乐的异同;在介绍中国饮食的时候,可以从制作方法和色、香、味等各方面与西餐进行对比,让学生学习到很多从未接触的文化;在介绍中国功夫的时候,可以将中国传统武术与跆拳道、散打、拳击、柔道等进行影视化对比,以加深印象。
4.实物渲染法
教学实践活动中,我们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和外部环境互相结合、互相渗透的方式,提高留学生对汉语中的文化因素的兴趣,促进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形成。因此,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教师讲解的文化和他们看到的文化有什么不同。教学过程中,我们讲解秦始皇的时候,在课余时间带学生实地参观。许多留学生看到宏伟壮观的兵马俑,身临其境,反响非常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作用。在无法进行实地、实物参观的情况下,我们结合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突出跨时空特点,变平面教学为多元立体化教学,增强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教学本身不可能脱离文化因素,对外国留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讲解不仅需要提高教师本身的文化修养,更重要的是要注意课堂讲解的技巧和方式。通过教师对学习者的本土文化的了解,增强对不同文化的敏感性和宽容性,深入分析课堂受众的文化背景和接受能力,有的放矢地选择性教学,才能使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的讲解做到游刃有余,富有成效。
参考文献:
[1]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商务印书馆,2005.
[2]徐子亮,吴仁甫.实用对外汉语教学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7,第一版.
[3]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4]吕必松.语言教育与语言教学.语言教育问题研究论文集(2000).华语教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