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的写作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但在日常教学中重阅读,轻写作的现象比比皆是。我作为一线老师,在作文的教学特别是起步作文的教学中做了些摸索。
关键词:作文;起步作文;作前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中九年义务教育中对学生写作方面提出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这个目标的实施主要在作文教学中体现。提到作文教学,我们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三年级的作文教学。因为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通常是把三年级叫做作文的起步阶段。学生刚刚迈入写作的门槛,而作文的要求又比一、二年级的写话高出一个层次。如何让学生既能打好起步阶段的作文基础,又能让学生愉快的进行习作?的确是我们语文老师现在面临的非常棘手的事情。我教了十多年语文,一直在起步作文教学的路上探索着。在这里我仅以自己在教学起步作文时的一些感悟与大家共同交流。
一、起步作文重在“接地气”
所谓“接地气”就是指起步作文要让学生感兴趣,有话写。《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年级的作文教学提出第二学段开始“习作”。这是为了降低学生写作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因为一旦激发出学生的写作兴趣,他们便自发自觉的经常练笔,就能更快更好的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趣”就是把握作文内容的趣味性。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过:作文,首先不是研究文,而是研究人。儿童有儿童的特点:儿童的个性是独特的,他们追求快乐,热爱幻想;它们有自己的快乐王国、生活的情趣。作文教学就是要顺应童心。因此,教学提供给儿童的素材要有意思,有真情,有趣味,这是成功的前提和保证。
我在教学《猜猜我是谁》(自我介绍)时,首先出示了几幅图让学生猜猜他们所熟悉的卡通人物。第一个出示的是“大便头”,接着出示“猪耳朵”第三幅出示“火眼金睛”,一开始学生的兴趣就上来了。学生猜出答案后我就故意问“你们是如何猜出来的。”让学生明白这些都是他们特有的特征。接着让学生将准备的一面小镜子,拿出来照一照。当他这么细致地观察自己时,肯定和平时感受不一样。在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后,让学生不出示人名把自己写的东西拿出来老师读,让学生猜。整堂课让学生围绕在游戏的氛围中。自然写作水到渠成。
二、以书本为线,有“法”可循
三年级学生处于作文的起步阶段,我们应首先教他们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习作方法从哪里来?语文教材里的课文都是专家精心选编的经典篇章,犹如一座散发着光芒的巨大宝藏,有许多好的写作方法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不必舍近求远。所以我们应充分把握教材的这一特点,立足教材,扎扎实实地组织阅读教学。每学习一篇课文,我们一定要让学生有收获:课文写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是怎样写的?以上问题不仅是阅读教学的核心所在,更是习作教学的根本前提。学习是为了运用,只有学习课文的时候让学生在这三个方面有明确的认识,到他们自己写作文的时候,心里才会有一笔清楚的账:“我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文章?怎样写才能更好地表情达意?”比如在教学《北大荒的秋天》时,我就在学生了解了课文总分写法后,让学生写一写课间活动,用一个事例写一写身边的某一个人。这样学生在写作时,自然明白总分的好处,也就会运用了。在教学《三袋麦子》时,课后续写,也成了作文训练的一个扶手。“土地爷爷在第二年又送了三袋麦子,三个小动物又是如何做的呢?”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想象后再写。(当然,老师的作前指导是必不可少的,告诉学生续写的常见的毛病和续写的技巧。)这样学生不仅有话写且文章质量高。
三、生活体验让作文不苍白
从生活入手,获得鲜活的语言,始终是作文的源头。在习作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走进生活,亲身实践,在生活中学会观察,学会发现,积累丰富鲜活的习作素材,培养一颗细腻、善感的心。
在教学《第八次》后,我直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你在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打开学生的话匣子,让学生七嘴八舌地去说。当学生的生活经历被重温后,再让学生思考如何把刚才说的经历写的生动,这时老师就可以把写作的方法再渗透。另外,学生在写活动时,言辞总是比较贫乏。我就在作前搞了三个活动《撕名牌》《拔河》和《画鼻子》让学生在切身的体验中感受活动的快乐。这样的热身让学生不仅比较了活动的不同,也能充分感受到他们在写作上的共同点。
四、作文应重在“修改”
在一般的作文起步中,很多人会忽视作文的修改,认为作文的修改好像高年级学生的事。但我认为在起步作文中让学生修改作文尤为重要。在我的教学中每进行一次作文训练,都要强调学生自己先修改,再师生共同讨论修改。文章不厌百回改,让学生在作文起步阶段养成批改的好习惯,这非常重要。当学生自己批改时教师应告诉学生一些要求和方法。对学生的初次作文,可提供两点自查要求:①格式(自然段前空两格)、标点(占格)。②自己能读通顺,确定没有错别字。另外,让学生讲自己的作文大声的读给家长,同学或朋友听。批阅讲评时根据每次作文情况讲解一些修改要点,修改方法等,这样逐步引领学生学会修改作文,提高文采。
五、作文教学应“先扶后放”
起步作文教学,就如同教孩童学走路。刚开始,给他些帮助,自然走起来快些。这里的帮助在我看来就是老师的“下水文”。用自己的写作引领学生的写作,用自己的感受引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用自己的写作体验激活并引领学生的写作体验。大家都知道,教师是学生最直接、最可感的榜样。教师自身的影响力,大大超过任何一种说教的效果。在教学《童年趣事》时,我就把自己小时候染发的事写了出来。当学生读到自己老师小时候的趣事时,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快乐,更多的是对老师有了另一层的感知。觉得共同有了一个秘密,且对老师的崇拜感会油然而生。
总之,从低年级的“写话”到中年级的“习作”,写的比重明显加大,不仅写的内容宽泛了,而且写的次数也增多了。兴趣培养至关重要,简单的习作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也是必要的。这需要我们在作文教学中不断探索、实践、创新。只要我们认真对待,不断总结,相信学生的作文水平定能有质的飞跃。
关键词:作文;起步作文;作前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中九年义务教育中对学生写作方面提出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这个目标的实施主要在作文教学中体现。提到作文教学,我们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三年级的作文教学。因为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通常是把三年级叫做作文的起步阶段。学生刚刚迈入写作的门槛,而作文的要求又比一、二年级的写话高出一个层次。如何让学生既能打好起步阶段的作文基础,又能让学生愉快的进行习作?的确是我们语文老师现在面临的非常棘手的事情。我教了十多年语文,一直在起步作文教学的路上探索着。在这里我仅以自己在教学起步作文时的一些感悟与大家共同交流。
一、起步作文重在“接地气”
所谓“接地气”就是指起步作文要让学生感兴趣,有话写。《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年级的作文教学提出第二学段开始“习作”。这是为了降低学生写作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因为一旦激发出学生的写作兴趣,他们便自发自觉的经常练笔,就能更快更好的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趣”就是把握作文内容的趣味性。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过:作文,首先不是研究文,而是研究人。儿童有儿童的特点:儿童的个性是独特的,他们追求快乐,热爱幻想;它们有自己的快乐王国、生活的情趣。作文教学就是要顺应童心。因此,教学提供给儿童的素材要有意思,有真情,有趣味,这是成功的前提和保证。
我在教学《猜猜我是谁》(自我介绍)时,首先出示了几幅图让学生猜猜他们所熟悉的卡通人物。第一个出示的是“大便头”,接着出示“猪耳朵”第三幅出示“火眼金睛”,一开始学生的兴趣就上来了。学生猜出答案后我就故意问“你们是如何猜出来的。”让学生明白这些都是他们特有的特征。接着让学生将准备的一面小镜子,拿出来照一照。当他这么细致地观察自己时,肯定和平时感受不一样。在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后,让学生不出示人名把自己写的东西拿出来老师读,让学生猜。整堂课让学生围绕在游戏的氛围中。自然写作水到渠成。
二、以书本为线,有“法”可循
三年级学生处于作文的起步阶段,我们应首先教他们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习作方法从哪里来?语文教材里的课文都是专家精心选编的经典篇章,犹如一座散发着光芒的巨大宝藏,有许多好的写作方法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不必舍近求远。所以我们应充分把握教材的这一特点,立足教材,扎扎实实地组织阅读教学。每学习一篇课文,我们一定要让学生有收获:课文写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是怎样写的?以上问题不仅是阅读教学的核心所在,更是习作教学的根本前提。学习是为了运用,只有学习课文的时候让学生在这三个方面有明确的认识,到他们自己写作文的时候,心里才会有一笔清楚的账:“我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文章?怎样写才能更好地表情达意?”比如在教学《北大荒的秋天》时,我就在学生了解了课文总分写法后,让学生写一写课间活动,用一个事例写一写身边的某一个人。这样学生在写作时,自然明白总分的好处,也就会运用了。在教学《三袋麦子》时,课后续写,也成了作文训练的一个扶手。“土地爷爷在第二年又送了三袋麦子,三个小动物又是如何做的呢?”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想象后再写。(当然,老师的作前指导是必不可少的,告诉学生续写的常见的毛病和续写的技巧。)这样学生不仅有话写且文章质量高。
三、生活体验让作文不苍白
从生活入手,获得鲜活的语言,始终是作文的源头。在习作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走进生活,亲身实践,在生活中学会观察,学会发现,积累丰富鲜活的习作素材,培养一颗细腻、善感的心。
在教学《第八次》后,我直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你在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打开学生的话匣子,让学生七嘴八舌地去说。当学生的生活经历被重温后,再让学生思考如何把刚才说的经历写的生动,这时老师就可以把写作的方法再渗透。另外,学生在写活动时,言辞总是比较贫乏。我就在作前搞了三个活动《撕名牌》《拔河》和《画鼻子》让学生在切身的体验中感受活动的快乐。这样的热身让学生不仅比较了活动的不同,也能充分感受到他们在写作上的共同点。
四、作文应重在“修改”
在一般的作文起步中,很多人会忽视作文的修改,认为作文的修改好像高年级学生的事。但我认为在起步作文中让学生修改作文尤为重要。在我的教学中每进行一次作文训练,都要强调学生自己先修改,再师生共同讨论修改。文章不厌百回改,让学生在作文起步阶段养成批改的好习惯,这非常重要。当学生自己批改时教师应告诉学生一些要求和方法。对学生的初次作文,可提供两点自查要求:①格式(自然段前空两格)、标点(占格)。②自己能读通顺,确定没有错别字。另外,让学生讲自己的作文大声的读给家长,同学或朋友听。批阅讲评时根据每次作文情况讲解一些修改要点,修改方法等,这样逐步引领学生学会修改作文,提高文采。
五、作文教学应“先扶后放”
起步作文教学,就如同教孩童学走路。刚开始,给他些帮助,自然走起来快些。这里的帮助在我看来就是老师的“下水文”。用自己的写作引领学生的写作,用自己的感受引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用自己的写作体验激活并引领学生的写作体验。大家都知道,教师是学生最直接、最可感的榜样。教师自身的影响力,大大超过任何一种说教的效果。在教学《童年趣事》时,我就把自己小时候染发的事写了出来。当学生读到自己老师小时候的趣事时,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快乐,更多的是对老师有了另一层的感知。觉得共同有了一个秘密,且对老师的崇拜感会油然而生。
总之,从低年级的“写话”到中年级的“习作”,写的比重明显加大,不仅写的内容宽泛了,而且写的次数也增多了。兴趣培养至关重要,简单的习作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也是必要的。这需要我们在作文教学中不断探索、实践、创新。只要我们认真对待,不断总结,相信学生的作文水平定能有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