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地区社区营造的历史经验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ny03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社会治理问题日益凸显.学界普遍认为,我国当下社会治理困境的根源在于社会转型造成的国家和社会关系错位、基层治理结构混乱、基层民主和社会参与不足。我国台湾地區在上世纪90年代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他们对于社会治理是从社区营造入手,在进行了20多年的社造运动后,台湾民众目前生活安定,公共设施完善,社区氛围和谐,整体呈良好发展态势。我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同宗同源,台湾地区社区营造的经验对我国大陆的社区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台湾地区;社区营造;经验
  社区作为宏观社会的缩影和社会有机体的基本单位,是进行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最佳落脚点,是整个社会运行的基础,是沟通政府和人民的桥梁和纽带。社区治理承载着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增强居民自治能力,关乎社会稳定的功能。台湾地区社区总体营造是以社区治理为基础逐渐展开的,进而形成了自己的发展特色。如何实现由管理向建设的转变,强化社区的社会参与,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共治格局,台湾社区营造的方法和经验也许能够给我们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一、政府连续不断的、渐进的政策推动
  台湾文建会于1994年正式提出“社区总体营造政策”,希望借由文化艺术的角度切入,凝聚社區意识,改善社区生活环境,建立社区文化特色,由点而线至面,循序完成打造新故乡,形塑新文化的理想。这是一个持续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有相应的政策对应。在第一阶段的8年推动过程中,在理念宣传、人才培育、产业振兴或是景观改造等面向,大多以个别的、单一据点的示范性计划的模式来推动,期望为下一阶段扩大全面性的推动打下基础。第二个阶段从[新故乡社区营造计划]开始关注行政社造化,思考如何透过政府部门的整合协调,能使个别社区在执行不同政府部门计划时能够有整体的思考。2009-2013年文建会又提出了磐石行动的计划,以营造地方文化生活圈,建立知识社造,以及在地文化特色融入生活学习为重点,以系统性有效的累积社区营造的成果,这一阶段社区营造突破了点的瓶颈,朝向线的串联与网络的构建,渐进达成面的终极目标。
  台湾地区的社区发展一直有政府的政策持续推动,除了文建会的社会营造方案还有农委会的农村再生计划、环保署的生活环境总体改造计划、经济部的形象商圈、教育部的社区大学等相关政策。政府部门相互配合,协助推动社区总体营造活动的进行。
  二、多元主体参与社区营造,形成合力机制
  如果说大陆的社区建设是政府演出的“独角戏”,那么台湾的社区营造则是一出大家共同参与的话剧,每个主体都扮演着自己的角色,都是这出话剧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台湾的社区营造参与主体多元化,除了政府部门外,还有各种各样的民间力量在台湾的社区营造中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典型代表是社区发展协会,它是台湾社区营造中的一大助力,且其主要任务在于“针对社区特性、居民需要、配合政府政策及社区自创项目,订定社区发展计划及编订经费预算,并积极推动。专业团队也是社区营造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他们对社区营造活动的诠释和参与,使得资源能够由政府部门流向基础社区,也帮助社区居民弥补了观念和知识的不足。台湾地区的一些知名企业也以社会责任为己任,积极支援社区营造。除此之外,还有文史工作室、社区资源交流中心、各种基金会以及宗教团体等非营利组织, 它们通过不同渠道与行政部门及里内居民相互联系,为社区建设提供人力、物力与财力的支持。台湾的社区营造正是因为参与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也多元化,社区发展才可能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民众参与是社会营造成功的决定性力量
  社区营造的关键在于“造人”, 居民往往具有决定作用的力量。台湾在社区建设过程中十分注重对居民在地意识和参与能力的培养。社区总体营造的目标不仅在于营造一些实质的生活环境,最重要的在于建立社区成员对于社区事务的参与意识,以提升社区居民在生活情境的美学层次。社造的基础,也来自于民间的草根性力量,透过人才的培力以及对于环境及产业的关注,透过自发性民众参与的机制,发展永续的生活环境。社区居民是社区营造的主体,他们贯穿于需求调查、讨论协商、方案设计、推动实施、效果评估及成果反馈的全过程。社区营造离不开居民的广泛参与,目前来看,在台湾的社区中,居民参与度较高,组成了各种社区巡逻队、互助队、歌舞社等,积极参与社区活动,为社区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尤其是社区中的志愿者队伍,通常都来自于社区,参与社区发展协会举办的各种公共事务,参与老人送餐、儿童看护、社区清洁、治安巡逻等活动。他们身处社区之中,关心社区建设,参与社区事务,也正是有了他们的支持社区营造之路才能走得更远。
  四、以文化为切入点,突显社区的在地特色
  台湾的社区营造很注重“文化性”和“在地性。台湾的“社区总体营造政策”的开始是以文化为切入点的,主张各地方建立属于自己的文化特色。文化性和在地性贯穿于台湾社区营造的始终。台湾本土化的以生命共同体为活动核心的社区营造无不强调社区地方文化历史的故事叙事。台湾的社区营造造就了一批文化性和在地性的统一的优秀社区,总共四类:第一类:以特色文化行业为中心的优秀社区,如以木屐产业为中心的白米社区。第二类:以生态保育为中心,开发生态旅游的社区,如桃米社区,山美社区等。第三类:以保护历史文化为主的社区,如大溪社区、二结社区等。第四类:以环境保护为主的社区,比如说永安社区等。除此之外,还有以医疗保健为主的,以改善社区设施为主的不同主题的社区,每个社区都有自己独特的社区文化,都形成了内化的社区文化。
  总结
  台湾的社区营造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呈现出良好的效果,我国大陆地区社会建设开始较晚,关于社区的建设经验不足,因此可以选择性的借鉴台湾地区社区营造的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早日实现“善治”的理想。
  参考文献:
  [1]修杰麟. 台北里长工作参与动机与工作满意之研究[D].台湾政治大学硕士论文.2005
  [2]马巧慧.台湾社区营造印象—兼论对辽宁新型城镇建设的启示[J]决策思考
  [3]吴晓琳.台湾地区社区建设制度的政策变迁.[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4]谈志林.台湾的社造运动与我国社造路径的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台港澳之窗.2006.(10)
  作者简介:马丝露,1992年4月,女,汉族,河南周口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现就读于北京邮电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管理专业。
其他文献
【摘要】:深度学习是指基于理解的学习。学习者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的思想和事实,并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在众多思想间进行联系,并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作出决策和解决问题。深度学习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关键词】:深度学习;浅层学习;认知结构  一、國外研究综述  瑞典两位学者Ference Marton和Roger Saljo开展了一系列对阅读过程的实验研宄,并与1976年联名
期刊
【摘要】:本文基于大量相关文献,对顾恺之“以形写神”的绘画风格和道家形神观,以及两者之间的渊源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结论:顾恺之“以形写神”的绘画理念,是针对艺术审美创作阶段的,继承发展了道家形神观对“神”的重视,摈弃了道家形神对立、全然否定“形”的观念,主张形神两者的统一,对中国绘画史有着深远影响。  【关键词】:顾恺之;“以形写神”;道家形神观;道家文艺思想;影响  东晋顾恺之是中国著名画家,
期刊
【摘要】:作为指导我国发展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面临着大众化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能够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发展,应对错误社会思潮,促进中国梦的实现。马克思主义要实现大众化,必须与新媒体技术和优秀文化结合。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宣传;新媒体;弘扬文化  一、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意义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指出:“面对新的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马克思主义也面临着进
期刊
博物馆不仅是历史文化记忆的宝库,也是人们借以认识过去、把握今天、探索未来的场所。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正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近年来,我国博物馆事业不断发展。据统计,2016年度全国注册登记博物馆总数 达到4873座。比2015年度增加了181座,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博物馆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近了。博物馆作为文物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地区传承历史文化、保护、开发和利用文物资源,发展文物旅游、壮
期刊
【Abstract】:With the purpose of introducing metaphor as a cognitive approach to English vocabulary learning, this thesis firstly offers a systematic overview of the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Secondly
期刊
【摘要】: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意识到语言错误的存在并及时纠正至关重要。英语教师也需要注意不断修正、改进课堂纠错策略,以帮助学生理解、消化知识点,促进自身的教学专业化成长。本文笔者运用课堂观察法与访谈法,调查了三名初中英语在职教师与三名职前教师的课堂纠错行为,探究其在教師纠错态度、纠错时机、纠错主题、纠错内容等方面的差异,并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在职教师;职前教师;初中英语;纠正策略 
期刊
【摘要】:“修昔底德陷阱”常用来指代新兴崛起大国和守成大国之间必有一战。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及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使其在国际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美两国关系也在不断变化。如今,中外学者更多地在中美两国关系中看到了古希腊城邦时期“雅典”和“斯巴达”的身影,用“修昔底德陷阱”来形容中美关系。中国作为后起之秀,在自身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同时,如何避免“修昔底德陷阱”的发
期刊
【摘要】:《齐物论》是《庄子》一书的核心篇目,集中体现了庄子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本文拟从庄子自身生活状况及其所处时代背景入手,探究庄子齐物之原因。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文本,发现齐物思想具有对个体价值的高度重视、对生与死的超越、对荣与辱的超越和对是与非的超越等现代价值,并对当下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關键词】:庄子;《齐物论》;原因;现代价值;意义  一、庄子齐物之原因  《齐物论》是庄子的世界观。而
期刊
【摘要】:“双语教育”指的是为了保障少数民族学习语言文字的权利中国政府而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了本民族语文教育和汉语文教育的方式。主要就延边朝鲜族聚居地实施双语教育的依据,对现状进行分析,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案,力求更大程度的给其他少数民族的双语教育探究提供启示与借鉴。  【关键词】:双语教育;延边朝鲜族;现状分析  一.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变迁  “双语教育”指的是为了保障少数民族学习语言文字的权利中国政府
期刊
【摘要】:有元一代,华戎之邦均为蒙元统治。这一“马上得天下”的少数游牧民族,在历经大一统初期实施的“废科举”“民分四等”等举措之后,渐察这些政策的贯彻并不利于自身政权的进一步巩固与发展。其时,吏治乏于整顿,整个社会漏弊横生。趋于此,为了缓和社会阶级及民族矛盾,自建朝以来久弃不用的科举取士制被重新得到重视与接纳,而兼管书画艺术的辅政机构——奎章阁的產生,其实质也是蒙元汉化政策影响下的必然产物,对当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