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基于大量相关文献,对顾恺之“以形写神”的绘画风格和道家形神观,以及两者之间的渊源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结论:顾恺之“以形写神”的绘画理念,是针对艺术审美创作阶段的,继承发展了道家形神观对“神”的重视,摈弃了道家形神对立、全然否定“形”的观念,主张形神两者的统一,对中国绘画史有着深远影响。
【关键词】:顾恺之;“以形写神”;道家形神观;道家文艺思想;影响
东晋顾恺之是中国著名画家,字长康,晋陵无锡人。他的绘画之成就闻名于世,作品涵盖人物肖像、神仙、佛像、虫兽、山水等。存世的名作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顾恺之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绘画理论,著有《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三篇画论,提出了著名的“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艺术理论,在中国绘画史上有极大的影响。
顾恺之的人物画、肖像画尤为出彩,除了佛像神像政治名人画之外,他的作品之关注点已经逐渐摆脱了汉代绘画艺术以宣扬礼教、服务政治为主的风气,而转向人本身,人的内心世界与性格特点。在《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等中,他提出了“以形写神”的绘画观点,要求以“以形写神”的境界表现人物,在形似的基础之上,将人物的神情状态加以表达。这不论是在绘画技巧、艺术表现形式还是创作目的上,都有创新的意义,这样的形神关系却又与先秦道家的形神观有着很多渊源关系。
对“神”的强调,从先秦道家就可以找到源头。先秦道家圣人老子认为艺术的最高境界在于,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在《齐物论》中谈到天籁,将鼓琴置之不鼓,反而能使人体会到全真的音乐之美。在老子看来,至真至纯的文学艺术,不依赖于任何外界形式。 “形”既然无法承载艺术形象的所有部分,强调神韵是非常符合道家崇尚自然的追求的。
先秦道家与儒家的文藝思想有很大差异,道家的功利性与政治教化意味非常淡,他们着重探讨文艺内部规律,重点论述作家的艺术修养,创作的具体过程,阐释文艺的审美特性。在这样的思维体系和实践系统之中,审美被提到了一个较高的位置之上,文艺创作环境更加多元和宽容,文艺无疑将会得到更加长足自由的发展。虽然在先秦时期,道家文艺理念的影响远不及儒家,但是对于后世文艺创作而言,它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道家形神观对东晋这位出类拔萃的画家有着怎样的影响,我们不得不提到庄子。对于庄子的形神观,顾恺之既有摒除的部分,又有继承发展的部分。
庄子是道家的集大成者,他继承发展了老子的文艺思想,把对“神”的追求发展到了极致,对“形”的作用则做出了极大程度上的否定。庄子提出了“物化”的理论,这引申到审美和创作中,就是要泯灭主客体间的界限,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以神韵相通作为追求,要求文艺创作超越外在形态,传达创作对象的神韵,使主客体相融,神韵再一次被提到了极高的地位。
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庖丁解牛”,就来自于庄子的笔下,庄子极其推崇“道”,具体的技能是应该摒弃的,这也映射了他的形神观。在庄子看来,艺术创造只是内在精神体验的外在表现形式,他否定“形”的作用。庄子形神观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奠定了“神”的核心地位。顾恺之的“以形写神”理论中,“神”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神”即是需要传达的最本质的东西。
而庄子所代表的道家的形神观,也有片面的不可取的方面。在庄子强调“泯灭主客体差异”,主张形神的对立,而忽视了它们相统一的方面,对“形”的否定过于绝对和偏激。庄子的“以丑为美”一定程度上就是对“形”之全然否定,为了追求精神的完美,可以不惜牺牲形体。郭沫若对此批判道,庄子的“以绝对的精神超越相对的形体”仅是幻想而已。
而后世之人顾恺之,更多的是消除了他的形神观片面、偏激的部分,而吸收接纳了其可取的部分,主张一种形神两者相统一的观念,“以形写神”就是代表。
后人论述顾恺之作画,“意存笔先,画尽意在;笔迹周密,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1]顾恺之作画十分讲究意境,却不失对绘画技法的追求,认为绘画最核心的要求是“传神”,但却是借托着对绘画对象的“形”的仔细描摹,顾恺之的绘画观是将形与神和谐统一在一起,准确地把握住了其对立统一的关系。
再如他的《论画》,《论画》一文主要是评论前人画作,有小列女、周本记、伏羲神农等作品,都是谈论这些画中人物形象和神情的优劣。形、神一直是他关注的焦点。顾恺之在《魏晋胜流画赞》说道:“人有长短、今既定远近以瞩其对,则不可改易阔促,错置高下也。凡生人亡有手揖眼视而前亡所对者,以形写神而空其实对,荃生之用乖,传神之失矣。空其实对则大失,对而不正则小失,不可不不察也。一象之明昧,不若悟对之通神也。”[2]在顾恺之看来,“对而不正”只是“小失”,“空其实对”则是“大失”,顾恺之认为如果思想感情在外物的表现下有了偏差,只是小问题,而如果不能通过对象加以表达,则是万万不可的,这样看来,顾恺之的绘画理论最为核心的仍然是“传神”,而“形”,不仅仅是无足轻重的部分,相反,它有着重要的桥梁作用。顾恺之的“以形写神”,是对“形”与“神”的统筹兼顾,进而强调了“神”在绘画中的重要地位,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然而学界对其理论的争论也一直存在着,关于顾恺之的“妙想迁得”和“以形写神”是否存在内部的自我矛盾。在顾恺之的理论中,何谓之“形”?何谓之“神”?在《从“传神写照”到“以形写神”》一文中,熊艳霞对“形”与“神”做了一定的阐释,在“迁想妙得”的阶段,画家面对的是现实对象,形乃自然之物的的自然形体,而神则是这些客观对象的精神气韵;而在“以形写神”的阶段里,画家面对的对象已变,是艺术形象,“形”是艺术形象之形,“神”则是艺术形象之神,它已经完全不同于现实对象的精神气韵,不是仅仅表现日常的神情态度,而是表现其本质神韵,这要求就更上一个层次了[3]。两对内涵的定义分别是针对审美构思阶段和审美创造阶段,因而并不矛盾,反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个进步演变的过程。
总的来说,东晋顾恺之“以形写神”的思想,继承发展了道家形神观里重视“神”的观念,并将形神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
注释:
[1]中国书画网·顾恺之简介
[2]《魏晋胜流画赞》,顾恺之
[3]《从“传神写照”到“以形写神”》,熊艳霞
参考文献:
[1]顧恺之简介.中国书画网[OL].http://www.zhshw.com/lidai/jin/gukaizhi/.
[2]熊艳霞.从“传神写照”到“以形写神”[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9(3):51-53.
[3]时容君.浅谈对顾恺之“以形写神”的理解[J].西江文艺上半月,2015(5).
[4]宋玲玲.顾恺之"以形写神"观探析[J].安徽文学月刊,2011(1):94-95.
[5]刘秀丽.传统道教形神观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6]杨铸.中国古代艺术形神观念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1998(3):82-90.
[7]常水.以形写神——东晋奇画家顾恺之[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
[8]田黎明.缘物若水 关于中国画教学的思考[M].江西:江西美术出版社,2009.
【关键词】:顾恺之;“以形写神”;道家形神观;道家文艺思想;影响
东晋顾恺之是中国著名画家,字长康,晋陵无锡人。他的绘画之成就闻名于世,作品涵盖人物肖像、神仙、佛像、虫兽、山水等。存世的名作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顾恺之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绘画理论,著有《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三篇画论,提出了著名的“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艺术理论,在中国绘画史上有极大的影响。
顾恺之的人物画、肖像画尤为出彩,除了佛像神像政治名人画之外,他的作品之关注点已经逐渐摆脱了汉代绘画艺术以宣扬礼教、服务政治为主的风气,而转向人本身,人的内心世界与性格特点。在《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等中,他提出了“以形写神”的绘画观点,要求以“以形写神”的境界表现人物,在形似的基础之上,将人物的神情状态加以表达。这不论是在绘画技巧、艺术表现形式还是创作目的上,都有创新的意义,这样的形神关系却又与先秦道家的形神观有着很多渊源关系。
对“神”的强调,从先秦道家就可以找到源头。先秦道家圣人老子认为艺术的最高境界在于,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在《齐物论》中谈到天籁,将鼓琴置之不鼓,反而能使人体会到全真的音乐之美。在老子看来,至真至纯的文学艺术,不依赖于任何外界形式。 “形”既然无法承载艺术形象的所有部分,强调神韵是非常符合道家崇尚自然的追求的。
先秦道家与儒家的文藝思想有很大差异,道家的功利性与政治教化意味非常淡,他们着重探讨文艺内部规律,重点论述作家的艺术修养,创作的具体过程,阐释文艺的审美特性。在这样的思维体系和实践系统之中,审美被提到了一个较高的位置之上,文艺创作环境更加多元和宽容,文艺无疑将会得到更加长足自由的发展。虽然在先秦时期,道家文艺理念的影响远不及儒家,但是对于后世文艺创作而言,它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道家形神观对东晋这位出类拔萃的画家有着怎样的影响,我们不得不提到庄子。对于庄子的形神观,顾恺之既有摒除的部分,又有继承发展的部分。
庄子是道家的集大成者,他继承发展了老子的文艺思想,把对“神”的追求发展到了极致,对“形”的作用则做出了极大程度上的否定。庄子提出了“物化”的理论,这引申到审美和创作中,就是要泯灭主客体间的界限,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以神韵相通作为追求,要求文艺创作超越外在形态,传达创作对象的神韵,使主客体相融,神韵再一次被提到了极高的地位。
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庖丁解牛”,就来自于庄子的笔下,庄子极其推崇“道”,具体的技能是应该摒弃的,这也映射了他的形神观。在庄子看来,艺术创造只是内在精神体验的外在表现形式,他否定“形”的作用。庄子形神观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奠定了“神”的核心地位。顾恺之的“以形写神”理论中,“神”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神”即是需要传达的最本质的东西。
而庄子所代表的道家的形神观,也有片面的不可取的方面。在庄子强调“泯灭主客体差异”,主张形神的对立,而忽视了它们相统一的方面,对“形”的否定过于绝对和偏激。庄子的“以丑为美”一定程度上就是对“形”之全然否定,为了追求精神的完美,可以不惜牺牲形体。郭沫若对此批判道,庄子的“以绝对的精神超越相对的形体”仅是幻想而已。
而后世之人顾恺之,更多的是消除了他的形神观片面、偏激的部分,而吸收接纳了其可取的部分,主张一种形神两者相统一的观念,“以形写神”就是代表。
后人论述顾恺之作画,“意存笔先,画尽意在;笔迹周密,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1]顾恺之作画十分讲究意境,却不失对绘画技法的追求,认为绘画最核心的要求是“传神”,但却是借托着对绘画对象的“形”的仔细描摹,顾恺之的绘画观是将形与神和谐统一在一起,准确地把握住了其对立统一的关系。
再如他的《论画》,《论画》一文主要是评论前人画作,有小列女、周本记、伏羲神农等作品,都是谈论这些画中人物形象和神情的优劣。形、神一直是他关注的焦点。顾恺之在《魏晋胜流画赞》说道:“人有长短、今既定远近以瞩其对,则不可改易阔促,错置高下也。凡生人亡有手揖眼视而前亡所对者,以形写神而空其实对,荃生之用乖,传神之失矣。空其实对则大失,对而不正则小失,不可不不察也。一象之明昧,不若悟对之通神也。”[2]在顾恺之看来,“对而不正”只是“小失”,“空其实对”则是“大失”,顾恺之认为如果思想感情在外物的表现下有了偏差,只是小问题,而如果不能通过对象加以表达,则是万万不可的,这样看来,顾恺之的绘画理论最为核心的仍然是“传神”,而“形”,不仅仅是无足轻重的部分,相反,它有着重要的桥梁作用。顾恺之的“以形写神”,是对“形”与“神”的统筹兼顾,进而强调了“神”在绘画中的重要地位,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然而学界对其理论的争论也一直存在着,关于顾恺之的“妙想迁得”和“以形写神”是否存在内部的自我矛盾。在顾恺之的理论中,何谓之“形”?何谓之“神”?在《从“传神写照”到“以形写神”》一文中,熊艳霞对“形”与“神”做了一定的阐释,在“迁想妙得”的阶段,画家面对的是现实对象,形乃自然之物的的自然形体,而神则是这些客观对象的精神气韵;而在“以形写神”的阶段里,画家面对的对象已变,是艺术形象,“形”是艺术形象之形,“神”则是艺术形象之神,它已经完全不同于现实对象的精神气韵,不是仅仅表现日常的神情态度,而是表现其本质神韵,这要求就更上一个层次了[3]。两对内涵的定义分别是针对审美构思阶段和审美创造阶段,因而并不矛盾,反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个进步演变的过程。
总的来说,东晋顾恺之“以形写神”的思想,继承发展了道家形神观里重视“神”的观念,并将形神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
注释:
[1]中国书画网·顾恺之简介
[2]《魏晋胜流画赞》,顾恺之
[3]《从“传神写照”到“以形写神”》,熊艳霞
参考文献:
[1]顧恺之简介.中国书画网[OL].http://www.zhshw.com/lidai/jin/gukaizhi/.
[2]熊艳霞.从“传神写照”到“以形写神”[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9(3):51-53.
[3]时容君.浅谈对顾恺之“以形写神”的理解[J].西江文艺上半月,2015(5).
[4]宋玲玲.顾恺之"以形写神"观探析[J].安徽文学月刊,2011(1):94-95.
[5]刘秀丽.传统道教形神观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6]杨铸.中国古代艺术形神观念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1998(3):82-90.
[7]常水.以形写神——东晋奇画家顾恺之[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
[8]田黎明.缘物若水 关于中国画教学的思考[M].江西:江西美术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