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刘禹锡《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以常见的红花、春水为意象,经过巧妙布局,以意象层层递进、因果相连的回环结构,生动表现出女子在恋爱中亦喜亦忧的微妙心理。
◆关键词:竹枝词;花;水;意象
竹枝词原为巴渝一代的民歌, 刘禹锡改之为《竹枝词》组诗十一首,“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即为其中第二首。该诗巧妙运用红花、春水等意象,生动描绘出女子在恋爱中的矛盾心态,极富特色与韵味。
一、意象层级
这首诗是以女子的口吻所作的一首情诗,在进行意象层级划分时,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便是女子的心态问题,该女子是在热恋之中见物思情,有感而发,担忧情郎变心、浓情变薄,还是因痛苦的感情经历而感慨郎情易变、侬愁无限呢?这两种说法都有支持者。张忠纲在《全唐诗大辞典》中解析该诗句时,认为这是“女子在恋爱中的亦恋亦怨的微妙心理”,而何宝民则认为这是“女子在爱情遭遇挫折之后的秋怨”。这两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这女子所见的红花春水本是乐景,但却生出了一种忧愁之意,看似不合理,但对于一个热恋中的女子来说却是再自然不过了,《妙色王求法偈》说“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女子因爱情而患得患失,故而亦喜亦忧。对于第二种说法,逻辑上则更为顺理成章,女子因感情受挫,如杜甫所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乐景却生出了哀情,达到王夫之所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的效果。本文采取的分析角度是第一种,并不将女子放置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认为其只是一个普通的热恋中的女子,讲述的是天下女子共同的心事。
该诗共有三个层级,最小的意象单位为“花”“水”,第二层级为“山桃红花满上头,花红易衰似郎意”与“蜀江春水拍山流,水流无限似侬愁”,第三层级为全诗四句。需要注意的是,一般绝句在进行意象单位划分的时候,要么单句成一意象单位,要么一二句、三四句成一意象单位,又或是整首诗为一意象单位,但这首《竹枝词》的意象单位划分是不一样的。“山桃红花满上头”与“花红易衰似郎意”两句之间都有“花”这一物象贯穿始终,花是郎意,郎意多变,一三句连接成了一个整体,成为一组意象单位。“蜀江春水拍山流”与“水流无限似侬愁”两句之间由“水”这一物象联结成为一个意象单位,水是女子欢爱,也是侬愁无限。“水”“花”在诗中分别出现了两次,且所承载之意有所变化,形成了意象的层层递进、循环反复。
二、“象”“意”解析
王廷相说:“言征实则寡余味也,情直致而难动物也,故示以意象。”意象取之于象,而寄托其意,使人想象于无穷,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竹枝词》原是民歌小调,“贵有风趣,又贵质而不俚。若惟能数典,便觉意味索然,流于鄙俗,更不可也。”选取花与水作为意象既自然,也有大俗大雅的审美体验。
“山桃红花满上头,花红易衰似郎意”中最基本的物象单位为花,运用比喻的手法,取意情郎的感情。花与情郎的感情一为实物一为虚物,两者之间有何关系?“山桃红花满上头”中红与满是相似点,红是穿透力极强、被感知度极高、波长最长的色彩,给人以热烈、奔放的感受,作者以红花的视觉特点比喻情郎的感情;满则是从数量上形容情感,以山上的红花多不胜数形容情郎感情之胜。“花红易衰似郎意”中花的意象则为之一变,由乐景转换成为哀情,呈现出第三个相似点:易衰,至此,郎意变薄,乐极生悲。
值得注意的是,此处的花特指桃花,为何是桃花,而不是别的花成为诗中意象呢?桃花自《诗经》时代就被作为婚恋世界的象征之物,在长期的文化传统的沉淀历程中,逐步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隐秘象征。《诗经》《桃夭》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花是比兴之物,暗含着贺新婚的原始意味。在民间,桃花更是被赋予了爱情寓意,不断在民歌中出现,比如《桃叶歌》:“桃叶复桃叶,桃树连桃根。相怜两乐事,独使我殷勤。”
“蜀江春水拍山流,水流无限似侬愁”则以水为象,运用比喻的手法,取意女子的爱与忧愁。“拍”是激越之象,也是女子强烈爱意之象,女子的感情比之男子“满山头”的感情丝毫不弱,山花与春水之间相互辉映,相映成趣。到了第四句,承载女子的感情水之象则变为了愁。水源源不断地流淌,正如女子的哀愁一般不可断绝,为何女子的感情为之一变呢?因女子担忧花红易衰、郎意变薄,因而产生了无限的忧愁。此时,两组意象之间产生了因果联系,首尾呼应,共同构成了女子在恋爱中的微妙心理,既欢喜郎意拳拳,又担忧情到浓时情转薄,因而忧愁非常,体现出女子在恋爱中的坚贞与痴情,颇为动人。
“水流无限似侬愁”,女子为何要以水来比喻自己愁呢?这自然是由于水与愁之间的相似点---源源不断,“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在古代诗词中,以水喻愁也极为常见,如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又如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都将春水比作了愁,言愁之多、之无穷。此外,水与女子也有隐秘联系。管仲说:“地者,万物之本原······水者,地之血气”,又说:“人,水也。男女精氣合而水流形。”水能够滋养万物,是万物之本,正如女子能够生养繁殖一般,水又暗含了鱼水之欢,因而女子以水喻愁颇有理趣。
三、全诗品鉴
刘禹锡的《竹枝词》一直评价颇高,刘永济甚至认为“知禹锡所作,实仿自民歌······但原词朴质,禹锡为之加工,以成今式耳。”该诗选取了花、水物象为郎妾之比,虽然物象朴素寻常,但经过比兴艺术手法加工之后,便有了不俗的艺术效果。
何为比喻?《诗》有六义,曰:“风雅颂赋比兴。”其中的比,后来常与兴并举,形成了古典诗词经久不衰的“比兴”传统。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曰:“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该诗最为动人之便在于比喻,郎与妾原本就是一对相依相生的矛盾体,彼此之间的关系既有欢好时,也有情淡时,该诗将男子情谊比喻成易衰的红花,将女子因此产生的愁绪比喻成为流水,山花与流水相对,勾勒出女子亦喜亦忧的微妙心理。郎妾之比在古诗中运用颇多,生动的比喻亦有不少,从各个角度阐释着郎妾之间复杂的感情关系。如六朝无名氏的《杨判儿》:“暂出白门前,杨柳可藏乌。欢作沉水香,侬作博山炉。”该诗同样以女子的口吻来写,将情郎比为香,而将自己比为香炉,香置于香炉之中,正如郎在妾心中,叫人辗转反侧。明代的吴伟业也有一首《古意》:“欢似机中丝,织作相思树。侬似衣上花,春风吹不去。”将情郎比作织布机上的丝,编织成相思树,寓意男子情深义重,女子将自己比喻成为衣上的花朵,春风拂之不去,寓意不离不弃。
参考文献
[1](唐)刘禹锡撰.陶敏,陶红雨校注.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9.
[2]张忠纲.全唐诗大辞典[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0.
[3]何宝民.古诗名句荟萃[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3.
[4](清)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内篇[M].太平洋书店,民国24.
[5](明)王廷相著.王孝鱼点校.王廷相集1[M].北京:中华书局,1989.
[6]吕思勉.文学与文选四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7]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 简体本[M].北京:中华书局,2018.
[8](春秋)管仲著.(唐)房玄龄注.(明)刘绩补注.管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9]刘永济.武汉大学百年名典 唐人绝句精华[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
◆关键词:竹枝词;花;水;意象
竹枝词原为巴渝一代的民歌, 刘禹锡改之为《竹枝词》组诗十一首,“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即为其中第二首。该诗巧妙运用红花、春水等意象,生动描绘出女子在恋爱中的矛盾心态,极富特色与韵味。
一、意象层级
这首诗是以女子的口吻所作的一首情诗,在进行意象层级划分时,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便是女子的心态问题,该女子是在热恋之中见物思情,有感而发,担忧情郎变心、浓情变薄,还是因痛苦的感情经历而感慨郎情易变、侬愁无限呢?这两种说法都有支持者。张忠纲在《全唐诗大辞典》中解析该诗句时,认为这是“女子在恋爱中的亦恋亦怨的微妙心理”,而何宝民则认为这是“女子在爱情遭遇挫折之后的秋怨”。这两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这女子所见的红花春水本是乐景,但却生出了一种忧愁之意,看似不合理,但对于一个热恋中的女子来说却是再自然不过了,《妙色王求法偈》说“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女子因爱情而患得患失,故而亦喜亦忧。对于第二种说法,逻辑上则更为顺理成章,女子因感情受挫,如杜甫所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乐景却生出了哀情,达到王夫之所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的效果。本文采取的分析角度是第一种,并不将女子放置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认为其只是一个普通的热恋中的女子,讲述的是天下女子共同的心事。
该诗共有三个层级,最小的意象单位为“花”“水”,第二层级为“山桃红花满上头,花红易衰似郎意”与“蜀江春水拍山流,水流无限似侬愁”,第三层级为全诗四句。需要注意的是,一般绝句在进行意象单位划分的时候,要么单句成一意象单位,要么一二句、三四句成一意象单位,又或是整首诗为一意象单位,但这首《竹枝词》的意象单位划分是不一样的。“山桃红花满上头”与“花红易衰似郎意”两句之间都有“花”这一物象贯穿始终,花是郎意,郎意多变,一三句连接成了一个整体,成为一组意象单位。“蜀江春水拍山流”与“水流无限似侬愁”两句之间由“水”这一物象联结成为一个意象单位,水是女子欢爱,也是侬愁无限。“水”“花”在诗中分别出现了两次,且所承载之意有所变化,形成了意象的层层递进、循环反复。
二、“象”“意”解析
王廷相说:“言征实则寡余味也,情直致而难动物也,故示以意象。”意象取之于象,而寄托其意,使人想象于无穷,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竹枝词》原是民歌小调,“贵有风趣,又贵质而不俚。若惟能数典,便觉意味索然,流于鄙俗,更不可也。”选取花与水作为意象既自然,也有大俗大雅的审美体验。
“山桃红花满上头,花红易衰似郎意”中最基本的物象单位为花,运用比喻的手法,取意情郎的感情。花与情郎的感情一为实物一为虚物,两者之间有何关系?“山桃红花满上头”中红与满是相似点,红是穿透力极强、被感知度极高、波长最长的色彩,给人以热烈、奔放的感受,作者以红花的视觉特点比喻情郎的感情;满则是从数量上形容情感,以山上的红花多不胜数形容情郎感情之胜。“花红易衰似郎意”中花的意象则为之一变,由乐景转换成为哀情,呈现出第三个相似点:易衰,至此,郎意变薄,乐极生悲。
值得注意的是,此处的花特指桃花,为何是桃花,而不是别的花成为诗中意象呢?桃花自《诗经》时代就被作为婚恋世界的象征之物,在长期的文化传统的沉淀历程中,逐步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隐秘象征。《诗经》《桃夭》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花是比兴之物,暗含着贺新婚的原始意味。在民间,桃花更是被赋予了爱情寓意,不断在民歌中出现,比如《桃叶歌》:“桃叶复桃叶,桃树连桃根。相怜两乐事,独使我殷勤。”
“蜀江春水拍山流,水流无限似侬愁”则以水为象,运用比喻的手法,取意女子的爱与忧愁。“拍”是激越之象,也是女子强烈爱意之象,女子的感情比之男子“满山头”的感情丝毫不弱,山花与春水之间相互辉映,相映成趣。到了第四句,承载女子的感情水之象则变为了愁。水源源不断地流淌,正如女子的哀愁一般不可断绝,为何女子的感情为之一变呢?因女子担忧花红易衰、郎意变薄,因而产生了无限的忧愁。此时,两组意象之间产生了因果联系,首尾呼应,共同构成了女子在恋爱中的微妙心理,既欢喜郎意拳拳,又担忧情到浓时情转薄,因而忧愁非常,体现出女子在恋爱中的坚贞与痴情,颇为动人。
“水流无限似侬愁”,女子为何要以水来比喻自己愁呢?这自然是由于水与愁之间的相似点---源源不断,“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在古代诗词中,以水喻愁也极为常见,如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又如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都将春水比作了愁,言愁之多、之无穷。此外,水与女子也有隐秘联系。管仲说:“地者,万物之本原······水者,地之血气”,又说:“人,水也。男女精氣合而水流形。”水能够滋养万物,是万物之本,正如女子能够生养繁殖一般,水又暗含了鱼水之欢,因而女子以水喻愁颇有理趣。
三、全诗品鉴
刘禹锡的《竹枝词》一直评价颇高,刘永济甚至认为“知禹锡所作,实仿自民歌······但原词朴质,禹锡为之加工,以成今式耳。”该诗选取了花、水物象为郎妾之比,虽然物象朴素寻常,但经过比兴艺术手法加工之后,便有了不俗的艺术效果。
何为比喻?《诗》有六义,曰:“风雅颂赋比兴。”其中的比,后来常与兴并举,形成了古典诗词经久不衰的“比兴”传统。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曰:“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该诗最为动人之便在于比喻,郎与妾原本就是一对相依相生的矛盾体,彼此之间的关系既有欢好时,也有情淡时,该诗将男子情谊比喻成易衰的红花,将女子因此产生的愁绪比喻成为流水,山花与流水相对,勾勒出女子亦喜亦忧的微妙心理。郎妾之比在古诗中运用颇多,生动的比喻亦有不少,从各个角度阐释着郎妾之间复杂的感情关系。如六朝无名氏的《杨判儿》:“暂出白门前,杨柳可藏乌。欢作沉水香,侬作博山炉。”该诗同样以女子的口吻来写,将情郎比为香,而将自己比为香炉,香置于香炉之中,正如郎在妾心中,叫人辗转反侧。明代的吴伟业也有一首《古意》:“欢似机中丝,织作相思树。侬似衣上花,春风吹不去。”将情郎比作织布机上的丝,编织成相思树,寓意男子情深义重,女子将自己比喻成为衣上的花朵,春风拂之不去,寓意不离不弃。
参考文献
[1](唐)刘禹锡撰.陶敏,陶红雨校注.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9.
[2]张忠纲.全唐诗大辞典[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0.
[3]何宝民.古诗名句荟萃[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3.
[4](清)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内篇[M].太平洋书店,民国24.
[5](明)王廷相著.王孝鱼点校.王廷相集1[M].北京:中华书局,1989.
[6]吕思勉.文学与文选四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7]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 简体本[M].北京:中华书局,2018.
[8](春秋)管仲著.(唐)房玄龄注.(明)刘绩补注.管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9]刘永济.武汉大学百年名典 唐人绝句精华[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