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高中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尤其是普通高中,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导致不同学生对知识的领悟与掌握能力的差距很大,这势必对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带来负面影响。此外,初、高中教学内容部分脱节,而教师在教学中又常常忽视知识的衔接问题,易造成高中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困难。面对这些现实情况,在普通高中数学教学中试行“分层次教学”的教改实验,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教学目标层次化
分清学生层次后,要以“面向全体,兼顾两头”为原则,以教学大纲、考试说明为依据,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能力,将知识、能力和思想方法融为一体,合理地制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对于教学目标,可分五个层次:识记;领会;简单应用;简单综合应用;较复杂综合应用。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学目标要求是不一样的:A组学生达到前三个;B组学生达到前四个;C组学生全部达到。例如,在教“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时,应要求A组学生牢记公式,能直接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三角函数问题,要求B组学生理解公式的推导,能熟练运用公式解决较综合的三角函数问题,要求C组学生会推导公式,能灵活运用公式解决较复杂的三角函数问题。
二、课堂教学层次化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交流,调动双边活动的积极性是完成分层次教学的关键所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又要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在安排课时的时候,必须以B层学生为基准,同时兼顾A、C两层,要注意调动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比率,不至于受冷落。一些深难的问题,课堂上可以不讲,课后再给C层学生讲。课堂教学要始终遵守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上升的规律,要求不宜过高,层次落差不宜太大。要保证C层在听课时不等待,A层基本听懂,得到及时辅导。
同时,对新知识的理解、知识点的应用和题型的变换等,每个层次的设计都要照顾各层次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学习了函数概念后,又可设计如下一组问题:
1.函数由哪三个要素组成?与映射有何关系?
2.如何求自变量x取a时的函数值f(a)?并说明f(a)与f(x)的异同。
3.自变量是否一定用x表示?两个函数相同的条件是什么?
4.说出二次函数f(x)=2x2+2的定义域、对应法则、值域,并求f(0), f(1),f(a),f(x+1)。
5.下列各式能表示y是x的函数吗?为什么?
(1)y= (2)y= (3)y= (4)y2=x2
6.下列各组中是否表示同一函数?为什么?
(1)y=x2与z=u2 (2)y=x与y= (3)y= 与y=( )2
先让C层学生解决1、2题后,请B层学生解决3、4题,再由A层学生解决5、6题。从而使全体学生悟出道理,学会方法,掌握规律,提高了信心。此外还要安排好教学节奏,做到精讲多练,消除“满堂灌”,把节省下来的时间让学生多练。在此基础上可适当补充些趣味数学,以便活跃课堂,努力做到全体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参与教学全过程。
三、作业层次化
在教完一个概念、一节内容后,学生要通过做练习来巩固和提高,因此课后布置多层次习题是分层次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课后作业一刀切,往往使A组学生吃不消,C组学生吃不饱。为此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布置不同的课后作业,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A层是基础性作业,B层以基础性为主,同时配有少量略有提高的题目,C层是基础性作业和有一定灵活、综合性的题目各半。
布置作业要精心安排,一般学生在20至30分钟内完成,如在“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教学中,布置如下三个层次的作业供各层次学生选择:
第一层:解下列不等式:
1. 4x2-4x>15,
2. 14-4x2≥x
3. x(x+2) 4. -x2-2x+8≥0
第二层:求下列函数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1.y=
2.y=
3.y=
第三层:已知不等式kx2-2x+6k<0 (k≠0)
1.如果不等式的解集是{x|x<-3或x>-2},求k的值:
2.如果不等式的解集是实数集R,求k的值;
分层次布置作业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能力,并由学生选择适应自己的作业题组,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考核层次化
每一单元学完后,均安排一次过关考核,它以课本习题为主,着重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根据A、B、C三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同一份试卷拟定出不同层次的单元测试题,提出不同的要求,供三个层次学生按规定要求自由选择完成,也可直接注明部分题只要求A层学生完成,部分题只要求C层学生完成(可用附加题形式)。就是在统考中,也可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在每次考核后,每层次的人员应作适当的变动。这样一来,基础差的学生感到有奔头,基础好的学生不敢有丝毫放松。
五、课外辅导层次化
教师要做补缺、提高工作,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因材施教,给没有过关的A层学生补课,给B层学生开提高班,给C层学生增加次竞赛讲座。这样可进一步使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气氛。
总之,使用分层教学,要注意在“分层目标、分层备课、分层教学、分层评价、分层练习、分层考核”等环节上做出明确的规定和要求,从而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使中上等生有更高的学习目标,使学困生产生希望,建立人人向上的学习氛围,使教学过程在无形中得到优化,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一、教学目标层次化
分清学生层次后,要以“面向全体,兼顾两头”为原则,以教学大纲、考试说明为依据,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能力,将知识、能力和思想方法融为一体,合理地制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对于教学目标,可分五个层次:识记;领会;简单应用;简单综合应用;较复杂综合应用。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学目标要求是不一样的:A组学生达到前三个;B组学生达到前四个;C组学生全部达到。例如,在教“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时,应要求A组学生牢记公式,能直接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三角函数问题,要求B组学生理解公式的推导,能熟练运用公式解决较综合的三角函数问题,要求C组学生会推导公式,能灵活运用公式解决较复杂的三角函数问题。
二、课堂教学层次化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交流,调动双边活动的积极性是完成分层次教学的关键所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又要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在安排课时的时候,必须以B层学生为基准,同时兼顾A、C两层,要注意调动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比率,不至于受冷落。一些深难的问题,课堂上可以不讲,课后再给C层学生讲。课堂教学要始终遵守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上升的规律,要求不宜过高,层次落差不宜太大。要保证C层在听课时不等待,A层基本听懂,得到及时辅导。
同时,对新知识的理解、知识点的应用和题型的变换等,每个层次的设计都要照顾各层次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学习了函数概念后,又可设计如下一组问题:
1.函数由哪三个要素组成?与映射有何关系?
2.如何求自变量x取a时的函数值f(a)?并说明f(a)与f(x)的异同。
3.自变量是否一定用x表示?两个函数相同的条件是什么?
4.说出二次函数f(x)=2x2+2的定义域、对应法则、值域,并求f(0), f(1),f(a),f(x+1)。
5.下列各式能表示y是x的函数吗?为什么?
(1)y= (2)y= (3)y= (4)y2=x2
6.下列各组中是否表示同一函数?为什么?
(1)y=x2与z=u2 (2)y=x与y= (3)y= 与y=( )2
先让C层学生解决1、2题后,请B层学生解决3、4题,再由A层学生解决5、6题。从而使全体学生悟出道理,学会方法,掌握规律,提高了信心。此外还要安排好教学节奏,做到精讲多练,消除“满堂灌”,把节省下来的时间让学生多练。在此基础上可适当补充些趣味数学,以便活跃课堂,努力做到全体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参与教学全过程。
三、作业层次化
在教完一个概念、一节内容后,学生要通过做练习来巩固和提高,因此课后布置多层次习题是分层次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课后作业一刀切,往往使A组学生吃不消,C组学生吃不饱。为此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布置不同的课后作业,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A层是基础性作业,B层以基础性为主,同时配有少量略有提高的题目,C层是基础性作业和有一定灵活、综合性的题目各半。
布置作业要精心安排,一般学生在20至30分钟内完成,如在“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教学中,布置如下三个层次的作业供各层次学生选择:
第一层:解下列不等式:
1. 4x2-4x>15,
2. 14-4x2≥x
3. x(x+2)
第二层:求下列函数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1.y=
2.y=
3.y=
第三层:已知不等式kx2-2x+6k<0 (k≠0)
1.如果不等式的解集是{x|x<-3或x>-2},求k的值:
2.如果不等式的解集是实数集R,求k的值;
分层次布置作业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能力,并由学生选择适应自己的作业题组,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考核层次化
每一单元学完后,均安排一次过关考核,它以课本习题为主,着重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根据A、B、C三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同一份试卷拟定出不同层次的单元测试题,提出不同的要求,供三个层次学生按规定要求自由选择完成,也可直接注明部分题只要求A层学生完成,部分题只要求C层学生完成(可用附加题形式)。就是在统考中,也可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在每次考核后,每层次的人员应作适当的变动。这样一来,基础差的学生感到有奔头,基础好的学生不敢有丝毫放松。
五、课外辅导层次化
教师要做补缺、提高工作,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因材施教,给没有过关的A层学生补课,给B层学生开提高班,给C层学生增加次竞赛讲座。这样可进一步使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气氛。
总之,使用分层教学,要注意在“分层目标、分层备课、分层教学、分层评价、分层练习、分层考核”等环节上做出明确的规定和要求,从而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使中上等生有更高的学习目标,使学困生产生希望,建立人人向上的学习氛围,使教学过程在无形中得到优化,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大幅度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