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纯碎理性批判》谈康德哲学的“本体”概念

来源 :文化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85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体(Noumenon)是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此概念涉及康德哲学中其他一系列的概念:对象(Gegen stand)、先验对象(transzendental Gegenstand)、物自体(Dingeansich)、显象(Erscheinungen)和现象(Phaenomena)。通过对这一系列的概念解析,凸显了本体概念与其之间的密切联系。此外,此概念还涉及康德的哲学体系及其理论建构问题,从“物自体”到“本体”继而从“本体”到“自由”凸显了康德的哲学体系从理论理性到实践理性的过度,而本体概念在这一个过渡与转换中起了关键作用。
  关键词:康德、本体、物自体、理论理性、实践理性
  西方哲学中“本体”概念从翻译上来说一般把“ousia”译作“实体”,而“本体”则译为“Noumenon”。其实,“本体”此一概念是从康德才开始用于哲学的。“本体”概念在康德哲学中具有特殊之地位,在康德看来,“存在”(toon being)不是宾词,“实体”(ousia substance)是知性范畴之一,“本体”(Noumenon)则标志着认识的界限,虽然不可知,但却是可思的,因而本体这一概念与康德形而上学的关系最为密切。
  康德是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先验分析论>这一部分来讨论本体概念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中也有涉及)。“本体”即把所有一般对象区分为现象和物自体的理由或根据。康德为了解决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问题放弃了知识必须符合对象的传统观念,而主张对象必须符合主体的先天认识形式,发起了哲学界所谓的“哥白尼式革命”。如果知识必须符合对象,那么对象只有一个,即事物自身。但是如果按康德所说,事物必须通过我们的认识形式而后才能成为我们的知识,为我们所认识,那么在康德那里事物就分成了两部分:一是事物受到我们认识形式限制的“所显”,即康德所谓的“显像”或者“现象”;另一个就是在我们的认识形式之外而不受限制的“事物自身”,即康德所谓的“物自体”或“本体”。
  在康德哲学中,他把一般对象区分为“现象”和“本体”两个不同向度的概念。康德特别强调,“本体”作为一个划分对象是非常有必要的,一定要把它与事物现象区别开来,不可混淆。康德认为伪科学、幻想的产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人们混淆了“现象”与“本体”,对他们不加以明确的区分。康德认为如果区分这两个对象,那么幻想与伪科学就会迎刃而解。康德曾举一形象例子:现象界就是一座真理的孤岛,而本体界则是孤岛之外的大海,如果在大海中寻找一块新的陆地是不可能的,有的只是海市蜃楼或冰山。在康德看来,现象界是知识的来源,是可知的对象,而本体界则是不可知的,是不可认识的,里面不可能产生知识。我们认知或求知的来源是通过我们的认识形式(对象去符合认识的形式)而成为可能的,所以我们只能认识事物的显现面,而不可能认识事物的自身,即物自体或本体。在这里,康德形成了他的对象二元论,即现象和本体。现象,康德给出的定义是“种种显象,就它们作为对象按照范畴的统一性而被思维而言,就是现象”。也就是说事物通过直观而给予我们的杂多的表象,以及这些杂多的表象经过范畴的综合与统一而形成的经验对象,就是现象。而“本体”在康德看来则是一种明确的单纯的物的规定性,这种规定性仅限于一种思想的规定,因为“本体”(Noumenon)一词在希腊语中的词源解释就是“思想”。“现象”与“本体”的关系是:现象之所以是现象,是因为它总是某物的现象,必然以某种非现象的东西作为依据,这是合乎逻辑的,那么在康德看来,这样一种非现象的东西,即现象界存在的依据,就是“本体”,虽然它不能被认识。康德在“认识”与“思维”,也就是在“现象”与“本体”之间划分了明确的界限。知识是由感性和知性相合而成的,也就是说,知识是始于经验、始于感性的,但其中有先天的成分,包括时间、空间、知性等先天成分。而“本体”作为一种纯粹的终极规定性,它与感性与经验无关,仅仅是思想的对象,而不是认识的对象。
  “本体与现象”两种不同认知主体、对象的划分,在康德哲学中具有重要之地位,是康德形而上学的起始。但是本体与现象的界限的规定对于后世哲学界来说既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消极意义:在康德哲学里,“本体”是一种思想的对象,而非一种认知的对象,也就是说,它不是感性直观的客体,并非我们的感性直观所能把握的。所以,“本体”这一概念在认知范围里面,只是起到一种消极的界限的规定性,一种“到此为止”的对感性直观的限制。
  积极意义:康德认为,“本体”是并非感性直观所能把握、观照的,而一种非感性直观的、更高的、特殊的直观方式,即知性的直观则可以对本体进行把握,如果这种假设成立,那么本体则成为一种积极意义上的客体,对本体的认知将会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人类认知活动。
  所以,康德的“本体”概念有两种意义:一是现实的消极意义,一是设想的积极意义。所谓消极意义是现实的,也就是说只有消极意义上的本体才对我们的认识起作用,一种限制作用,超出这种限制我们不可能获得任何知识。所谓积极意义是设想的,即对这种“本体”的把握需要一种感性经验之外的认知能力,即知性认知,当然这只是一种逻辑的推理。但是康德又认为,人是不可能具有这种知性直观的,知性与直观是绝对分离的,知性不能直观,直观也不能思维。所以在康德这里,知性直观只是一种思维的假设。但是如果这种假设不能成立的话,即如康德所说人是不可能具有这种知性能力的,那么我们只能设想它的存在,而不可能拥有对于“本体”的更高意义上的认知。这样,康德“本体”哲学所谓的积极意义也不过是假设的积极意义。
  参考书目:
  康德著 邓晓芒译 杨祖陶校:《纯粹理性评判》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邓晓芒著:《纯粹理性评判 句读》 人民出版社 2010年版
  李秋零主编:《康德著作全集第3版 纯粹理性评判 (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李占科,男,民族:汉,西南民族大学政治学院2013级研究生
其他文献
摘要: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需要使用颜色词,颜色词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颜色的象征意义在不同民族语言中往往有不同的特点,有些特点甚至构成了人们对经过引伸、转义以后颜色的崇尚和禁忌。由于我国与绝大部分英语国家相隔万里,地理位置、自然现象、历史背景、审美心理等千差万别,人们对于颜色的感受和表达不尽相同。这样,颜色的象征意义在中西文化之间自然又会产生很大的差异。  关键词:中西文化 颜色 意义  西方从文
期刊
摘要 湖南花鼓戏音乐要反映现代生活,塑造时代人物,单靠传统曲调和手法是无法表现的。湖南花鼓戏音乐在演变的过程中,要不失自身的独特风格,又能塑造复杂的人物形象,如何来解决这对复杂的矛盾,已成为目前创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 花鼓戏 主腔 结构  湖南花鼓戏音乐,是以传统音乐为基础,以它特有的、富有地方音乐语言元素而发展的;湖南花鼓戏音乐的发展,能否在创新的基础上,保存花鼓戏音乐的独特性,是关键
期刊
文摘:文化的全球化给中国影视审美文化带来了文化的趋同性和多样性,影视艺术强大的文化特性及全球化传播,对中国影视审美文化产生冲击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在全球化语境下,我们应努力探究中国影视审美文化创新发展的条件和策略,挖掘民族文化的视觉表现力,运用影视审美文化体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促进中国影视审美文化走向世界。  关键词:全球化 影视艺术 审美文化 民族文化  文化全球化是一种世界发展的趋势,是全球
期刊
【摘要】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经典著作《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和散步》,以及其宏大的宏观角度,通过多方历史比较和丰富的材料,详细证明了关于民族作为想象的共同体的表现以及成因。在其中,语言作为民族和民族主义兴起的重要因素,在整本书中都有贯穿。然而,安德森在叙述中并没有详细论及中国,对于中国在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过程中产生的几次语言运动,也并未进行探讨。本文试图通过对经典的重读和相关历史的思考,对
期刊
摘要:贵州苗族剪纸以其独特的造型语言和文化韵味为其它现代艺术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在现代陶瓷设计领域,也随处可见贵州苗族剪纸的应用。本文阐述了贵州剪纸与现代陶瓷艺术的结合,旨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推动剪纸和陶瓷艺术的不断创新。  关键词:贵州苗族剪纸 造型 文化 传统 陶瓷  引言:贵州苗族剪纸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应用了“虚实相生,虚实互补”的造型原则,这种造型方式本身具有了一定的现代意识,剪纸艺术与
期刊
摘要: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者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过程中,对于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卓越的生态思想。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指导,对于拓宽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视阈,提高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具有独特的理论价值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深入
期刊
摘 要:从心理学方面分析了中职生学习情况:缺乏正确的学习目的与动机,学习兴趣缺乏,学习心态不正, 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影响了正常的学习。指出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学习习惯的养成,能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正确地运用心理学来管理好现代中职生的学习。  关键词:中职生;心理;学习;动机;管理  目前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较差,缺乏正确的学习目的与动机,学习兴趣缺乏,学习心态不正,没有形成良
期刊
摘要:歌剧《土楼》是一部具有闽西客家气韵和极具审美情趣的现代歌剧,它以独特的中国歌剧意境备受大家的喜欢和赞誉。文章重点对《土楼》中女主角“云花”的人物形象塑造、主要唱段演唱技巧及处理进行研究,旨在能够对演唱该类型的作品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土楼》;演唱特点;人物形象塑造  原创歌剧《土楼》是一部具有福建浓郁乡土特色、饱含客家文化的作品,也是福建省首部大型原创歌剧。作品中大量运用闽西客家
期刊
摘要:《樱桃园》作为契诃夫晚年最后一部剧作,是在他身体抱恙的情况下艰难完成的,他本人对于该剧的未能一气呵成报有很多的遗憾。但是,该剧自诞生之日起,就获得无数热情的演绎与研究,至今仍保持经久不衰的生命力,被公认为契诃夫一部最具现代意义的剧作。它的长盛不衰在于:其主题所展现的人类现代化条件下的无奈与困惑引起了人们强烈的认同感与共鸣,今天的现代人依然在这个困惑里苦苦地探索、挣扎。因此,探究《樱桃园》中作
期刊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工作的核心。在新形势下,课堂式的宣讲是不够的,辅导员与学生相互了解可以促进深度沟通,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做思想政治教育,要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尽量用自己理解后的语言,根据掌握的学生情况,结合实际,有深度有广度,形式多样地与学生分享知识,引导学生接受正确的思想。以感情为先导,用个人魅力和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学生,教育的作用可以持久而深远。  【关键词】:辅导员 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