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动手剪“分数条”,在课上利用希沃白板制作“分数条”,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分数间的关系,并感受信息技术与数学融合的魅力。教师可以通过抢“1”游戏、清“0”游戏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使学生尝试运用数学语言描述世界。
关键词:小学数学;做数学;分数条;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1)28-0032-02
引 言
“多彩的分数条”教学内容选自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章的综合实践活动。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模块要求学生运用已学过与掌握的知识与思维方法,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综合运用数学知识[1]。笔者在第一次教学时因过于注重学生的参与,忽略了对数学知识的构建,导致数学与游戏结合不紧密。在此基础上,笔者进行了第二次研讨磨课。
一、首次尝试
第一次尝试,学生的参与度非常高,发挥了主体作用。但是,繁杂的教具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参与游戏的动机不明确,在“做数学”的过程中缺少思考。
笔者仔细分析教材内容发现,通过游戏让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总结,加深对几分之一的理解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首次执教本课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活动准备阶段,学生“被安排”参与活动,缺少动脑思考的机会,这削弱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第二,游戏教具笨重,淡化了数学思维的渗透,降低了活动的有效性。
二、第二次课堂实录
第二次执教时,笔者从“做数学”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思”,在“思”中“悟”,从而发现分数的奥秘,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
(一)活动准备:制作分数条
“分数条”是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在准备过程中,学生在笔者的引导下提出问题,在具体的操作中体会分数的本质,理解“分数条”制作的原理。笔者借助信息技术,简化游戏教具,为活动做好铺垫。
笔者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动脑思考,能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观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这一环节不是“教师在教学生什么”,而是彰显“学生悟出了什么”。笔者引导学生利用“分数条”来探究分数间的关系,能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體会分数的数量关系,发展数感,为后面的两个游戏做铺垫。接着,笔者利用希沃白板制作“分数条”和“骰子”,用不同的颜色表示“、、、”,分数条还可以随意复制、拖动,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分数间关系的同时,感受信息技术与数学融合的魅力。学生可以随时投掷骰子,在具体的情境中,体验这一知识的随机性,为以后学习“可能性”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活动体验:游戏引领思考
数学对大多数小学生来说是枯燥、难懂的。教师应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一些游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体会知识的形成。
活动一:抢“1”游戏
(1)笔者出示游戏规则:①同桌两人约定其中一人先掷正方体;②同桌两人轮流掷,正方体朝上的面是哪个分数,就把表示这个分数的彩条铺在白色直条里;③谁先把自己的“1”铺满,谁就获胜。
(2)笔者随机选两名学生上台示范,并在旁边指导,让学生理解游戏规则。
(3)同桌合作,玩一局游戏。笔者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完善规则。
师:玩了一局,你们分出胜负了吗?
生1:我赢了,××同学输了。
生2:我们还没有分出胜负。
师:为什么还没有分出胜负呢?
生2:因为我和××同学在最后一掷,总掷不到自己想要的那个分数。
师:在最后一掷,当掷不到自己想要的分数时,那怎么办?
生2:当最后一次掷出的分数在“1”里铺不下时,那么这次就无效,等到下次再掷。
师:那我们就要对游戏规则进行补充,最后一次掷出的分数在“1”里铺不下时,这次无效,等到下次再掷。
(4)同桌再次合作玩一局,分出胜负。
师:谁赢了?(拍照上传学生的分数条)
笔者让学生观察同桌掷到的分数,思考怎么才能赢。
生1:我赢了,我掷的次数是5次,同桌掷的次数比我多;我掷到的次数比他多,所以我就赢了。
生2:掷到的分数越大,掷的次数就越少,赢的概率就大。
生3:最后一掷非常关键,如果掷不到自己想要的分数条,也有可能会输。
……
小结:拼成“1”的方法很多,相同的分数可以组成“1”,不同的分数也可以组成“1”。学生虽然找到了获胜的规律,但也发现游戏存在不确定性。
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发现了问题,体验了完善规则的必要性。游戏的每个阶段都有思考的重点,让学生带着不同的问题进行操作、思考,不仅能突出数学的本质,还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意识。
活动二:清“0”游戏
(1)笔者出示游戏规则:①先用两个的分数条把“1”铺满;②同桌两人约定其中一人先掷正方体;③两人轮流掷,正方体朝上的面是哪个分数,就从自己的直条中拿走相应的分数条;④如果最后一次掷出的分数,在剩余的直条里不能拿,那么这次掷出就无效,等到下次再掷;⑤谁先把自己的分数条全部清除,谁就获胜。
(2)笔者引导学生了解游戏规则。
生1:我掷到了,但直条里没有,怎么办?
生2:可以把替换成8个,然后再清除掉1个,还剩下7个。
生3:太麻烦了!可以将换成1个、1个、2个,再清除1个就可以了。
生4:也可以将换成1个,4个,清除1个。
……
在生生互动中,学生进行了思考、交流。可见,游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用不同的、简便的方法完成替换、清除,进一步感知与、、各分数之间的关系。
(三)活动反思:游戏背后的数学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表达是数学思考的开始。“做”游戏最终要落实在“做数学”中,借助问题引导学生用语言来描述游戏过程中的数学知识,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收获。
师:谈谈你们的收获吧。
生1:做游戏时,我的心情也在发生着变化。最初是开心,然后是着急,最后是失落。上这样的数学课,可以做有趣的游戏,我特别开心。游戏的最后一掷,总是掷不到我需要的分数,心里特别着急,本来胜利在望,最后却输了,心里特别失落。
生2:我对分数更加熟悉了,对分数的大小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
这样,教师没有将活动反思限制在数学知识领域,而是放手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真实感受,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游戏中的情绪变化,说明笔者在游戏中对课堂节奏的把控是到位的,真正体现了寓教于乐、寓乐于学的教学思想。
结 语
课堂不仅要有表面的热闹,还要让学生经历数学思考。这次教学问题的设计细小而精准,游戏突出了“做数学”的教学理念;而将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整合,利用希沃白板制作分数条,更让课堂变得有趣、有序。
[参考文献]
李肇文,殷世东.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模块的旨趣与实施策略[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0,21(07):57-60.
作者简介:王颖杰(1972.11-),女,河南洛阳人, 本科学历。
关键词:小学数学;做数学;分数条;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1)28-0032-02
引 言
“多彩的分数条”教学内容选自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章的综合实践活动。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模块要求学生运用已学过与掌握的知识与思维方法,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综合运用数学知识[1]。笔者在第一次教学时因过于注重学生的参与,忽略了对数学知识的构建,导致数学与游戏结合不紧密。在此基础上,笔者进行了第二次研讨磨课。
一、首次尝试
第一次尝试,学生的参与度非常高,发挥了主体作用。但是,繁杂的教具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参与游戏的动机不明确,在“做数学”的过程中缺少思考。
笔者仔细分析教材内容发现,通过游戏让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总结,加深对几分之一的理解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首次执教本课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活动准备阶段,学生“被安排”参与活动,缺少动脑思考的机会,这削弱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第二,游戏教具笨重,淡化了数学思维的渗透,降低了活动的有效性。
二、第二次课堂实录
第二次执教时,笔者从“做数学”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思”,在“思”中“悟”,从而发现分数的奥秘,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
(一)活动准备:制作分数条
“分数条”是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在准备过程中,学生在笔者的引导下提出问题,在具体的操作中体会分数的本质,理解“分数条”制作的原理。笔者借助信息技术,简化游戏教具,为活动做好铺垫。
笔者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动脑思考,能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观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这一环节不是“教师在教学生什么”,而是彰显“学生悟出了什么”。笔者引导学生利用“分数条”来探究分数间的关系,能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體会分数的数量关系,发展数感,为后面的两个游戏做铺垫。接着,笔者利用希沃白板制作“分数条”和“骰子”,用不同的颜色表示“、、、”,分数条还可以随意复制、拖动,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分数间关系的同时,感受信息技术与数学融合的魅力。学生可以随时投掷骰子,在具体的情境中,体验这一知识的随机性,为以后学习“可能性”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活动体验:游戏引领思考
数学对大多数小学生来说是枯燥、难懂的。教师应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一些游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体会知识的形成。
活动一:抢“1”游戏
(1)笔者出示游戏规则:①同桌两人约定其中一人先掷正方体;②同桌两人轮流掷,正方体朝上的面是哪个分数,就把表示这个分数的彩条铺在白色直条里;③谁先把自己的“1”铺满,谁就获胜。
(2)笔者随机选两名学生上台示范,并在旁边指导,让学生理解游戏规则。
(3)同桌合作,玩一局游戏。笔者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完善规则。
师:玩了一局,你们分出胜负了吗?
生1:我赢了,××同学输了。
生2:我们还没有分出胜负。
师:为什么还没有分出胜负呢?
生2:因为我和××同学在最后一掷,总掷不到自己想要的那个分数。
师:在最后一掷,当掷不到自己想要的分数时,那怎么办?
生2:当最后一次掷出的分数在“1”里铺不下时,那么这次就无效,等到下次再掷。
师:那我们就要对游戏规则进行补充,最后一次掷出的分数在“1”里铺不下时,这次无效,等到下次再掷。
(4)同桌再次合作玩一局,分出胜负。
师:谁赢了?(拍照上传学生的分数条)
笔者让学生观察同桌掷到的分数,思考怎么才能赢。
生1:我赢了,我掷的次数是5次,同桌掷的次数比我多;我掷到的次数比他多,所以我就赢了。
生2:掷到的分数越大,掷的次数就越少,赢的概率就大。
生3:最后一掷非常关键,如果掷不到自己想要的分数条,也有可能会输。
……
小结:拼成“1”的方法很多,相同的分数可以组成“1”,不同的分数也可以组成“1”。学生虽然找到了获胜的规律,但也发现游戏存在不确定性。
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发现了问题,体验了完善规则的必要性。游戏的每个阶段都有思考的重点,让学生带着不同的问题进行操作、思考,不仅能突出数学的本质,还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意识。
活动二:清“0”游戏
(1)笔者出示游戏规则:①先用两个的分数条把“1”铺满;②同桌两人约定其中一人先掷正方体;③两人轮流掷,正方体朝上的面是哪个分数,就从自己的直条中拿走相应的分数条;④如果最后一次掷出的分数,在剩余的直条里不能拿,那么这次掷出就无效,等到下次再掷;⑤谁先把自己的分数条全部清除,谁就获胜。
(2)笔者引导学生了解游戏规则。
生1:我掷到了,但直条里没有,怎么办?
生2:可以把替换成8个,然后再清除掉1个,还剩下7个。
生3:太麻烦了!可以将换成1个、1个、2个,再清除1个就可以了。
生4:也可以将换成1个,4个,清除1个。
……
在生生互动中,学生进行了思考、交流。可见,游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用不同的、简便的方法完成替换、清除,进一步感知与、、各分数之间的关系。
(三)活动反思:游戏背后的数学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表达是数学思考的开始。“做”游戏最终要落实在“做数学”中,借助问题引导学生用语言来描述游戏过程中的数学知识,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收获。
师:谈谈你们的收获吧。
生1:做游戏时,我的心情也在发生着变化。最初是开心,然后是着急,最后是失落。上这样的数学课,可以做有趣的游戏,我特别开心。游戏的最后一掷,总是掷不到我需要的分数,心里特别着急,本来胜利在望,最后却输了,心里特别失落。
生2:我对分数更加熟悉了,对分数的大小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
这样,教师没有将活动反思限制在数学知识领域,而是放手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真实感受,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游戏中的情绪变化,说明笔者在游戏中对课堂节奏的把控是到位的,真正体现了寓教于乐、寓乐于学的教学思想。
结 语
课堂不仅要有表面的热闹,还要让学生经历数学思考。这次教学问题的设计细小而精准,游戏突出了“做数学”的教学理念;而将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整合,利用希沃白板制作分数条,更让课堂变得有趣、有序。
[参考文献]
李肇文,殷世东.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模块的旨趣与实施策略[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0,21(07):57-60.
作者简介:王颖杰(1972.11-),女,河南洛阳人, 本科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