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煙寺晚钟”是古代“潇湘八景”之一,也是“潇湘八景”遗产廊道构建的重要节点,是中南大学副教授钟虹滨主持的中央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前沿研究重点课题《“潇湘八景”山水文化景观发掘与开发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文本和现场调研得知“烟寺晚钟”中人文景观主要包括古文峰宝塔和文峰书院,自然景观主要以古代“潇湘八景”图所描绘的平远山水为主。首先,对文峰宝塔、文峰书院相应时期的形式进行了合理推理与探索;其次,对八景图所描绘的自然景观进行了分析,从而对未来景观设计进行了合理构思。构思主要来源于“烟寺晚钟”诗词、绘画的描述。通过对诗词、绘画分析、自然资源分析从而生成概念。通过对“烟寺晚钟”重要景观点观湘洲进行景观设计展望,希望能在未来营造出新的景观空间,在给人们带来愉悦体验的同时起到弘扬传统文化的作用。
关键词:“潇湘八景”;“烟寺晚钟”;人文景观;自然景观
1 “烟寺晚钟”介绍
1.1 “潇湘八景”之“烟寺晚钟”
潇湘八景,相传为潇湘一带的湖南八处佳胜。为宋沈括《梦溪笔谈·书画》中所描述,历代皆有才子追和。包括:平沙落雁——衡阳市回雁峰、烟寺晚钟——衡山县城北清凉寺、潇湘夜雨——永州城东、山市晴岚——湘潭与长沙接壤处的昭山、江天暮雪——橘子洲、远浦归帆——湘阴县城江边、洞庭秋月——洞庭湖、渔村夕照——桃源桃花源对岸白鳞洲。“烟寺晚钟”是“潇湘八景”重要景观点,如图1,湖南省衡阳市衡山县观湘洲,位于衡山城北湘江主航道西侧,呈梭子状,总面积200余亩,如图1。
1.2 “烟寺晚钟”之观湘洲
“老衡山十景”中的“帆泊观湘”和“衡山近郊八景”中的“观湘返照”都是描写位于衡山县北湘江上的观湘洲,也是“潇湘八景”之“烟寺晚钟”的重要景观点之一,可见观湘洲在衡山县的地理重要与风景的独特。以点带面,对于宣传古潇湘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2 “烟寺晚钟”景观点调研
2.1 文本调研
2.1.1 “烟寺晚钟”中观湘洲的历史沿革及名称由来
在《衡阳市志》之“文物胜迹”第581页有对清凉寺的描述:“位于县城北,今衡山第二中学所在地。正中大雄宝殿高敞简朴,是清代改建,皆于1958年拆除。原有前山门,左立状元牌,右立贞节坊,均唐代建筑物。……毁于‘大跃进’乱砍滥伐中。”在《湖南方志图汇编》第129页《(乾隆)衡州府志》卷三之“南岳图”中可以看到,衡山县城外北边是清凉寺,南边是文峰书院,西边是巾紫峰,东边是湘江。在清凉寺下游不远处是观湘洲。衡山县城上游不远处的巾紫峰上有观湘亭,此位置可以遥望观湘洲,观湘洲也因此得名。
2.1.2 “烟寺晚钟”景观点以及位置推断
在考察现场,我们找到了残存的三块碑,一块是嘉庆十三年的碑刻,上面有关文峰书院的记录,另一块是光绪十三年碑刻,上面有众人捐资书院的记载,并且能清楚地辨认出“清凉寺”这几个字。可见文峰书院与清凉寺在历史上是有一定的联系的。文峰宝塔和文峰书院这两座古建筑在1938年已被日本飞机炸毁,只有这几块石碑见证了文峰书院的历史。
乾隆时期“南岳图”中文峰书院在衡山县南,不在县北的观湘洲上,与岛上的石碑并不相符。图中观湘洲东边的小岛上立一座宝塔,很可能就是人们提到的文峰宝塔。观湘洲上碑刻有嘉庆十三年和光绪十三年对文峰书院的记录,所以,应该是乾隆时期文峰书院在衡山县南,而到了嘉庆时期该书院迁至观湘洲。据地方志记载,1938年以前文峰宝塔也在观湘洲上,这应该是乾隆时期“南岳图”中离观湘洲不远东边的小岛上的宝塔,由于几百年来的河沙淤积,小岛与观湘洲连在了一起,如图2。
2.1.3 清塔、书院形式探析
由于文峰书院和宝塔与1938年被日军炸掉,因此塔的基本形式无从考证,只有进行推断。通过对清时期全国各地的塔和书院的形式了解,最后聚焦到湖南本地的相应时期的塔和书院形式,做出总结,形成文峰书院,文峰宝塔的雏形。
(1)清朝塔形式分析
通过对位于湖南益阳建于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的三台塔和位于常宁市桐黄乡大立村,建成于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培元塔等的探索,我们可以知道,清朝塔主要为砖石结构,由塔基和塔身构成、六边形、八角形、翘檐。层数为5、7、9、17等奇数为主。在古代塔的作用主要为振学风、辟邪镇妖。为了有一个开阔的景观塔一般坐落于河流两岸或者洲上,如表1。
现拟出两种塔的形式,如图3。
(2)清朝书院形式分析
通过对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湘江西岸的岳麓书院和位于郴州便江的一个独体岛上的安陵书院等的分析可以知道,在古代书院的名称主要有:书院、学宫图、考棚、学院。主要由门楼、讲堂、斋房、考棚和祠堂组成。建筑材料主要为砖、木、石。形式上对称为主。建筑样式为人字形坡顶,单檐歇山和硬山。在当时书院数量越多规模越大代表当时学风的兴盛。位置常常依山傍水,环境优美,如表2。
由于观湘洲面积较小,因此将文峰书院定位为小规模书院,两进,两个庭院,由东角门、西角门、主门楼、讲堂、斋房和祠堂组成。现拟出文峰书院平面图,如图6。
2.2 实地调研
2011年3月9日,本人登上观湘洲对其现状进行实地考察,登上洲迎面而来的是写有“观湘娱乐城”大字的门楼,此时的观湘洲已经几乎荒废掉,只有一户人家居住其上。洲上主干道两侧圆柏长势茂盛,有路灯空调等,但几乎已经废掉,可见昔日的繁华。
2.2.1 场地现状
基地以中间一条主干道为中心,两边零散分布一些废弃建筑,道路两旁原有植物长势良好。但问题是由于长时间无人管理,杂草丛生,设施破坏严重有待完善,如图7。
2.2.2 自然资源分析
自然资源中,动物主要有八哥,大白鹭,大雁、鸢、蛇。植物主要有橘树、竹子、樟树。其中八哥、大白鹭、鸢为常驻鸟类,大雁为候鸟。洲上树木繁茂,百年以上的大树随处可见,橘树茂密,樟树成荫,绿洲碧水,百鸟合唱,没有城市的喧嚣,是最理想的世外桃源。 2.3 诗词绘画中自然景观元素提取
2.3.1 “烟寺晚钟”画景观元素提取
在古人的绘画中,嶙峋的岩石下苍劲的松树立于岸边、三五茅草屋掩映其中、江水滔滔,远处层峦叠嶂、寺庙若隐若现,似有钟声不绝于耳;鸿雁飞绕。描绘的都是一幅暮色降至,山体在晚上的雾霭中时隐时现,庙宇掩映在群山之中的绝色景致,如图8。
2.3.2 “煙寺晚钟”诗景观元素提取
关于“烟寺晚钟”的诗句中描绘中提到的有树林、飞鸟、雾霭、露珠、山峦、河流、松、竹等,如表3。
4 设计展望
观湘洲处于南岳衡山旅游景点辐射范围之内。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底蕴,历代有很多文人骚客画家的作品描述观湘洲。自然环境优美,位于江心,动植物资源丰富。交通不便,该岛几乎已经荒废,已无任何休闲娱乐设施。政府管理不够,当地居民对传统文化认识保护不够,导致观湘洲荒废近半个世纪。
通过对“烟寺晚钟”所蕴含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研究,最终拟定以“3R”为核心的设计理念,希望在未来能够营造一个集生态、休闲、文化于一体的江上绿洲,成为“潇湘八景”遗产廊道构建中的亮点。“3R”即remain(保留),refresh(新鲜),recall(回忆),如图9。设计遵照最大限度的保留原生树木的理念,用纯自然的手法营造景观。拟设计文化长廊,意在唤起大家对文化和历史的思考。最大限度的增加人与自然的接触点,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心态。
参考文献
[1]庞德与潇湘八景-湖湘文化与世界[M].长沙:岳麓书社,2006.
[2]衡阳市志[M].衡阳:衡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出版社,1998.9.
[3]湖南方志图汇编[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9.5.
[4]钟虹滨、黄晴.“潇湘八景”山水文化景观考证研究[J].船山学刊,2011.4.
[5]钟虹滨、唐俐娟.探寻古“潇湘八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9.
[6][日]崛川贵司.湖湘文化与世界——潇湘八景诗歌与绘画中展现的日本文化形态[M].长沙:岳麓书社.
[7]陈松.中日“潇湘八景”文化现象之比较.2002.
[8]衣若芬.“潇湘”山水画之文学意境探微[J].中国文哲研究集刊.2002.3(20).
[9][日]内山精也.宋代八景现象考[M].新宋学(第二辑).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4.05.
作者简介:于正洋( 1988-),男。
关键词:“潇湘八景”;“烟寺晚钟”;人文景观;自然景观
1 “烟寺晚钟”介绍
1.1 “潇湘八景”之“烟寺晚钟”
潇湘八景,相传为潇湘一带的湖南八处佳胜。为宋沈括《梦溪笔谈·书画》中所描述,历代皆有才子追和。包括:平沙落雁——衡阳市回雁峰、烟寺晚钟——衡山县城北清凉寺、潇湘夜雨——永州城东、山市晴岚——湘潭与长沙接壤处的昭山、江天暮雪——橘子洲、远浦归帆——湘阴县城江边、洞庭秋月——洞庭湖、渔村夕照——桃源桃花源对岸白鳞洲。“烟寺晚钟”是“潇湘八景”重要景观点,如图1,湖南省衡阳市衡山县观湘洲,位于衡山城北湘江主航道西侧,呈梭子状,总面积200余亩,如图1。
1.2 “烟寺晚钟”之观湘洲
“老衡山十景”中的“帆泊观湘”和“衡山近郊八景”中的“观湘返照”都是描写位于衡山县北湘江上的观湘洲,也是“潇湘八景”之“烟寺晚钟”的重要景观点之一,可见观湘洲在衡山县的地理重要与风景的独特。以点带面,对于宣传古潇湘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2 “烟寺晚钟”景观点调研
2.1 文本调研
2.1.1 “烟寺晚钟”中观湘洲的历史沿革及名称由来
在《衡阳市志》之“文物胜迹”第581页有对清凉寺的描述:“位于县城北,今衡山第二中学所在地。正中大雄宝殿高敞简朴,是清代改建,皆于1958年拆除。原有前山门,左立状元牌,右立贞节坊,均唐代建筑物。……毁于‘大跃进’乱砍滥伐中。”在《湖南方志图汇编》第129页《(乾隆)衡州府志》卷三之“南岳图”中可以看到,衡山县城外北边是清凉寺,南边是文峰书院,西边是巾紫峰,东边是湘江。在清凉寺下游不远处是观湘洲。衡山县城上游不远处的巾紫峰上有观湘亭,此位置可以遥望观湘洲,观湘洲也因此得名。
2.1.2 “烟寺晚钟”景观点以及位置推断
在考察现场,我们找到了残存的三块碑,一块是嘉庆十三年的碑刻,上面有关文峰书院的记录,另一块是光绪十三年碑刻,上面有众人捐资书院的记载,并且能清楚地辨认出“清凉寺”这几个字。可见文峰书院与清凉寺在历史上是有一定的联系的。文峰宝塔和文峰书院这两座古建筑在1938年已被日本飞机炸毁,只有这几块石碑见证了文峰书院的历史。
乾隆时期“南岳图”中文峰书院在衡山县南,不在县北的观湘洲上,与岛上的石碑并不相符。图中观湘洲东边的小岛上立一座宝塔,很可能就是人们提到的文峰宝塔。观湘洲上碑刻有嘉庆十三年和光绪十三年对文峰书院的记录,所以,应该是乾隆时期文峰书院在衡山县南,而到了嘉庆时期该书院迁至观湘洲。据地方志记载,1938年以前文峰宝塔也在观湘洲上,这应该是乾隆时期“南岳图”中离观湘洲不远东边的小岛上的宝塔,由于几百年来的河沙淤积,小岛与观湘洲连在了一起,如图2。
2.1.3 清塔、书院形式探析
由于文峰书院和宝塔与1938年被日军炸掉,因此塔的基本形式无从考证,只有进行推断。通过对清时期全国各地的塔和书院的形式了解,最后聚焦到湖南本地的相应时期的塔和书院形式,做出总结,形成文峰书院,文峰宝塔的雏形。
(1)清朝塔形式分析
通过对位于湖南益阳建于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的三台塔和位于常宁市桐黄乡大立村,建成于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培元塔等的探索,我们可以知道,清朝塔主要为砖石结构,由塔基和塔身构成、六边形、八角形、翘檐。层数为5、7、9、17等奇数为主。在古代塔的作用主要为振学风、辟邪镇妖。为了有一个开阔的景观塔一般坐落于河流两岸或者洲上,如表1。
现拟出两种塔的形式,如图3。
(2)清朝书院形式分析
通过对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湘江西岸的岳麓书院和位于郴州便江的一个独体岛上的安陵书院等的分析可以知道,在古代书院的名称主要有:书院、学宫图、考棚、学院。主要由门楼、讲堂、斋房、考棚和祠堂组成。建筑材料主要为砖、木、石。形式上对称为主。建筑样式为人字形坡顶,单檐歇山和硬山。在当时书院数量越多规模越大代表当时学风的兴盛。位置常常依山傍水,环境优美,如表2。
由于观湘洲面积较小,因此将文峰书院定位为小规模书院,两进,两个庭院,由东角门、西角门、主门楼、讲堂、斋房和祠堂组成。现拟出文峰书院平面图,如图6。
2.2 实地调研
2011年3月9日,本人登上观湘洲对其现状进行实地考察,登上洲迎面而来的是写有“观湘娱乐城”大字的门楼,此时的观湘洲已经几乎荒废掉,只有一户人家居住其上。洲上主干道两侧圆柏长势茂盛,有路灯空调等,但几乎已经废掉,可见昔日的繁华。
2.2.1 场地现状
基地以中间一条主干道为中心,两边零散分布一些废弃建筑,道路两旁原有植物长势良好。但问题是由于长时间无人管理,杂草丛生,设施破坏严重有待完善,如图7。
2.2.2 自然资源分析
自然资源中,动物主要有八哥,大白鹭,大雁、鸢、蛇。植物主要有橘树、竹子、樟树。其中八哥、大白鹭、鸢为常驻鸟类,大雁为候鸟。洲上树木繁茂,百年以上的大树随处可见,橘树茂密,樟树成荫,绿洲碧水,百鸟合唱,没有城市的喧嚣,是最理想的世外桃源。 2.3 诗词绘画中自然景观元素提取
2.3.1 “烟寺晚钟”画景观元素提取
在古人的绘画中,嶙峋的岩石下苍劲的松树立于岸边、三五茅草屋掩映其中、江水滔滔,远处层峦叠嶂、寺庙若隐若现,似有钟声不绝于耳;鸿雁飞绕。描绘的都是一幅暮色降至,山体在晚上的雾霭中时隐时现,庙宇掩映在群山之中的绝色景致,如图8。
2.3.2 “煙寺晚钟”诗景观元素提取
关于“烟寺晚钟”的诗句中描绘中提到的有树林、飞鸟、雾霭、露珠、山峦、河流、松、竹等,如表3。
4 设计展望
观湘洲处于南岳衡山旅游景点辐射范围之内。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底蕴,历代有很多文人骚客画家的作品描述观湘洲。自然环境优美,位于江心,动植物资源丰富。交通不便,该岛几乎已经荒废,已无任何休闲娱乐设施。政府管理不够,当地居民对传统文化认识保护不够,导致观湘洲荒废近半个世纪。
通过对“烟寺晚钟”所蕴含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研究,最终拟定以“3R”为核心的设计理念,希望在未来能够营造一个集生态、休闲、文化于一体的江上绿洲,成为“潇湘八景”遗产廊道构建中的亮点。“3R”即remain(保留),refresh(新鲜),recall(回忆),如图9。设计遵照最大限度的保留原生树木的理念,用纯自然的手法营造景观。拟设计文化长廊,意在唤起大家对文化和历史的思考。最大限度的增加人与自然的接触点,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心态。
参考文献
[1]庞德与潇湘八景-湖湘文化与世界[M].长沙:岳麓书社,2006.
[2]衡阳市志[M].衡阳:衡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出版社,1998.9.
[3]湖南方志图汇编[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9.5.
[4]钟虹滨、黄晴.“潇湘八景”山水文化景观考证研究[J].船山学刊,2011.4.
[5]钟虹滨、唐俐娟.探寻古“潇湘八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9.
[6][日]崛川贵司.湖湘文化与世界——潇湘八景诗歌与绘画中展现的日本文化形态[M].长沙:岳麓书社.
[7]陈松.中日“潇湘八景”文化现象之比较.2002.
[8]衣若芬.“潇湘”山水画之文学意境探微[J].中国文哲研究集刊.2002.3(20).
[9][日]内山精也.宋代八景现象考[M].新宋学(第二辑).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4.05.
作者简介:于正洋( 1988-),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