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女儿:爸爸留给我最值钱的遗产是做人

来源 :北京广播电视报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jc1986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心庆的父亲是张大千,享誉画坛,被徐悲鸿称为“五百年来一大千”。而作为一代名家的后代,张心庆手中并没有一幅父亲的遗作。她的晚年,选择在上海南汇一家养老院,简单朴素地生活。张心庆说:“虽然父亲没有给我留下什么遗产,但他留给我更多的是精神上的财富,这才是真正让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遗产。”
  浦东南汇乡间,一座正在修葺的不起眼的养老院。步行穿过曲折的楼道,我们辗转来到张心庆女士的房门前。开门的是一位瘦小但精神矍铄的老人。从事了一辈子的音乐教育工作,今年80高龄的张心庆依然透出一股爽朗活泼的天性,一见面便热情地将我们迎进屋。不足20平方米的房间,简朴整洁:一个五斗橱,一张书桌,一张单人床,一个床头柜,最值钱的物品是那架静静摆放在角落的钢琴,那是张心庆的侄子送给她的。最显眼的是墙上—张巨幅黑白照,女儿小咪正调皮地揪住外公张大千的髯须。就在这方斗室,张心庆完成了回忆录《我的父亲张大千》一书。通过质朴的文字,她记录下了父女深情,记录下了父亲的无私大爱与家国情怀,让人们从素纸墨香中回首瞻仰一代国画巨擘的艺术风采与人格风骨。张心庆说:“我要让世人知道,在那一张张绚烂的画作背后,有着一颗怎样的心灵。”
  “我是全世界最幸福的女孩”
  张心庆出生在四川一个大家族。父亲张大千先后娶了四房太太,生育了十多个孩子,加上父亲兄弟们的孩子也不少,算下来张心庆在她那一辈中排行第十一,全家人都叫她“十一”。
  张心庆的母亲曾正蓉是张大千的第一任妻子,虽然是祖母包办的婚姻,但在张心庆记忆中,父母相敬如宾,父亲非常尊重母亲。母亲宽容大度,从小就教育心庆:“父亲喜欢的人,我们要学着爱她们:他的儿女,理所当然也是我的儿女,你的兄弟姐妹。”因此,张心庆爱她的四位妈妈,也爱爸爸的其他孩子。
  张心庆的童年是在父亲身边度过的。后来张大千漂泊到世界各地,父女俩长期分离。童年这段金子般的岁月,成了耄耋之年的张心庆最珍贵的回忆。在张心庆的心目中,父亲不仅是一位笔耕不辍的大艺术家,还是他们那个大家族的顶梁柱。“父亲没有一天不在桌前画画,他的画是这个家的唯一收入,全家人要吃、要穿、要用,都靠父亲手中的画笔。”
  记得9岁那年,有一天父亲作完画正在休息,调皮的心庆掰开他的手指一个一个数着玩。当心庆触摸到父亲右手的食指和无名指时,突然发现父亲的手指像穿草鞋的脚趾一样,布满了老茧。瞬间,心庆的心只感到一阵痉挛:“爸爸,你手指疼吗?我用嘴给你轻轻吹一下,行吗?”
  张大千望着年幼的女儿笑着说:“心庆,我手指不疼,多年来都是这样。傻女儿,你长大了,知道心疼老子了。只要你给我吹一吹,为父就不疼了。”
  “那时,泪水充满了我的眼眶,疼痛冲击着我的心底,现在我才明白,手上的硬茧是爸爸对艺术的奉献,也是他对我们这个家的爱的记录。”说起这些,张心庆依旧激动不已。
  抗战爆发后,为了躲避战乱,全家人辗转搬进了苏州的网师园,在这个“人间天堂”一住便是5年。园中不仅有那看不厌的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父亲还饲养了用来写生的藏獒、仙鹤等动物,心庆和兄弟姐妹们终日在院子里无忧无虑地嬉戏玩耍。后来,全家人又从苏州迁往四川青城山。山上奇峰异石,大树参天,耳畔能听见清脆动人的鸟鸣和那潺潺流淌的泉声,躲开了纷飞的战火,宛若身在世外桃源。
  “父亲在那里作画,也让我们从小亲近大自然,在那样的环境中我感受到了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美好和灵感。”记得在青城山居住时,有一年中秋节,母亲给全家人酿了可口的桂花米酒。小心庆趁母亲上伯赶集时,悄悄地喝起了米酒。当时只觉得好喝极了,就是没想到酒喝多了会醉。那时恰巧她的手臂被蚊虫蜇了一个大包,长了一个硬疖子,喝了桂花酒后,不到两天疖子就溃烂化脓,疼得她夜不能寐。适逢张大千下山探望心庆母女,刚进门便听到了女儿的哭闹声。看见心庆手臂上缠着纱布,才得知是喝多了桂花酒生了脓疮。当晚,张大千把心庆背在背上,在堂屋里来回走着哄着,整夜都没合过眼,就这样一直背到黎明。
  “直到现在我都觉得那晚自己是全世界最幸福的女孩。这之后有多少次我都希望自己的手能再疼一回,这样爸爸就又能把我背在身上陪着我了。但是转念一想,又觉得让他那双妙手整日托着我这不懂事的傻女儿,实在有些对不起他。”说到这里,耄耋之年的张心庆不好意思地笑了。
  生死关头,还是先人后己
  在张心庆的成长过程中,父亲的言传身教,让少不更事的她渐渐学会了如何关爱别人。在她儿时的记忆里,父亲对祖母的孝心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年祖母卧病在床,张大千听闻消息立即从北平赶回家中。一到家便“扑通”一声跪倒在母亲的病榻前,为自己没能侍奉左右向老母请罪。还没等心庆回过神来,爸爸又转身奔向厨房,回来时手中已端着一盆热水,他替祖母一层层地掀开裹脚布,亲手为她洗脚、剪趾甲。之后,他又一边喂母亲吃着自己从北平带回来的糖果,一边为她摆起了龙门阵(四川方言:讲故事),逗得老人家喜上眉梢。
  “爸爸当时已在画坛闯出了点名堂,但在自己的母亲面前他放下所有身段,尽一个儿子的孝心。”尽管这件事已经过去了70多年,但父亲为祖母洗脚的那一幕,却是心庆怎么也忘不了的。
  一个大家族要和睦相处,必先学会礼让。张大千为人处世,总是把好的东西先给别人。先给朋友,然后才是家人;先给兄嫂,然后才是妻子;先让侄儿侄女,然后才轮到自己的儿女。心庆5岁那年,三伯父、三伯母从湖北宜昌来苏州看望父亲。回去时,父亲陪着他们到商店买了玩具带回家给他们的孙子。小心庆看到装满一大篮的玩具不是买给自己的,不高兴地噘着一张小嘴。父亲好像猜透了她的心思,把她叫到隔壁小屋说:“你爱你的堂哥吗?”心庆说:“我当然爱。”父亲说:“我也爱我的哥哥,就是你三伯父。爸爸小时候,三伯父总带着我玩,现在三伯父来苏州看我,我当然要给他买点东西,给他最爱的孙子买玩具。爸爸给你讲过孔融让梨的故事,你都5岁了,应该懂得这个道理,不要小气。”心庆点点头,好像明白了什么。甚至在生死关头,张大千还是先人后己,对素昧平生的人倾囊相助。抗战爆发后,张大千带着三太太和儿子从沦陷的北平辗转来到桂林,并计划从桂林坐飞机返回故乡四川。当时,许多政要富商都打算取道桂林前往重庆,一时间飞机票十分稀缺。几经周折,张大千才托朋友买到一张全票和一张半票,于是决定让太太和孩子先走一步。然而就在收拾行李时,门外突然响起了敲门声。打开门,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拉着一个小男孩跪在门前,还没开口说话,泪水就止不住地往下淌。张大千连忙将这一老一少搀扶起来,请他们慢慢细述来这的缘由。原来老太太的儿子在重庆一直等着她把孙子送过去。但是老人在桂林一等就是三个月,怎么也买不到机票。一老一小在桂林举目无亲,也不知道该怎么活下去。听人说张大千买到了两张飞机票,老人就上门央求他把票让给她。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一日不离开桂林这个是非之地,就要面对多一天的危险。屋内是自己的爱妻亲儿,门外的是素不相识的人。然而,张大千转身进了屋,二话不说将两张机票赠给了老太太……
  在张心庆的记忆中,父亲一生都很尊重人,尤其尊重在他身边工作的普通劳动者,无论是裱画的师傅、为他做衣服的裁缝,还是家里的雇工。“他常说,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人是平等的。尊重他人,善待他人,就是尊重自己、善待自己。”
  有一年,张大千在香港一家酒店下榻,为自己的画展作准备。酒店特意安排了两位年轻的茶房负责照顾他的起居。因为喜爱张大千的画,两位茶房抱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向他求画。原本觉得张大千是大家,肯定希望渺茫,谁料想张大千听后便一口答应,还大笑道:“你们年轻人怎么不早说,我还以为你们不喜欢我的画呢!”说着,就铺开纸墨画了起来。就在张大千作画期间,房里陆续聚集了许多客人。其中一位老先生看画看得入迷,还没等画家放下笔,便高喊着无论多少钱,都要买下。
  张大千婉言拒绝说:“这画早已‘有主’了,我答应过要送给别人。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如果老先生实在想要,就和这画的主人私下商量吧。”随即指向两位小茶房。谁知老者见状生气地叫嚣道:“难道我还不如他们吗?”平日总是和颜悦色的张大千这下有些愠怒了,语气顿时严厉了许多:“文人雅士、达官贵人是我的朋友,平民百姓也是我张大千的朋友。没有这两兄弟的悉心照料,我哪有时间专心作画,这画是我特意给他们聊表谢意的。”
  父亲是“世界上最富的穷人”
  “张大千是国画大师,一定腰缠万贯富得流油了。你既然是他的女儿,多的不说,他的画总有两三幅吧?”不知从何时起,“遗产”成了张心庆无论到哪都回避不了的问题。开始张心庆还耐心地对别人解释,现在她手上没有一幅父亲的遗作,就是个一穷二白的“无产阶级”,但是大多数人听了都不相信。后来,每当面对这种追问时,张心庆都含笑不语。
  一个偶然的机会,张心庆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有关父亲的小故事,标题是《张大千——世界上最富的穷人》,张心庆觉得,这是对父亲最贴切的评价。张心庆记得,上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末,张大千常在各地开画展,收入不菲,完全可以购置田产,住豪门大宅,但奇怪的是,张家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家里的住房全是租借朋友的,张大千也被朋友们戏称为“富可敌国,穷无立锥之地”,常常囊中羞涩,负债累累,经常是借了还,还了借。
  张大千的钱究竟去了哪里?原来,张大千除了供养一大家人,慷慨帮助亲朋好友以外,大部分的钱都用来购买古画。“父亲特别喜欢古代艺术大家,如石涛、朱耷、唐伯虎、郑板桥等人的作品。只要是真迹,爸爸就不惜重金买下收藏,为此宁可不吃不喝不睡,甚至搭上了安家置地的本钱。买来后就不断地钻研、临摹,提高自己的艺术造诣。渐渐地,他成了一名古画收藏家和鉴定家。”
  “在临摹敦煌壁画时,父亲不知花了多少财力、物力,还向银行贷款,听说把一家私人银行都拖垮了。他日以继夜地在敦煌洞窟里画呀画,进敦煌时满头青丝,回来时两鬓斑白,那时他才40多岁。”在张心庆的记忆中,父亲永远将艺术放在第一位。正是由于张大千研究透了古人的创作技法,又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发明了泼墨、泼彩的创作技法,师古不泥,化之为我,才真正地成为了一名博古通今、自成一体的大家。
  据张心庆介绍,1952年张大千离开香港侨居海外,正是经济上最困难的时候,张大千却把身边最珍贵的古画《韩熙载夜宴图》、《潇湘图》、《万壑松风图》以及一批敦煌卷子、古代书画等珍贵文物,以极低的价格半卖半送给了一位朋友,使这些国宝留在了大陆。当时美国人也出高价要买。张大千说:“这三幅古画是中国的珍宝,不能流入外国人手中。我不能让后人谴责,我虽不能流芳千古,但绝不做遗臭万年的事情。”
  1954年,张心庆的母亲又将丈夫在敦煌临摹的279幅壁画全部捐给了四川省博物馆,获得了远在海外的丈夫的支持,直称妻子做得很对。1983年4月2日,张大千在台北病逝,他把自己生前留下的许多古画和古籍,捐给了海峡两岸的博物馆,就连他的住所“摩耶精舍”也一并捐赠了。“我始终认为爸爸对我们的爱、对家庭的爱只是‘小爱’,他对别人、对国家的爱才是‘大爱’。这‘大爱’里,有父亲宽广的情怀。他不仅仅属于我们,他更属于我们的民族,属于全世界、全人类。”张心庆感叹道。
  “我的子女很多,在所有孩子中,你最老实、最憨厚,说句不好听的,你最笨、最傻,所以爸爸也最担心你。爸爸又怎么会不爱你?”这是张大千曾对张心庆说的一段话。小时候,父亲总是称心庆“莽女”,因为在姊妹中她最憨直,然而张心庆善良直爽的性格又是最像父亲的。
  自从1949年张大千离开大陆后,张心庆和父亲聚少离多。直到1983年父亲在台北去世,这数十年间,心庆和父亲也只见过一次面。就连父亲过世时,她也未能前往见上最后一面。
  在张心庆内心深处一直觉得,国画是父亲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他不可能常常想着她。但是,张心庆没有想到,父亲在晚年最牵挂的竟然还是她。1982年,张心庆作为成都市人大代表参加会议时,休息期间突然有一个人来看望她,说是受台北的大千先生委托。张心庆知道,父亲委托要看望的人很多,但父亲交代来人,其他人可以不去看,但张心庆必须替他找到。“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无足轻重、不懂事的傻丫头,但没想到父亲是那样地疼我,牵挂我。当时我的眼泪就下来了。”
  虽然,晚年的张心庆手中没有一幅张大干的真迹,也没有外人想象的那样,借着张大干的遗产过着优越的生活,但在简朴的生活中,在静心撰写父亲的回忆录中,张心庆获得了精神上的快乐和满足。
  张琳据中国新闻网整理
其他文献
前南斯拉夫领导人铁托的遗孀、老游击队员、神枪手约婉卡·布罗兹10月20日在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一家医院去世,享年88岁。  约婉卡曾充任南斯拉夫“第一夫人”近30年,却在丈夫去世后,被赶出家门,遭人遗忘,她目睹了铁托亲手缔造的国家四分五裂,战火连绵。  尽管铁托晚年和她关系日趋冷淡,但约婉卡对此早已释怀,临终前,她曾多次表示:希望死后能和丈夫葬在一起。  “社会主义世界的‘杰奎琳’”  约婉卡是
期刊
爷爷是个文化不高,却非常儒雅,说话轻声细语,慢条斯理,对任何人都是客客气气的人。爷爷家一直住在健康路的—个四合院里,那房子还是太平天国时期留下的,现已被夷为平地,估计用不了多久,就会有一幢高楼在那里拔起而起了。  爷爷一辈子不抽烟、不喝酒、不赌钱,唯一的爱好就是洗澡。他几乎每天都要到离家大约两百米的一个名叫健康池的老澡堂子去泡个澡,我还记得在我的小时候,他带我去那里洗澡时的情形。他总是背着手走在前
期刊
她是一个十分聪明的女子。16岁就考进了纽约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毕业后供职于美国东方航空公司。她本以为日子会一直这样波澜不惊地过下去,但一则招聘启事改变了她的整个人生。  “什么,你要去当模特?简直是疯了。”当周围的人知道了她的想法后,无不发出这样的感叹。也难怪,那一年,她已经27岁了,对于模特这个行业来说,确实已经不年轻了。何况她的身高也只有1.65米,而且还是两个孩子的母亲。  但是不管周围的人怎
期刊
近几年来,反映大唐名相狄仁杰的文学、影视、游戏作品可谓层出不穷,奈何各类作品大都把他塑造成了一个神探,这其实是不对的,历史上的狄仁杰更接近于一个法官。但他一生最大的贡献,却不是办厂多少奇案、大案,而是对于李唐的中兴,居功至伟!  狄仁杰,字怀英,唐贞观四年,也就是公元630年出生在并州(今太原一带)的一个官宦之家。他的祖父狄孝绪曾任尚书左丞,其父狄知逊曾任夔州长史。  早年事迹,被闫立本称为“河曲
期刊
不久前,苏联元帅库利科夫于莫斯科病故,享年91岁。库利科夫之死令不少人叹息:强大的红色帝国解体22年后,一度令西方乃至整个世界瞩目的苏联元帅,如今只剩下了两位,而且都是风烛残年的老人。随着这样一个颇多故事的群体慢慢淡出公众视野,他们代表的一个时代也渐行渐远。  军事大国的见证者  1935年9月22日,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和苏联人民委员会颁布《关于在红军中实行军衔制》的决议,规定:“苏联元帅”军衔,
期刊
他接拍的第一部剧所扮演的角色就是一位足球教练,从此与足球结缘。他说,看足球有看足球的快乐,踢足球有踢足球的快乐,即使没有球可看、可踢的时候,聊聊足球也是蛮有趣的!如今,他又爱上了写书法、学画国画,为他的业余生活增添了更多色彩……  从影四十余年的“老戏骨”王庆祥在屏幕上塑造了诸多成功人物形象,其主演的《生死抉择》、《天下粮仓》、《天国传奇》等颇具影响的影视作品,不仅让他夺得了多项国家级影帝的荣誉,
期刊
国民政府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将军在鄂西前线壮烈殉国后,副总司令冯治安将军继任为总司令。本文作者的父亲尹心田,曾任国民政府第三十三集团军副官处少将处长。第三十三集团军总部从湖北钟祥迁至瑚北南津沐浴后,鄂西前线进入一个相对平静时期。由于尹心田的关系,本文作者得以随军生活,并与冯治安有近8年的近距离接触。在此,他将其儿时印象中的冯治安做一简单回忆,以期为读者和研究者提供一个更加全面的冯治安形象。 
期刊
李开复:朋友倒霉时我们还是朋友  有一次,李开复打算邀请朋友来家里小聚。这时旁边有人指着客人名单说:“这个人不能请了。他在金融投资上栽了大跟头,已经到了破产的边缘,人们都知道他现在的情况,你把他请来只会让他更难受。”李开复听后坚决地摇了摇头说:“当一个人发达时,我们是朋友;当他倒霉时,我们还是朋友。不能因为朋友出了事情就故意绕开他,他现在最需要的就是大家的支持。所以,这个朋友我不仅要请,还要亲自把
期刊
从我住进病房的那一刻起,对面床上的那对夫妻便一直小声地争吵着,女人想走,男人要留。听护士讲,女人患的是胶质细胞瘤,是脑瘤的一种。从他们断断续续的争吵中,一个农村家庭的影子渐渐在我面前清晰起来:女人46岁,有两个孩子,女儿去年刚考上大学,儿子念高一;十二亩地、六头猪、一头牛是他们全部的家当。  医院的走廊里有一部要插进磁卡才能打通的电话,几乎每个傍晚,男人都要到走廊去给家里打电话。男人的声音很大,虽
期刊
1939年3月,罗荣桓率八路军115师主力挺进山东,其时,当地有日、伪、顽、杂、匪等多种武装,115师新来乍到,可谓在夹缝中求生存。罗荣桓积极团结一切进步力量,纵横捭阖,打击日寇。  这期间,罗荣桓和不少有民族正义感和爱国心的“山大王”结为兄弟,并引导他们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他在鲁南交下的万春圃,就是这些“山大王”中颇具代表性的一个。  “山大王”家住进八路军“大长官”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党中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