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说课程与教学层面存在许多未得到足够重视但又迫切需要改进的问题。该文以小说教学为研究阵地,以教师和学生为研究对象,对高中语文小说教学的价值和意义进行探讨,并根据实际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试图找到一条突破当前高中语文小说教学困境的出路。
关键词:小说教学;现状分析;改进策略
一、高中小说类文本的教学价值
(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小说除了语言,更基本的要求是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形象的胚胎产生于生活的主要特征与感情的主要特征的遇合。文学形象是个别的,而本质却是普遍的。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别里科夫、王熙凤、贾宝玉、祥林嫂等典型人物皆具有审美价值。他们表面看来都有一点不现实,好像都有不现实的“臆造”的特点,但却能给人以淋漓尽致的艺术享受。“很多小说家力求在“言”、“象”之外开辟出更大的艺术空间,力求营造一种具有生命内涵的美的意境。这类小说,把深沉的情思、意念与人物、情节、场景完美地结合起来,在情景交融中体现意境之美,以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1]
(二)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读”是感觉语言文字、理解语言文化的重要途径。由于小说的独特性,在教学中,非常适合教师展开分角色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在读中体味和揣摩人物的语言,理解人物的形象,鉴赏小说写的精彩的部分。高中教材中的小说大多是名家名篇,思想内容和艺术性都比较高,学生可以学习这些小说在遣词造句、谋篇布局、构思立意方面的独到之处,进而理解作者的感情,把握小说的主旨,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小说就是讲故事,同樣的素材和细节可能产生不同的“故事”。
(三)文学教育功能
巴金认为:“文学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使人变得更好。”[3]在阅读小说时,学生在情感上容易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陶冶,不同的小说具有不同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小说是中学生最爱的文学体裁之一,说中细腻的人物描写、心理描写,复杂多样的情节,时时刻刻牵动着读者的心,读者在阅读的体验中,不知不觉受到了感染,得到了美的享受,使自己也“变得更好”。
二、高中小说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小说文本解读问题梳理
1、解读随意化
高中小说教学最基本的是要落实到文本之上,教学过程中文本解读的质量决定了小说教学的效果。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小说解读由于解读过程中缺乏解读的依据,出现文本内容解读随意化的问题。解读的随意化表现在对主题的过度阐释。
2、解读浅显化
语文老师在小说教学前,不先对小说文本进行自我解读,而是先参考教参,无心研读文本、查找资料,一直使用一份教案,这样的教学解读,自然是只浮于表面。“主题先行”就是解读浅显化最主要的表现之一,即先给文本贴上一个思想的标签。
(二)教学模式化趋向
1、教学内容模式化
一谈小说,就是“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描写”三要素。“就离不开“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故事情节的梳理,就离不开肖像、动作、心理等人物的描写。”张志公先生曾经对文学教育的困境感叹道:“目前的语文教材有比例不少的文学作品,但并不是用来进行文学教育,而是用来读写训练的。”[5]陈旧的模式化教学,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大打折扣,冷漠的教学内容把学生拒绝在文学世界的大门外。
2、教学方式模式化
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将图像运用于课堂,可以使学生跨越时空的局限,快速地融入到课堂教学的情境中。适当地运用影视作品、音乐等多媒体教学方式,可以拉近学生与小说之间的距离。但很多时候教师依赖于多媒体教学方式,教学材料并没有与小说文本有机的结合。
三、小说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教师的小说素养不够
小说与其他文学样式比较,是一种较自由的叙事性的文学形式,它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可真实可虚构,既能在文中直抒胸臆,又能隐喻。随着时间的推移,小说这种文学样式一直处于变化发展中,小说流派众多,小说类型多样。小说研究的深入,不断有新的小说知识概念产生,小说的理论也在不断地丰富。
(二)学生对小说缺乏正确认识
很多中学生喜欢读小说,但喜欢的多网络小说,对入选教材的经典小说反应冷漠,导致很多高中生连《红楼梦》《水浒传》等经典都未完整都过一遍。对于小说,中学生关注更多的是故事是否曲折离奇、恐怖惊险。猎奇心理导致他们更多关注的是感官上的刺激,重浅层次的体验,而少思考。
(三)学科课程层面概念含糊
小说本身具有哪些特点,小说教学究竟该“教什么”,是鉴赏还是解读,需教哪些小说知识,教哪些作品,小说教学要达到怎样的目标,课程目标中并没有明确的表述。学生怎样通过对小说的学习提高语文素养,尤其是文学素养,这些都是小说课程和教学内容需要考虑的问题。
四、高中小说教学的策略思考与展望
(一)小说教学目标的建设
我国的课程标准较之以往的教学大纲有了较大的改进,但并非适用于任何教学。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为例,自有了这个三维目标,教师制定教学目标这一块,都要机械运用三维目标。这一方面体现了欧美国家文学理论知识和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如将“时间框架”、“冲突”、“因果关系”、“渐进和离题”、“暗指”、“措辞”、“对白”、动机”“定型”等文学理论中专业的知识引入课堂。目前我国小说教学目标最缺乏就是这种学理性的知识和可供操作的教学步骤。
(二)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活动,学生真正走进小说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选入教材的篇目皆是名家名篇,根据王荣生的选文类型分类,高中教材里的小说篇目皆可作为“定篇”。因而语文老师在教学这些小说篇目时,需采用多种教学活动,让学生“彻底、清晰、明确地领会”作品。如从叙述者角度的知识出发,可以采用“变换视角,重写故事”[9]的方式,在重合组合文本中,移入读者自己的体验,做出自己的价值评判。
参考文献:
[1]周丽.新媒介背景下初中语文小说教学研究.苏州:苏州大学2014.
[2]钱理群.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基础教育月刊,2006(12):36.
[3]张志公.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76.
[4]荣维东.语文教学原理与策略.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7月第I版,第150页.
关键词:小说教学;现状分析;改进策略
一、高中小说类文本的教学价值
(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小说除了语言,更基本的要求是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形象的胚胎产生于生活的主要特征与感情的主要特征的遇合。文学形象是个别的,而本质却是普遍的。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别里科夫、王熙凤、贾宝玉、祥林嫂等典型人物皆具有审美价值。他们表面看来都有一点不现实,好像都有不现实的“臆造”的特点,但却能给人以淋漓尽致的艺术享受。“很多小说家力求在“言”、“象”之外开辟出更大的艺术空间,力求营造一种具有生命内涵的美的意境。这类小说,把深沉的情思、意念与人物、情节、场景完美地结合起来,在情景交融中体现意境之美,以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1]
(二)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读”是感觉语言文字、理解语言文化的重要途径。由于小说的独特性,在教学中,非常适合教师展开分角色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在读中体味和揣摩人物的语言,理解人物的形象,鉴赏小说写的精彩的部分。高中教材中的小说大多是名家名篇,思想内容和艺术性都比较高,学生可以学习这些小说在遣词造句、谋篇布局、构思立意方面的独到之处,进而理解作者的感情,把握小说的主旨,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小说就是讲故事,同樣的素材和细节可能产生不同的“故事”。
(三)文学教育功能
巴金认为:“文学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使人变得更好。”[3]在阅读小说时,学生在情感上容易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陶冶,不同的小说具有不同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小说是中学生最爱的文学体裁之一,说中细腻的人物描写、心理描写,复杂多样的情节,时时刻刻牵动着读者的心,读者在阅读的体验中,不知不觉受到了感染,得到了美的享受,使自己也“变得更好”。
二、高中小说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小说文本解读问题梳理
1、解读随意化
高中小说教学最基本的是要落实到文本之上,教学过程中文本解读的质量决定了小说教学的效果。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小说解读由于解读过程中缺乏解读的依据,出现文本内容解读随意化的问题。解读的随意化表现在对主题的过度阐释。
2、解读浅显化
语文老师在小说教学前,不先对小说文本进行自我解读,而是先参考教参,无心研读文本、查找资料,一直使用一份教案,这样的教学解读,自然是只浮于表面。“主题先行”就是解读浅显化最主要的表现之一,即先给文本贴上一个思想的标签。
(二)教学模式化趋向
1、教学内容模式化
一谈小说,就是“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描写”三要素。“就离不开“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故事情节的梳理,就离不开肖像、动作、心理等人物的描写。”张志公先生曾经对文学教育的困境感叹道:“目前的语文教材有比例不少的文学作品,但并不是用来进行文学教育,而是用来读写训练的。”[5]陈旧的模式化教学,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大打折扣,冷漠的教学内容把学生拒绝在文学世界的大门外。
2、教学方式模式化
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将图像运用于课堂,可以使学生跨越时空的局限,快速地融入到课堂教学的情境中。适当地运用影视作品、音乐等多媒体教学方式,可以拉近学生与小说之间的距离。但很多时候教师依赖于多媒体教学方式,教学材料并没有与小说文本有机的结合。
三、小说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教师的小说素养不够
小说与其他文学样式比较,是一种较自由的叙事性的文学形式,它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可真实可虚构,既能在文中直抒胸臆,又能隐喻。随着时间的推移,小说这种文学样式一直处于变化发展中,小说流派众多,小说类型多样。小说研究的深入,不断有新的小说知识概念产生,小说的理论也在不断地丰富。
(二)学生对小说缺乏正确认识
很多中学生喜欢读小说,但喜欢的多网络小说,对入选教材的经典小说反应冷漠,导致很多高中生连《红楼梦》《水浒传》等经典都未完整都过一遍。对于小说,中学生关注更多的是故事是否曲折离奇、恐怖惊险。猎奇心理导致他们更多关注的是感官上的刺激,重浅层次的体验,而少思考。
(三)学科课程层面概念含糊
小说本身具有哪些特点,小说教学究竟该“教什么”,是鉴赏还是解读,需教哪些小说知识,教哪些作品,小说教学要达到怎样的目标,课程目标中并没有明确的表述。学生怎样通过对小说的学习提高语文素养,尤其是文学素养,这些都是小说课程和教学内容需要考虑的问题。
四、高中小说教学的策略思考与展望
(一)小说教学目标的建设
我国的课程标准较之以往的教学大纲有了较大的改进,但并非适用于任何教学。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为例,自有了这个三维目标,教师制定教学目标这一块,都要机械运用三维目标。这一方面体现了欧美国家文学理论知识和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如将“时间框架”、“冲突”、“因果关系”、“渐进和离题”、“暗指”、“措辞”、“对白”、动机”“定型”等文学理论中专业的知识引入课堂。目前我国小说教学目标最缺乏就是这种学理性的知识和可供操作的教学步骤。
(二)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活动,学生真正走进小说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选入教材的篇目皆是名家名篇,根据王荣生的选文类型分类,高中教材里的小说篇目皆可作为“定篇”。因而语文老师在教学这些小说篇目时,需采用多种教学活动,让学生“彻底、清晰、明确地领会”作品。如从叙述者角度的知识出发,可以采用“变换视角,重写故事”[9]的方式,在重合组合文本中,移入读者自己的体验,做出自己的价值评判。
参考文献:
[1]周丽.新媒介背景下初中语文小说教学研究.苏州:苏州大学2014.
[2]钱理群.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基础教育月刊,2006(12):36.
[3]张志公.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76.
[4]荣维东.语文教学原理与策略.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7月第I版,第15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