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穿脉络线呈现多维面

来源 :教育界·D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lamiya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历史知识呈现出三维立体的特点,以时间为主线,每一个时间节点都有一个多维面。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这一特点创新教学模式。笔者根据现有的研究资料,结合自身的高中历史教学经验,针对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做到“贯穿脉络主线、呈现多维面”阐述了自己的意见,认为教师应以时间和重要历史事件为脉络线,沿着这一脉络上的重要节点来探索历史的多维面,从横、纵向两个角度来分析和掌握历史进程的发展特点,通过线面结合的方式,让高中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历史知识。
  【关键词】高中历史;线面结合;教学策略
  新课程改革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基础历史知识,还要求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思维,形成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细致把握课程特点,创新和完善自身的教学方式。其中,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向学生展示历史的多维面,使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历史发展,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历史发展的进程、原因和结果,对他们掌握和运用历史知识具有积极的帮助和促进作用[1]。
  一、以时间和重大历史事件为脉络把握历史发展进程
  (一)以时间为脉络整体把握历史发展进程
  任何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需要以时间的方式呈现出来,所以,对历史发展进程的把握应从时间开始。这一点在传统历史教学中已经充分体现出来,如在学习历史发展过程中使用的历史朝代歌“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以时间为脉络系统地展示了中国历史的大体框架,能够让学生对历史发展进程有一个概括式的把握。但是,从高中历史教学的角度来讲,让学生单纯地记住朝代是远远不够的。在教学中,教师应在这种概括式讲解的基础上加入具体的时间,让学生记住每个历史时期的开始和结束,从而对历史发展进程有一个更加客观的把握。比如,三皇五帝大约处在多少年前,夏、商、周分别是什么时候建立和什么时候结束的,其中,有的历史时期的时间是非常明确的,有的历史时期的时间相对来说比较模糊,但是学生都应记清楚。在学习这种时间脉络时,学生不能投机取巧,只有细致记忆,才能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每一个时间节点都记清楚[2]。
  (二)以重大历史事件为脉络了解历史发展进程
  历史发展进程以重大历史事件作为推动力,而重大历史事件往往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在学生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线时,教师应着重将重大历史事件作为学习的关键节点,针对每一个重要的历史发展时期,选择1~2个重大历史事件,系统地说明这些重大历史事件对历史发展进程的重要影响[3]。比如,针对商周时期的意识转变,教师可以用武王伐纣进行说明,这一重要历史事件揭开了西周、东周八百余年的历史。从学生历史知识学习的角度来讲,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关注程度比较高,对事件发生的原因及其影响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围绕重大历史事件来把握历史发展进程,客观、全面地把握历史发展脉络,有利于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能为其深入学习历史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以历史脉络线来展示多维面
  (一)以时间为节点进行横向与纵向维面分析
  之所以要以时间为节点进行横向与纵向的维面分析,是因为时间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往往起到了非常关键的显现作用,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是以时间来定义重要历史事件的发生,以及划定重要的历史时间段[4]。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以时间节点为脉络,对历史知识进行横向与纵向的维面分析。比如,对于中国近代史,现在的历史教材采用的是多线索进行阐释和说明的展示方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时空割裂和知识割裂的现象,不容易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对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时间节点对历史知识进行横向与纵向的分析,通过不同的角度来阐释同一时期的历史事件,以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以1928年为例,1928年发生了三个重大历史事件:第一个重大历史事件是日本人在皇姑屯炸死了张作霖,而后张学良“东北易帜”,实现了中国形式上的统一;第二个重大历史事件是蒋介石在南京建立的国民党政府成为当时代表中国的合法政府;第三个重要历史事件是彭德怀和滕代远率领的红五军到达井冈山与红四军会合,井冈山的武装力量进一步壮大。这三个重要历史事件对中国社会和革命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先从三点横向开始分析,然后围绕这三个方面进行纵向分析,如中国共产党是何时成立的,毛泽东是如何组织秋收起义并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據地的,北伐是从哪一年开始的,北伐的目的是什么,张作霖是如何从马匪一步步成为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的。教师将这三个重要历史事件的脉络理顺、理清楚,并以图示的方式展示出来,可以让学生从横、纵向历史发展的维面来学习和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历史发展过程。
  (二)以重大历史事件串联不同历史维面及其之间的关系
  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学习非常重要,因为每个重大历史事件都可能会影响到国内经济社会的发展,甚至会影响世界历史的发展[5]。通过历史发展进程可以看出,重大历史事件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蝴蝶效应”非常明显。马克思在1948年2月出版的《共产党宣言》中,第一次针对无产阶级思想体系做了系统的论述,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但是,他在创立马克思主义时并没有想到其会对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影响。通过这一历史事件,教师可以推导马克思主义是如何诞生的,它的理论渊源是什么,它对后来的列宁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影响是什么,从而针对不同时空中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采用多维面进行阐释和说明,使学生理解和把握事件的本质,并让学生学会透过历史现象发现和了解历史的本质。
  比如,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因为当时的西欧资本主义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在产业革命的推动下,其生产力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这种情况下,无产阶级队伍逐渐壮大,他们的政治诉求逐渐显现,尤其是无产阶级的多次起义,标志着他们开始走向政治舞台。也就是在这一时期,马克思才能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创立马克思主义。当然,马克思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在传播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偏差,也需要与不同地区的思想文化相融合,从而形成不同的认识和理解,所以在实现共产主义道路上就会有明显的差异。教师在说明这一点时,可以对照苏联、中国、朝鲜和古巴这四个比较典型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说明,还可以将知识点扩展到苏联解体的原因,以及其对整个世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尤其是对中美关系产生的影响。通过教师的这种分析,学生能够学会透过历史现象看到历史本质,从而把握不同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以人物为脉络线探究人物与历史之间的关系
  历史都是人创造的,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以人物为脉络线探究人物与历史之间的关系,分析人物对历史的影响,从而对历史发展有更加多维化的认识和理解。教师可以从历史记录比较清晰、完善的中国近现代史中选择著名的历史人物进行相关教学[6]。比如,鲁迅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作家,他的一生与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密切相关。鲁迅生于1881年,而这一年,曾纪泽与沙俄代表订立了《中俄伊犁条约》和《改订陆路通商章程》,大清国在列强面前摇摇欲坠。1904年9月,鲁迅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这件事情说明了当时的日本成为中国学习的对象,因为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一跃成为世界强国。1918年5月,鲁迅发表了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将北洋政府统治下的社会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这样循着重要历史人物生平展示历史发展进程的教学,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从历史人物角度看待历史发展与从历史宏观角度看待历史发展的不同,从而使其获得更加深刻的认知与体验。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不同的脉络线,对知识进行多维分析、探索和理解,引导学生站在不同历史角度看待历史发展进程,从而使其更加深入、系统地把握历史知识,真正将历史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
  【参考文献】
  吕晓红.构建高效历史课堂的有效途径[J].甘肃教育,2014(18):81.
  李观喜.高中历史教学中时空观念核心素养的培育策略探析[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1(04):19-20.
  魏玥.构建“有序、有效、有情”的高中历史智慧课堂[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1(01):72-75.
  陈永喜.始于过去,塑造时空:浅谈高中生历史时空观念素养的培养方略[J].高考,2021(02):92-93.
  杨莹.让学科思维“可视化”:高中历史学科思维培养的具体策略[J].福建教育,2020(41):53-55.
  林海英.注魂·塑形·析义:高中历史课堂人物教学策略探究[J].教师,2021(03):86-87.
其他文献
【摘要】智慧校园建设以“为学生的健康人生奠基”为办学理念,以“互联网 生态学校”为主体,通过“互联网 ”的技术及大数据的技术支撑,促进生态型学校的构建与日常教育教学的应用,从而更高效、精准地掌握学生的发展情况,及时调整学校环境、德育、课程、课堂四大维度的工作方向与措施,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一校三区的智慧互联。  【关键词】生态理念;智慧校园;建设实践;案例  一、学校智慧校园建设的目的  俄罗斯教育
【摘要】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如何保持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每一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要面对、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文章根据小学语文教材及小学生年龄、性格、心理的特点,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试从游戏、插图、信心三个方面去浅探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以正方家。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兴趣;游戏;插图;信心  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性态度,是人力求
【摘要】在课程改革过程中,许多教师开始重新调整教学思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为目标,将创造性的教学策略融入课堂教学环节,积极抓住教学时机点亮课堂,让学生在一个更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中提升个人学习能力。高效课堂的构建对教师的要求较高,包含不同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要素,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除了需要关注教学策略的优化,还需要抓住有利时机,加强与学生在情感上的交流,着眼于学科教学的难点,将师生谈话、学
一、引言    学生走进社会,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这是他们的另一个课堂,社会各界人士都可以是这个课堂的指导教师。如果社会各界人士不能以满腔热情来接纳学生,给予一切可能的支持与帮助,那么这种学习活动设计得再好,也只是空中楼阁。所以,研究性学习必然具有社会属性,需要社会的理解和支持。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已经将课程改革的触角从教育系统内伸向教育系统外,它要求把支持、服务课程改革,视为每个公民和全社会义
奥林匹克运动是全世界团结、友谊、和平、进步的象征。四年一度的奥运会,已经成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盛会。奥林匹克运动能具有这样强大的生命力,根本原因在于其中所体现的奥林匹克精神,这种宣扬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已成为人类文化发展的结晶和宝贵的精神财富。这种精神也是奥林匹克运动深入发展的巨大动力,并有益于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在我校奥林匹克教育过程中,志愿者活动作为一个特
【摘要】勾股定理被称为“几何学的基石”,它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体现了“数”与“形”的互相转换,表明了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学教学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基于此,本文探讨了如何在“勾股定理”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旨在为中学数学教师的教学提供一些新的视角。  【关键词】数形结合思想;勾股定理;教学设计  “数”与“形”是数学知识的两种表现形式,“数”体现在用数学语言表征数学概念、数学性
【摘要】高三地理教学中,教师会为自己拟定的题目印刷参考答案并发给学生,或者在试题讲评课中以投影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而对于这些参考答案的处理,一些教师只是让学生对照进行校正,而很多学生只是机械地把答案完整地抄写一遍,有的学生甚至随手一扔,没有发挥参考答案真正的作用。笔者结合多年高三教学经验,总结了一些使用参考答案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地理教学;参考答案;教学策略  一、参考答案利用存在的问题
【摘要】教学做合一,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体现了陶行知先生向社会学习、向实践学习的治学态度,也蕴含着“认识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同时恰好与物理学的认知规律相吻合。本文结合“平面镜”的教学片段,阐述在物理实验课教学中如何做到知行合一,进而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  【关键词】物理实验;核心素养;知行合一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
【摘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为强化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需要深挖其中蕴含的核心素养元素,才能更好地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文章以初一第一学期的“让家更美好”的教学为例,对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对策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让家更美好”是人教版初一上期第七课的内容之一,其知识目标在于在分享与探究活动中,让学生对现代家庭的特点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摘要】项目式学习(project based learning)是从学生角度出发,以小组成员互相合作的形式,共同解决实际问题的互助式、综合性学习方式。对于小学信息技术这样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而言,项目学习为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目标的实现带来了更多可能。本文以“创作演示文稿”主题活动为例,将项目式学习引入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活动中,以真实的学习环境为载体,结合校园德育教学主题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