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教版课标本中编排了三组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二年级下册《识字8》中让学生对“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嫦娥奔月、女娲补天”等四个神话故事进行了初步感知,并且与现代科技进行了对比;三年级上册第五组“灿烂的中华文化”主题单元中选编了精读课文《盘古开天地》;三年级下册第八组课文的主题是“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选编了一精一略两篇课文《女娲补天》和《夸父追日》。编者编排意图非常明显,旨在循序渐进地让学生感受、了解、体会神话传说的神奇,增加中华传统文化的积累。《中庸》勉励读书人增进学业、修养人格的为学之道“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神话体裁课文教学需要思而后辨,辨而后行!
神话故事以其神奇的想象,生动的情节深受学生的喜爱。但此类课文的教学一直是引导缺失,研讨荒芜,许多教师对其编排意图不领会,特点把握不到位,或落入情节分析的俗套,或钻入咬文嚼字的死胡同,现状不容乐观。长此以往,必然造成学生阅读方法和能力的残缺,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神话体裁课文到底教些什么?让我们来听听特级教师沈大安老师对略读课文教学基本任务的阐述:了解“写了什么”;说说“有什么感受”;看看“哪些地方印象特别深”。概言之,即把握大意、交流感受、重点赏读三个要素。
神话体裁课文到底该怎么教?笔者以执教的略读课文《夸父追日》为例,谈谈我对神话体裁略读课文教学粗浅的探索与思考。
一、教学目标简明
当前略读课文教学的目标制定存在着精读化的倾向,求全、求多、求深,导致“鱼和熊掌不能兼得”。我们要求略读课文将目标精简,抓大放小,有所侧重,展现阅读的增量,凸显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
《夸父追日》我国最早的著名神话之一,讲的是夸父追赶太阳、长眠虞渊的故事,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光明的向往。细读文本,我发现它所处的这一组课文主题是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编者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让学生体会神话传说的神奇,增加中华传统文化的积累。我始终清醒地从这篇略读课文角度去把握文本,教学中力求体现略读的要求,以学生的自学为主;而且《夸父追日》这个神话故事内容浅显易懂,学生耳熟能详,理解上不存在问题。因此,我授之以法,让学生循法而学,通过独立阅读,重点让他们体会用夸张手法表现神话的神奇。为此,我确定《夸父追日》的教学目标为:
①能根据文前“阅读提示”,自主学习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感受神话传说的想象和神奇魅力。②通过想象画面朗读,品味语言,感受夸父执著、奉献精神,激发对神话这一特殊文学样式的浓厚兴趣。
两个目标,涉及三个维度,遵循神话这一特殊文本特点,让学生在感受神话神奇魅力的同时,习得阅读这一特殊文学样式的方法,举一反三,真正实现课内习得方法,课外迁移运用。
二、教学过程简约
略读课文的教学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牧场,如果说精读课文教学主张“圈养”的话,略读课文教学则要采用“放养”的方式,放手让学生阅读,在迁移运用中获得感悟,习得方法,练得能力。我们主张板块式的整体设计,力求简约、粗放,给学生以大块自由阅读、思考的空间。
从教材编排顺序来看,略读课文有时排在单元的中间,有时排在单元的末尾。这样编排的目的不仅迁移学生在精读课文习得的阅读方法与人文内涵,还让略读课文发挥其总结与延伸的作用。但不管编排在什么位置,课文前面总有一段文字,很自然地把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连缀起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总结概括了精读课文的内涵,提示了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和方法,为我们制定目标、确定教学板块和教学方法提供依据。在设计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这段“连接语”,从整体着手,紧紧围绕重点展开教学。
《夸父追日》是这样设计课文前“连接语”的:“《女娲补天》的想象多么神奇啊!《夸父追日》讲的是另一个神奇的故事。我们来读读课文,说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再交流一下从故事中想到些什么。”
根据这一提示,笔者设计了四大教学板块:读懂一句话——读成连环画——读出真感受——读出真问题。通过四个环节的层层推进,逐渐丰满夸父执著、奉献的英雄形象,逐步掌握阅读类似神话的方法。并且在此过程中,沟通课内外阅读,适度拓展和延伸,通过比较让学生深入文本、回读课文,体会神话的语言魅力。具体这样展开——
1.读懂一句话
在第一板块教学中,重点让学生通读课文,分类检查词语,并顺势带出夸父想的一句话:“每天夜里,太阳躲到哪里去了呢?我不喜欢黑暗,我喜欢光明!我要去追赶太阳,把它抓住,叫它固定在天上,让大地永远充满光明。”
通过朗读,学生读出夸父的心声,读出他对光明的渴望,同时也解决了“夸父为什么要追日?”的问题,为下文的教学抹上厚实的底色。
2.读成连环画
第二板块,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通过朗读想象画面:追赶太阳、大饮河水、长眠虞渊、化为桃林。每一个画面的感受都以问题“读到这里,你脑海中的出现了一个怎么样的夸父?”作为小结,帮助学生梳理情感,一个力大无比、阳刚威猛、有着执着、奉献精神的英雄形象便逐渐在学生心中丰满圆润起来。同时,每个画面都进行朗读复沓,形成一咏三叹之势。
画面一《追赶太阳》复沓朗读:夸父啊,你为什么要跑得那么快那么急啊?因为你心中始终记着这样一个目标——(学生朗读夸父想的哪句话)
画面二《大饮河水》复沓朗读:夸父大饮河水,奋力追逐,为的是心中一个信念,什么信念?——(学生朗读夸父想的哪句话)
画面三《长眠虞渊》复沓朗读:夸父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要奋力把手杖向前抛去,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是信念,还是那执着的信念——(学生朗读夸父想的哪句话)
画面四《化为桃林》复沓朗读:追寻光明的人在桃林乘凉,品尝鲜美的桃子,他们肯定不会忘记夸父的遗愿——(学生朗读夸父想的哪句话)
最后,告诉学生:“如果把这组画面串联起来,我们就做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我们把课文读成了一本连环画。读神话故事,我们不仅要读出一幅又一幅的画,而且要把它连起来,读成连环画。”在兴趣盎然中,老师和学生共同演绎连环画,初步学会复述课文主要内容的目标也在无痕中得以渗透。
3.读出真感受
第三板块,学生欣赏《夸父追日》的动画片后,畅谈感受,并学习课文神奇的想象,进行小练笔,给学生一次创编神话的机会和一个宣泄情感的平台。
交流后,引出课文原文《山海经·海外北经》中的一段古文:“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简洁的一句话,言简意赅地描述了夸父追日的整个故事,这样适度的拓展和延伸,沟通了课内外阅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经典的魅力,在比较回读中体会神话的语言魅力。
4.读出真问题
第四板块,引导学生对课文质疑,让学生尽情表达心中的困惑。学生的提问五花八门,摘录几个如下:
虞渊真的是太阳落下去的地方吗?到底在哪里?
夸父怎么就能一下子把水喝干?
太阳温度那么高,夸父早被烫成水化成气了,怎么还能抓住大火球?
夸父倒下后,他的身体为什么能变成一座大山?
夸父的手杖为什么会变成桃林,而不是梨园,或是苹果园呢?
……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这些问题真实揭开了神话故事的神秘面纱,展示了学生对神话故事的困惑,于是我很自然地引出神话这一文学样式,通过欣赏《精卫填海》、《嫦娥奔月》、《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故事图片,让学生了解神话的起源,提炼神话的特点,感受神话传说的想象和神奇魅力。
神话故事以其神奇的想象,生动的情节深受学生的喜爱。但此类课文的教学一直是引导缺失,研讨荒芜,许多教师对其编排意图不领会,特点把握不到位,或落入情节分析的俗套,或钻入咬文嚼字的死胡同,现状不容乐观。长此以往,必然造成学生阅读方法和能力的残缺,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神话体裁课文到底教些什么?让我们来听听特级教师沈大安老师对略读课文教学基本任务的阐述:了解“写了什么”;说说“有什么感受”;看看“哪些地方印象特别深”。概言之,即把握大意、交流感受、重点赏读三个要素。
神话体裁课文到底该怎么教?笔者以执教的略读课文《夸父追日》为例,谈谈我对神话体裁略读课文教学粗浅的探索与思考。
一、教学目标简明
当前略读课文教学的目标制定存在着精读化的倾向,求全、求多、求深,导致“鱼和熊掌不能兼得”。我们要求略读课文将目标精简,抓大放小,有所侧重,展现阅读的增量,凸显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
《夸父追日》我国最早的著名神话之一,讲的是夸父追赶太阳、长眠虞渊的故事,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光明的向往。细读文本,我发现它所处的这一组课文主题是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编者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让学生体会神话传说的神奇,增加中华传统文化的积累。我始终清醒地从这篇略读课文角度去把握文本,教学中力求体现略读的要求,以学生的自学为主;而且《夸父追日》这个神话故事内容浅显易懂,学生耳熟能详,理解上不存在问题。因此,我授之以法,让学生循法而学,通过独立阅读,重点让他们体会用夸张手法表现神话的神奇。为此,我确定《夸父追日》的教学目标为:
①能根据文前“阅读提示”,自主学习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感受神话传说的想象和神奇魅力。②通过想象画面朗读,品味语言,感受夸父执著、奉献精神,激发对神话这一特殊文学样式的浓厚兴趣。
两个目标,涉及三个维度,遵循神话这一特殊文本特点,让学生在感受神话神奇魅力的同时,习得阅读这一特殊文学样式的方法,举一反三,真正实现课内习得方法,课外迁移运用。
二、教学过程简约
略读课文的教学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牧场,如果说精读课文教学主张“圈养”的话,略读课文教学则要采用“放养”的方式,放手让学生阅读,在迁移运用中获得感悟,习得方法,练得能力。我们主张板块式的整体设计,力求简约、粗放,给学生以大块自由阅读、思考的空间。
从教材编排顺序来看,略读课文有时排在单元的中间,有时排在单元的末尾。这样编排的目的不仅迁移学生在精读课文习得的阅读方法与人文内涵,还让略读课文发挥其总结与延伸的作用。但不管编排在什么位置,课文前面总有一段文字,很自然地把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连缀起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总结概括了精读课文的内涵,提示了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和方法,为我们制定目标、确定教学板块和教学方法提供依据。在设计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这段“连接语”,从整体着手,紧紧围绕重点展开教学。
《夸父追日》是这样设计课文前“连接语”的:“《女娲补天》的想象多么神奇啊!《夸父追日》讲的是另一个神奇的故事。我们来读读课文,说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再交流一下从故事中想到些什么。”
根据这一提示,笔者设计了四大教学板块:读懂一句话——读成连环画——读出真感受——读出真问题。通过四个环节的层层推进,逐渐丰满夸父执著、奉献的英雄形象,逐步掌握阅读类似神话的方法。并且在此过程中,沟通课内外阅读,适度拓展和延伸,通过比较让学生深入文本、回读课文,体会神话的语言魅力。具体这样展开——
1.读懂一句话
在第一板块教学中,重点让学生通读课文,分类检查词语,并顺势带出夸父想的一句话:“每天夜里,太阳躲到哪里去了呢?我不喜欢黑暗,我喜欢光明!我要去追赶太阳,把它抓住,叫它固定在天上,让大地永远充满光明。”
通过朗读,学生读出夸父的心声,读出他对光明的渴望,同时也解决了“夸父为什么要追日?”的问题,为下文的教学抹上厚实的底色。
2.读成连环画
第二板块,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通过朗读想象画面:追赶太阳、大饮河水、长眠虞渊、化为桃林。每一个画面的感受都以问题“读到这里,你脑海中的出现了一个怎么样的夸父?”作为小结,帮助学生梳理情感,一个力大无比、阳刚威猛、有着执着、奉献精神的英雄形象便逐渐在学生心中丰满圆润起来。同时,每个画面都进行朗读复沓,形成一咏三叹之势。
画面一《追赶太阳》复沓朗读:夸父啊,你为什么要跑得那么快那么急啊?因为你心中始终记着这样一个目标——(学生朗读夸父想的哪句话)
画面二《大饮河水》复沓朗读:夸父大饮河水,奋力追逐,为的是心中一个信念,什么信念?——(学生朗读夸父想的哪句话)
画面三《长眠虞渊》复沓朗读:夸父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要奋力把手杖向前抛去,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是信念,还是那执着的信念——(学生朗读夸父想的哪句话)
画面四《化为桃林》复沓朗读:追寻光明的人在桃林乘凉,品尝鲜美的桃子,他们肯定不会忘记夸父的遗愿——(学生朗读夸父想的哪句话)
最后,告诉学生:“如果把这组画面串联起来,我们就做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我们把课文读成了一本连环画。读神话故事,我们不仅要读出一幅又一幅的画,而且要把它连起来,读成连环画。”在兴趣盎然中,老师和学生共同演绎连环画,初步学会复述课文主要内容的目标也在无痕中得以渗透。
3.读出真感受
第三板块,学生欣赏《夸父追日》的动画片后,畅谈感受,并学习课文神奇的想象,进行小练笔,给学生一次创编神话的机会和一个宣泄情感的平台。
交流后,引出课文原文《山海经·海外北经》中的一段古文:“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简洁的一句话,言简意赅地描述了夸父追日的整个故事,这样适度的拓展和延伸,沟通了课内外阅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经典的魅力,在比较回读中体会神话的语言魅力。
4.读出真问题
第四板块,引导学生对课文质疑,让学生尽情表达心中的困惑。学生的提问五花八门,摘录几个如下:
虞渊真的是太阳落下去的地方吗?到底在哪里?
夸父怎么就能一下子把水喝干?
太阳温度那么高,夸父早被烫成水化成气了,怎么还能抓住大火球?
夸父倒下后,他的身体为什么能变成一座大山?
夸父的手杖为什么会变成桃林,而不是梨园,或是苹果园呢?
……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这些问题真实揭开了神话故事的神秘面纱,展示了学生对神话故事的困惑,于是我很自然地引出神话这一文学样式,通过欣赏《精卫填海》、《嫦娥奔月》、《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故事图片,让学生了解神话的起源,提炼神话的特点,感受神话传说的想象和神奇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