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作为一线教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对这段话的理解就是: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长处,发掘学生自身的优势,让优秀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
前不久收到一位高一新生的来信说:“老师,三年前在您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已经习惯把自己的特长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您和全班同学面前,在您的课堂上,我们已经习惯成为激情飞扬的朗诵者,成为幽默风趣的故事王,成为文思流畅的演讲者,成为唇枪舌战的论辩者,也成为喜气洋洋的优秀作文获得者,我们已经习惯在您的课堂上成为各具特色的优秀者,习惯听到课堂上不时飞出的鼓励的掌声,习惯同学间的欣赏和被欣赏。”读罢来信,三年前的往事一幕幕重现:初一时课前5分钟的“故事乐园”,给学生带来的是愉悦的学习心情,初二时的课前5分钟演讲,在学生的精心准备下带给大家美的享受,初三时的课前5分钟即兴演讲更让学生在更大的挑战中展现了自己。从初二开始,我们在早读课上还开设了一周1~2次的辩论会,那得理不饶人的架势,常常让人事后还感到无穷的余味。在这样的活动中,每个学生既是参与者又是评判者,学生在活动中充分享受了参与、评价和欣赏的快乐。而三年来的班级一周一次的作文评改及优秀作文交流课已经成为学生的一道精神大餐,他们最怕耽误的就是作文评改交流课,有时碰到老师出差,科代表也会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把课堂搞得有声有色。从中我深切体会到:语文教学应在师生民主与平等的对话过程中进行。作为语文教师,应当把学生当作一个主体的人来看待,认识到师生双方都是彼此关系的创造者,都有交流的主观能动性,师生在人格上完全平等,要善于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在师生互教互学的过程中,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使学生向学、乐学、爱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设良好的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充分重视师生间在课堂上第互动交流,要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真正能参与到学习中来,让每个学生都有心理安全感,都敢于互动,乐于互动。教师对学生要亲切自然,拉近老师与学生的之间的距离,消除老师与学生之间的隔阂,把学生看作是平等的主体,尊重学生的每一种意见,使他们人人都能发掘出自己的优秀面来。
现在,该班近90名学生已有近80名在省市级重点中学就读,近段时间,许多学生打电话或写信告诉我,现在他们还各自活跃在自己的新班级里,他们说虽然自己是从农村学校毕业的学生,但没给母校和老师丢脸。可是,学生并不知道,在像我们这样的农村中学,教师要坚持这样做其实是顶着十分大的压力,因为大部分人认为,再能说会道的学生,升学时也只能拿分数说话,因此学校从来不搞演讲或辩论活动,以致我所教毕业的这个90多人的班级的学生,虽然在课堂活动中人人都有参与的机会,但他们三年中一直希望哪怕是找一個班级来比赛的愿望也最终落空,成为他们三年初中生活的一个不小的遗憾。这不由得使我想起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说:“我们的崇高的使命就在于:要使我们的每个学生选择这样一条生活道路和这样一种专业,它不仅是供给他一块够吃的面包,而且能给予他生活的欢乐,给予他一种自尊感。”教育不光是给学生知识,而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积极的生存心境,积极的人生态度,而这样的生活态度正需要教师为学生展示一个自我认识、自我发现的平台,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如果教师整天关心的是名次,是分数,那么孩子们的心胸怎么能得到发展,在知识经济到来的今天,学校的世界和外面的世界应该是紧密联系和息息相通的,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我们没有理由让学生感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学校的生活很无聊。因此,要使学生更好地生活和发展,要使今后的社会更加理想完美,首先要从学校和老师做起,努力净化我们的校园,使我们的学生具有人文关怀精神。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在离开学校的时候,带去的不仅仅是分数,更重要的是带着对未来理想的追求。在西方教育中,对培养学生习惯看得十分重要。认为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决定成功甚至决定人生命运的重要因素。有这么一种说法: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有什么样的行为,就有什么样的习惯;有什么样的习惯,就有什么样的性格;有什么样的性格,就有什么样的命运。那么,当优秀成为学生的一种终生习惯时,那才是我们教师应该带给学生的永远的精神家园。
亚里士多德说过:“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由自己一再重复的行为所铸造的。因而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世界上没有优秀的行为,习惯优秀才是真正的优秀。那么,作为教者,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扪心自问:在自己的教学之路上,你与多少真正优秀的学生一起牵手走过呢?
前不久收到一位高一新生的来信说:“老师,三年前在您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已经习惯把自己的特长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您和全班同学面前,在您的课堂上,我们已经习惯成为激情飞扬的朗诵者,成为幽默风趣的故事王,成为文思流畅的演讲者,成为唇枪舌战的论辩者,也成为喜气洋洋的优秀作文获得者,我们已经习惯在您的课堂上成为各具特色的优秀者,习惯听到课堂上不时飞出的鼓励的掌声,习惯同学间的欣赏和被欣赏。”读罢来信,三年前的往事一幕幕重现:初一时课前5分钟的“故事乐园”,给学生带来的是愉悦的学习心情,初二时的课前5分钟演讲,在学生的精心准备下带给大家美的享受,初三时的课前5分钟即兴演讲更让学生在更大的挑战中展现了自己。从初二开始,我们在早读课上还开设了一周1~2次的辩论会,那得理不饶人的架势,常常让人事后还感到无穷的余味。在这样的活动中,每个学生既是参与者又是评判者,学生在活动中充分享受了参与、评价和欣赏的快乐。而三年来的班级一周一次的作文评改及优秀作文交流课已经成为学生的一道精神大餐,他们最怕耽误的就是作文评改交流课,有时碰到老师出差,科代表也会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把课堂搞得有声有色。从中我深切体会到:语文教学应在师生民主与平等的对话过程中进行。作为语文教师,应当把学生当作一个主体的人来看待,认识到师生双方都是彼此关系的创造者,都有交流的主观能动性,师生在人格上完全平等,要善于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在师生互教互学的过程中,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使学生向学、乐学、爱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设良好的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充分重视师生间在课堂上第互动交流,要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真正能参与到学习中来,让每个学生都有心理安全感,都敢于互动,乐于互动。教师对学生要亲切自然,拉近老师与学生的之间的距离,消除老师与学生之间的隔阂,把学生看作是平等的主体,尊重学生的每一种意见,使他们人人都能发掘出自己的优秀面来。
现在,该班近90名学生已有近80名在省市级重点中学就读,近段时间,许多学生打电话或写信告诉我,现在他们还各自活跃在自己的新班级里,他们说虽然自己是从农村学校毕业的学生,但没给母校和老师丢脸。可是,学生并不知道,在像我们这样的农村中学,教师要坚持这样做其实是顶着十分大的压力,因为大部分人认为,再能说会道的学生,升学时也只能拿分数说话,因此学校从来不搞演讲或辩论活动,以致我所教毕业的这个90多人的班级的学生,虽然在课堂活动中人人都有参与的机会,但他们三年中一直希望哪怕是找一個班级来比赛的愿望也最终落空,成为他们三年初中生活的一个不小的遗憾。这不由得使我想起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说:“我们的崇高的使命就在于:要使我们的每个学生选择这样一条生活道路和这样一种专业,它不仅是供给他一块够吃的面包,而且能给予他生活的欢乐,给予他一种自尊感。”教育不光是给学生知识,而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积极的生存心境,积极的人生态度,而这样的生活态度正需要教师为学生展示一个自我认识、自我发现的平台,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如果教师整天关心的是名次,是分数,那么孩子们的心胸怎么能得到发展,在知识经济到来的今天,学校的世界和外面的世界应该是紧密联系和息息相通的,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我们没有理由让学生感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学校的生活很无聊。因此,要使学生更好地生活和发展,要使今后的社会更加理想完美,首先要从学校和老师做起,努力净化我们的校园,使我们的学生具有人文关怀精神。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在离开学校的时候,带去的不仅仅是分数,更重要的是带着对未来理想的追求。在西方教育中,对培养学生习惯看得十分重要。认为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决定成功甚至决定人生命运的重要因素。有这么一种说法: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有什么样的行为,就有什么样的习惯;有什么样的习惯,就有什么样的性格;有什么样的性格,就有什么样的命运。那么,当优秀成为学生的一种终生习惯时,那才是我们教师应该带给学生的永远的精神家园。
亚里士多德说过:“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由自己一再重复的行为所铸造的。因而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世界上没有优秀的行为,习惯优秀才是真正的优秀。那么,作为教者,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扪心自问:在自己的教学之路上,你与多少真正优秀的学生一起牵手走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