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思想政治课教学有着自身明显的特点:一是时代性强,政治理论会随着社会的进程而不断更新;二是综合性强,教材的理论和事实来源于生活,其知识涉及经济和政治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三是实践性强,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指导自己的思想行为。也就是:政治理论重在导行。
一、教材的自身特点决定了政治理论重在指导学生的日常行为
首先,事例来源于现实生活。比如,七年级教材中引用了全国劳模李素丽的事迹,通过她用“四心”服务原则出色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体现了对工作的认真负责。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在学习和生活中要负起责任,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培养高度责任感。
其次,教材中的理论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可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体验,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例如“尊重老师”的理论要求中有“对老师要有礼貌”,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校生活付诸行动,具体怎样做才算有礼貌。
再次,政治教学不仅贴近生活,而且与现实生活中的热点同步,往往反映出当前的国际形势和国家政策,故有“时事政治”之说。如果引导学生关注“焦点访谈”、“新闻跟踪”等相关节目,必定有意料之外的效果。一方面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则提高了.学生认识社会、分析社会的能力。
二、素质教育应该率先在政治教学中渗透.要求政治理论重在指导学生的日常行为
说起素质教育,仍然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它是包含多方面素质的综合教育,就目前的教学来说,还没有真正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应试教育仍居重要的位置,教师和学生仍在演绎题海战术,以追求高升学率。社会上升学就业观也在困扰着学生家长,同时用工单位也以高文凭挡道。方方面面的原因,使整个教育系统完全实施素质教育存在一定的难度。
应试教育的弊端在政治学科中体现得尤为突出:考试前背记负担过重,学生接触到的是一大堆书面理论,根本没有可能用来指导自己的行为,思想教育失去了意义。学生仅停留在死记硬背的状态,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考,而是让学生进行思考,进行生动的创造。”
顺应实施素质教育的潮流,政治教材进行了全新的改编,从教学目标的要求上也有了很大的革新。学生现在学习政治的热情高涨多了,无论在知识的把握方面,还是自己的思想行为方面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尝到了素质教育在政治学科中渗透的甘霖。
三、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行为表现。需要政治理论给予指导
以前大多数学生认识不到理论指导日常行为的重要性,不能按照正确的道德规范去做。大部分精力用来关注自己考了多少分,却很少用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
比如从理论上都知道“学生要尊重老师”,但具体怎样做才是尊重老师呢?在独生子女日益增多的当今社会,学生们在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又或多或少地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有的学生便一味追求享乐,不能集中精力搞学习。自然地,平常上课不听讲,作业不能及时完成,考试便名落孙山。这样的学生连老师的劳动都没有珍惜和尊重,还说什么尊重老师!
为了减少政治教学存在的弊端,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实现知与行的统一,这就需要政治理论成为指导学生实践的武器,像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一样,让政治理论成为学生的生活指南。
四、新课程改革的趋向.要求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关键在于创新与实践能力。也就是学以致用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的方式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教师充当导演的角色,完全把学生推向演员的舞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
学生应该在老师的指引下全面把握教材,联系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包括现实生活中的见闻和感受,首先做到理解教材中的理论观点,然后再回归日常生活,在实践中进一步体会和检验,也就是把政治教材当作活生生的学习资源,当作自己思想和行为的一面镜子。用它来规范自己的言行。
在加强课堂学习的同时,创造机会走出学校小课堂,投入社会生活,进行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然后进行讨论、认识,形成自己的观点,最后写成政治小论文,这便是一次创造性的作业。正如托尔斯泰所说:“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永远是抄袭与模仿。”
总之,无论是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是学生的学习方式都要有所转变,把政治理论为学生行变成的指南针。
一、教材的自身特点决定了政治理论重在指导学生的日常行为
首先,事例来源于现实生活。比如,七年级教材中引用了全国劳模李素丽的事迹,通过她用“四心”服务原则出色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体现了对工作的认真负责。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在学习和生活中要负起责任,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培养高度责任感。
其次,教材中的理论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可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体验,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例如“尊重老师”的理论要求中有“对老师要有礼貌”,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校生活付诸行动,具体怎样做才算有礼貌。
再次,政治教学不仅贴近生活,而且与现实生活中的热点同步,往往反映出当前的国际形势和国家政策,故有“时事政治”之说。如果引导学生关注“焦点访谈”、“新闻跟踪”等相关节目,必定有意料之外的效果。一方面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则提高了.学生认识社会、分析社会的能力。
二、素质教育应该率先在政治教学中渗透.要求政治理论重在指导学生的日常行为
说起素质教育,仍然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它是包含多方面素质的综合教育,就目前的教学来说,还没有真正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应试教育仍居重要的位置,教师和学生仍在演绎题海战术,以追求高升学率。社会上升学就业观也在困扰着学生家长,同时用工单位也以高文凭挡道。方方面面的原因,使整个教育系统完全实施素质教育存在一定的难度。
应试教育的弊端在政治学科中体现得尤为突出:考试前背记负担过重,学生接触到的是一大堆书面理论,根本没有可能用来指导自己的行为,思想教育失去了意义。学生仅停留在死记硬背的状态,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考,而是让学生进行思考,进行生动的创造。”
顺应实施素质教育的潮流,政治教材进行了全新的改编,从教学目标的要求上也有了很大的革新。学生现在学习政治的热情高涨多了,无论在知识的把握方面,还是自己的思想行为方面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尝到了素质教育在政治学科中渗透的甘霖。
三、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行为表现。需要政治理论给予指导
以前大多数学生认识不到理论指导日常行为的重要性,不能按照正确的道德规范去做。大部分精力用来关注自己考了多少分,却很少用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
比如从理论上都知道“学生要尊重老师”,但具体怎样做才是尊重老师呢?在独生子女日益增多的当今社会,学生们在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又或多或少地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有的学生便一味追求享乐,不能集中精力搞学习。自然地,平常上课不听讲,作业不能及时完成,考试便名落孙山。这样的学生连老师的劳动都没有珍惜和尊重,还说什么尊重老师!
为了减少政治教学存在的弊端,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实现知与行的统一,这就需要政治理论成为指导学生实践的武器,像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一样,让政治理论成为学生的生活指南。
四、新课程改革的趋向.要求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关键在于创新与实践能力。也就是学以致用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的方式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教师充当导演的角色,完全把学生推向演员的舞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
学生应该在老师的指引下全面把握教材,联系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包括现实生活中的见闻和感受,首先做到理解教材中的理论观点,然后再回归日常生活,在实践中进一步体会和检验,也就是把政治教材当作活生生的学习资源,当作自己思想和行为的一面镜子。用它来规范自己的言行。
在加强课堂学习的同时,创造机会走出学校小课堂,投入社会生活,进行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然后进行讨论、认识,形成自己的观点,最后写成政治小论文,这便是一次创造性的作业。正如托尔斯泰所说:“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永远是抄袭与模仿。”
总之,无论是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是学生的学习方式都要有所转变,把政治理论为学生行变成的指南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