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校初一新生来校学习已整整一个月,作为校长,很清楚还是有相当多的家长对要不要给孩子搞“校外辅导”,心里很矛盾,很纠结,拿不定主意,很是希望有“明理人”能给他们“指点迷津”,让他们看到正确的方向。
关于“要不要给孩子校外辅导”,可能身份不同,情况不同,立场不同,理念不同,所持的观点也不同,尤其是家长与教师,许多观点都很不相同。作为一个既严肃敏感,又无法回避的话题,笔者也关注很多年了,也想较深层次地去剖析此问题,同时表达我的观点,也权且作为给对此问题一直很矛盾、很纠结的广大家长提供一个参考。
“校外辅导”,顾名思义,就是孩子在学校里接受正常的教学之外,在校外接受的一些教学活动,俗称“校外补课”。形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孩子到教师家里接受辅导(也有少数是教师到学生家里给学生辅导),就是一般我们常说的“家教”;另一种就是送孩子到社会上办的培训机构接受辅导。因为时间关系,这两种形式基本都在双休日或暑寒假进行,部分也会在周一至周五的晚上进行。
综观近十年的中国“校外辅导”市场,虽屡有整顿与打击,但生意终究一直相当红火,尤其是城区或城区周边更有愈演愈烈之势。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有众多的家长愿意将自己的孩子送进这个“市场”,以期助力孩子学习,提高学习成绩。现代家庭,因为孩子少,家庭重视,所以每个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有个美好的未来,这无可厚非。许多家长认为自己没水平给孩子辅导,或忙于工作、生意,没精力,没时间管,总认为再去校外让教师补一下,总有一点好处的,再加上家里也不在乎这点钱,于是便“毫不犹豫”地将孩子送到教师家里,或去社会培训机构“补课”,甚至不管孩子心里愿意不愿意。
除上述情况外,其实也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心理其实很矛盾,很纠结,很茫然,一方面,自己家庭经济并不富足,花费这笔钱是不小的开支,而且也很难说到底有没有效果,有多少效果;另一方面,确实非常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绩能上去,看到那么多别的家庭在给孩子花钱参加“校外辅导”,生怕自己不跟进,孩子成绩跟不上,对不起孩子,也对不起自己,于是不管“三七二十一”,也就硬撑着带孩子“去补了再说”。这样心态的家长,在我所了解的情况中,其实占了很大一部分。
我们不少教师基于理念上的认识或利益上的驱动,有时也会明里暗里“引导”家长让孩子去参加“校外辅导”,甚至会对家长说“为孩子花钱,要花在刀刃上”。也有不少校长基于政策上的规定,虽然一般不会作公开宣传与表态,但对教师的“违规家教”,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对家长给孩子安排“校外辅导”更是听之任之。在他的理念中,“校外辅导”对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多少还是有好处,有帮助的。于是又想,“校外辅导”又不要我学校掏钱,校长掏钱,我又没逼着他们去,是家长自己愿意,如能帮助提高学生成绩,对于我学校、我校长何乐而不为呢?
那么,“校外辅导”到底对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到底有没有好处?有多少好处?到底是利多还是弊多?笔者的观点,当然是不能一概而论。就初中阶段而言,从补习的科目与内容来看,如果是艺术与体育等一些非考试科目,那应该还是有好处的,因为在学校里接受专业学习与训练的时间毕竟太少,尤其像书法、绘画、器乐弹奏、舞蹈等,如果孩子在这方面自己有兴趣,也有一定的潜力,并且家长也有意让孩子在这方面有特长发展,我认为适当参加一些“校外辅导”,是有必要的,一般也会有良好的效果。
而事实是初中阶段,考试学科的压力与小学相比明显加大,学习的科目多了,难度也增加了,所以初中阶段的“校外辅导”多数集中在考试学科上,就我们浙江省近10余年的情况来说,就是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社会五大学科上,尤以数学、英语、科学三大学科最多,语文与社会相对少一些。那么,这些学科,对于家长来说,到底需不需要给孩子搞“校外辅导”,笔者的观点:整体而言,对大多数孩子来说,参加“校外辅导”弊大于利,尤其是盲目跟风,更可能毁了孩子。所以,能不搞尽量不搞,能少搞尽量少搞。
理由一:这些学科都是所谓的基础学科,它里面所包含的知识与技能,学科老师都会在课堂上以不同的形式与方式方法教给学生,而且日后还会分阶段地对前面的知识加以复习、巩固,包括节次复习、单元复习、期中复习、期末复习。学生一般情况下,如能按要求及时做好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准确把握知识的重点与难点,对理解不清的、不透彻的,若能“不耻下问”,及时问老师或同学,一般都没有问题,真的没有必要再去参加“校外辅导”。作为已接近30年教龄的教育工作者,回想我们过去的学习历程,除了同学间的一些相互帮助,哪有什么“校外辅导”,我们不是都很好地过来了,而且相比今天的孩子,那时候的我们与后来的我们更显示独立的能力。其实,今天的孩子,不靠“校外辅导”,学习成绩优秀的比比皆是,大有人在,他们才称得上真正的优秀者。
我任校长的上一个学校,曾经有一个非常普通的家庭,孩子是双胞胎,经济条件很一般,去年一个考上北大,一个考上浙大,有媒体专门问家长:孩子上小学、中学有否给他搞过“校外辅导”?家长坦率地说从来没搞过。
理由二:人都会有惰性,都会有依赖性,长期为孩子搞“校外辅导”,时间一长,他便养成了习惯,想改都不容易。尤其一些家长,当初送孩子去补习,本身就没有让孩子“断奶”的想法,时间久了,就真的很难“断奶”。而“校外辅导”不管怎么说,充其量,不过是人一天中的“佐餐”而已,而不是“正餐”。试想“正餐”没吃好,光靠“佐餐”怎么行?其实,只要把“正餐”吃好了,有没有“佐餐”真的不重要。事實上,就是有这样的孩子,他上课不认真听讲,老师布置的作业也没有去认真完成,有问题也不问,不懂装懂,倒是家长给他安排的“校外辅导”至少表面上一次不落,这样的孩子,不可能会有学习成绩上的进步。
作为校长,一直听很多班主任、教师反映,双休日的学生作业质量往往最差(一般是每天当堂训练或午自修有教师管理的时候作业质量较高,然后是周一至周四的回家作业质量次之)。那本来,周五晚上与双休日回家作业的时间最充裕,教师的期望值也比较高,那为何偏偏作业质量反而最差呢?一般地,班主任与任科教师都会埋怨,说明学生学习自觉性不够,喜欢偷懒。对于这种观点,笔者不敢苟同。双休日的学生回家作业质量为何最差,我认为,跟家长过多地给孩子搞“校外辅导”有关,试想:一个孩子一周辛苦下来了,结果家长让他再接受“校外辅导”,搞一科就是半天,搞两科就是一天,总共才两天双休,小孩子嘛,总还要休息,玩耍一下,还要完成教师布置的回家后作业,怎么办?当然,只能随便一点应付一下,这样的回家作业质量还会高吗?我曾听多个学生亲口跟我讲这样的话,我认为不无道理。作为家长、教师真的有反思的必要。
关于“要不要给孩子校外辅导”,可能身份不同,情况不同,立场不同,理念不同,所持的观点也不同,尤其是家长与教师,许多观点都很不相同。作为一个既严肃敏感,又无法回避的话题,笔者也关注很多年了,也想较深层次地去剖析此问题,同时表达我的观点,也权且作为给对此问题一直很矛盾、很纠结的广大家长提供一个参考。
“校外辅导”,顾名思义,就是孩子在学校里接受正常的教学之外,在校外接受的一些教学活动,俗称“校外补课”。形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孩子到教师家里接受辅导(也有少数是教师到学生家里给学生辅导),就是一般我们常说的“家教”;另一种就是送孩子到社会上办的培训机构接受辅导。因为时间关系,这两种形式基本都在双休日或暑寒假进行,部分也会在周一至周五的晚上进行。
综观近十年的中国“校外辅导”市场,虽屡有整顿与打击,但生意终究一直相当红火,尤其是城区或城区周边更有愈演愈烈之势。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有众多的家长愿意将自己的孩子送进这个“市场”,以期助力孩子学习,提高学习成绩。现代家庭,因为孩子少,家庭重视,所以每个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有个美好的未来,这无可厚非。许多家长认为自己没水平给孩子辅导,或忙于工作、生意,没精力,没时间管,总认为再去校外让教师补一下,总有一点好处的,再加上家里也不在乎这点钱,于是便“毫不犹豫”地将孩子送到教师家里,或去社会培训机构“补课”,甚至不管孩子心里愿意不愿意。
除上述情况外,其实也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心理其实很矛盾,很纠结,很茫然,一方面,自己家庭经济并不富足,花费这笔钱是不小的开支,而且也很难说到底有没有效果,有多少效果;另一方面,确实非常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绩能上去,看到那么多别的家庭在给孩子花钱参加“校外辅导”,生怕自己不跟进,孩子成绩跟不上,对不起孩子,也对不起自己,于是不管“三七二十一”,也就硬撑着带孩子“去补了再说”。这样心态的家长,在我所了解的情况中,其实占了很大一部分。
我们不少教师基于理念上的认识或利益上的驱动,有时也会明里暗里“引导”家长让孩子去参加“校外辅导”,甚至会对家长说“为孩子花钱,要花在刀刃上”。也有不少校长基于政策上的规定,虽然一般不会作公开宣传与表态,但对教师的“违规家教”,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对家长给孩子安排“校外辅导”更是听之任之。在他的理念中,“校外辅导”对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多少还是有好处,有帮助的。于是又想,“校外辅导”又不要我学校掏钱,校长掏钱,我又没逼着他们去,是家长自己愿意,如能帮助提高学生成绩,对于我学校、我校长何乐而不为呢?
那么,“校外辅导”到底对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到底有没有好处?有多少好处?到底是利多还是弊多?笔者的观点,当然是不能一概而论。就初中阶段而言,从补习的科目与内容来看,如果是艺术与体育等一些非考试科目,那应该还是有好处的,因为在学校里接受专业学习与训练的时间毕竟太少,尤其像书法、绘画、器乐弹奏、舞蹈等,如果孩子在这方面自己有兴趣,也有一定的潜力,并且家长也有意让孩子在这方面有特长发展,我认为适当参加一些“校外辅导”,是有必要的,一般也会有良好的效果。
而事实是初中阶段,考试学科的压力与小学相比明显加大,学习的科目多了,难度也增加了,所以初中阶段的“校外辅导”多数集中在考试学科上,就我们浙江省近10余年的情况来说,就是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社会五大学科上,尤以数学、英语、科学三大学科最多,语文与社会相对少一些。那么,这些学科,对于家长来说,到底需不需要给孩子搞“校外辅导”,笔者的观点:整体而言,对大多数孩子来说,参加“校外辅导”弊大于利,尤其是盲目跟风,更可能毁了孩子。所以,能不搞尽量不搞,能少搞尽量少搞。
理由一:这些学科都是所谓的基础学科,它里面所包含的知识与技能,学科老师都会在课堂上以不同的形式与方式方法教给学生,而且日后还会分阶段地对前面的知识加以复习、巩固,包括节次复习、单元复习、期中复习、期末复习。学生一般情况下,如能按要求及时做好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准确把握知识的重点与难点,对理解不清的、不透彻的,若能“不耻下问”,及时问老师或同学,一般都没有问题,真的没有必要再去参加“校外辅导”。作为已接近30年教龄的教育工作者,回想我们过去的学习历程,除了同学间的一些相互帮助,哪有什么“校外辅导”,我们不是都很好地过来了,而且相比今天的孩子,那时候的我们与后来的我们更显示独立的能力。其实,今天的孩子,不靠“校外辅导”,学习成绩优秀的比比皆是,大有人在,他们才称得上真正的优秀者。
我任校长的上一个学校,曾经有一个非常普通的家庭,孩子是双胞胎,经济条件很一般,去年一个考上北大,一个考上浙大,有媒体专门问家长:孩子上小学、中学有否给他搞过“校外辅导”?家长坦率地说从来没搞过。
理由二:人都会有惰性,都会有依赖性,长期为孩子搞“校外辅导”,时间一长,他便养成了习惯,想改都不容易。尤其一些家长,当初送孩子去补习,本身就没有让孩子“断奶”的想法,时间久了,就真的很难“断奶”。而“校外辅导”不管怎么说,充其量,不过是人一天中的“佐餐”而已,而不是“正餐”。试想“正餐”没吃好,光靠“佐餐”怎么行?其实,只要把“正餐”吃好了,有没有“佐餐”真的不重要。事實上,就是有这样的孩子,他上课不认真听讲,老师布置的作业也没有去认真完成,有问题也不问,不懂装懂,倒是家长给他安排的“校外辅导”至少表面上一次不落,这样的孩子,不可能会有学习成绩上的进步。
作为校长,一直听很多班主任、教师反映,双休日的学生作业质量往往最差(一般是每天当堂训练或午自修有教师管理的时候作业质量较高,然后是周一至周四的回家作业质量次之)。那本来,周五晚上与双休日回家作业的时间最充裕,教师的期望值也比较高,那为何偏偏作业质量反而最差呢?一般地,班主任与任科教师都会埋怨,说明学生学习自觉性不够,喜欢偷懒。对于这种观点,笔者不敢苟同。双休日的学生回家作业质量为何最差,我认为,跟家长过多地给孩子搞“校外辅导”有关,试想:一个孩子一周辛苦下来了,结果家长让他再接受“校外辅导”,搞一科就是半天,搞两科就是一天,总共才两天双休,小孩子嘛,总还要休息,玩耍一下,还要完成教师布置的回家后作业,怎么办?当然,只能随便一点应付一下,这样的回家作业质量还会高吗?我曾听多个学生亲口跟我讲这样的话,我认为不无道理。作为家长、教师真的有反思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