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各式各样的新媒体层出不穷,微博、微小说、微信、微电影等充斥着人们的生活,人类进入了“微时代”。特别是最近几异军突起的微电影,大有赶超院线电影的势头,成为“网络红人”。本文将针对微电影在短时间内收到大众的追捧,从导演、投资人、大众三方面做心理层面的探究。
关键词 微电影 心理 探究
微电影,即微型电影,又称微影。百度百科上面的定义是微电影是指专门运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时”放映、“微周期制作”和“微规模投资”的视频。广告界一致认为2010年12月由吴彦祖主演的商业短片《一触即发》是中国微电影的处女秀,尽管之前在网络上有一些草根阶层自制的视频短篇,但那不算严格意义上的微电影。自从《一触即发》成功之后,微电影果然“一触即发”,势不可挡,《老男孩》、《天堂午餐》、《来信》、《看球记》等等这些优秀的微电影都在短短的时间内破了千万,《66号公路》的网络点击量甚至超过了2亿,试问中国电影史这么多年,能够破亿的电影又能有几部呢?为什么微电影能够在短短的两年间拥有这么庞大的追捧者,这其中的原因很值得玩味。笔者将从心理方面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
一、微电影的商业价值引发“投资热”
关于微电影的商业价值在这里笔者不想从它的投资和制作周期等角度来论述,因为随着微电影越来越专业化,笔者认为微电影的投资仍然是非常大的,它之所以能够带来经济效益,主要还是要从其效益来谈。
微电影时长限制不大。插播在电视剧里的广告它的时长是与成本成正比的,而且费用也是极高的,特别是在一些比较有名的电视台就更不用说了,广告商为了节约成本都会尽量压缩时间。另外,在短短的几分钟之内,有多少广告,观众又能记得多少呢?植入式广告就更不用说了,要么给你的牌子一个特写镜头,最好的直接在对白里说出你的牌子。但是微电影就不一样,虽然称为“微”,但是若是对广告而言,那可以称为“巨”了。时间的限制放宽,一则给予广告商充分的时间去宣传自己的产品,二则也给予他们更多发挥的空间。再者,其放映的时期也没有限制,由于它是利用网络平台,所以基本上是一次投入,而不像插播那样,需要每年续约,增加成本。
微电影群众定位更准确。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电视机越来越推出历史舞台了,报纸的消费群体也绝对比不上网络,所以这两者的使用群体大部分是老年人和中年妇女。但是很多产品的消费群体主要还是面向年轻人,采用微电影的形式宣传,能够获得较大的群众认可度,也可以获得较大的收益。
微电影的投资回笼率快,掌握主动权。不管其成本是不是多,微电影的制作周期短这确实是个不争的事实,也正因为这一点广告商可以在短时间之内了解宣传的成功度和投资的回报率。另外,广告商可以自制自销,掌握整个营销过程的主导权。
二、微电影的准入机制引发“导演热”
传统的电影是在院线里播放,票房好不好成了电影是否成功的一个标志。而电影要能够在院线上映,必须先有院线肯买。所以,这个电影几乎成了名导和明星的玩意。
但是微电影不同,只要不是反党反社会等太过偏激就可以在网络上发布,只要你的电影够优秀就会有观众欣赏。
当下制作微电影的群体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广告商、明星、大众。
广告商制作微电影在上面已经谈到,就不再多说了。
明星导演微电影的情形也越来越多。明星作为这个社会的一个群体,他们要生存下去也有他们自己的规则,第一要有名,第二要不断地寻求自我突破。拍一部电影,周期太长,不像微电影那样,见效快。笔者开始对杜纶镁产生印象倒不是通过周杰伦的《不能说的秘密》,而是益达的广告,这一系列的益达广告让笔者开始喜欢这个女孩子。所以,接拍一个有价值的广告也不失为一个快速成名的方式。
寻求自我突破,这句话很多明星都说过,他们总说希望可以诠释不同的角色,得到一种突破,这诚然是寻求突破的一种方式,然而还有一种突破的方式也较为人所追捧。有句话说得好“演而优则导”、“演而优则制”,现在很多明星现在都当起了导演或制片人,比如说姜文、赵薇、林心如等,他们也都做得很成功。但电视剧或是电影都是大制作,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信心能够担得起这个担子,而小成本、小制作的微电影给了他们这个机会。任达华的《香水》、林俊杰的《谁是遇见你》、李冰冰的《闺蜜》、刘镇伟的《大制作》、徐峥的《一部佳作的诞生》,吴君如的《超时空围脖》,Hebe的《有空常联系》都是这方面的代表。所以微电影在得到大众的追捧下,也得到了许多明星的支持。有了明星的加入,自然就会产生明星效应,微电影自然就更火了。
还有一批人,基本上可以称为微电影是始祖了,那就是大众。微电影的前身可以认为是一些网友自制的视频短片,这些短片要么符合现实生活,要么搞笑,要么富有教育意义和人生哲理,得到了观众的追捧,像《来信》、《天堂的午餐》都是感人肺腑的好片。观众做“导演”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爱需求、尊重需求、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导演”无疑是个非常神圣的名词,可以做导演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事情,看到自己的作品在网络上被人追捧对很多人来说都可以得到一种心灵的满足。所以,很多草根阶层也投身微电影事业,创作微电影。
三、微电影的自身特性引发“追捧热”
笔者在上面所提到的微电影基本上都是点击率破千万的,为什么微电影能够得到这么多观众的认可呢? 这与微电影自身的特性符合了大众的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
微电影的时长短,符合人们的生活节奏。生活在21世纪的人们普遍感到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微电影的“微时长”刚好能够迎合这种生活节奏,一般的微电影最多不过五分钟,这种时间成本是大多数人都可以接受的。微电影和正规的电影一样,有完整而扣人心弦的情节,只不过它是采用一种压缩式的方式在整合一部影片,这种快节奏的播放方式非常符合工作繁忙的大众群体。
微电影观看充分的自主化带来了观众接受心理的空前容忍度。网络上的微电影都是免费的,观众可以自主无限次随意的观看。这一方面避免了影院观赏时出现的那种观众抱怨出钱看烂片的情况,另一方面,也可以自主的选择想看的微电影。这种观众心理的容忍程度使他们对于微电影中包含的商业因素有了更加理性的认识。再者,由于微电影的天生就与商业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这让观众对于微电影中所包含的商业气息有了更大的包容度。
微电影包含了人类美好的精神与愿望,符合大众的心理诉求。微电影之所以能够吸引大众的眼球,其自身的价值非常重要。即使像一些商业微电影中,在它的产品中也寄托了人类美好的感情,像《看球记》里体现的父子情,《66号公路》体现追逐自由的愿望,益达口香糖系列的微电影体现了爱情的酸甜苦辣。人都是感情动物,虽然这个时代不断地灌输着“金钱至上”的观念,但是人类最基本的感情是永远不会变的,对于爱情、亲情、友情的诠释,对于自由、理想的追求,都是人类共同的心理诉求,都会得到观众的认可,关键在于你用怎样的方式来诠释。 。
一部电影的卖座无非就是这几个因素,有投资者提供足够的资金,一个好的导演将电影以一种独特的形式呈现出来,电影本身包含的价值内涵能够满足大众的心理诉求。而微电影在某种程度上在这三者的契合度是非常好的,它似乎能够把握这三者的心理,而将他们作用在一起,这也解决了中国电影业一个非常尴尬地局面,即商业和艺术的冲突。而且根据以上的分析,微电影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好的,只要人们能够不断地发掘新的创意,那么市场将会是无限的。
参考文献:
[1]白传之,闫欢.媒介教育论:起源、理论与应用[M].北京: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2]陈红莲.网络“微电影” 的传播学解读[J].今传媒,2011( 12) .
[3]张梦.迅速走红的网络 “微电影” [J].中关村,2011( 08) .
[4]刘一赐.五问“微电影”:不靠谱的概念,不靠谱的未来![N].光明日报.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
关键词 微电影 心理 探究
微电影,即微型电影,又称微影。百度百科上面的定义是微电影是指专门运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时”放映、“微周期制作”和“微规模投资”的视频。广告界一致认为2010年12月由吴彦祖主演的商业短片《一触即发》是中国微电影的处女秀,尽管之前在网络上有一些草根阶层自制的视频短篇,但那不算严格意义上的微电影。自从《一触即发》成功之后,微电影果然“一触即发”,势不可挡,《老男孩》、《天堂午餐》、《来信》、《看球记》等等这些优秀的微电影都在短短的时间内破了千万,《66号公路》的网络点击量甚至超过了2亿,试问中国电影史这么多年,能够破亿的电影又能有几部呢?为什么微电影能够在短短的两年间拥有这么庞大的追捧者,这其中的原因很值得玩味。笔者将从心理方面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
一、微电影的商业价值引发“投资热”
关于微电影的商业价值在这里笔者不想从它的投资和制作周期等角度来论述,因为随着微电影越来越专业化,笔者认为微电影的投资仍然是非常大的,它之所以能够带来经济效益,主要还是要从其效益来谈。
微电影时长限制不大。插播在电视剧里的广告它的时长是与成本成正比的,而且费用也是极高的,特别是在一些比较有名的电视台就更不用说了,广告商为了节约成本都会尽量压缩时间。另外,在短短的几分钟之内,有多少广告,观众又能记得多少呢?植入式广告就更不用说了,要么给你的牌子一个特写镜头,最好的直接在对白里说出你的牌子。但是微电影就不一样,虽然称为“微”,但是若是对广告而言,那可以称为“巨”了。时间的限制放宽,一则给予广告商充分的时间去宣传自己的产品,二则也给予他们更多发挥的空间。再者,其放映的时期也没有限制,由于它是利用网络平台,所以基本上是一次投入,而不像插播那样,需要每年续约,增加成本。
微电影群众定位更准确。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电视机越来越推出历史舞台了,报纸的消费群体也绝对比不上网络,所以这两者的使用群体大部分是老年人和中年妇女。但是很多产品的消费群体主要还是面向年轻人,采用微电影的形式宣传,能够获得较大的群众认可度,也可以获得较大的收益。
微电影的投资回笼率快,掌握主动权。不管其成本是不是多,微电影的制作周期短这确实是个不争的事实,也正因为这一点广告商可以在短时间之内了解宣传的成功度和投资的回报率。另外,广告商可以自制自销,掌握整个营销过程的主导权。
二、微电影的准入机制引发“导演热”
传统的电影是在院线里播放,票房好不好成了电影是否成功的一个标志。而电影要能够在院线上映,必须先有院线肯买。所以,这个电影几乎成了名导和明星的玩意。
但是微电影不同,只要不是反党反社会等太过偏激就可以在网络上发布,只要你的电影够优秀就会有观众欣赏。
当下制作微电影的群体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广告商、明星、大众。
广告商制作微电影在上面已经谈到,就不再多说了。
明星导演微电影的情形也越来越多。明星作为这个社会的一个群体,他们要生存下去也有他们自己的规则,第一要有名,第二要不断地寻求自我突破。拍一部电影,周期太长,不像微电影那样,见效快。笔者开始对杜纶镁产生印象倒不是通过周杰伦的《不能说的秘密》,而是益达的广告,这一系列的益达广告让笔者开始喜欢这个女孩子。所以,接拍一个有价值的广告也不失为一个快速成名的方式。
寻求自我突破,这句话很多明星都说过,他们总说希望可以诠释不同的角色,得到一种突破,这诚然是寻求突破的一种方式,然而还有一种突破的方式也较为人所追捧。有句话说得好“演而优则导”、“演而优则制”,现在很多明星现在都当起了导演或制片人,比如说姜文、赵薇、林心如等,他们也都做得很成功。但电视剧或是电影都是大制作,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信心能够担得起这个担子,而小成本、小制作的微电影给了他们这个机会。任达华的《香水》、林俊杰的《谁是遇见你》、李冰冰的《闺蜜》、刘镇伟的《大制作》、徐峥的《一部佳作的诞生》,吴君如的《超时空围脖》,Hebe的《有空常联系》都是这方面的代表。所以微电影在得到大众的追捧下,也得到了许多明星的支持。有了明星的加入,自然就会产生明星效应,微电影自然就更火了。
还有一批人,基本上可以称为微电影是始祖了,那就是大众。微电影的前身可以认为是一些网友自制的视频短片,这些短片要么符合现实生活,要么搞笑,要么富有教育意义和人生哲理,得到了观众的追捧,像《来信》、《天堂的午餐》都是感人肺腑的好片。观众做“导演”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爱需求、尊重需求、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导演”无疑是个非常神圣的名词,可以做导演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事情,看到自己的作品在网络上被人追捧对很多人来说都可以得到一种心灵的满足。所以,很多草根阶层也投身微电影事业,创作微电影。
三、微电影的自身特性引发“追捧热”
笔者在上面所提到的微电影基本上都是点击率破千万的,为什么微电影能够得到这么多观众的认可呢? 这与微电影自身的特性符合了大众的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
微电影的时长短,符合人们的生活节奏。生活在21世纪的人们普遍感到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微电影的“微时长”刚好能够迎合这种生活节奏,一般的微电影最多不过五分钟,这种时间成本是大多数人都可以接受的。微电影和正规的电影一样,有完整而扣人心弦的情节,只不过它是采用一种压缩式的方式在整合一部影片,这种快节奏的播放方式非常符合工作繁忙的大众群体。
微电影观看充分的自主化带来了观众接受心理的空前容忍度。网络上的微电影都是免费的,观众可以自主无限次随意的观看。这一方面避免了影院观赏时出现的那种观众抱怨出钱看烂片的情况,另一方面,也可以自主的选择想看的微电影。这种观众心理的容忍程度使他们对于微电影中包含的商业因素有了更加理性的认识。再者,由于微电影的天生就与商业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这让观众对于微电影中所包含的商业气息有了更大的包容度。
微电影包含了人类美好的精神与愿望,符合大众的心理诉求。微电影之所以能够吸引大众的眼球,其自身的价值非常重要。即使像一些商业微电影中,在它的产品中也寄托了人类美好的感情,像《看球记》里体现的父子情,《66号公路》体现追逐自由的愿望,益达口香糖系列的微电影体现了爱情的酸甜苦辣。人都是感情动物,虽然这个时代不断地灌输着“金钱至上”的观念,但是人类最基本的感情是永远不会变的,对于爱情、亲情、友情的诠释,对于自由、理想的追求,都是人类共同的心理诉求,都会得到观众的认可,关键在于你用怎样的方式来诠释。 。
一部电影的卖座无非就是这几个因素,有投资者提供足够的资金,一个好的导演将电影以一种独特的形式呈现出来,电影本身包含的价值内涵能够满足大众的心理诉求。而微电影在某种程度上在这三者的契合度是非常好的,它似乎能够把握这三者的心理,而将他们作用在一起,这也解决了中国电影业一个非常尴尬地局面,即商业和艺术的冲突。而且根据以上的分析,微电影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好的,只要人们能够不断地发掘新的创意,那么市场将会是无限的。
参考文献:
[1]白传之,闫欢.媒介教育论:起源、理论与应用[M].北京: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2]陈红莲.网络“微电影” 的传播学解读[J].今传媒,2011( 12) .
[3]张梦.迅速走红的网络 “微电影” [J].中关村,2011( 08) .
[4]刘一赐.五问“微电影”:不靠谱的概念,不靠谱的未来![N].光明日报.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