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小心”的语义泛化及成因等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wbitc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言
  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和标准语。普通话口语化的历史并不长,因此是一种具有非常强的可塑性的语言。经过时间的雕磨,普通话受各种影响发生了许多短时间内无法觉察的新变化,其一就是词语的非本义化。非本义化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完全非本义化,即词语不再延续最初的意义,彻底抛弃原义,只使用新义,如与典故、历史事件相关的成语,由于历史的非可再现性,在现代汉语中主要应用其非本义;另一种是部分非本义化,即词语在不偏离原义的情况下添加新义。部分非本义化又可以分为语义多元化和语义泛化两种次类别。
  语义多元化指词语经过发展,演变成多个互相没有直接联系的义项,也可以看作同形异义词。语义泛化包括从个别到一般、具体到抽象、专有到普通、附带感情色彩到无感情色彩差别等变化过程及其结果,是经济原则在语言中的体现。如“蒸发”一词由本义“液体表面缓慢地转化成气体”,发展到现在可以指任何事物突然消失的现象,用在“许多消费者在股市中的财富被大幅蒸发”,“中介机构携巨款蒸发”等话语中(陈佩秋2001);又如,“搞不好”作为现代汉语中的习用语,本义为“表示说话人感到难以表达且认为不利的判断”,但近年该习用语由于包含的“不好”的语义已经弱化,词义已泛化为不带感情色彩的可能性评判词(杨晓霖2006)。语言和社会处于共变之中,这种共变导致语言变化特别是语义泛化。同时,由于语言又必须具有适应性才能满足人类对它提出的新要求(里奇1987:46),语义泛化即是一种适应性选择。此外,语言系统的内部变化及语言间的接触以及使用该语言民族的社会文化心理,也是制约语言不可忽视的力量(赵荣霞2001)。
  流行词语由于被广泛而高频的使用,已成为整个汉语词汇家族中最受瞩目的“明星”。“流行词汇以其广阔的辐射面和深远的影响力,不断地刷新着汉语词汇的面貌,也不断地孕育着新兴的词义。词义泛化是一个历时的渐变过程。当词语的意义泛化到使该词成为流行词语时,它的意义就呈现出多元化、模糊化、开放化的形态。”(杨文全,陈婧2004)研究语义泛化对于研究语言变异与语言发展有深远意义,本文主要探讨“一不小心”这一现代汉语流行语的语义多元化、模糊化、开放化并简要揭示其泛化原因。
  
  一、“一不小心”的本义
  “一不小心”这个短语可以拆分为“一”、“不”和“小心”三部分,是在“小心”的基础上添加附加成分构成的。其中,主体成分“小心”意为对外界事、物、或人等持防备警惕心理,以防止不幸、危险、错误、麻烦等的发生;“一”表示两件事在时间先后上有承接关系,经过某一短暂动作或满足某一动作条件就会出现某种结果。“不”是对“小心”的否定,“不小心”意为没有对外界事物、环境等持防备警戒心理。
  句型“一不小心……”与“一不留神……”句法特点和语义特点类似,属于“-V1,就V2P”句型,“不小心”是V1。根据在这种句型中,“-Vl”与后续的V2P的语义关系是动作与动作产生的结果的关系。这种语义关系中的“-V1”与“V2P”有很强的伴生性和因果必然性(程邦雄2003)。在这个句型当中,“一不小心”与后续的V2P主要表示两种语义关系:一是当不小心已成事实时,V2P表示的是动作“不小心”所产生的结果;一是当“一不小心”是尚未实现的条件或假设情况时,V2P表示的是动作“不小心”一旦实现后的结果。一般说来,“一不小心”产生的结果虽然不利,但并不一定都非常严重。另外,“一不小心”所产生的后果一般是可以预测的、合理的以及非意外性的。
  “一不小心”的本义与“稍一不慎”相似,即语义与短语字面意思一致。
  一方面,“一不小心”可以指由于没有对外界事、物、或人等持防备警惕心理,而致使不必要的麻烦、错误和危险的发生。这种情况下,“一不小心”常与表示完结助词“了”连用。如:
  (1)他一不小心按了删除键,文件内容就消失了。
  (2)一不小心,肚子着凉了。
  (3)一不小心,头撞到了电线杆。
  (4)他一不小心把水杯碰倒了,水都洒到了键盘上。
  另一方面,“一不小心”中的“一”又是可用作假设,以说明如果命题的论元不对外界事物或环境持防备警惕心理,就引发不幸、危险、错误、麻烦等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一不小心”常与“就会”、“就可能”、“可要”或“就要”这一类表动作可能性或趋向性的副词连用。如:
  (5)这种事情马虎不得,因为一不小心我就要付出血的代价。
  (6)麻醉学问大,一不小心就会要命。
  (7)一不小心,你可能就永远失去做母亲的机会。
  (8)同学们现在生活学习都很紧张,难免有粗心大意的时候, 一不小心就会引起火灾等一系列严重问题。
  (9)市场竞争激烈,一不小心就可能葬身鱼腹。
  (10)由于化工生产是一项技术含量高,操作风险大的行业,一不小心就会酿成大祸。
  (11)不同的鲜花含义各不相同,搭配时不可只讲究外观美丽,一不小心,搭配错误,可要闹笑话了。
  
  二、“一不小心”的新义
  语义泛化的词汇在流行词汇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最近几年来,“一不小心”在汉语中流行开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该用语语义出现了泛化倾向,部分语义偏离字面本义。
  笔者将“一不小心”自非本义用法分类举例如下:
  1.表示“很容易”、“很可能”的意思,很容易就遇到某种情况或演变成某个后果。这里没有意外的含义,跟“小不小心”、“小没小心”本身其实没有多大联系。很可能是好的结果也有可能是不利的结果。语义上只强调某状况发生的可能行非常大,与“搞不好”语义泛化后的用法相仿。
  (12)只要掌握相关技巧,再配合一些好运气,一不小心就能拿到第一名。
  (13)对手实力很弱,一不小心就能整个冠军。
  (14)自信的尺度很难把握,一不小心就成了自负与狂妄。
  (15)湖南卫视就是后方基地,湖南的传媒也是国内一等一的好,(进了湖南的这个大学学传媒)一不小心就可进湖南卫视,一不小心又是一个李湘何炯。
  (16)不要让这些“隐形杀手”长期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它们触手可及,一不小心我们就会将“隐形杀手”带回家。
  (17)现在这个世界诱惑太多,每个人的性格、人生观、爱情观,都是千奇百怪。在这样的环境里,有些事情,一不小心就会发生。
  这种情况下,“一不小心”有时与“可能”之类的词连用以加强某种结果出现的机率。这时候,即使将“一不小心”去掉也不会影响句子的整体意义。如:
  (18)在家里上网很可能一不小心就蹦出不良页面。
  2.表示由于某事物的特殊性或处在某种特殊环境,而使得某种状况发生的机率非常的大,含有“随时就可能发生某事”的意思。
  (19)这里开车要特别注意,一不小心,你就会撞到一位 诺贝尔奖获得者。
  (20)稻飞虱的肆虐,不仅危害农作物,同时也影响了市民生活,走在路上,一不小心虫子就钻进人的怀里、眼里和嘴里,甚至沾满了衣服,跟着“登堂入室”。
  (21)一不小心就被美国小偷算计了。
  (22)你一看就是那种一不小心就干坏事的人。
  3.表示不管你情不情愿、觉没觉察到、小没小心,一切顺其自然的发展,结果就产生了。这种结果虽不由自主但很自然的,没有偶然、意外的含义。
  (2 3)户外运动一不小心流行起来。
  (24)一不小心就长大了。
  (25)一不小心自己已经老了。
  (26)只是一不小心温习了一下春天
  只是一不小心遗漏了一点夏天
  只是一不小心阅读了一页秋天
  只是一不小心捡到了一块冬天
  然后我们长大了
  (27)我也三十岁了,好像一不小心就跨进了中年女人的行列,青春只剩了个尾巴了。(表示一种不情愿或无奈)
  (28)从美术学院出来,一不小心就在华商报呆4年多了
  (29)快乐就是一不小心笑出声来
  (30)当一个人害怕挑战的时候,负面的语言一不小心就会在心中和嘴巴上出现,诸如:“不可能!”,“做不到!”,“我不行!”,“太难了!”
  4.由于偶然或巧合的机会导致了结果的发生。没有意外,但也不是顺其自然的发展结果。相当于“偶然的情况下”或“一个巧合”等。
  (31)一不小心又看到了几个错别字。(说明错别字存在很多,不留神,不经意都能发现)
  (32)哈利伯特一不小心就闯进了他的灵感与生命。
  (33)一不小心打开网页,发现中国赫然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市场。
  5.表示“不经意问出现了意外的结果”,论元在做某件事或面对某一状况时,没有预想到或正常情况下不应产生这样的好的结果。语义上相当于“没想到”、“竟然”或“出乎意料的”。如:
  (34)可是,没想到,我竟一不小心,撞到了我的爱情。
  (35)古鱼类学研究者“一不小心”变成了古鸟类学家。 (在寻找古鱼类化石的过程中却意外的找到了古鸟类化石,而使研究者改变了研究方向。)
  (36)傻小子一不小心娶回了漂亮媳妇。
  (37)所以,随着欧洲杯的深入进行,看着以往在国际重大比赛中从来没有赢过球的希腊队,一不小心就将东道主斩于马下,将卫冕冠军扫地出门。
  (38)一不小心,就混成了一个单身百万富翁。
  (39)这儿插一根筷子,一不小心就长成了一片竹林。
  (40)可能当初王春同意接手上海的室内五人制足球队的时候,他怎么都没想到,一不小心,他的球队成了全国第二。
  (41)浙江民间世界杯一不小心,办出了“国际影响”。
  6.论元由于别人的“不小心”(包括疏忽大意及故意而为的情况)或客观因素导致的社会变化而使自己的状况发生了完全的改变,有时改变是真实的,有时这种改变却不是真的。表示结果是其他因素强加的,强调的不是意外,而是表达无可奈何、奇怪、荒唐等意味。
  (42)为什么我的房子一不小心就成了“豪宅”?
  (43)一不小心宋祖德“娶”了徐静蕾
  (44)6打了个倒立一不小心就变成了9。
  (45)一不小心真钱变成了假币。
  (46)宠物主人一不小心成“猪倌”。
  7.“一不小心”还可用于讥讽的语气中,用作反语。即语义上表达了某结果从表面看上去是由于不小心造成的,而事实上是人为的、故意的或早有预谋的。如:
  (47)饭店账单“一不小心”就出错。奇怪的是:都是多算,却无少算……要是不仔细看账单,还真给饭店忽悠过去了。
  (48)在当地,保护区管理局是一个事业单位,也是一个“养人”的清闲地方,于是成立之初便被许多人瞄上,呼啦啦一下子涌进来七八十人,“一不小心”就弄成了一个庞大的单位。
  8.在论元本身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产生了某种非正常结果。
  (49)但是我要说的是,媒体在这里一不小心变成了媚体,向那些在商品社会物质中的宠儿献媚、跟她们的风,追她们的影,实在让人不可原谅。
  (50)而所有经验尚浅的娱乐版记者、编辑同样一不小心,都成了好莱坞“大片”的义务宣传员。
  
  三、“一不小心”的用法总结
  “一不小心”在现代口语中已经固化为一个习用语,“一”在短语中的句法意义已经弱化,主要保留了其语义特点。作为一个整体,“一不小心”中“小心”或“不小心”的意义也已模糊化,意义已经泛化为表达某种情况出现的结果性和可能性的一个习用语,主要用于对一种事实(包括既成或将成的事实)进行陈述的语境里。在不同的语境下,其语义具有非常强的适应性。“一不小心”不仅可以表达“不小心”这个具体的动作原因,也可以用于抽象的表达某个伴随结果的产生过程。这种结果或可能性既有可能是不利的(例5、6、10、16等),也可能是有利的(例32、34、38等)或者是看上去有利但事实上却不利的(如例42等);既可以是消极的(例6、8、10等),也有可以是积极的(例12、13、15等);既有可以是意料之外的(例35、41、42等),也有可以是意料之中的(例13、14等);既可能是主观因素造成的(例12、14等),也可能是客观或外部因素造成的(例24、25、28等);既可以是正常的(例29、30、32等),也可以是非正常的(例45)…… 总之,“一不小心”由于其意义的泛化而使该词成为了现代汉语中的流行词语。它的意义已在不经意当中呈现出多元化、模糊化、开放化的形态。
  
  四、“一不小心”的其它形式
  “一不小心”成为流行语的同时,其用法也随着使用人群和使用语境的增加,而变得更加灵活,除用于“一不小心,(就)VP”的句型之外,还可以用于“一不小心的+NP”中,相当于“意外的”、“偶然的”意思,如:“一不小心的发明”,“一不小心的发现”,“一不小心的机遇/良机”,“一不小心的效果”等;除此之外,‘一不小心“还可以单独作名词使用,相当于”一个意外“的意思,如:
  (51)其实走到幕后真的是‘一不小心’,没有什么计划的,当这个事儿在你面前了,而你又有这个能力去做好它,你当然会去做了。
  (52)当然如此美妙的灵感和“一不小心”,是专门为那些有准备和……
  另外,另外,“一不小心”也可以说成“一个不小心”,一般用在带有诙谐、自我解嘲的语境下。如:
  (53)一个不小心两个不注意,就成为第三者。
  (54)一个不小心可能会酿成交通事故;一个不小心可能会造成帐目上的问题;一个不小心可能会与原定的目标擦肩而过;一个不小心,可能还会让自己或别人一辈子痛苦……
  
  五、“一不小心”语义泛化的语言社会文化因素
  语义泛化的动因是多方面的,是经济原则、语用修辞、社 会文化、民族心理等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语言本身发展变化的规律来看,语言发展所追求的目标是既表意清楚完备又不过分地增加学习、记忆的负担,词义泛化就是用不变的音形表达更复杂丰富的语义内涵,因此,“一不小心”语义泛化是适应语言的经济原则的要求而产生的(吴登堂2004)。
  社会生活的变化也是产生词义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现代社会以市场经济为中心,社会竞争激烈化,到处都充满风险。很多人不再有安全感、稳固感有关。这种危机感和动荡干主要通过语言形式表达出来,“一不小心”一词能形象的表达这种转瞬即逝的状况变迁的无情,因此,“一不小心”开始出现在诸如以下的话语中:
  (55)但就在这轰轰烈烈的“归国”潮中,“海归”们面前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就业的难度、经验的瓶颈,甚至自身素质也受到了质疑,“海归”不再奇货可居,物以稀为贵,一不小心还有变成“海待”之虞……
  (56)一不小心,你就有可能折旧成“处理品”,面临种种职业危机。
  (57)一不小心,你就下了岗。
  (58)经理人一不小心,创业者多年积攒的资本一夜之间就会化为乌有。
  社会多变,风险无处不在的同时,机遇也随处可寻,许多意想不到的机遇,不经意问就有可能发生,还可能主动往人身上撞。“一不小心”恰好能帮助人们表达了这种对生活和境遇的乐观态度,“一不小心”发生的事情验证了现代社会一切皆有可能的真实性,常与“没想到”一起使用。如例(12)、(15)、(34)等。
  由于现代人处事态度草率、不谨慎,把应该严肃对待的问题以随便的不负责任的方式处理了,用“一不小心”说出事情的结果,将后果轻巧的归结“不小心”这个看似没有主观故意的原因。例如用在“本不打算这么早就结了婚,不料一不小心女方怀了孕”、“在手术过程中,主刀医生一不小心接了好几个电话,吓得病人直发抖”。
  也可以“一不小心”在某种意义上满足了现代人诙谐、幽默、冷嘲热讽的语言风格的需要。如用在例(46)、(47)、(48)及附录例文等当中。
  另外,广告商与网络传媒等充分利用“一不小心”可以夸张的表达轻而易举或不经意的改变现状的语义,经常将“一不小心”置于广告语或新闻标题中,以吸引读者,引起他们阅读或参与某事情的兴趣。甚至一些小说、散文都以“一不小心……”为题,如高波的小说《一不小心有了女友》。其它例子如:
  (59)柳云龙一不小心跨了行导《暗算》玩转“深沉”(新闻标题)
  (60)阿里巴巴:一不小心做到了扇子大王
  (61)女孩玩鼠标垫一不小心赚了170万
  (62)一不小心中了五百万(某彩票预测网彩民中奖新闻)
  (63)一不小心网上飞来了百万订单
  
  结语
  词义经过泛化后会产生泛指义。泛指义产生之初具有临时性,还不会立即与原义并列于词条下,但当经历一段时间的使用,最终被使用群体普遍接受以后,就有可能固定下来,成为词典中的义项。(吴登堂2004)“一不小心”这一流行短语的泛指义正处于语言使用的考验过程中,是否最终固化为词典中的义项仍没有定论。
  (杨晓霖,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赵菁,广东东莞万江第三中学)
  
  “X门”词族探微 刘宗保
  
  在最近的报纸、网络等媒体上,我们常会看到诸如“电话门”“短信门”“解说门”等以“某某门”为结构特点的新词语,它们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就理解来说,如果单凭其字面意义,常常是“百思不得其解”,如“电话门”,是一种关于“电话”的“门”吗?显然不是,通过具体说明我们才知道,它说的是意大利足坛的一起丑闻,这桩丑闻是由于某某电话被窃听而引发的。因此只有深入的研究这类词,探讨它们的来源、生成机制、结构特点、运用等方面,才能透彻地理解。为了方便研究,我们把这些“某某门”类词统称为“X门”类词族。
  
  一、“X门”析源
  “X门”类词最初是来源于“水门”一词。“水门”是“Watergate”的意译,是美国华盛顿特区水门大厦的代称,与之相关的就是美国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水门事件”。1972年美国总统竞选的时候,在6月17日的凌晨,五个神秘人物在潜入水门大厦民主党总部时,被警方抓住,他们潜入的目的是更换以前偷放在民主党总部的窃听设备。警方在其中一人的电话簿中发现了当时总统助理的白宫电话号码。美国媒体迅速披露了此事,称之为“watergatecase(水门事件)”。经过两年漫长的调查,尼克松总统利用非法手段赢得总统连任的真相终于暴露出来,他也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于1974年8月8日辞职,使得“水门事件”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政治丑闻之一。
  水门事件发生后,复合词“Watergate”中的“gate”逐渐分化并重新组合,成为了新的英语词根,表示“丑闻事件”等范畴义。后来我国媒体在报道发生在美国等国外的相关事件时,常把一些“x-gate”等词意译后转述,如“伊朗门(Iran-gate)”“档案门(file-gate)”“拉链门(zipper-gate)”等,再后来,“x门”就完全的“汉化”了,出现了像“邮件门”“婚礼门”“短信门”“抄袭门”等一大批出自本土的“X门”类词。
  
  二、“X门”的生成机制
  从“X门”的来源可以看出,从“水门(watergate)”到“伊朗门(Iran-gate)”,两者的“门(gate)”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而从“伊朗门(Iran-gate)”到“x门”,这个过程则可以用传统上说的“语法类推”来解释。我们最为关心的是“水门(watergate)”通过怎样的途径,演化为“伊朗门(Iran—gate)”,或简而言之,由“水门(watergate)”而“x门”是问题的关键。有两个问题需要注意,即“水门”与“X门”的异同问题和“水门(watergate)”之“门(gate)”与“x门”之“门(-gate)”的异同问题,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语言从本质上说是语义的,只是这些语义通过什么方式渗透到语言形式中,或压缩为词汇等问题是很复杂的。我们尝试运用菲尔墨的框架语义学理论对“x门”现象作出解释。
  框架语义学认为词语代表了经验的分类或范畴化,这些范畴中的每一个都是依赖知识和经验背景的激活情境为基础的。一个框架,作为在对语言意义的描写中起作用的一个概念,是跟一些激活语境(motivating context)相一致的一个结构化的范畴系统,一些词语的存在,是为了将这些框架知识提供给交际中的参与者,同时完成对框架的范畴化。用于激活某个或某些范畴的语境是一些可以理解的实体、行为实践的模式或者一些社会制度的历史。在使用一个语言的过程中,说者应用一个框架到一个情境上,并显示他打算通过在这一个框架中使用已范畴化的词语来应用这个框架。
其他文献
无为县地处皖中,南濒长江,北依巢湖,无为方言属于北方方言的次方言——江淮官话,此方言中有一个虚词“吱”较为特别,它同时具有动态助词(表持续和完成)、语气助词、结构助词等多类用法。  一、无为方言的“吱”可粘附在动词形容词之后,表示动作的进行或状态的持续,相当于普通话的动态助词“着”  (一)表示动作正在进行。这时“吱”附于动词之后,一般不单用,而要和“在”结合起来使用,“在”用于句末,表现为“吱在
期刊
问:有时候听别人说“不尽人意”,有时候又听人说“不尽如人意”,究竟应当怎样说呢?  答:应当说“不尽如人意”。这里的“尽”是“都,完全”的意思,“如”是“符合”的意思。“尽如人意”就是“完全合乎人们的心意”。在前面加一个“不”,说成“不尽如人意”,意思是“不完全合乎人们的心意”,也就是“仍有让人不满意之处”的意思。其中的“如(符合)”不能省略,说成“不尽人意”是不妥当的。  (转自《光明网》)  
期刊
“勋”在现代汉语中几乎不能单用,它只能和与之同意相受的词语组成双音节词,而且这类词有较重的书面语色彩,如:功勋、勋劳、勋业等。《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列出了“勋”的两个义项:①功勋;②勋章。本文旨在梳理“勋”词义的源流,使人们更加了解“勋”这个明显带有古汉语意味的词语。  汉字“勋”的字体从古至今发生了两次转变。在《说文解字》和《说文解字注》中,我们可以看到“勋”字体第一次发生转变的情况。《说文
期刊
一、古代汉语教学中突出现代汉语能力培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古代汉语教学中突出现代汉语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古代汉语是专为HSK六级及六级以上的汉语言专业的本科留学生开设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但目前这门课的教学现状却并不乐观,教学效果也差强人意。很多留学生一方面认为该课程难度大,内容枯燥,仿佛“天书”一般;另一方面觉得这门课没有什么用处,因此根本不愿意学习,即使勉强学习,也是为了应付考试,为了拿到
期刊
口语交际能力是人与人在交往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翻开一本本语文教材,我们可以看到:苏秦凭借其雄辩家的卓越口才,说服六国君王连横抗秦,官拜六国丞相;能言善辩的邹忌是因其深谙口语交际艺术,用自身与城北徐公比美的事例委婉而又成功地劝谏齐王广开言路,以正视听;美貌的罗敷更是审时度势,考虑到不同的口语交际对象,通过夸耀自己的夫婿地位显赫来震慑趋炎附势的县太吏。在中国民间也流传着“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
期刊
朱德熙先生认为只有“不”是现代汉语口语里常用的否定副词,“没”或“没有”应当看作动词,即便是用在谓词性成分前面。本文主要就“不”“没”或“没有”展开讨论。  在对大学预科班新疆少数民族学生(主要来自维吾尔族)的汉语作文语料库(10万字)进行校对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在使用否定副词“不”“没”或“没有”时出现偏误的现象较多。本文通过对否定副词“不”“没” 或“没有”在相同环境中的使用差异进行分析和
期刊
2005年11月27日晚央视3套的“联合对抗”节目中,当红花旦主持人王良在给挑战者刘文涛读题时,有这样一题:“李白诗句‘陈王昔时宴平乐’中的‘陈王’指的是谁?”大凡有一些古文学素养的人都知道,“陈王”指的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曹植曹子建,在此毋庸赘言。可“平乐”之“乐”字是否如王良所读之“yuè”音呢?我们不妨推敲一下。  “陈王昔时宴平乐”出自李白《将进酒》一诗,从与对句“斗酒十千恣欢谑”韵脚关系
期刊
同义词的使用是古汉语成熟的一个标志,古汉语同义词的大量使用使语言更丰富多彩,更富有表现力。  《淮南子》一书是西汉淮南王刘安主持门客集体编写的,内容涉及到政治、哲学、军事、天文、地理、文化、教育、伦理等各个方面,词汇容量较大。此书单音节词中存在着大量的同义词。本文主要考察和描写《淮南子》中单音节同义词相互依存的主要形式。现简要举例介绍《淮南子》中单音节同义词依存的主要格式。  一、并列连用。即两个
期刊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是一部语言学经典著作。它的语言简练、晓畅、雍容和顺、迂徐含蓄,颇具口语化,用法灵活而有特点,是古代汉语口语的典范,能较好地反映先秦口语的面貌。它的词汇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宁教授(1996)指出:“在先秦汉语里,对大量单音词来说,词汇意义对词的语法功能和句子结构模式的制约是更为直接和强烈的。”并在《先秦汉语实词的词汇意义与语法分类》一文中通过同义词“言”和“语”的
期刊
一些媒体,尤其在新闻类栏目中,时常会出现“资讯”一词:  (1)“新鲜资讯一小时,健康生活每一天” cctv2:《第一时间》  (2)中央电视台2套栏目:“全球资讯榜”  (3)百度网站中设有“资讯”一栏,开设财经、科技、体育、娱乐等方面的资讯  这些栏目都是以报道新闻事件为主,资讯是“新闻”的代名词吗?他们的区别在哪里?使用场合有什么不同?  “资讯”,《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名)信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