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适合孩子的提问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bkiller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爱因斯坦提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狄永兴在《新课标理念下课堂教学的四点涵泳》中提到“教师是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服务者,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其次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导者。”
  关键词:语文课堂;提问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3-027-002
  
  在课堂活动的诸多形式中,师生对话无疑是一种最为重要也最为常见的活动形式,“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的思维往往从问题开始。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缺乏吸引力的提问给学生带来的已不只是乏味,甚至多了许多强制性的色彩,于是,一节课下来,常常是教师无奈,学生无趣,课堂无味。笔者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环节是问题的设计,问题设计得巧妙,能开拓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丰富学生知识水平,学生自然会被你吸引。
  在长期的课堂实践和探索中,笔者发现,好的提问应当具有以下种种特征,下面,我将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加以阐述。
  
  一、具有感性色彩的提问
  
  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孩子,他们正处于感性远远超越了理性的年龄阶段,并且,一般人对事物的认知都是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思维规律,因此,如果我们的问题太趋于理性化,会脱离孩子们的认知实际,从而让孩子们失去阅读的兴味,更难激起他们探索的热情。如《宇宙里有些什么》疑问,你可以这样设问:作者为我们介绍了宇宙里的那些物质?他是怎样为我们介绍的?当然,你也可以这样设问:宇宙里究竟有些什么呢?哪种物质给你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为什么?比较一下,两种设问的方式需要达成的且标是一致的,但因为后一种问题的设计更加尊重学生,更加感性,更符合他们阅读的习惯,显然更易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尽量少问:作者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这些问题虽然是我们探究每一篇文章的重点,也是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的关键问题,但若都这么问,会在学生和文本之间竖起一个厚障壁,让学生难以进入文本。我们可以多多这样阿:文中最吸引你的是哪种景致呢?你喜欢高尔基的外祖母吗?你觉得社戏好不好看?……
  
  二、充分给予孩子尊重的提问
  
  每个人都需要被尊重,不被尊重的人失去的不仅是兴趣,更是信心,也是信任。
  《晏子使楚》的授课过程中,课上教师设计了一个问题:“在楚王对晏子加以侮辱的情况下,如果是你,将怎样回答?”这问题设计得很好,位置放得不好,他是在讲了楚王提侮辱性问题之后,即提出这个问题,结果学生回答不踊跃,有几个同学回答了也质量不高。我分析有两点值得研究:
  1、分析晏婴的答话之前要学生答,由于学生缺乏对课文的深入了解,对书中所写的具体情境和斗争态势缺乏了解,当然说不出什么来。如果放在课文分析之后,让学生跳出晏婴答语的框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应变能力,其效果应该不同。简言之,是原来的配置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更重要的是,这种配置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思想有偏差。他原本设想的是,让学生作答,显然不佳。“那么我们来看晏婴是怎么回答的呢?”于是更显出晏婴的高明。用学生的低劣来突显晏婴的高明,也可取得一定的课堂效果,但其负面效应却不可忽视,这只能使学生崇拜古人的高明,而自己有一种精神贬抑。
  这种方式在许多课上都存在,好像这也是一种模式,而这种模式的负面效应不为我们所觉察。如果在研读全文以后,再向同学们提出,“晏婴的回答诚然是很高明的,但应该不是唯一的,我们同学虽然年龄小,阅历浅,但我们今天对世界的认识毕竟有超过前人的地方,我们的聪明才智完全可能有独特表现,大家不妨跳出晏婴所回答的框框,代晏婴作一个另类的回答。这样既可激发学生创造的热情,也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三、富有挑战性的提问
  
  许多的文学作品都是由一个个矛盾构成的,也正是这些矛盾形成了作品的吸引力,所以,如果我们能够抓住这些矛盾,便不仅能够抓住作品的精魂,同时也能够深深地吸引学生。同时引领学生一步步地走进作品。我在苏教版选人的一篇新课文《安恩和奶牛》在教学过程中深有体会,在突破“小说情节安排的巧妙性”这一教学重难点时,我最初设计的问题是:若是按照正常的讲故事的顺序,作者应当是这样的:由于奶牛太孤单了,于是安恩老太带着它来到了集市,接下来发生了一幕幕买牛与不买牛的故事。可是,作者并没有这么做,而是将故事的起因放在了文末道明。这是为什么呢?这样的设计很难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致。后来我是这样问的:安恩老人究竟是不是来卖牛的呢?结果,“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很快形成了两个阵营,并尽可能地从文中搜索着能支撑自己观点的信息,因为这恰恰是作者有意的设计,也是这篇小说最大的创作特色,所以激烈的争论开始了。争论之后,教师再顺势追问:如此“矛盾”的情节设计,这是否是作者的失误呢?问题在走向纵深,学生的思维在走向纵深,走向理性,而教学目标也在自然地达成。
  
  四、迅建透入文章核心夏魂的提问
  
  文章的核心是我们教学的重点。通常状况下,我们可以一步步地设计一些问题,由浅人深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灵魂深处,但若是能够通过我们的深人研读发现并以巧妙的提问迅速抛给孩子们,然后再以此为核心逐步引导学生将其分解,各个击破,如此纲举目张,课堂整合度商,学生参与性强,课堂有条不紊。
  如《陋室铭》的教学,可以这样设问:刘禹锡开篇明确“斯是陋室”,可文末又借用孔子的话强调“何陋之有?”,这是为什么?“陋室”究竟陋不陋?其实,先说“斯是陋室”是承认室的陋,而结尾以孔子语否认室之陋。貌似矛盾,实际是借这表面的矛盾揭示出深刻的思想内容。由陋转变为不陋的关键因素是室的主人之德,“惟吾德馨”。但文章却并未直接写“吾德”是如何馨,而是笔锋一转写陋室之景况,其实这是它的巧妙之处,写陋室之景况正所以写德,德寓于景之中,明写陋室。暗写己德,既叩合题面意义,又写出文章的主旨,把深刻道理化为鲜明的形象。再如:《社戏》一文的核心问题:社戏是无聊的,令人失望的,可是文末作者又不禁感慨,我再也没有见过那夜似的好戏,也不再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了?这是否矛盾呢?而后将学生的思维引向对景、人和事的意味的体会。这样,讲授重点突出,学生也被课堂紧紧抓住。
  那么,怎样才能发现这些核心问题呢?事实上在钻研教材时,就要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思考、分析,直至解决问题。问题可大可小,有时一字一词也有可探讨的价值,切不可提一些浮泛的,可用于许多文章的“全流通”式的所谓问题,不要提那些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那种从文中找某些特定内容、词句的问题,如果从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角度当无不可,但最好不要指定得太死,应设定要求,指示大体方向,要学生自己有目的地搜索 信息,而不是由老师派定找一些词句。要留给学生自主选题,自主分析思考的空间。随着问题的提出到逐步解决,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惑的舒畅感伴随着课堂的始终。
  
  五、针对学生阅读疑点的提问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有这样的疑问:“有的文章若细加分析,处处皆有可讲,难道处处都讲吗?有的文章又似乎简单通俗,学生一读就懂,难道就可以不讲吗?”
  答曰:讲与不讲端由两点决定:其一当是文本中种种值得讲的;其二是根据学生的情况,如有些地方虽值得讲,而学生已能自己领会,就不必讲,学生领会不深,不全面的,或学生根本不知道的,则应视情况而定讲多少,如何讲。可见文章中可讲的地方虽多,真正需要讲的却不是很多的,何需逐字逐句的讲。
  现在一种流行的教学方法,是提出一个涵盖全文或一部分文字的问题,让学生看书后小组讨论,课堂发言。在学生发言时老师随时点评。这有时会形成一个误解,误以为既然学生发言,以学生为主,老师不过跟着说说,因此备课无需多细,无需多深入,这叫以学生为主体。从形式看,这确实是以学生为主体了,可老师呢?老师的作用在哪里?如果就是这样像主持讨论会,何需专业的语文老师呢?
  即以这种方法上课,不同的老师效果也有不同,这是为什么呢?可能认为是能力的差异。诚然,能力的差异是有的,但主要原因还是对课文的理解。老师不管能力多强,如果不很好地备课,不深入理解课文,也不能取得好效果。所以不要以为学生为主,主要看学生发言。学生终归是学生,学生对课文可能有很好的理解,但由于各方面的限制,他们理解一般停留在表层,可能比较幼稚。当然有时他们能有超常的创见,那往往是电光石火的瞬时灵光,这是我们十分珍视的,但那不是常数,就一般情况而言,他们的理解是比较粗浅的,散乱的。正因为如此,才需要我们教师。如果我们教师对教材缺乏较深入的研究,跟学生处在差不多同一的水平面上,课堂上热热闹闹的讨论能发生什么结果呢!还有一种说法,你老师设计好了课堂活动步骤,你设计好了问题,预备了答案,要学生按你预先设计的路子,亦步亦趋,非达到你的目的不可,学生有什么主动性呢?所以,老师就不敢将课堂的计划搞得具体,很怕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权,其实,这顾虑是不必要的,课堂的总的活动步骤肯定是要的,问题的设计也是必需的,当然答案也是要有的,只是你必须留给学生足够的自己学习和思考的空间,你所设计的问题是引导学生学习思考的方向,而不是僵硬死板的填字格。
  综上所述,老师钻研教材要十分精细。在这样的精心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设计课堂活动计划,首先明确目的,确定重点难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确定教学步骤,活动的安排问题的设计都要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既要紧扣重点难点,又要考虑给学生自己学习思考的时间,其间引导、指导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在同学集体讨论发言时,要随时引导形成问题的核心,引导关注的焦点,通过讨论解决问题,对学生有创见的发言要及时鼓励。主持集体讨论时要灵活机动,你所需要提出研究解决的大小问题可能有一个既定的序列,但在实际讨论中。有时会有变动,可以适当调整次序,有时学生可能突然提出一个问题,是你原来所未经准备的,你当根据这问题的重要程序,纳入讨论的序列。
  要有问题意识,不要不管什么文章总按一定流程走程序。要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语文教育家叶圣陶曾说:“我之意见,教师引导学生用心阅读,宜揣摩何处为学生所不易领会,即于此处提出问题,令学生思之。思之不得,则为讲明之。”
  
  六、充分激发学生想象力的提问
  
  文字本身的魅力便在于其有限及有形,传达出的确是无限且无形的广阔空间。身为语文教师,引导学生走出文字,扩展文字与引领学生走进文字同样重要。因为,这里面包含的不仅是文字和阅读本身,还有的便是孩子们思维的灵活性、个性以及创造力。如《赵普》一文的教学,我们可以这样设计问题:由文章可见:赵普读书法虽然特殊,却又很有实效,你能推求出他读书的具体情况吗?赵普在奏章被皇帝撕碎后,跪在地下把撕碎的奏章捡起来,回家后把碎的奏章补缀起来,第二天又以补好的奏章呈送给皇帝,行为本身就是无声的语言。你能把这无声的语言“翻译”成有声语言吗?这样的设问扩展了文字的空间,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门极具艺术性的学问,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还有很多需要关注,如学生的生活体验,学生在课堂上的闪亮的思考等等。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晚清王筠在他的《教童子法》中说:“为弟子讲授,必时时请问之,令其善疑,诱其审同。”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我们必须研究提问的艺术,把握设计问题的技巧,启疑开窦,问得美妙,问得开窍,问得恰到好处。
  无论如何,技术也好,技巧也好。优质的提问,读懂孩子是前提,吸引孩子是追求,培养孩子是目标。
其他文献
摘要:公开课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形式,它是架构执教者专业提升的助推器,是打造听课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是营造孩子们快乐成长的舞台。然而,今天的不少公开课太浮,太虚,太空,缺真实,缺朴实,缺扎实。因此,笔者认为,只有让公开课少点课前铺垫,多些课堂真实;少点花俏形式,多些实在指导;少点“效果意识”,多些目标意识;少点满堂颂扬,多些交流讨论;少点虚假承诺,多些教学智慧,才能让语文课透出浓浓的语文味,才能让听
摘要:错误是新旧知识的交汇处,是思维最活跃的时候,合理及时运用,甚至创设错误资源,能了解学生的真实思维,有助于教学有的放矢,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态度。关键词:错误; 学习性评价;效率中图分类号:G6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0)5-076-001错误是什么?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两种意思。一是指不正确,与客观实际不符合;二是指不正确的事物、行为等。课堂教学中,学
摘要:1、由身边发生的“小皇帝”事件,引出“爱”,并自省这种溺爱的危害。2、提出处理好家庭中父母与子女关系的途径: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1)父母的管教;(2)民主的生活方式;(3)信任的教育方法;(4)愉快学习,形成健全人格;并由此阐述家庭生活中的种种教育形式。关键词:溺爱;专制; 民主;家庭教育;反思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0)5-079-002一
摘要: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如何汲取生活教育理论中丰富的营养,运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理论指导语文教学实践,深入探索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规律?笔者认为一要“用生活来教育”,让语文教学“生活化”。即语文讲读要“生活化”。语文训练要“生活化”,语文教育要“生活化”。二要“给生活以教育”,让学生生活“语文化”。即日常生活“语文化”,校园生活“语文化”,社会生活“语文化”。关键词:生活教育理论;语文教学;生活化中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术学习更是如此。美术教师要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谈到从三个方面激发培养学生兴趣,收到很好效果,这就是:随时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改革教学过程;注意优化教学环境。实践证明收到很好的效果。关键词:美术;教学;兴趣;激发;学生中图分类号:G633…9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0)05-091-00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术学习的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
摘要:近几年来,我校把综合实践活动纳入到了新课程改革的大框架内。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和研究为突破口,依靠教育科研,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和实践,逐步形成基于科技教育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教育,以此带动学校各方面的发展,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层次。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研究和实践中图分类号:G6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0)5-095-0011.准备——让理念在探索中
摘要: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要把阅读活动变为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使学生在富于个性的阅读活动中发展阅读能力,强化阅读体验,感悟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水平。关键词:自主;课文;个性化;体验;读书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0)5-103-00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
摘要:本文将由有效性的定义和课堂活动低效的因素分析入手,从设置情境,活动分层设计,建立信息差三个方面来阐述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活动的有效性。关键词:小学生;英语教学活动;有效性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0)5-105-001在小学英语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是正确的,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一些老师费尽心思设计各种活动,然
摘要:鸦片战争的爆发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始,也带来了中西文明的真正碰撞,在这场碰撞之中,西方文明取得了主动和积极的姿态。在这种危机状态下,中国社会必须实现转变,因而在“图存救亡”的口号中开展了一系列的运动。本文在简要分析其背景的基础上,通过对救亡与启蒙关系的阐述及中西方对启蒙的不同理解中得出结论:“救亡成功了,但我们依旧在启蒙的途中”。关键词:救亡;启蒙;历史张力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
摘要: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形态。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良好的课堂教学会使学校逐步得到学生和社会的认可,赢得普遍的尊重,成为社会承认、学生向往的大学。关键词:教学;财务会计学;应收票据中图分类号:F23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0)5-131-001作为会计学教师,提高财务会计学的课堂教学效果责无旁贷。下面,笔者以“应收票据”核算为例,就如何提高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