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持人】这个话题其实是不好言说的,因为个性化这东西,很难一语概之。倒是这三位的感受,能让人陷入深深的思考。什么是个性化,什么是活得好,看一看,再结合自己的生活想一想,答案可能就扪心自知了。
大师级的跑堂
刘先生 46岁
公务员
【诉说】这个话题让我想到一个老人。1999年4月,我到北京出差,接待我的是位大姐。办完公事,已是傍晚,她要请我吃饭,还眉飞色舞地说:“涮羊肉怎么样?我带你去全北京独一无二的好地方。”
坐进她的桑塔纳轿车,我想了一路。全北京独一无二的涮羊肉,非那几个知名老店莫属了。但看看车窗外的景象,不见宽街阔道,不见亭台楼宇,而是一条条绿意盎然的小胡同。大品牌店能设在这里?好酒真的不怕巷子深吗?
桑塔纳左拐右拐,终于在一个低矮的铺面前停下。我下车一看,哪是什么品牌大店,而是一个装修得有几分特色的铺子。推门进来,里面虽不人声鼎沸,但桌桌有客,人们吃得面色红润、口吐肉香,却十分安静,我一下就喜欢上了。
大姐带我找个位置坐下,问小伙计:“马师傅在吗?”小伙计指了指右前方,说:“您看,他在那边招呼客人呢。”大姐欠起身看了看,说:“一会儿请他过来啊,我的这位朋友从东北来,让他见识见识。”
“好嘞!”小伙计一声吆喝,风一样地飘走了。不一会儿,风又起,把一个白发爷爷笑盈盈地吹到我们面前。这爷爷头发白得如丝如缎,身板直得像棵小树。圆口黑布鞋,亚麻中式长衫,手握一块磨得发亮的怀表,看看它,再揣进左胸口处的兜子里。大姐说,这就是马师傅,一个干了60年的老跑堂。
马师傅是回族,老北京人。解放前,一直在火锅店里做跑堂。解放后,成为某副食品公司的职工,在公私合营的饭店里做跑堂,只是当时不兴这么叫了,通用的称呼是服务员。改革开放后,他所在的饭店几番折腾,最后成为一个张姓同事的私有财产,张同志变成了张老板。张老板知道马师傅的价值,三顾茅庐,把退休赋闲在家的老人家请进来,在自家饭店里继续做跑堂。
不过,此跑堂可不是拼体力的跑堂,它拼的是俏活,软实力。看看马师傅的穿衣打扮、举手投足,品品他收杯摆碟的功夫和风度,再回想一下他那慈祥却不显老的笑容,轻盈而不轻浮的步履,这哪是在侍候人,分明是在进行一次大师级的表演,表演自己对工作的态度,对生活的热度,粗活因此而变得精致,体力劳动也因此而充满智慧。总之吧,在这个绝对谈不上高档的火锅店里,马师傅的出现,让这里瞬间变得高档、高贵起来。
大姐是这里的常客,说这家店虽然质量不错,但在京城,无论地段还是名声,还有经营的品种和特色,都无过人之处。可就是因为有了这个马师傅,渐渐地,成了这一条街的招牌,顾客以回头客、老客居多,说挤破门那是吹牛了,但用络绎不绝来形容,绝对准确。
我用耳听、用眼看,马师傅已经75岁了,但给人的印象也就60出头吧。真是个大师级的跑堂啊,为你摆台,为你端茶倒水,为你提供一个跑堂该有的所有服务,你不觉其老,不觉其卑,反觉在这老爷子身上,透着独具一格的高档。
在离你不远的地方,在一家平民消费的饭店里,有一位终身热爱跑堂工作的大师,在为你端茶倒水,这成了那些回头客、老客们个性生活、品味生活的一个标志、一个细节和一个仪式。你们说,能够给人这样感受的人,能不是个“个性化活好”的人吗?我们这些庸常人士,想在社会之中、体制之内活出自己的风格,是很傻很天真的。我们只能在吃喝玩乐的消费层面,为自己多一些体会、多一些色彩,仅此而已。马师傅若健在的话,现在将是90之人了。但愿他依旧在个性化地活着,这个跑堂不可复制,个性得无以复加,我辈只能望之兴叹了。
这个医生有点癫
廖女士 38岁 医生
【诉说】我在急诊科当医生,很累,这里又是医患冲突最集中、最直接的地方,所以,工作对每个人来说,累之外又多了几分恐。这样的身心状态,让我们活得都不轻松,但小于大夫除外。
小于子今年都39岁了,但大家还爱沿用几年前对她的称呼。她是医科大学的博士生,业务上没说的,兢兢业业,尽职尽责。但她是个直性子,还不是一般的直,可以用超直、癫来形容,这在以严谨、稳妥为职业原则的医生队伍中,就显得相当有个性了。举个例子吧,一次,有位患者自诉胸闷,小于子怀疑是冠心病,做完心电图后,她让患者第二天去门诊看心内科,不用挂专家号,普通号就行。正说着,另一个患者冲进来,嚷嚷小于子说得太细,占用了太多时间。小于子啪地放下笔,一边冲这位患者招手,一边大声说:“行,你过来吧,我绝不多说一句。”
再举个例子。一次值夜班,护士问小于子,一位服用安定中毒的患者能否只保留一条血管通路,小于子说可以。家属一听,跳到她跟前喊道:“你确信吗?还是请你领导来决定吧!”她淡定地说:“找谁都一样,我确信。”护士们给她使眼色,示意别把话说得这么满。她把眼睛一立,补充道:“我负责。”结果,她遭到了投诉,按规定扣了200元钱。她当众从自己的钱包里抽出一张纸币,对领导说:“凑个二百五吧,符合你们的判断力。”
还有一例,一位患者血小板减少,用遍各种疗法都无效,慕名来到我们医院的急诊科。血液科先会了诊,准备用一种注射液。药房觉得量大,不敢发药。小于子一听,颠颠地跑过去,说由她来担保,这才领回了药。可到静脉注射时,患者又犹豫了,要求减半。小于子说:“这是专科大夫的会诊意见,你要么用,要么不用。什么减一半量,你当是买猪蹄啊,一只四斤,你只要两斤。”
现在当医生的,都知道说话要留余地,稍有不当,就可能麻烦上身。但小于子她,怎么说呢,对工作认真吧,好像她做事又相当任性;说对工作不负责吧,她把活又做得那么好。说她直,说话不中听吧,她又是大家的开心果,正能量的传递者。还得举例说明,她上岗已经十年了,但还没评上副主任医师,理由是没有SCI论文,这是指被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索引的期刊上发论文。一说到这,小于子就撇嘴说:“一个临床医生去写那种论文,根本不具备条件,只能造假,我做不来。我能做的就是看片子,看病历,趴在大便和浓痰前找异常东西。但这很好玩,比趴在电脑前抄别人的论文好玩多了。所以说,职称这东西我一点办法都没有,只能不办了。” 2011年10月,小于子开通了微博,她说要用相声的笔调,来讲述医院里的那些事。“科里开科研会,负责人提出几十个项目题,大家逐一认领。场上氛围融洽和谐,你推我让,谦虚客气,个别谁都不待见的题,直接给了没来开会的同志。坐我边上的帅哥说:真像分赃。我笑答:还有栽赃呢,原则是一个都不能少。”
“感冒,见光流泪、鼻塞、流涕,所到之处皆流水。进来一患者,手拿外院CT片,我起身,打开灯箱,插上片子,抬眼望,强光下顿时红了眼眶,泪流满面。患者大惊,颤声说:大夫,我,我,我莫不是得了绝症。”
诸如此类的话,140字的限定,小于子讲得风趣传神,很快就获得了网友的力捧,有位网友还夸张地说:“请大家严重注意了,一种严重的网瘾新病种爆发了,目前染病人数已达60多万!”意外之意是,小于子的粉丝已有60万之多了。
火到这份上,现实的杂音就出来了,医生做网络红人合适吗?上班时间怎么发微博?有几十万追随者,一定很得意吧?对此,小于子的回复是,有什么得意的,每人给我一块钱,那才得意;上班时间再忙也得上厕所吧,我蹲坑拉屎时发啊!至于医生合不合适发微博,她说:“天天都有生离死别,既然未来如此不确定,那就发吧,为吗不活得嗨一点呢?”
做医生,敢叫嚷绝不为升职而写无用论文,敢在微博上嬉笑怒骂医院的形形色色,敢直面领导同事网友的鲜花和板砖,你们说这个医生个不个性,活得又好不好呢?
小镇里的优质生活
辛女士 32岁
教师
【诉说】大学毕业后,我没像同学们那样留在大城市,而是跟着老公,那时还是男友,回到了他的老家,一个叫高淳县沧溪镇的地方。最初那几年,我和所有亲友的想法差不多,我和老公都是对生活没野心的人,都是安于过平庸日子的人。但近几年来,看看那些在大城市里的同学,看看他们一个个的苦逼样子,我突然觉得,自己活得很不平庸,甚至可以用个性化来形容了。
老公家的老房子在镇中心的一条老街上,这街老的,1000岁了,它出生在宋朝。老街不长,千百来米,青石板路早被来往乡民的脚掌、草鞋,磨得油光滑亮。两旁店铺也有年纪,明清时期建的,清一色木质结构,油漆都掉了,裸露着灰色的木头。每天中午前后,这里都热闹一阵,但一到傍晚,突然就静下来。这时,我和老公正好下班,携手到里面走一圈,那种穿越感,比横店之流假模假样的强烈多了,也真实多了。
三月初六是个农历节日,乡民们每年都要在这天集会。商贩们提前几天就来了,占地方搭帐篷,货摊一个挨着一个,延伸到街外,不浪费一丁点地皮。东头卖杂货衣服,西头卖木器、竹器和大件物什,再往外开阔点,有马戏团、套圈等娱乐活动,戏班子是一定要请的,戏台就在街中心的三元殿上。
这个季节油菜花开了,柳条也冒出了芽,我和老公后来还有儿子,都早早起床,在人潮来临前,到街头喝上一碗葱油豆花,再赶着去排队,称一斤软香糕。这种糕是这天的招牌食品,只此一家做,只卖三天。很快,人潮就来了,赶集便正式开始。
到了中午,几声震耳的炮响,人潮向三元殿涌去,戏要开场了。上年纪的爱听锡剧、越剧和黄梅戏,一层一层围的全是老人家。小孩子爬上三元殿中间的那棵大树,说这树,年纪也不小了,清朝年间栽的,据说树洞都空了,但外表还那么枝繁叶茂。再往街外走,就是大片的油菜花了。黄得让人心醉,总有几对胆子大的小情侣,躲开喧闹藏到里面,传出一些香香艳艳的故事。
我之所以这么细地讲这个,其实是在讲人生的一种仪式。网络时代的一大特点就是全球一体化,大家无论在大城还是小市,活得都差不多,穿的用的都是那几个牌子,市容市貌也都差不多。靠什么支撑你个性化的生活?我觉得就是仪式。大城市里也在搞各种仿古的活动,但哪里也搞不过我们这里。这里的仪式是那么的自然、真切,一街一木、一招一式都是百年延续下来的,绝对原汁原味。想一想吧,当我们不得不居于节奏超快、拥挤不堪的都市,在喧哗中,在PM2.5中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时,我在小镇里的日子,是不是个性十足了?千年古街是我的邻居,原味仪式是我的节日,油菜花润养我的眼睛,湿润干净的空气呵护我的心肺。我的心情能不好吗?心情一好,生活肯定就好。你们想想,是不是这个理儿啊?
责编 / 陈洁雅
[email protected]
【被采访者言论不代表本刊主持人观点】
大师级的跑堂
刘先生 46岁
公务员
【诉说】这个话题让我想到一个老人。1999年4月,我到北京出差,接待我的是位大姐。办完公事,已是傍晚,她要请我吃饭,还眉飞色舞地说:“涮羊肉怎么样?我带你去全北京独一无二的好地方。”
坐进她的桑塔纳轿车,我想了一路。全北京独一无二的涮羊肉,非那几个知名老店莫属了。但看看车窗外的景象,不见宽街阔道,不见亭台楼宇,而是一条条绿意盎然的小胡同。大品牌店能设在这里?好酒真的不怕巷子深吗?
桑塔纳左拐右拐,终于在一个低矮的铺面前停下。我下车一看,哪是什么品牌大店,而是一个装修得有几分特色的铺子。推门进来,里面虽不人声鼎沸,但桌桌有客,人们吃得面色红润、口吐肉香,却十分安静,我一下就喜欢上了。
大姐带我找个位置坐下,问小伙计:“马师傅在吗?”小伙计指了指右前方,说:“您看,他在那边招呼客人呢。”大姐欠起身看了看,说:“一会儿请他过来啊,我的这位朋友从东北来,让他见识见识。”
“好嘞!”小伙计一声吆喝,风一样地飘走了。不一会儿,风又起,把一个白发爷爷笑盈盈地吹到我们面前。这爷爷头发白得如丝如缎,身板直得像棵小树。圆口黑布鞋,亚麻中式长衫,手握一块磨得发亮的怀表,看看它,再揣进左胸口处的兜子里。大姐说,这就是马师傅,一个干了60年的老跑堂。
马师傅是回族,老北京人。解放前,一直在火锅店里做跑堂。解放后,成为某副食品公司的职工,在公私合营的饭店里做跑堂,只是当时不兴这么叫了,通用的称呼是服务员。改革开放后,他所在的饭店几番折腾,最后成为一个张姓同事的私有财产,张同志变成了张老板。张老板知道马师傅的价值,三顾茅庐,把退休赋闲在家的老人家请进来,在自家饭店里继续做跑堂。
不过,此跑堂可不是拼体力的跑堂,它拼的是俏活,软实力。看看马师傅的穿衣打扮、举手投足,品品他收杯摆碟的功夫和风度,再回想一下他那慈祥却不显老的笑容,轻盈而不轻浮的步履,这哪是在侍候人,分明是在进行一次大师级的表演,表演自己对工作的态度,对生活的热度,粗活因此而变得精致,体力劳动也因此而充满智慧。总之吧,在这个绝对谈不上高档的火锅店里,马师傅的出现,让这里瞬间变得高档、高贵起来。
大姐是这里的常客,说这家店虽然质量不错,但在京城,无论地段还是名声,还有经营的品种和特色,都无过人之处。可就是因为有了这个马师傅,渐渐地,成了这一条街的招牌,顾客以回头客、老客居多,说挤破门那是吹牛了,但用络绎不绝来形容,绝对准确。
我用耳听、用眼看,马师傅已经75岁了,但给人的印象也就60出头吧。真是个大师级的跑堂啊,为你摆台,为你端茶倒水,为你提供一个跑堂该有的所有服务,你不觉其老,不觉其卑,反觉在这老爷子身上,透着独具一格的高档。
在离你不远的地方,在一家平民消费的饭店里,有一位终身热爱跑堂工作的大师,在为你端茶倒水,这成了那些回头客、老客们个性生活、品味生活的一个标志、一个细节和一个仪式。你们说,能够给人这样感受的人,能不是个“个性化活好”的人吗?我们这些庸常人士,想在社会之中、体制之内活出自己的风格,是很傻很天真的。我们只能在吃喝玩乐的消费层面,为自己多一些体会、多一些色彩,仅此而已。马师傅若健在的话,现在将是90之人了。但愿他依旧在个性化地活着,这个跑堂不可复制,个性得无以复加,我辈只能望之兴叹了。
这个医生有点癫
廖女士 38岁 医生
【诉说】我在急诊科当医生,很累,这里又是医患冲突最集中、最直接的地方,所以,工作对每个人来说,累之外又多了几分恐。这样的身心状态,让我们活得都不轻松,但小于大夫除外。
小于子今年都39岁了,但大家还爱沿用几年前对她的称呼。她是医科大学的博士生,业务上没说的,兢兢业业,尽职尽责。但她是个直性子,还不是一般的直,可以用超直、癫来形容,这在以严谨、稳妥为职业原则的医生队伍中,就显得相当有个性了。举个例子吧,一次,有位患者自诉胸闷,小于子怀疑是冠心病,做完心电图后,她让患者第二天去门诊看心内科,不用挂专家号,普通号就行。正说着,另一个患者冲进来,嚷嚷小于子说得太细,占用了太多时间。小于子啪地放下笔,一边冲这位患者招手,一边大声说:“行,你过来吧,我绝不多说一句。”
再举个例子。一次值夜班,护士问小于子,一位服用安定中毒的患者能否只保留一条血管通路,小于子说可以。家属一听,跳到她跟前喊道:“你确信吗?还是请你领导来决定吧!”她淡定地说:“找谁都一样,我确信。”护士们给她使眼色,示意别把话说得这么满。她把眼睛一立,补充道:“我负责。”结果,她遭到了投诉,按规定扣了200元钱。她当众从自己的钱包里抽出一张纸币,对领导说:“凑个二百五吧,符合你们的判断力。”
还有一例,一位患者血小板减少,用遍各种疗法都无效,慕名来到我们医院的急诊科。血液科先会了诊,准备用一种注射液。药房觉得量大,不敢发药。小于子一听,颠颠地跑过去,说由她来担保,这才领回了药。可到静脉注射时,患者又犹豫了,要求减半。小于子说:“这是专科大夫的会诊意见,你要么用,要么不用。什么减一半量,你当是买猪蹄啊,一只四斤,你只要两斤。”
现在当医生的,都知道说话要留余地,稍有不当,就可能麻烦上身。但小于子她,怎么说呢,对工作认真吧,好像她做事又相当任性;说对工作不负责吧,她把活又做得那么好。说她直,说话不中听吧,她又是大家的开心果,正能量的传递者。还得举例说明,她上岗已经十年了,但还没评上副主任医师,理由是没有SCI论文,这是指被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索引的期刊上发论文。一说到这,小于子就撇嘴说:“一个临床医生去写那种论文,根本不具备条件,只能造假,我做不来。我能做的就是看片子,看病历,趴在大便和浓痰前找异常东西。但这很好玩,比趴在电脑前抄别人的论文好玩多了。所以说,职称这东西我一点办法都没有,只能不办了。” 2011年10月,小于子开通了微博,她说要用相声的笔调,来讲述医院里的那些事。“科里开科研会,负责人提出几十个项目题,大家逐一认领。场上氛围融洽和谐,你推我让,谦虚客气,个别谁都不待见的题,直接给了没来开会的同志。坐我边上的帅哥说:真像分赃。我笑答:还有栽赃呢,原则是一个都不能少。”
“感冒,见光流泪、鼻塞、流涕,所到之处皆流水。进来一患者,手拿外院CT片,我起身,打开灯箱,插上片子,抬眼望,强光下顿时红了眼眶,泪流满面。患者大惊,颤声说:大夫,我,我,我莫不是得了绝症。”
诸如此类的话,140字的限定,小于子讲得风趣传神,很快就获得了网友的力捧,有位网友还夸张地说:“请大家严重注意了,一种严重的网瘾新病种爆发了,目前染病人数已达60多万!”意外之意是,小于子的粉丝已有60万之多了。
火到这份上,现实的杂音就出来了,医生做网络红人合适吗?上班时间怎么发微博?有几十万追随者,一定很得意吧?对此,小于子的回复是,有什么得意的,每人给我一块钱,那才得意;上班时间再忙也得上厕所吧,我蹲坑拉屎时发啊!至于医生合不合适发微博,她说:“天天都有生离死别,既然未来如此不确定,那就发吧,为吗不活得嗨一点呢?”
做医生,敢叫嚷绝不为升职而写无用论文,敢在微博上嬉笑怒骂医院的形形色色,敢直面领导同事网友的鲜花和板砖,你们说这个医生个不个性,活得又好不好呢?
小镇里的优质生活
辛女士 32岁
教师
【诉说】大学毕业后,我没像同学们那样留在大城市,而是跟着老公,那时还是男友,回到了他的老家,一个叫高淳县沧溪镇的地方。最初那几年,我和所有亲友的想法差不多,我和老公都是对生活没野心的人,都是安于过平庸日子的人。但近几年来,看看那些在大城市里的同学,看看他们一个个的苦逼样子,我突然觉得,自己活得很不平庸,甚至可以用个性化来形容了。
老公家的老房子在镇中心的一条老街上,这街老的,1000岁了,它出生在宋朝。老街不长,千百来米,青石板路早被来往乡民的脚掌、草鞋,磨得油光滑亮。两旁店铺也有年纪,明清时期建的,清一色木质结构,油漆都掉了,裸露着灰色的木头。每天中午前后,这里都热闹一阵,但一到傍晚,突然就静下来。这时,我和老公正好下班,携手到里面走一圈,那种穿越感,比横店之流假模假样的强烈多了,也真实多了。
三月初六是个农历节日,乡民们每年都要在这天集会。商贩们提前几天就来了,占地方搭帐篷,货摊一个挨着一个,延伸到街外,不浪费一丁点地皮。东头卖杂货衣服,西头卖木器、竹器和大件物什,再往外开阔点,有马戏团、套圈等娱乐活动,戏班子是一定要请的,戏台就在街中心的三元殿上。
这个季节油菜花开了,柳条也冒出了芽,我和老公后来还有儿子,都早早起床,在人潮来临前,到街头喝上一碗葱油豆花,再赶着去排队,称一斤软香糕。这种糕是这天的招牌食品,只此一家做,只卖三天。很快,人潮就来了,赶集便正式开始。
到了中午,几声震耳的炮响,人潮向三元殿涌去,戏要开场了。上年纪的爱听锡剧、越剧和黄梅戏,一层一层围的全是老人家。小孩子爬上三元殿中间的那棵大树,说这树,年纪也不小了,清朝年间栽的,据说树洞都空了,但外表还那么枝繁叶茂。再往街外走,就是大片的油菜花了。黄得让人心醉,总有几对胆子大的小情侣,躲开喧闹藏到里面,传出一些香香艳艳的故事。
我之所以这么细地讲这个,其实是在讲人生的一种仪式。网络时代的一大特点就是全球一体化,大家无论在大城还是小市,活得都差不多,穿的用的都是那几个牌子,市容市貌也都差不多。靠什么支撑你个性化的生活?我觉得就是仪式。大城市里也在搞各种仿古的活动,但哪里也搞不过我们这里。这里的仪式是那么的自然、真切,一街一木、一招一式都是百年延续下来的,绝对原汁原味。想一想吧,当我们不得不居于节奏超快、拥挤不堪的都市,在喧哗中,在PM2.5中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时,我在小镇里的日子,是不是个性十足了?千年古街是我的邻居,原味仪式是我的节日,油菜花润养我的眼睛,湿润干净的空气呵护我的心肺。我的心情能不好吗?心情一好,生活肯定就好。你们想想,是不是这个理儿啊?
责编 / 陈洁雅
[email protected]
【被采访者言论不代表本刊主持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