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农业发展模式选择

来源 :安徽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skill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于对生态农业特征及国外生态农业发展成功经验的分析,比较美国和中国生态农业发展现状、模式和经验,结合中国农业实践,提出了中国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和对策。
  关键词生态农业;美国;中国;模式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S18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24-08395-02
  Selection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Mode in China—Based on the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of Developed Countries
  CHEN Danwei, MA Liqing(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 Zhoushan, Zhejiang 316000)
  AbstractBased on analysis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characteristics and successful experiences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at abroad, the development status, modes and experiences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were compared. Combined with agriculture practice in China, the development patter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Ecological agriculture; The United States; China; Mode and countermeasures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需要改变。发达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农业是在逐步的改变中找到其适合的发展模式,在经历多年的实践之后,目前生态农业被普遍的认为是较为合理的农业发展模式之一。中国拥有占人口总数70%的农民,国家的发展基础也是立足于农业,生态农业是中国转变农业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
  1生态农业的共性
  现代意义上的生态农业最早兴起于欧洲,作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的模式被土壤学家Willan Albercht于1971年正式提出。英国人沃辛顿的生态农业的定义是:生态农业是一个自我维持的,收入低,具有经济活力,目标在于不产生大的和长远的环境方面、伦理方面和审美方面不可接受的变化的小型农业系统[1]。
  1.1生态农业的特征
  1.1.1综合性与整体性。生态农业的最显著的一个特征就是其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将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农业作为一个综合体来发展。其中包括了生物质和非生物质的成分,在相互作用下,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食物链。生态农业作为一个系统,多次利用内部的资源来分层满足所需物质,提高了物质的利用率。
  1.1.2可循环性与持续性。生态农业与原始、传统农业的本质是不同的,粗放型的现代农业模式也非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农业,生态农业的循环和持久性是最大的亮點。其立足于保护生态环境,将环境发展与农业建设联系在一起,既可以防治环境污染,缓解人类与生态环境的紧张关系,又能保证农产品的质量,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益。
  1.1.3高效性与多样性。资源的多次利用,不仅节省了资源的消耗,更提高了产出量,使农业生产运行在与经济、生态相协调的正常轨道中。生态农业是按生态学原理来发展的,它不局限于某一种特定的资源条件或者发展模式,因地制宜,运用不同的科学技术,寻找合适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1.2国外发展生态农业的成功经验纵观国外生态农业发展的历史,在许多发达国家生态农业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例如,美、日、德、以色列等国根据自身实际探索出了各自的生态农业成功模式。然而,发展的模式虽有不同,但成功的经验总是相似的。综合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点经验。
  1.2.1健全的保障体系。保障体系是生态农业发展的基础,包括了法律、财政以及相关的政策支持等方面的内容。美国早在1983年就出台了有机农业法规,并在之后的农业发展中相继出台《土壤保护法》、《有机食品生产法》等一系列相关法律,同时,美国政府鼓励发展生态农业,给予数额巨大的补贴,2002年《农业安全及农村投资法》指出要将政府补贴提高至67%,健全的保障体系使得美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在全球领先。
  1.2.2完善的标准化体系。标准化体系的建设,不仅能用来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并且能最大程度地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错误降到最低。德国根据《欧洲有机法案》制定了有机食品的统一标准,对有机食品的生产过程、各种生产资料的使用、原料的使用、单位畜禽的最小饲养面积、单位面积上的畜禽数量、监控操作程序、登记和标签内容等均做了规定。以欧盟标准为范本,日本于2000年4月制定了有机农业标准,并出台了有机农产品加工标准[2]。
  1.2.3先进技术的支持。科技实力是支持生态农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以色列与日本都是世界上发展生态农业较成功也较有特色的国家。每年,以色列3%的国内生产总值用于生态农业研究。而日本在生态农业研究方面则体现出特有的整合性和系统性。如早稻田大学对生态农业从社会学上的人与自然、人与食品系统等方面,开展不间断的从理论到实践的研究,为政府决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3]。在过去的30年里,日本政府始终支持中央农业综合研究中心对生态农业的科学研究,该机构开展关于国内外生态环境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等主要技术问题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美国与中国的生态农业发展比较
  美国是发展生态农业最先进、有特色的发达国家之一,中、美国两国在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等方面有一些相似之处,因此,该研究对比了这2个国家当前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和模式,为中国式的生态农业寻找成功经验。
  2.1生态农业发展现状比较:完善阶段与起步阶段美国的农业资源丰富,农业人口较少,二战后,美国逐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一系列问题。20世纪60年代,美国为提高农产品的产出量,过度使用化肥、土壤改良剂等,使农业生态环境受到极大的破坏。20世纪80年代,美国吸取教训,根据《土壤保护计划》,对实行休耕、休林、还草的农场进行补贴,鼓励生态农场的发展。另外,20世纪70年代,美国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土壤资源,培育各种杂交品种,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基因农业”以及“精准农业”的出现,加快了美国生态农业的发展速度。至今,其发展历史已有60余年。
  中国是一个农耕大国,全国人口的1/2都为农业人口,然而农业生产的模式未完全转变,现代生态农业的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才被引入中国,其发展历史仅30余年,还处于摸索阶段。
  2.2发展模式比较:精准农业模式和粗放农业模式精准型农业模式起源于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之一,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进行准确的判断,实时掌握农业生产的状况,主要包括GPS定位技术、地理信息技术、遥感技术等。其中最核心的工作就是创建用于收集土地数据、作物生长、植物病害与草害的趋势、作物产量的空间分布等的地理信息系统,为分析差异性和实行调控提供解决办法。精准的农业模式能很好地控制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使资源利用达到最大化。
  中国的生态农业起步较晚,当前我国生态农业的生产模式有粮食作物、粮食经济作物轮作传统生态农业模式、鱼类混养、混合造林、动植物共生、防护林、桑基鱼塘、绿洲干旱农业等,这些生产模式都比较传统,可控性较差,无法对农业生产的各个部分进行实时调控,对资源的利用效率也比较低。
  3基于美国经验的中国生态农业发展模式选择
  3.1美国生态农业成功之处美国生态农业始终走在世界的前端不仅因为其发展历史较长,更有其他方面因素,这里从宏观政策和环境保护两个角度总结了美国生态农业的成功之处。
  3.1.1宏观政策角度。从宏观上看,美国生态农业的成功,不能没有政府的高度重视,美国政府不断完善农业部和增加预算,现在农业部雇员多达10万,遍布全国多个县,每年预算开支达 600 亿美元,仅次于国防部、健康服务部、财政部的社保局,居第五位[4]。美国在对农业的重视上,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一是重视农业的科研力度和技术推广;二是抓食品安全,联邦政府授权农业部监制动植物的检疫,以确保食品安全;三是加强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四是为农民提供金融支持;五是使用粮食计划缓解社会矛盾。这5个方面中与生态农业直接有关的就有2个,可见美国政府对生态农业的重视程度。
  其次,美国农业拥有完善的法律体系,1933 年《农业调整法》、1985年《农业法》、2002年《农业安全及农村投资法》等一系列法规和政策,对农业具有强大的保护作用。
  3.1.2环境保护角度。首先,拒绝化学污染,倡导生物治污。美国政府吸取20世纪60年代在推广生态农业时的教训,倡导农场主减少使用化学肥料,尽量使用无污染生物肥料。其次,发展有机农业,提升土壤的质量。越来越多的农民愿意使用牛、羊、猪粪便加工成的复合有机肥料,使农业土地的性能改善,提高土地生产适宜性和潜力。最后,保持水土,提高水土质量。自然降水不足,风蚀严重,是影响美国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主要制约条件之一,对水土流失区农、牧生产用地,政府鼓励采取等高耕作[5],残茬覆盖、免耕、少耕等水土保持措施,增加地表覆盖,防止风蚀和土壤有机质含量,延长土壤休闲期,提高土壤含水量[6],采用上述措施能有效地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土壤和水的保护已成为一个有效的方法,已被农民和农场主们普遍接受。
  3.2中国生态农业发展的模式及对策根据美国生态农业的成功经验,结合实际情况,笔者认为中国不能照搬国外的发展模式,需要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生态农业发展道路。中国地大物博,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差别很大,发展生态农业要不拘泥于一种模式,要将信息技术作为基础,因地制宜地探索适合的发展模式。
  3.2.1建设标准化体系,努力与国际接轨。无论什么产业,标准化体系的建设都至关重要。生态农业在国外之所以成功,突出的要素之一是有规范的标准化系统。目前,中国的生态农业还未完全发展起来,想要有所突破,建立标准化体系是第一步。应参照國外比较先进、完善的标准化体系,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针对目前中国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探索一套合适的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化体系。
  3.2.2政府高度重视,完善相关法律体系。“三农”问题一直是中国发展的重要问题,加上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农业生产产生了极大的不稳定性影响。尽管中国现在已有《森林法》、《水土保持法》、《草原法》以及有关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但这些法律法规在保护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还很欠缺。应从更多的角度去考虑农业保护,尤其是对生态农业发展的法律支持。另外,财政政策方面也要倾向于生态农业,对发展生态农业的农民进行资金补贴。
  3.2.3加大生态农业科研力度。精准生态农业对我国的启示是:科技应放于首要位置。科学研究应包括各个方面,对生产过程中肥料以及农药、生产工具、信息技术的研究等;另外,对生态农业的技术人员的培养以及推广工作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技术人员将生态农业的生产技术传授给农民,同时,在农村建设生态农业的科技工作站,为科研取得第一手的资料。目前,我国在对生态农业的科研投入方面还存在诸多欠缺,缺少科研力量的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将举步维艰。
  3.2.4加快生态农业产业化步伐。生态农业产业化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形成一条龙的经营体制[7]。在产业化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以绿色、有机食品为主导产品,同时,生产的各个环节都应做到绿色、无害。借助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结合区域优势,优先发展具有市场前景、各具特色的健康生态农业,推动农产品品牌建设[8],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效益增长的农业转型,通过对生态农业的实践,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转型升级。
  4结语
  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显然不能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生态农业模式多年来在国外不断发展,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应该学习美国精准生态农业的成功经验,促进中国的生态农业发展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强标准化体系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加大科研投入,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
  参考文献
  [1] 魏永红.关于建设生态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论析[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5.
  [2] 石旭.我国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探索[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3] 胡邦耀.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赴澳大利亚FAFE考察报告[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1(10):57-58.
  [4] 车将.国外生态农业建设对比及其对我国生态农业建设的启示[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5] 刘建宁,刘建芳.美国西部开发与中国西部开发的对比与启示[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4(2):56-58.
  [6] 车将.国外生态农业建设对比及其对我国生态农业建设的启示[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7] 卢安娜.基于循环经济理论区域生态农业模式研究[D].天津:天津科技大学,2006.
  [8] 李树.关于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问题的思考[J].理论月刊,2000(8):43-44.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采用HPLCDAD法测定馒头中合成色素胭脂红、诱惑红的含量,分析评定胭脂红、诱惑红的不确定度。[方法]通过HPLCDAD法测定馒头中胭脂红、诱惑红的含量方法建立数学模型,对各个不确定度因素进行评估、计算,由此计算合成不确定度,最终给出测量结果在95%置信区间下的扩展不确定度。[结果]试验测定的胭脂红含量测定结果为(4.13±0.32)mg/kg;诱惑红含量测定结果为(6.19±0.40
期刊
摘要采用文献回顾法、归纳法对国内外生物质能源产业体系建设的进展进行了分析评述。研究发现,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略有不同,研究水平和研究成果也存在较大差距。国外既有经济理论研究,又有实证模型研究,但还未形成系统化和规范化。国内主要围绕原料选择带来的不确定性问题进行了广泛研究,特别对与粮食安全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但多是定性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既要借鉴国外经验,又要结合我国实际,防止其
期刊
摘要分析了科学研究所青年科研管理工作者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S-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24-08412-02  科学研究所作为省级农科院的二级科研管理部门,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性,而一个科研单位里科研管理办公室无疑是研究所的心脏。优质的科研管理工作是推动研究所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先决条件,这就需要有一支综合能力水平相当强的科研管理队伍。
期刊
摘要课程整体授课录像是省级精品课程核心要素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以《热带作物产品加工技术》为例,从课程整体授课录像流程设计与制作的有关细节,浅析作者对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认识与实践,以期为相关课程的高校精品资源共享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精品资源共享课;课程整体授课录像;实践  中图分类号S-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24-08424-01  精品课程是十一五期间(2
期刊
摘要 针对中国气象局改革要求地面观测系统设备运行保障质量、地面观测资料传输正常、地面观测数据正确,在日常工作中观测人员应对自动站仪器经常维护,对常见故障能及时处理。每日日出后和日落前應巡视观测场和值班室内的自动气象站设备,白天每正点前30 min要查看前2 h和本小时数据采集是否正常;一般1~2 d重启计算机,每天19:00应检查自动站采集器时钟对时;已实现自动观测的要素数据异常,正点时次的记录按
期刊
摘要在对350个潜在消费者进行问卷调研的基础上,利用SPSS分析了消费者对于新型鱼乳豆浆制品的购买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消费者对于新型鱼乳豆浆制品的认知”、“消费者个人偏好”、“外部影响”3个因子均对购买意愿存在显著影响,其中“消费者对于新型鱼乳豆浆制品的认知”这个因子的影响最大。据此提出了促进消费者购买新型鱼乳豆浆制品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消费者;新型鱼乳豆浆;购买意愿;影响因素  中图
期刊
摘要应用经济学的机会成本原理,从人们如何做决策的新视角,分析影响秸秆焚烧和利用的原因,揭示其经济现象的本质,收敛性地提出秸秆综合利用的对策。  关键词机会成本;秸秆综合利用;收入;对策  中图分类号S-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24-08417-02  Effects of Opportunity Cost on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期刊
摘要在分析张崾先乡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基本现状的基础上,研究了其在生活、教育、心理、道德行为、安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根源。  关键词陕北;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  中图分类号S-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24-08404-03  留守儿童是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产物。2012年9月,教育部公布义务教育随迁子女超1 260万,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2 200万,据调查有84%留
期刊
摘要棉酚作为一种有毒多元酚类物质广泛存在于棉籽中,严重影响棉籽粕的综合利用,限制了棉副產品的发展。概述了棉酚的测定、脱除与改性的相关技术及研究现状,并对改性棉酚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棉酚;测定;脱除;改性  中图分类号S5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24-08364-03  Research Progress on Removal and Modificatio
期刊
摘要从高校毕业设计(论文)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何有效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水平及具体实施方案及实施计划等方面,对食品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改革展开深入探讨。旨在针对轻工食品类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就如何通过校企合作,信息互通,将毕业设计(论文)与行业实际结合,解决企业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从而有效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和水平。  关键词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校企合作;信息平
期刊